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生態環境科學素養,又添好去處

2021-01-07 網易

  

  各地區的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數量

  如果你喜歡鳥類,對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感興趣,那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扎龍溼地是走近丹頂鶴、了解丹頂鶴的絕佳去處。

  

  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如果你想感受海洋魅力,了解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知識,那麼,地處遼寧省大連市的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是上佳之選。

  如果你想感受垃圾分類後端處理工藝,了解垃圾資源化、減量化先進經驗,廣東省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會給你留下直觀震撼的深刻印象。

  這些不同特色、不同功能的場所,在地域分布上也許或南或北,在功能類型上也各有不同,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稱號——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

  近日,生態環境部和科技部聯合發布第七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命名公告,北京市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天津泰達低碳經濟促進中心等28家單位達到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水平,正式進入名錄。加上往年六批申報認定的75家基地數量,這意味著,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正式「破百家」,總數達到103個。

  28家單位入選第七批名錄,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初具規模

  為提升全民生態環境意識和科學素質,規範國家特色科普基地建設和運行管理,提高科普基地設施服務能力,2019年,《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修訂出臺,明確了不同類型科普基地申報條件,同時提出了進一步加強基地管理的相關條款,為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申報不同類別基地提供了明確的創建目標,也為已被命名基地應如何保持榮譽、如何開展工作和開展活動提供了明確考核指標。

  此次命名的基地,正是《辦法》實施後組織開展的首批命名基地。

  據了解,生態環境部會同科技部共同負責科普基地的管理,具體工作由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和科技部引進國外智力管理司共同承擔。此次命名科普基地共收到116家單位的申報材料,最終28家單位得到命名。

  據介紹,得到命名的基地有以下特點。

  一是各基地科普管理規範,科普經費投入有保障、專兼職科普人員責任明確,科普工作管理制度完善,科普年度計劃落實到位。

  二是基地科普展示水平普遍較高,主要表現在展示手段先進,互動性強,聲光電、多媒體、虛擬實境及增強現實等現代展示技術均得到應用;展示內容方面能夠突出重點、體現地域及專業特色。同時,在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是能夠面向不同群體,有針對性地開展特色科普工作。包括組織社會公益活動、主題導覽活動,開發綠色校本教材、生態環境教育親子課程等,編寫具有較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的志願者手冊,並積極招募志願者為基地開展各類生態環境科普活動提供服務性支持。

  「近年來,隨著基地認定和指導建設的範圍不斷擴大,湧現出一批設施建設完善、環境主題鮮明、基地特色突出、傳播效果良好、活動參與範圍廣泛的基地。」參加過多次基地評議工作的天津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科普中心主任李婧告訴記者。

  在李婧看來,經過近些年發展,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已初具規模。每年各地方申報踴躍,通過嚴格篩選,最終審定的單位代表了當前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的較高水平,在科普設施配置、科普活動組織、科普團隊建設以及資金投入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色和很強的優勢。

  

  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

  科普基地建設取得良好社會效果,2019年接待量達5700萬人次

  國家生態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是展示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成果與生態文明實踐的重要場所,是向公眾普及生態環境科技知識、宣傳生態文明建設成就、提高全民生態與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陣地,在開展社會性、群眾性、經常性的科普活動中具有示範性,是國家特色科普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身處其中的從業者,對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的理解更直觀、更生動、更形象。

  「在我看來,科普基地是科學知識普及的天然大課堂,是提升生態環境意識以及自然教育的最佳場所。」入選第七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的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科研宣教中心主任杜微告訴記者。

  「科普基地是能夠面向全社會開放的公共資源平臺。我們打造一批不同特色和教育功能的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目的就在於,為公眾展示生態環境保護科技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成果,讓公眾多渠道了解環境知識,用群眾語言講好關於『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的環保故事。」廣西生態環境廳科財處督察專員胡永東說。

  也正是因為如此,國家和地方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的建設。

  從國家層面來看,隨著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和科普工作的深入推進與發展,《「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十三五」生態環境科普工作實施方案》等的相繼實施,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建設進入發展快車道,布局逐漸系統,管理體系逐漸完善。

  而各地也把推進生態環境科普工作作為提升公眾科學素質、弘揚生態環境意識的重點工作來抓。以此次命名後,國家級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數量達到7家的廣西為例,始終堅持「成熟一個、建設一個,申報一個」的原則,同時明確生態環境科普工作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重點人群、科普館工作及保障措施,進一步完善了生態環境科普體系和工作機制。

  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管理辦公室有關人員表示,根據2019年統計數據,已命名的前6批國家生態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科普經費總籌集額達到2.8億元,其中政府投入佔比72%。科普人員2700餘人,其中專職人員900餘人,兼職人員1700餘人,高工及以上人數265人,佔總數的10%。

  科普基地建設也取得了良好的公眾影響和社會效果。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前6批基地全年接待量達到5700萬人次,開展1000人次以上的重大科普活動1658項。其中,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浙江自然博物院、四川科技館等14家基地,年接待量超過100萬人次。

  

