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雙「陳」記】
人民廣場旁邊,第一百貨商店後面,窄小紛亂的寧波路上,588號,是新光電影院。它是一個外牆華麗、帶著巴洛克迴旋柱和裝飾藝術的渦旋紋飾的老電影院,像20世紀初的歐洲工業建築一樣用紅磚。它是那樣華麗和張揚,在擠滿了歪歪倒倒的1929年小房子的窄小街道上,好像一塊落進灰堆裡的豆腐一樣突兀而困惑,但卻非常符合它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的使命。那時,它幾乎成為上海專門放映不公開放映的西方世界電影的電影院,所謂內部資料電影。
1978年後,我和同學常常到那裡去看內部電影。學歐洲文學史時候的名著參考電影,《紅與黑》、《葉甫蓋尼·奧涅金》、《牛虻》、《脖子上的安娜》和《簡·愛》;對文科學生開放的解禁資本主義國家的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鐵面人》;作為內部參考的資料電影,《翠堤春曉》、《鴛夢重溫》、《巴頓將軍》。作為某種特權象徵的內部電影,現在想起來,它們應該是中國最早的盜版片,總是與新光電影院聯繫在一起,也總是與禁錮時代對西方世界的渴望聯繫在一起。
那人頭攢動的幽暗門廳和大理石過道裡,散發著年代久遠的老式電影院特有的氣味:一股包著細棕和彈簧的細帆布靠背椅子及其帶漆的木靠背的氣味。那氣味從被紫紅色的平絨帷幕遮蔽的放映廳入口處繾綣而來,夢一般的,令人恍惚不已。從前新光電影院裡蕩漾的氣味,就是我所熟悉的通往美麗世界的氣味。
紫紅色帷幕的上方有關於單號電影票和雙號電影票的指示燈,但我常常因為急切而忽略它們,我將一根手指大小的電影票遞到離我最近的剪票員手裡,它們通常是藍灰色的粗糙的小紙條。
在電影開場以前,放映廳裡會為先到的觀眾播放音樂。通常,它們是保爾·莫利亞樂隊或者曼託凡尼樂隊的輕音樂,那是上世紀80年代早期響徹大街小巷的音樂。《愛情是藍色的》總是很受歡迎,甚至在弄堂口的小煙紙店,都能從店主人放在木頭櫃檯上的紅燈牌收音機裡聽到。音樂在放映廳裡迴蕩著,因為那裡良好的隔音,音樂被包圍在裡面,像熱烈地迴蕩在心裡的聲音。
我的心總是被電影院的音樂和氣味蠱惑得沸沸揚揚。那不是電影,而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