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完成小學科學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適當組織小學生開展課外科普閱讀活動,對拓展小學生的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科學技術、培養堅定的科學精神,從整體上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閱讀一些醫學衛生知識,對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增強預防疾病意識,保護身體健康是有好處的。閱讀一些心理科學方面的入門知識,小學生對認知、情緒、意識、行為相互影響的作用機制就有了粗淺的了解,對他們提高認知效率,保持健康情緒,調整良性意識狀態,形成良好行為習慣都有一定的幫助。閱讀一些教育科學方面的知識,小學生就能懂得「學而知之」、「學習成才」的科學性,學習的自覺性就會大大增強。總之,倡導小學生課外科普閱讀活動是大有益處的。本文就小學生開展課外科普閱讀活動的意義、小學生開展課外科普閱讀的現狀以及在課外科普閱讀中提升科學素養的策略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全面的研究。
關鍵詞:課外 科普閱讀 提升 小學生 科學素養 策略
一、小學生開展課外科普閱讀活動的意義
1.課外科普閱讀可以拓展小學生的科學知識
溫故而知新。課外科普閱讀活動能在溫習鞏固科學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獲取課本之外更多更新的科學知識。通過關於月球探測、火星探測方面的專題科普閱讀活動,小學生能夠及時掌握世界上關於登月探測和火星探測方面的最新科學動態和科技成果,並激發他們極大的科學興趣和科學探索精神。
比如,有計劃有目的引導小學生閱讀一些關於心理健康方面的科學知識,並自覺地有意識地對自己的心理素質進行一定的訓練。針對自己自信心不足的問題,可以先認識自己有哪些不良的心理狀態,再在閱讀中尋求解決的辦法,經過一個時期的自我更新之後,有沒有進步,有哪些值得肯定的進步,通過不斷地心理自我更新、維護和進步,小學生堅定的自信心就會逐步養成。針對小學生暴躁易怒等情緒化思維比較明顯的問題,老師可以引導他們閱讀一些化解憤怒、憂鬱、低落、厭倦等情緒方面的心理科學書籍,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學會克制糟糕情緒、如何排除不良情緒,隨時保持健康積極進取的良好心態。而且,從實用科學知識開始閱讀,能讓小學生嘗到學習科普知識甜頭,增強科普閱讀的興趣愛好,增加不斷攀登科學高峰的動力。
2.課外科普閱讀可以提高小學生的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課外科普閱讀活動中,隨著科學知識積累、科學興趣增加、科學好奇心增大,小學生的科學實踐活動就會更加頻繁。在科學實驗的過程中,小學生就會掌握一些科學技術,為他們的科技小發明奠定基礎。從製作風車、飛針、自轉燈籠等小玩具開始,再逐漸引導學生動手製作風力炮車、空氣火箭、擠壓式火箭、橡皮筋動力軟板車、磁懸浮搖頭風扇等等科技玩具。先把這些現成的科技小玩具拿給小學生把玩,邊玩邊琢磨其運作的科學原理,再讓他們拆卸安裝,最後讓他們自己製作,如此循序漸進,等孩子們有了一定科技實力,就啟發他們踴躍進行科技小發明。在一個個一件件科技玩具、科技小發明誕生的過程中,隨著量變到質變,小學生的科學技術水平也就會逐步提升。從閱讀到動手操作,再到科技小發明,最後到有了一定的科學技術水平,是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但是,整個過程都始於科普閱讀這個初步獲得的認識。
3.課外科普閱讀可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精神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課外科普閱讀是小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獲得科學精神的重要源泉活水。在經常堅持課外科普閱讀的過程中,小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實證精神、嚴謹分析判斷精神等科學素養就會逐漸形成。在這個意義上講,課外科普閱讀就是小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的源頭活水。從農村來的學生大多都受到其家長「命由天定」、迷信鬼神等思想影響,遇到困難有求神保佑的落後意識,對個人努力奮鬥一般持有消極態度。針對這些孩子,老師要引導他們閱讀一些淺顯易懂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原理,讓孩子懂得世界是物質的,在遵從科學規律的前提下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積極的有益的有用的,通過輔導閱讀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這對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二、小學生開展課外科普閱讀的現狀及問題
1.小學生課外科普閱讀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課題組設置了「小學生要不要開展課外科普閱讀活動?」、「你們學校經常組織課外科普閱讀活動嗎?」、「課外科普讀物你看過哪些?」等問題,對5個鄉鎮30所農村小學100名學生進行了匿名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認為科學是副課沒有必要組織學生課外科普閱讀的佔89%,從來不組織學生課外科普閱讀的佔83%,自發開展課外科普閱讀的學生僅有18%。由此可見,小學生課外科普閱讀沒有被引起足夠的重視。
