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應該多一點科學素養

2021-02-19 小道消息


前不久,中國科協發布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素質)調查結果,說我國公民科學素養總體水平大幅提升了,圓滿完成了「十二五」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超過 5% 的目標任務。2015 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到了 6.20%,比 2010 年的 3.27% 提高了近 90% — 乖乖隆地咚。

五年之內提高這麼多,說實話,我心裡是不太信的。另外,這次官方用語是「素質」,替換了以前的「素養」。但稿件中兩者混用的地方也很多。

很少在文章裡寫「中國人」,更不要說在標題裡說了,因為範圍太大容易誤傷。但這篇繞不過去,說的畢竟是一個整體的事兒。

關鍵詞是「科學素養」,何謂科學素養 (Scientific Literacy) ? 「表示擁有基本的語言學習和表達能力,能理解科學觀念,了解科學研究過程和方法,能運用科學解釋身邊的事情,建立與評價有證據基礎的論證,並恰當地運用結論來引領自己的行為。它包含運用書寫、數值與資訊等能力來理解科學方法、觀測與理論。」

科學素養有什麼用?「每個人都需要某些用得到的科學知識與知道這些知識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科學素養被視為一種人行社會生活的基本權利。科學素養可以幫助一般人做更好的決策與豐富他們的生活。」更直白一些,有了科學素養,讓你生活得更好。

比如說這樣一則新聞,《小區通信基站拆掉 業主集體失聯》,說的什麼事兒呢? 某地一小區居民反對通信基站建在小區,認為產生的輻射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部分業主反應強烈,甚至還去破壞通信基站。通信公司只好把小區幾站拆除。然後呢?該小區範圍內手機沒信號,要打電話要走出小區一段路才行。

這個例子說明,不具備科學素養,對一些事物沒有一個基本的正確的認知,做不好生活中的相關決策,只會讓生活更糟糕。

對待輻射的認識,對轉基因的認識,對醫療健康常識的的認識,都會影響你生活中的決策,影響你的生活質量。

國際上普遍將科學素養概括為三個組成部分,即對於科學知識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對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對於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2015 年這是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公布的數據說,「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分別為 18.71%、17.56%和 12.00%,位居全國前三位。分別達到美國和歐洲世紀之交的水平。」注意,我們最好的地區已經達到美國和歐洲世紀之交的水平了…

這次調查披露的信息中,另一個比較有趣的信息是,「77.3% 的人認為轉基因食品存在不可預知的安全風險,這一群體對轉基因技術的應用持支持態度的佔 34.3%、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的佔 42.2%、反對的佔 22.1%、不知道的僅佔 1.4%。」

我們這次的 6.20% 是什麼概念呢?遠低於中國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至少說明,我們的教育存在明顯的問題。我相信,通過課本教育,一部分基本的自然科學問題,民眾掌握水平不差,比如進化論、天文學常識等。但也有一部分問題,因為文化影響,因為教育過程中刻意迴避,而導致民眾認識不夠。

電視依然是獲取科技信息的第一渠道(當然如果是傳遞錯誤信息的話危害也大),比例高達 93.4%。網際網路以及移動網際網路,比例上升到 53.4%,超過了報紙的 38.5%。

城鄉居民之間的信息鴻溝依然巨大。我樂觀的預測,智慧型手機的迅速普及或許能夠彌補這一巨大差距。在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中,高達 91.2%的公民通過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獲取科技信息。

目前中國的科學素養調查,我認為能反映一定問題,至少科學素養水平在提高,但這個調查也未必夠「科學」。現行的調查辦法是做抽樣調查,比如,第 8 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於 2009 年 11 月至 2010 年 5 月之間展開,「這次大規模的抽樣問捲入戶調查涉及中國大陸 (不含港、澳、臺地區)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 18 至 69 歲公民,採取入戶面訪的方式進行,共發放問卷 69360 份,有效回收 68416 份。」 考慮到中國的龐大人口基數,這樣小的抽樣是不是夠合理,我無法下結論,這個結論留給諸位讀者,花一分鐘思考。

2015 年的這次普查,採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公民科學素質數據採集與管理系統」和專業調查團隊,使用平板電腦進行入戶面訪。但沒公布問卷數量,也沒對媒體披露調查的具體問題。期待能把細節公開,以方便科普組織自行調查。

我相信再有幾次普查,只要願意,我們就可以趕超美國 — 畢竟這個只是一個數字上的趕超。即使科學素養水平真的超越了美國又能怎麼樣?畢竟調查顯示,美國還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不知道地球圍著太陽轉呢。

