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素養的反思-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1-01-07 中國教育新聞網

隨看隨想:

本書是反思美國科學素養教育的書籍,此處摘錄的是第一章,原章節標題為《科學:群體實踐、素養、權力,努力讓世界變得更好》。本書從9·11事件出發反思美國科學教育出現的問題,科學教育沒有教會學生反思,反而成為灌輸和強化偏見的課程,讓科學變成了不能質疑的事物。科學專業從業者也不能更好地反思自我、反思科學,而是強化了自身的傲慢,使得科學成為被人利用的工具。本文雖然說的是美國,但在我國大力發揚科學教育的今天,也不無借鑑意義。(楊贏)

整個時代處於無序之中。2001年9月11日是我們永遠無法忘卻的一個日子——那天,我們不得不親歷科學教育引發的負面影響。科學和科學教育使技術成為現實,而技術卻被用於製造恐怖行為,它讓我們目睹了世貿中心雙子塔毀於一旦,成千上萬的職員葬身其中。

恐怖襲擊事件發生數周后,我們又目睹了美國的回應。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恐怖行為,科學教育工作者培養出來的工程師和技術員一手研發的B-52轟炸機,卻被用於摧毀阿富汗的村莊,使更多無辜百姓傷殘,其中絕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

當然,緊隨一連串事件而來的,還有人道主義項目的資金援助,各國也加大了科學領域的投入,開發「星球大戰」相關技術、「外太空摧毀載具」(EKV)以及其他「碰撞-殺傷」技術,還有在阿富汗俯拾皆是的殺傷性地雷等小炸彈。

2001年12月6日,大赦國際主席在諾貝爾和平獎百年研討會上發言,表示9·11恐怖襲擊踐踏人權,政府的應對措施名義上是為促進安全,實際上卻是對公民自由與人權的限制。同樣,限制公民自由與人權的手段與技術相關,如機場安檢對普通公民臉部進行自動記錄和識別,而一旦這項技術得到大規模應用,能對常規旅客的一舉一動進行跟蹤。科學家和經過科學培養的工程師、技術員們參與了此類技術的設計開發。而且,他們還在進一步研發這樣使生靈塗炭、限制人類自由的武器和「安全系統」,正如美國能源部部長斯潘塞·亞伯拉罕對國土安全所表述的:

我們擁有世界一流的科學和工程裝備,擁有頂級的富於創造性的研究者,過去五十多年來維護著我們的國家安全。很長時間以來,這些設備和人力資源也已接受訓練來預防恐怖主義威脅,正是由於這種先見之明,這類技術才在今天得以投入部署。

同樣,科學家處在科技發展的前沿,正如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向負責「加強國土安全」「打擊恐怖主義」活動的美國相關官員提供專業知識與項目經驗時所提出的。換言之,對於恐怖主義、戰爭以及反抗活動,其原因、結果、認知和應對措施都與科學、技術,還有人、文化、風俗和倫理等息息相關。

科學已深深融入當今世界的各個方面,但它可能帶來好的影響也可能產生負面作用,如美國世貿中心的恐怖襲擊以及緊隨其後的炭疽熱恐嚇事件,如英國由於口蹄疫危機對牲畜大規模宰殺,如公眾對轉基因作物(GMO)和經濟全球化的擔憂等各類事件發生,昭然若揭。因此,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在當前的科學教育中科學素養不僅是要提倡推崇的,而且是要深入批判性思考的問題素養。

每天晚上,電視螢屏上時常會出現與科學和科學家相關的影像。在市場上銷售了三十年的藥物被勒令下架,因為最新研究證明它可致癌。遺傳學家製造出的植物的種子不育,來年不能用於農作物種植。除了一些轉基因和全球化的反對人士外,很少人關心和質疑這些事物,並要求科學家對他們的行為做出解釋。工業界經常利用科學家作為自己的喉舌,告訴電視觀眾不要隨便發表言論,因為他們會說自己才是最懂行、最權威的。回溯科學的「進步」史(核武器、轉基因、藥物等),我們不禁懷疑,作為個體或群體的科學家是否知道什麼是對社會最有益的。無限制地奉行科學發展至上,而缺少相應的社會倫理維度的關懷,這將使技術科學發展失去控制。

