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科學素養奠基健康中國

2021-01-07 中國網

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會議指出,要「進一步培養居民健康生活習慣」。悠悠民生,健康為大。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阻擊戰的打響,讓我們更加體會到科學生活與健康素養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全民健康問題,健康中國戰略穩步推進。然而,構築中國健康之路不僅需要黨和政府的有力部署與切實推動,也需要人民群眾樹立正確健康觀、增強科學辨別力,真正承擔起「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如何以全民健康觀與科學素養的提升託舉健康中國?請聽專家為您解答。


本期嘉賓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醫科大學校長 沈洪兵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教授 吳浩 


河南省職工醫院黨委書記 於茵茵


1.影響健康的四大因素中,生活方式與行為比重佔60%   


記者觀察


近日,12位院士聯名向社會發出倡議書,共同呼籲:科學認知新發傳染病,配合排查、及時就醫、做好防護。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戰役中,人民群眾的自我防護、科學認知同樣重要。


光明智庫: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專門用了一篇三章的篇幅,對「普及健康生活」進行部署,強調要「強化個人健康責任,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引導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點的健康生活方式」。結合此次疫情防控,您認為全民健康素養包括哪些方面?個人的自我防護對促進全民健康有何意義?


沈洪兵:健康素養是指個人獲取和理解健康信息,並運用這些信息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中國居民健康素養主要包括基本健康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三個方面。從本次疫情防控來看,要有效控制一種新發傳染病疫情,居民應具有主動尋求和獲取正確的傳染病相關知識的能力,並根據所獲得的疾病知識和防護技能自我防護、必要時及時就醫,從而有效保護自身健康。從區域甚至全國的傳染病防控來看,具備較高健康素養的居民越多,傳染病疫情防控的效果就越好,危害就越小。當每位居民都具備了某項傳染病防控的知識和能力,該傳染病就可得到有效控制。推而廣之,如果所有居民都具備良好的健康素養,那麼距離實現「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目標就不再遙遠。


從2013年起,我國就提出將健康素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把提高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作為提高國民健康素質的優先策略。2016年,《綱要》更是將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定為健康中國建設的主要指標之一。在應對新發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過程中,亟須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做出快速反應,及時制定應對方案,儘可能降低事件造成的危害。



吳浩: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離不開公民健康素養的培育。2019年7月,《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印發,將「健康知識普及行動」作為專項行動,明確了提升健康素養是增進全民健康的前提,要讓健康知識行為和技能成為全民普遍具備的素質和能力。健康素養和科學生活方式對個人生命健康至關重要。世界衛生組織總結全球相關研究發現,在影響個人健康與壽命的四大因素中,生物學遺傳因素的權重佔15%,環境因素佔17%,衛生服務佔8%,生活方式與行為佔60%。如果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預防80%的心腦血管病、80%的Ⅱ型糖尿病、55%的高血壓。由此可見,想要擁有強健體魄,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十分必要。


於茵茵: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強調,要「加強對健康理念和傳染病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提高文明素質和自我保護能力」。全民健康素養的培育離不開國家的統籌規劃、系統專業的學科教育、相關機構的切實行動、個人的責任意識塑造等諸多環節。要把《規劃》落實到位,僅有要求還不夠,立規矩才是保障。規矩必須有「切身感」,和個人利益掛鈎。任何自覺行為的養成,都必須從規矩(制度)開始。制度告訴人們「做什麼、怎麼做」,不這樣做將受到怎樣的懲罰。久而久之,規矩便會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形成健康素養培育的文化自覺。


2.以科學認知剷除偽科學的「溫床」   


記者觀察


觀察生活百態,不難看到人們健康觀念與行動的轉變:牛油果、秋葵等營養食品悄然走紅,微信運動激發了健身熱情……但以慵懶為常態、以「壓力山大」為藉口胡吃海塞的年輕人也不在少數,盲目追求各種「養生神器」的中老年人生活狀態令人擔憂。此次疫情中,一些關於健康防護的不實傳言披著科學外衣滿天飛,令人難辨真假。


光明智庫:提升民眾的科學認知水平至關重要。在黨和政府的宣傳倡導下,我國民眾對生命健康的科學認知有了怎樣的提升,還存在哪些不足?