  廣西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加強硬體建設和能力建設,推動生態環境科普再上新臺階

  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未來如何布局與發展,這不僅是科普的初心與使命,也與未來國民的科學素養息息相關。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侯雪松表示,如果說科普的基本功能是引導樹立科學信仰,實現理性規勸,達到知行合一的話,那麼生態環境科普的基本宗旨則是引導人們樹立對自然尊重、與之和諧相處的人生態度。

  「科普無處不在。但這需要有活動的載體,有專業化的隊伍,有固定的制度。」從事近10年自然科普工作的杜微表示。在她看來,科普基地的基礎設施等硬體建設,以及科普人員素質水平等能力建設,是做好生態環境科普的重要保障。

  而在李婧看來,作為全國性的優質科普資源,國家級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應當在科普創作、科普活動組織、基地科普機制運行以及科普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更大示範作用。

  「現有的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有自然保護地、企業等多個類別,展示功能和展示方式、科普主題和內容不盡相同,應按其不同類別,充分把握其特質,進行分類指導,形成面向全國的示範標準。」李婧建議。

  

  西藏科學自然博物館

  提高科普成效,不僅要提升硬體設施建設,還要持續研究、開發、創作科普內容,提升科普軟實力。

  為了加強科普基地工作者的能力建設,基地管理辦公室還每年舉辦專題交流與培訓班。2020年,就分場館類、科研類、自然保護地類和企業類舉辦了4期專題交流和培訓班,有效提升更新了各基地的知識和水平。

  為創新科普工作方式,培養優秀科普人才,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還組織開展「我是生態環境講解員」、科普基地向公眾開放等全國性聯動活動,發掘優秀生態環境科普人才,加強交流與培訓,不斷提升從事科普工作人員的素質和水平。

  

  廣元市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

  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將不斷創新,在內容上,兼顧通俗性、文學藝術性,努力增強感染力;在方式上,廣泛吸取現代網絡技術和智能化手段;在模式上,推進文旅融合,進入全域旅遊供應鏈;在功能上,助力科技創新,加速成果轉化。