補充幾個信息:

1.2013 年我國科普經費達到 132.19 億元(不知道都花哪裡去了)。
2.歐美等國家科學素養都超過我們目前非常非常非常多,數據來源不統一,就不列舉了。

題圖: 上世紀 80 年代,氣功熱,這玩意兒叫「信息鍋」。據說,該鍋可以用來接受宇宙的大氣場,達成天人感應。按照現在有些人的認識,這玩意兒絕對有輻射啊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我們需要怎樣的科學素養
    離開了這個群眾基礎,即使我們能夠實現「上天入地」,也很難持續不斷地推動創新 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相當於日本、加拿大和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語境中,科學素養作為一項基本公民素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出路在哪--訪全國政協委員何祚庥
    在今年兩會上,「我國公眾科學素養如何提高?」、「科普的出路在哪裡?」等等,成為委員代表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就此,記者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何祚庥。  記者:去年中國科協公布的最新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報告顯示:每千人中只有14人具有基本科學素養,不及美國10年前的六分之一。調查還發現中國人很少去科普場所等等。中國人真是這麼「不熱愛科學」嗎?
  • 核心科學素養,不應該等到本科階段才開始重視
    剛開始也以為只是以前應試教育的延續,核心科學素養,到目前為止,幾乎都是等到本科階段才開始重視。後來聽了一系列報告之後,才發現並不是這麼簡單。在這種背景下,如果還存在高考,本科還是按原來的錄取模式,中學生就免不了要通過題海戰術來達到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目標,學生也是人,也有精力不足的問題,這種情況下,核心科學素養在中小學階段根本沒辦法得到重視。因為道理很簡單,高考比核心素養重要得多。
  • 我們應該提高科學素養和理性思維能力
    我經常說自己腦子不好,其實就是事實,但我在這方面的判斷力還可以——我很清楚腦子好的人是什麼樣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具有科學素養和理性思維能力。記得曾經有一項調查,說中國人的科學素養比例大概在5%左右,美國人也好不到哪裡去,反正也不到10%。有些人很生氣,但其實5%已經很多了,有六千多萬人呢!一個國家有六千多萬人具有科學素養,難道還少嗎?
  • 為什麼中國人的道德素養是全世界一流的?
    作者:無名 中國和中國人有兩個優點: 而中國人從來沒有什麼信仰和寄託,但是依舊可以保持整個社會有效的運作?因為我們發明了道德! 其實,這是一個中國人每天日用而不知道的東西。除了道德以外,我們還有一個發明,那就是全民普遍的延遲滿足。所以我們沒有清規戒律,但是依舊沒有人墮落。
  • 調查顯示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公民比為3.27%
    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相當於日本、加拿大和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該怎樣看待這一數據?中國人的科學素養究竟怎樣?引發了不少關注和議論。
  • 科學網—現代科學素養因何而來
    自上世紀80年代後,西方國家和其他國家對科學素養的關注和持續研究便從未中斷。在過去的40年時間內,討論科學素養問題的論文和文章呈現上升趨勢。從1974年到1990年期間,與科學素養有關的期刊論文、研究報告、會議論文、項目計劃文章、項目報告和期刊社論等文獻就多達300多篇。
  • 中國人的核心素養是什麼?
    笛子說起了她對手風琴的喜愛,從5歲開始,經歷了20年的風雨侵襲,她的愛好一點也沒減弱。當笛子拉起手風琴,她的眼睛深遠、乾淨、明亮,她被曲子感動,被藝術感動,也被她自己感動,這是藝術的力量,也是堅持的力量。面試官深受感動,於是笛子去了耶魯大學,自己夢寐以求的地方。曉莉說,也許耶魯面試官看中了笛子所拉的手風琴。我說,不,手風琴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手風琴的熱愛。
  • 「科技謠言」網絡泛濫:公民科學素養整體偏低
    其實這種做法就是一個目的,讓公眾去理解科學。怎麼去理解科學呢?一方面要理解科學是什麼,另外一個就是科學為了什麼。這樣一種做法就可以讓科學知識、科學文化、科學精神進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接下來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公眾的科學素養,因為有了這樣一種素養,在面對一些難以辯清楚的所謂科技謠言面前,公眾也可以有自己的判斷,科學素養怎麼才能有呢?接下來,我們再聽科學家怎麼說。