沈洪兵: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檢測報告(2018)》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提升成效顯著,從2008年的6.48%提高到2018年的17.06%。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運動、養生,主動參加體檢和疾病早期篩查。但是,由於健康宣教方式和內容存在偏差,正確的科普知識提供不足,一些偽科學、偽健康知識魚目混珠,影響了民眾科學素養的提升。儘管整體上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得到了顯著改善,但依舊存在城鄉、區域、代際等差距,尤其是老人、婦幼、貧困人群對健康知識的獲取明顯不足。


於茵茵:人人都嚮往健康生活,但僅有嚮往遠遠不夠。如果沒有規範渠道獲取科學系統的健康認知,人們就會缺乏判斷力,導致偽科學信息不脛而走。在不法企業的營銷炒作下,缺乏科學素養的人們很容易成為謠言的跟風者,進一步催生了偽科學的「溫床」。因此,提高全民健康素養,第一要務是增強公民對常見病和傳染病的認知,尤其是防控知識的知曉率。


提高民眾的科學認知水平,需要系統的健康教育。我國健康管理學從無到有,已經形成專業學科,健康管理的理念也逐步被政府與民眾接受。但是,目前還沒有從制度設計上賦予健康管理實質性地位,如學歷教育、職稱體系等。未來應給予健康管理學科更大重視,使其儘快成長壯大、惠及廣大百姓。


吳浩:我國已建立國家級、省級兩級健康科普專家庫和國家級健康科普資源庫,建立了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在醫療、預防、康復過程中,也更加注重健康知識傳播,為公眾提供科學權威的信息。但是,很多民眾維護健康的能力仍然不強,缺乏基本保健常識,例如,並不清楚如何預防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即便掌握了此類知識,仍難以轉化為健康生活方式。這既折射出我國健康科普教育存在的不足,也反映了公眾自我約束能力有待提升。顯而易見的是,吸菸酗酒、熬夜久坐、藥物依賴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會成為誘發慢性病甚至猝死的主要因素。所以,公眾要善於從正規渠道獲取健康信息,提高甄別和應用健康信息的能力,並提高自我要求,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垃圾分類、勿食野味、保護環境,是對自己的健康投資   


記者觀察


2005年,鍾南山院士在《抗擊SARS實踐與新人文精神的思考》一文中強調「公共健康觀」:健全社會公共衛生體系,追求「人人享有健康」;在公共衛生領域,主要精力仍要放在傳染性疾病的控制上;構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長效管理機制;由對生命的普遍關懷,衍生出對自然生態的全民關懷,強調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


光明智庫:個人的健康生活絕不只關乎自身。對所處社會環境的科學認識、對自然生態的關愛保護、對各類資源的取用有度等,都應是科學生活方式的內在含義。對此,您有何建議?


沈洪兵:健康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取決於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人們都希望獲得健康,獲得便利舒適的生活,這無可非議;但我們要意識到,這兩者之間也存在許多矛盾。一方面,便利舒適的生活不一定是健康生活,如開車出行,既不經濟,又汙染環境,還不利於身體健康;另一方面,自己的便利舒適,可能造成他人的不方便、不舒適,如開車出行者多了,行人、騎車人的出行空間就隨之減少。


倡導健康生活方式,不是要刻意摒棄科技發展為生活帶來的便利,而是要提高公民的健康意識,儘量追求健康生活方式。在國家層面,要全方位保護人民健康,用政策引導、規範居民健康行為;對個人而言,應建立正確的生活方式,遵守社會行為規範,在關注自身的同時,也關注社會健康和全方位健康。此外,在對健康的認知上,除了認同健康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完滿狀態外,也需看到道德健康的重要性。


於茵茵:水、空氣、食物和環境是生命存活的四大條件。現代醫學發現,在導致疾病的各種因素中,上述四方面的汙染所佔比重日益加大。環境汙染需要大家身體力行才能改善,如果每人都能以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做好垃圾分類、拒絕食用野味、保護生態環境,就等於間接地為自己做了健康投資。公共衛生體系的建立,不僅是體制機制問題,更是理念、素養問題。


4.統籌各方力量,將「大健康」藍圖變為現實 


記者觀察


根據《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我國將實施健康知識普及行動,目標是到2022年和2030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分別不低於22%和30%。


光明智庫:黨和國家該如何統籌各方力量,將「大健康」藍圖變為現實?我們該如何擁抱科學生活,築基健康中國?