  來源:中國環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談談公眾生態環境素養
    為什麼要提升公眾生態環境素養?如何顯著提升公眾生態環境素養?  公眾生態環境素養是指公眾素養在生態環境領域的集中體現,是公眾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體現。公眾生態環境素養本身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概念,涉及生態環境的知識素養、倫理素養、情感素養、意志素養、行為素養等,但究其實質,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公眾對生態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的認知水平和程度,即「知」;二是指公眾的環境保護行為取向和具體行動,即「行」。毋庸置疑,公眾生態環境素養更多強調的是公眾對生態環境的知行合一、一以貫之。  提升公眾生態環境素養,是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形勢使然。
  • 北青報:提升公眾環境與健康素養刻不容緩
    原標題:提升公眾環境與健康素養刻不容緩 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首次中國居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我國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為12.5%,即平均每100個15至69歲的人群中,具備基本的環境與健康素養的不足13人。
  • 這項大工程順利完工,壽光又添一遊玩好去處
    這項大工程順利完工,壽光又添一遊玩好去處 2021-01-07 16: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伊曼紐爾·辛迪庫巴博:通過在盧安達開展環境教育提升科學素質:以...
    來自盧安達青年環保組織綠色行動(WE DO GREEN)執行主任伊曼紐爾·辛迪庫巴博先生在12月4日「全球共建生態文明-地球生命共同體與人類的未來」線上分論壇中分享非洲青年與環保組織在提升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實踐與成果,特別提到非洲社區從中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大膽行動與政策制定得到啟發。現將其精彩發言整理髮布,以饗讀者。
  • ...引領「十四五」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020年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
    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先生出席會議,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侯雪松,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陳金鑾出席會議並致辭,會議由廣東省環境諮詢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銑成主持。他高度評價廣東在連續31年經濟總量保持全國第一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突出成績,對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充分發揮環境專家諮詢委員會作用,利用科技支撐改善生態環境的舉措表示讚賞,充分肯定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在助力科學技術交流、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人才培養和科學知識傳播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 新時代如何提升領導幹部的科學素養
    在新時代和新階段,民眾的關切已經日益從溫飽等基本需求的滿足,轉變到追求更高生活質量和更好生活環境的階段,人們對社會生活中與科學、健康、環境和風險相關的問題日益關心。這對各級領導幹部的領導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科學執政成為新時期領導幹部執政能力建設的題中之意。
  • 荊州再添遊玩好去處!這座水上生態公園力爭明年下半年完工!
    荊州再添遊玩好去處!這座水上生態公園力爭明年下半年完工! 沙北新區水系工程是環繞沙北新區的生態公園
  • 家門口的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成了國家級生態環境科普基地
    2021年1月6日,記者從福田區生態生態環境局獲悉,福田新添了深圳市第一個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這裡將成為向公眾普及生態環境科技知識、宣傳生態文明建設成就、提高全民生態與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陣地。據悉,2020年12月22日,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正式入選第七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同時成為深圳市第一個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
  • 你的科學素養奠基健康中國
    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阻擊戰的打響,讓我們更加體會到科學生活與健康素養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全民健康問題,健康中國戰略穩步推進。然而,構築中國健康之路不僅需要黨和政府的有力部署與切實推動,也需要人民群眾樹立正確健康觀、增強科學辨別力,真正承擔起「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如何以全民健康觀與科學素養的提升託舉健康中國?請聽專家為您解答。
  • 科學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徐匯提升教師關鍵能力
    整合市第三期提升課程領導力項目和信息化標杆校項目,以基於幼兒科學素養培育的「玩+」主題活動設計與實施為抓手,優化課程教學,探索幼兒學習經歷的智能化追蹤與解析,整合出科幼課程創新改革的新結構,依託信息化技術助力科幼持續朝著追蹤解析、智慧管理的高品質學校邁進。
  • 平潭天大山公園一期完工 市民再添休閒好去處
    屆時,金井新城將再添一處休閒好去處。走在園內,記者看到,公園內停車場、人行步道、騎行道、登山道等都已建好,工人們正在給園內的植物進行養護。據項目技術負責人黃子峰介紹,為了提升美化效果,公園以「山林溼地」為主題布置整體造型,園路兩邊種植著波斯菊、雞蛋花、九裡香等共70多種植物,涵蓋喬木、灌木、基本地被,保證公園一年四季樹木蒼翠、鳥語花香。
  • 又一休閒好去處 塘河生態公園開放了
    又一休閒好去處 塘河生態公園開放了 發布時間:2017年09月14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據縣城建辦副主任章華楷介紹,該項目不僅是「兩江一湖」景觀綠帶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打造新區「生態山水城」的又一精品力作,將對於打造新區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塘河生態公園,就像一幅畫,目之所及,有狀元坊、龍吟亭、龍翔殿等傳統特色建築,也有香樟、竹林、溼地等自然景觀。
  • 科學小實驗進家庭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科學小實驗進家庭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 開展課外科普閱讀提升小學生科學素養
    本文就小學生開展課外科普閱讀活動的意義、小學生開展課外科普閱讀的現狀以及在課外科普閱讀中提升科學素養的策略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全面的研究。關鍵詞:課外 科普閱讀 提升 小學生 科學素養 策略一、小學生開展課外科普閱讀活動的意義1.課外科普閱讀可以拓展小學生的科學知識溫故而知新。
  • 如何提升我國公眾科學素養
    然而,在此次事故中所暴露出來的中日兩國民眾對核洩漏事故的態度,卻明顯反映出兩國公眾在科學素養上的明顯差距。 公眾科學素養這一概念是1979年,時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公眾輿論研究所所長J.米勒提出的。我國從1992年開始引進和開啟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至今為止已經進行8次。
  • 「綠色」增城:生態環境好 旅遊產業旺
    攝影:國際環保在線和鶴之洲溼地公園一樣,增城充分利用當地的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遊,使之成為增城全域旅遊的一個抓手,帶動增城旅遊產業的興旺。增城綠道依託 「山、水、城、田」的自然獨特格局,串聯起公園、花境和河岸,構成一幅幅油畫般美麗的風景,成為市民周末休閒的好去處。在增城綠道上穿行,看著兩邊的田園風光、碧綠的增江水、綠蔥蔥的荔枝林,會感覺回到了一種本真的,充滿童年回憶的時代,這是一種低碳而又生態的新美景,新生活方式,是廣州城市文明向鄉村地帶的一種延伸。
  • 中國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高嗎?該怎麼提升?
    中國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高嗎?該怎麼提升?該怎麼提升?到了本世紀科學教育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動向,開始重視科技素養,或者稱為STEM素養,強調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科學教師應該了解科學發展的趨勢,了解影響科學教育發展的因素,這樣才可以創造出與科學教育發展趨勢吻合的教學方式。中國中小學科學素養教育的現狀學科學探究並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科學家,而是學會用科學眼光看世界的方法。
  • 西安著力打造生態廊道 將為市民新添休閒好去處
    城市生態廊道是城市綠地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更將生態與城市相串聯,成為市民休閒遊憩、享受慢生活的幸福廊道。「十三五」期間,隨著護城河綜合改造工程竣工、「三河一山」綠道工程開工建設……市民將迎來一個個休閒遊憩的好去處。
  • 2021甘肅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2021甘肅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甘肅省公務員考試筆試內容包括:行政職業能力測試以及申論,對於申論而言,主要是以4道題為主,3道客觀題,1道大作文,掌握的內容在於平時的積累,比如申論熱點、申論範文,
  • 提升全民衛生應急素養,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往往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初期伴隨這各類不實信息的傳播,形成「信息疫情」,其影響與危害不亞於疫情本身,需要一方面及時公開信息以正確引導,也需要加強對公眾的衛生應急信息教育,引導不信謠、不傳謠,形成齊心協力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良好信息生態環境。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黨中央國務院及時作出科學判斷和工作部署,公開權威信息,發布防控指南,為戰勝疫情營造了良好的信息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