■保守的前提是擁有。不曾擁有,保守於何?
□賈文毓
「保守」一詞,聲譽不佳,人們往往歸之於貶義詞之列。《現代漢語詞典》釋曰:「維持原狀,不求進取;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多指思想)。」《漢語大詞典》:「謂維持舊狀態,不求改變或改進。」如果從字義學的角度分析「保守」一詞,或可獲得些許新識;若再以這些「新識」為視點,則有希望看到一些新的景觀。
《國語·周語下》說:「膺保明德,以佐王室。」三國時代東吳史家韋昭(204~273年)註:「保,持也。」《說文解字·手部》:「持,握也。」東漢學者高誘釋:「持,猶守。」明代學者梅膺祚《字書》云:「守,執守。」《說文》:「守,守官也。從宀,從寸。寺府之事者;從寸,寸,法度也。」清代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1735~1815年)《說文解字注》改為:「從宀,寺府之事也;從寸,法度也。」今人徐中舒(1898~1991年)主編的《甲骨文字典》對「保」的解釋是:「從人從子,象人負子之形。」歸併今人徐中舒對「保」的闡釋,以及東漢許慎和清代段玉裁對「守」的解釋,我們不難看出「保守」一詞的含意實為:擁有且以「法度」事之。倘此釋正確,則「保守」乃非貶義之詞矣。
基於「保守」的上述詮釋易知,保守的前提是擁有。不曾擁有,保守於何?必是先擁有,後保守。在日常生活中,年長者顯得較為保守,因為他們較年輕人有更多的擁有。有位哲人曾經說過,如果一個80歲的人能夠倒過來再活一次的話,則幾乎人人可以成為偉人。因為他們沒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教訓實為經驗之一種。經驗多了,自然擁有的也就多了;擁有的多了,自然也就顯得保守了。昭昭此理,盡人皆知。
以保守新義觀之,學術必是保守的。林林總總的學術流派,都是保守的結果與表徵。置身於不同學術圈中的學者,總在以本流派的視角看世界,論問題。於是乎,面對同一塊石頭的下落現象,亞里斯多德看到的是「石塊趨於它的自然位置」,伽利略看到的是「石塊與天體一樣作圓周運動」,牛頓看到的是「石塊在引力作用下直線下落」,愛因斯坦看到的是「石塊在引力場中沿黎曼幾何空間走最短路徑」。於是乎,對於同樣的事物,古今中外的哲學家有不同的說法,給予了不同的名稱,編織了一張張各具特色的概念之網,並力求將看到或想到的事物一網打盡。顯見,越是學術大家,必然越顯保守——表明他們較常人擁有的更多,且會越發明顯地以自己特有的「法度」格事物,觀世界,析事理。
與保守近義的詞語有墨守成規、因循守舊、蕭規曹隨、照章辦事、蹈常襲故等。在科學研究中,繼承的過程是「擁有」的過程——保也;運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以法度事之」的過程——守也。諸學科中形形色色的定理、定律、原理等,都是析情理事的「法度」,都應該保而守之。「民間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之所以每每不為科班出身的學者們所看重,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民間科學家」對相關的定理、定律和原理等的保守不足。在科學常規時期,蕭規曹隨,照章辦事,是必須的。學生的學習過程,在一定的意義上講,就是「蹈常襲故」。
保守度與經歷、經驗相關聯。經歷短,經驗少,保守度則低;反之,保守度則高。有研究者通過比較後得出,業已實現現代化的英國、以色列、德國、美國、日本、韓國、法國等國家的人,都較正在現代化徵途上奮力前行的中國人,在整體上顯得保守些。這與日常生活中,就整體上而言,過來人總較「正在進行時」中的年輕人顯得保守些是同樣的道理。
保守是創新之基。因為保守意味著繼承、擁有,而繼承和擁有後才會有創新。不談繼承,未曾保守,但說創新,實無異於隔靴搔癢,騎車登月。比如,在教改的聲浪中,有幾人談到了該「保守」的內容或已有做法呢?!沒有保守就沒有穩定。生物學中的遺傳就是一種保守,而變異則是遺傳基礎之上的變異。即使地質學史上的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也絕非平地一聲雷事件。
《增廣賢文》有言:「人各有心,心各有見。」有且度以法,保守新義華。波粒爭辯際,創見披彩霞。
(作者為山西師範大學城環學院教授)
《科學時報》 (2011-2-18 A3 周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