吳浩:在提升居民健康素養方面,國家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例如,通過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等培養了大批健身指導員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員;建立了權威專家庫,發動醫護人員承擔科普工作;通過健康城市建設、健康細胞工程建設等方式,營建良好的生態環境、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通過健康中國行動,引導公眾將「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的理念牢築心中,樹立正確健康觀。


沈洪兵:國家層面,黨和政府要真正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強戰略設計,創建保護人民健康的政策環境,協同全社會各部門積極參與、密切合作,建立較為成熟的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機制,加強專業規範引導,培育國家、省市層面的健康科普資源庫和專家團隊。


社會層面,要將健康素養教育納入教育體系。強化健康賦權與社區健康促進,使更多居民參與健康幹預與宣傳教育活動。衛生健康系統相關機構和人員要主動為居民提供健康知識,提升居民防病意識和能力。


民眾角度,要樹立「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的理念,主動獲取科學的健康知識,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利用包括醫療資源在內的所有社會資源,促進社會健康環境形成與發展。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金振婭、王斯敏、李婷、蔣新軍、劉嘉麗)


相關焦點

  • 華樾•原點教育素養奠基課程,探索德育創新的有效路徑
    (南方網訊)11月12日,第四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以下簡稱「教博會」)在珠海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幕。教博會上,華樾•原點教育素養奠基課程項目組攜「中小學素養奠基課程在德育實踐中的有效性研究」成果進行了展示。
  • 讓教育為實現中國夢奠基
    原標題:讓教育為實現中國夢奠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千千萬萬個中國人的夢。 在所有中國人的夢想中,「教育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中國夢,教育是先導和基石。
  • 和治友德:世界強化免疫日——科學健康素養也是免疫力
    今天(12月15日)是「世界強化免疫日」,和治友德為大家介紹更多關於免疫力的小知識,讓我們一起提升科學健康素養,增強免疫力。  和治友德:提升科學健康素養 增強免疫力  科學健康素養也是「免疫力」。近年來,公眾科學素養水平快速提高,但在不同人群中還存在不平衡現象,需要進一步厚植求真務實、善辨真偽的科普土壤。和治友德認為,普及科學的健康安全防護知識,提升民眾綜合健康素養水平,通過積極的手段提升人體自身免疫力,對於建設「健康中國」具有非常重要和積極的作用。
  • 中國人應該多一點科學素養
    前不久,中國科協發布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素質)調查結果,說我國公民科學素養總體水平大幅提升了,圓滿完成了「十二五」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超過
  • 提升全民衛生應急素養,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戰「疫」說理】提升全民衛生應急素養,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全民衛生應急素養是指公眾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衛生應急知識的接受、理解與執行的能力與素養以及參與簡單應急活動的能力與素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公眾所展示出來的衛生應急素養水平及其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是進一步提升全民衛生應急素養的實踐依循,需要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實踐中、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中和健康中國戰略實施進程中進一步提升,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實踐中提升全民衛生應急素養  加強應急防控的信息公開,防止「信息疫情」,提高新時代公眾衛生健康應急信息素養。
  • 科學素養的反思-中國教育新聞網
    隨看隨想:本書是反思美國科學素養教育的書籍,此處摘錄的是第一章,原章節標題為《科學:群體實踐、素養、權力,努力讓世界變得更好》。「當前我們要以什麼方式、在什麼地方讓科學素養嶄露頭角?」關於什麼是科學素養的傳統回答,是讓孩童和年長學生直面被模糊和歪曲了的科學家眼中的科學形象。他們提出,科學是一個純粹的學科,往往需在特定的、完全獨立的教室裡傳授,超越常識、美學、經濟學、政治學或其他日常生活特徵。科學教育往往是在灌輸某種特定的世界觀,這使年輕人不會質疑科學的最基本假定。
  • 孟超肝膽醫院(福建省肝病科學研究中心)奠基
    孟超肝膽醫院(福建省肝病科學研究中心)奠基 2019-07-10 19:56:23  來源:福州新聞網  作者:林凱航
  • 中國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高嗎?該怎麼提升?
    中國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高嗎?該怎麼提升? 作者:郝京華 發布時間: 2018-05-28 14:30 中國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高嗎?
  • USANA葆嬰:加大研發投入 助力健康素養提升 助力健康中國
    對於立足大健康產業的企業來說,主動適應市場變化,服務健康中國戰略,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才能夠實現長遠發展,而USANA葆嬰正是這樣一家企業。據USANA執行長紀雲基介紹,受益於近年來健康中國相關政策的落實以及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USANA葆嬰近年來得以蓬勃發展。目前,USANA葆嬰在中國擁有25萬的活躍顧客,這一數字還在持續增長中。
