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文浩)「2020首屆大灣區現代音樂產業論壇」日前在廣州舉行。作為2020廣州文交會子活動之一,此次論壇由小鹿角APP&音樂財經、摩登天空聯合主辦,主題為「聽見花開,灣區未來」。論壇邀請20餘位音樂文旅領域的大咖嘉賓,帶來了3場主題演講、4個圓桌論壇、3場主題對談,探討以廣州為核心驅動力的大灣區音樂泛娛樂產業的發展前進,貢獻出不少有價值的觀察與思考。
陳小奇:廣東音樂產業發展的可能性很多
當天的主題演講環節,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秘書長潘燕先分享了後疫情下,廣東及大灣區演藝市場的概況。統計數據顯示,受2020年初疫情的衝擊,截至今年3月份,全省演藝行業總經濟損失達3.9億,從6月開始,線下演出市場逐步進入復甦階段。目前,全省已有57家主要劇場恢復了開放,多個品牌的演藝類活動重新開啟,如第八屆羊城粵劇節、第十屆廣州藝術節等。具體到音樂演出方面,潘燕透露,音樂節市場從7月份開始復甦,陸續已有一些音樂節和觀眾見面,據了解,接下來會有一些重頭的音樂節項目落地廣州。
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主席陳小奇、龍源音樂品牌創始人田峰與星外星音樂總裁周小川,則就《廣東音樂產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這一話題展開了討論。陳小奇表示,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廣東流行音樂就呈現出產業的形態特徵。從音樂大賽與排行榜、再到流行歌手的個人演唱會,廣東都走在行業前列。隨著後來很多音樂人、歌手相繼北上,很多人認為廣東音樂產業由此走入了低潮期,他個人對此不太認同。「我不覺得是低潮期,廣東其實這麼多年來一直在尋找著自己的方向,那段時間應該說是一個冷靜期或者思索期。像當時廣東出現了發燒碟,後來又搞了很多網絡歌曲,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很多。」
當年粵語歌風行全國,陳小奇特別指出,近年來方言流行音樂又出現了標誌性的突破。「早在(上世紀)90年代左右,我就曾幫助打造過潮汕方言、客家方言的流行音樂。這幾年有幾支方言樂隊,從馬幫樂隊到最火的五條人、九連真人,都非常執著地堅持用他們的方言去演唱原創作品。其實一開始全國人民聽粵語歌也聽不懂,但並不影響我們被它審美的方面所感染。目前的音樂是越來越小眾分化了,以前一首歌出來,全國人民從老到小都會喜歡的年代一去不返了,在多眾化的時代,各種門類的音樂都會找到自己存在和發展的空間。」
李海鷹:沒有創新就沒有流行
著名作曲家、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副主席李海鷹在《大灣區流行音樂專業教育發展探討》演講中,表達了音樂活動實踐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流行音樂創作需要具備引領性以及創新對於音樂專業教育而言至關重要等觀點。
身為星海音樂學院流行音樂學院院長的李海鷹表示:「沒有創新就沒有流行,這是我到流行音樂學院裡面第一時間跟同學們講的課。無論在什麼行業,都是沒有創新就要被了立即淘汰,但是在音樂界、學院,創新的機制是非常不夠的。」
李海鷹以近年在網絡上流行的爆款神曲為例,「我沒有覺得這些歌不好聽,但是我很奇怪一件事,我看見一些音樂公司甚至有個別音樂人,一起在研究這些歌的創作方式,為什麼這些歌會紅呢?它為什麼這樣寫呢?真的把我嚇一跳,我覺得這個真是想錯了。如果音樂人去降低自己的追求,就去想為什麼《學貓叫》會紅?《學貓叫》有什麼奇妙的地方?我個人覺得有點問題。我覺得做流行音樂一定是引領性的,如果你沒有能力引領,你是幹不了這個。」
沈黎暉:音樂人可以在自己成長的地方不斷紮根
摩登天空的創始人兼CEO沈黎暉帶來了《頭部音樂IP與城市文化融合發展》主題演講。沈黎暉表示,摩登天空旗下擁有不少優秀的廣東音樂人,包括五條人、馬幫樂隊、與非門、九連真人等。「其實我們四五年前籤了五條人,也想不到在今天那麼火。我前段時間在上海才第一次看完他們整個的專場,我覺得太棒了,綜藝是另外一面,他們的音樂真的是經過很多很厲害的思考。」
沈黎暉認為,「廣東在中國流行音樂中最早扮演的是一個開創的角色,到今天我也認為廣東的音樂人有著巨大的創造力,而且我覺得廣東的音樂人,在今天不需要『北上』了。音樂人在哪其實並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有一個產業、有網際網路平臺,有LiveHouse、音樂節、演唱會這樣的演出系統連接起來,一個音樂人未必會離開自己成長的地方,因為你只有在自己成長的地方不斷地紮根,你才能夠把自己跟土地最直接的情感表達出來。」
此外,對於大家關心的廣州草莓音樂節是否還會舉辦,沈黎暉則表示有關注到網絡上樂迷們的呼聲,「大家知道一個城市和一個音樂節連接在一起,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所以今天我站在這,就說明可能廣州草莓快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