2.小學生課外科普閱讀沒有固定的場地
知行合一。思想上不重視小學生課外科普閱讀,就會直接表現在行動上。就「有無固定課外科普閱讀專欄」、「有無課外科普閱讀圖書室」等問題,課題組對5個鄉鎮30所農村小學進行了現場走訪調查,結果發現有課外科普閱讀專欄的不足27%,有課外科普閱讀圖書室的不足15%。
3.小學生課外科普閱讀沒有足夠的圖書
課題組隨機抽查了100名來自不同小學的中高年級學生,讀過《十萬個為什麼》佔21%,讀過《小愛迪生》的佔19%,讀過《科學小百科》的佔14%,沒有讀過任何科普讀物的佔56%。科普書籍是傳播科學知識的重要載體,可見,科普書籍的匱乏是一些山區小學生科學素養難以提高的主要瓶頸。
三、在課外科普閱讀中提升科學素養的策略
1.爭取各方重視小學生課外科普閱讀
課外科普閱讀是擴大小學生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技術、學習科學方法,全面提高其科學素養的最好途徑。要為小學生營造良好的科普閱讀環境,就要爭取社會、主管部門、學校、家庭、老師以及家長等各方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形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全民共識,把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作為提高全民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常抓不懈,把課外科普閱讀作為提高小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早抓早重視。學校要把科學課納入和數學、語文等課程同等重視的位置,即科學課也是主課,要制定系統的教學計劃,配備專業的科學教師,給與足夠的教學課時。在此基礎上,學校還要注意科學課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切實組織好小學生課外科普閱讀活動。家庭要給孩子提供適當的科普讀物,家長在重視孩子科普閱讀的基礎上要學會講科普故事,和孩子共同探討交流科學知識,並共同提高科學素養。
2.長期創辦小學生課外科普閱讀專欄
創辦科普宣傳畫、創設科普實驗園、組織科學學習小組等,在不斷提高校園科普文化氛圍的基礎上,利用適當位置創辦科普閱讀專欄、科普論壇平臺、科普創意園地等等,讓小學生課外科普閱讀有焦點、有亮點、有場地。學校要指定專門的科學教師負責指導組織小學生長期有序參與課外科普閱讀專欄的設計和科普內容的定期更換,讓專欄成為小學生通往探索科學世界的重要窗口。教師要把熱愛科學,興趣強烈,已有相當科普知識的學生任命為科普小秘書或科普宣傳員,發揮好科普積極分子的模範帶頭作用,最大限度地團結凝聚更多的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並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到課外科普閱讀活動中來,形成科普閱讀人人行動、人人參與的良性互動發展氛圍。
3.爭取經費興修小學生科普閱讀室
在重視小學生課外科普閱讀的基礎上,地方政府、社團組織、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學校要多方籌集經費,創辦小學生科普閱讀室,配備應有設備,提供適宜場地,滿足圖書需求,讓小學生能夠看到他們所喜歡的科幻動畫、科幻電影、科幻電子書,能夠借到他們所喜歡的科普讀物,形成線上閱讀有圖片、有視頻、有文字的視聽讀綜合瀏覽模式,和線下閱讀可滿足不同個體趣味的讀者,達到互補互通的閱讀效果。另外,社會、學校、地方政府要和國內外科技圖書館、科技實驗館、科技博物館等單位協調溝通,面向小學生免費開通線上閱覽、線上借書、線上預約參觀等活動,讓科技成果能夠助推小學生科學素養的不斷提高。
4.組織小學生經常參觀科普博物館
學校與科普博物館合作,有計劃地經常組織小學生參觀科技博物館,既豐富孩子的課外生活,又滿足他們對科學知識的追求,還能激發他們的科學興趣,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並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在參加科技館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親身體驗到他們所喜歡的科技活動,進行相關科學實踐的探索,更好理解掌握科學原理,感悟科學世界的奧秘,激發探索科學的欲望,增強科學實驗的動手能力。科普博物館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標本、實物、模具、體驗設備、多媒體演示設施來傳播科學知識,而且特別注重個體的參與性、體驗性,這些對小學生科學技術的普及、科學方法的獲得、科學精神的培養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四、結語
開展課外科普閱讀能讓小學生充分感受科學的無窮魔力和力量,是培養他們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有益活動,能夠促進孩子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品格的養成,並能不斷提升他們科學素養的構建能力。但課外科普閱讀絕對不能盲目衝動,而要在專職輔導教師的引導下,建立在目的性、計劃性、針對性、適合性、有效性、實踐性的基礎之上。在科普閱讀輔導教師的引導下,可以建立不同班級、不同年級的閱讀小組,指定專人組長,形成嚴密的組織網絡,確保教師與學生的及時互動性和輔導教師的計劃方案的執行性,根據不同班級群體的現實情況制定不同的科普閱讀方案,並把科普閱讀與科學實踐、動手操作相結合,讓科普閱讀指導科學實踐,在科學實踐中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才能達到科普閱讀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