  • 新時代如何提升領導幹部的科學素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也進入新階段。在新時代和新階段,民眾的關切已經日益從溫飽等基本需求的滿足,轉變到追求更高生活質量和更好生活環境的階段,人們對社會生活中與科學、健康、環境和風險相關的問題日益關心。這對各級領導幹部的領導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科學執政成為新時期領導幹部執政能力建設的題中之意。
  • 科學素養 scientific literacy
    接二連三的荒唐鬧劇折射出一個事實:我國民眾的科學素養之低令人堪憂。中國第八次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到2010年,全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僅為3.27%。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本周一表示,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知識的公眾人數正在增長,但科學素養仍處於低水平。文中的scientific literacy就是指「科學素養」,也稱為「科學素質」。公眾科學素養主要指人們對科學知識、科學研究過程及方法、科學對社會的影響的理解程度。
  • 「婦女兒童健康素養提升計劃兒童健康素養提升項目」在京啟動
    為推進婦幼健康促進行動,提高婦女兒童健康水平,10月21日,「婦女兒童健康素養提升計劃兒童健康素養提升項目」啟動會暨第一階段工作部署在京召開。在啟動會上,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主任姚宏文指出,兒童健康素養提升項目以多動症、抽動症等兒童面臨的健康問題為切入點,作為「婦女兒童健康素養提升計劃」的子項目,旨在有效提升兒童健康素養水平,預防和減少疾病發生發展,提升疾病治療管理質量,促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 北青報:提升公眾環境與健康素養刻不容緩
    原標題:提升公眾環境與健康素養刻不容緩 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首次中國居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我國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為12.5%,即平均每100個15至69歲的人群中,具備基本的環境與健康素養的不足13人。
  • 科學抗疫——一堂公眾科學素養課
    曾在疫情期間因一張「陪你去看夕陽」的照片走紅網絡的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王欣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覽上參觀。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病毒阻擊戰,也是一次全面展示公眾科學素質的大考。中國科技協會常務副主席懷進鵬在談及中國的抗疫經驗時表示,公眾的科學素質對於解決疫情等人類共有危機具有重要意義。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中國採取科學防疫措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抗疫成果。這其中,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理解科學,社會空前團結,是中國防範疫情危機的重要武器。在團結全社會抗疫的過程中,中國科技工作者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不足一成公民具備基本健康素養
    12月18日,衛生部公布了《首次中國居民健康素養調查報告》。這項由衛生部組織,中國健康教育中心、衛生部新聞宣傳中心提供技術支持的調查,於2008年6月到8月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展開。調查員對近8萬位15歲至69歲的居民進行了訪談式問卷調查。
  • 愛果樂健康智慧家居產業園奠基典禮成功舉行
    愛果樂健康智慧家居產業園奠基典禮成功舉行) 2020年12月9日,愛果樂健康智慧家居產業園奠基典禮在安徽省蕪湖市灣沚區隆重舉行。
  •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盧永:提升健康素養是社會系統工程
    原標題: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盧永:提升健康素養是社會系統工程   「健康
  • 如何提升我國公眾科學素養
    然而,在此次事故中所暴露出來的中日兩國民眾對核洩漏事故的態度,卻明顯反映出兩國公眾在科學素養上的明顯差距。 公眾科學素養這一概念是1979年,時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公眾輿論研究所所長J.米勒提出的。我國從1992年開始引進和開啟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至今為止已經進行8次。
  • 公民科學素養:提高批判性思辨能力—新聞—科學網
    國家好不好是哪個方面,是精神文明、人文素養還是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籠統地說「國家好不好」,責任「在女性」,讓女性承擔一個國家好壞的責任,推理多少有點荒謬。更令人吃驚的是,俞敏洪把這種推理方法發揮到極致:「中國是因為女性的墮落導致整個國家的墮落」,這個結論的預設是「中國女性是墮落的」和「中國整個國家是墮落的」。什麼是預設?預設即客觀存在的事實!
  • 「戰「疫」說理」提升全民衛生應急素養,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全民衛生應急素養是指公眾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衛生應急知識的接受、理解與執行的能力與素養以及參與簡單應急活動的能力與素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公眾所展示出來的衛生應急素養水平及其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是進一步提升全民衛生應急素養的實踐依循,需要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實踐中、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中和健康中國戰略實施進程中進一步提升,助力健康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