  • 科技編輯如何提高科學素養
    如今,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作為以傳播科技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為己任的科技報紙編輯,更是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報紙「把關人」。       警惕報導誇大失實        編輯的科學素養到底有多重要?
  • 教育|如何理解核心素養?一點最不可忽視
    關於核心素養,我們首先應該知道,它不是中國專家的發明,不是美國專家的發明,也不是俄羅斯專家的發明,總之,「核心素養」並不是某一個國家的發明,而是由一個國際性的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率先提出。
  • 今年PISA最關注的科學素養到底是什麼?
    2006到2015這十年間,哥倫比亞,以色列,中國澳門,葡萄牙,卡達和羅馬尼亞這些國家,科學教育的平均水平有顯著的提升。在33個國家和經濟體中,在科學上表現最為優異的學生當中,男生的數量要遠遠超過女生。其中,芬蘭是唯一一個女生的科學尖子生要比男生多的國家。
  • 資訊時代呼喚編輯提高科學素養
    原標題:資訊時代呼喚編輯提高科學素養 編輯的科學素養決定了編輯的眼光,決定了他呈現給大眾的是怎樣的產品水平與產品質量。科學素養並非是科技類出版物編輯才應該具有的。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大眾對相應知識的了解需求迅速擴大,而科普讀物是大眾獲得科技知識的一個重要來源。
  • 如何提升我國公眾科學素養
    然而,在此次事故中所暴露出來的中日兩國民眾對核洩漏事故的態度,卻明顯反映出兩國公眾在科學素養上的明顯差距。 公眾科學素養這一概念是1979年,時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公眾輿論研究所所長J.米勒提出的。我國從1992年開始引進和開啟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至今為止已經進行8次。
  • 科學網—高中是科學素養形成關鍵期
    「由此看來,近年來學生的質量的確有下滑趨勢,而主要原因就在於科學素養培育的缺失。」王夔說。他認為,科學素養的培育應從幼年抓起,貫徹整個教育過程,但是關鍵在高中階段。 對比中國和美國的人才成長進程,有一個明顯的「剪刀差」:我國小學生和初中生的水平都比發達國家高得多,但是一到大學,這種差別就反過來了。王夔指出:剪刀差的交點就在高中。
  • 新時代如何提升領導幹部的科學素養
    領導幹部的科學素養在普通公民的科學素養基礎上,應具有與其領導職能相關的更高層次內容,其側重點應該是面對複雜問題時進行整體把握、科學決策和科學管理的能力。 二、領導幹部科學素養的核心內涵 科學素養有很多表述,通常用以描述公眾對科學所應了解的程度。
  • 提升民眾衛生基本知識等科學素養,國外有哪些招?
    在科學領域,德國各城市舉辦有「科學長夜」活動。像柏林每年的「科學長夜」,全市60多所院校和研究機構都會敞開大門,吸引數萬人前來參觀。為方便參觀者,柏林公交公司會開闢專線,送客人到各個活動地點。當天晚上,各個學科領域的研究者在實驗室、資料館、圖書館和教室帶領人們進入奇妙的科學世界。
  • 中國人應該多吃一些奶酪
    中國人應該多吃奶酪          在西歐,尤其是浪漫的法國,奶酪不僅是家常必備食品,它甚至代表這樣一種哲學:「擁有奶酪,就等於擁有了幸福。」而在中國,雖然各種奶酪早已「進駐」各大超市,但人們對這種舶來品仍然知之甚少。
  • 擁有科學素養的孩子,究竟有什麼不同?
    中國孩子急需加強科學素養的培養,擁有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創造性、自信心、抗挫等等能力。 讓每個中國孩子都能從小學科學、用科學成為具有科學精神的未來公民!給孩子找一個賽先生,當老師整整一百年前,1919年的春天,中國人發起了一場震驚全國的運動。由此,中國人開始認識兩位先生,德先生和賽先生。
  • 科學素養的反思-中國教育新聞網
    隨看隨想:本書是反思美國科學素養教育的書籍,此處摘錄的是第一章,原章節標題為《科學:群體實踐、素養、權力,努力讓世界變得更好》。回溯科學的「進步」史(核武器、轉基因、藥物等),我們不禁懷疑,作為個體或群體的科學家是否知道什麼是對社會最有益的。無限制地奉行科學發展至上,而缺少相應的社會倫理維度的關懷,這將使技術科學發展失去控制。作為公民和科學教育工作者,在觀看夜間新聞的整個過程中,我們不禁要捫心自問,「我們應該怎樣、在哪裡讓當代和後代圍繞科學家的工作和成果與科學家進行對話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