作為公民和科學教育工作者,在觀看夜間新聞的整個過程中,我們不禁要捫心自問,「我們應該怎樣、在哪裡讓當代和後代圍繞科學家的工作和成果與科學家進行對話交流?」「當前我們要以什麼方式、在什麼地方讓科學素養嶄露頭角?」關於什麼是科學素養的傳統回答,是讓孩童和年長學生直面被模糊和歪曲了的科學家眼中的科學形象。他們提出,科學是一個純粹的學科,往往需在特定的、完全獨立的教室裡傳授,超越常識、美學、經濟學、政治學或其他日常生活特徵。科學教育往往是在灌輸某種特定的世界觀,這使年輕人不會質疑科學的最基本假定。

當前,科學素養意味著質疑自然,但你不能反過來質疑科學和科學家。當前最糟糕的是關於科學素養的虛誇言辭,即科學是為所有人服務。最理想的狀態是所有人(如所有美國人)都必須學習並顯示自己擁有一定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想像一下,每個人都能站在同樣的(「科學」)角度認識理解轉基因、人類基因組操作和藥物使用(如貼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標籤的藥物,讓兒童服用並讓他們乖巧聽話)。傳統上,培養科學素養、認知和學習的方法是基於站不住腳的、個人主義(新自由主義)的思想體系之上的,並未考慮個人與社會、知識與權力,或科學、經濟學、政治學之間的根本聯繫。

我們有必要從社會角度出發,重新思考當前的教育目標。科學素養無法預先寫入教科書,也不能灌輸給不問世事的學生,它應該被理解為一項社會實踐。就危及我們的星球的一些議題而言,科學素養還需要得到集體責任和社會意識的支撐。我們需要把科學素養看作一種可識別、可分析的特性,它產生於(即興創作的)種種人類互動,而這往往是一個集體實現、模糊不定的過程。

(選自沃爾夫-麥可·羅思、安傑拉·卡拉布列斯·巴頓《科學素養的反思》,張鋒、李水奎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中國教師報》2020年09月23日第9版 

相關焦點

  • 【教育熱點】數學核心素養指標之反思
    這一導向與國家的素質教育方向以及「考教必須分離」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馳!3. 反思的方向及數學核心素養框架教育改革比經濟改革更複雜,不能操之過急,應該循序漸進,看明白多少就說多少,不要把尚未研究清楚的東西和根本無法落實的內容寫進課程標準裡。課程標準修訂更需要各方人士積極參與,希望各位讀者奉獻您的聰明才智,解決以下關於數學核心素養的反思性問題。
  • 幼兒研究與支持成新教師核心素養-中國教育新聞網
    五項崗位核心素養的提法是嶄新的,表明了這些素養和相應能力在幼兒園教師職業生涯和專業發展中、在教育實踐工作和幼兒學習發展中所具有的核心地位。深入分析可見,這五項核心素養中的每一項都需要有全面、系統、深入、關聯性的兒童研究視角和富有創造性的支持策略,對新教師有相當大的難度。
  • 數學核心素養指標之反思
    這一導向與國家的素質教育方向以及「考教必須分離」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馳!3. 反思的方向及數學核心素養框架教育改革比經濟改革更複雜,不能操之過急,應該循序漸進,看明白多少就說多少,不要把尚未研究清楚的東西和根本無法落實的內容寫進課程標準裡。課程標準修訂更需要各方人士積極參與,希望各位讀者奉獻您的聰明才智,解決以下關於數學核心素養的反思性問題。
  • 中國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高嗎?該怎麼提升?
    中國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高嗎?該怎麼提升?到了本世紀科學教育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動向,開始重視科技素養,或者稱為STEM素養,強調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科學教師應該了解科學發展的趨勢,了解影響科學教育發展的因素,這樣才可以創造出與科學教育發展趨勢吻合的教學方式。中國中小學科學素養教育的現狀學科學探究並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科學家,而是學會用科學眼光看世界的方法。
  • 「萬方杯」2020年全國高職院校信息素養大賽舉行-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特約通訊員 牛蘇放)「萬方杯」2020年全國高職院校信息素養大賽決賽線上5日在京舉行。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主任、黨委書記張久珍教授對「教師微課賽」進行點評時表示,參賽的119位選手均來自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學的一線,他們都能從解決具體問題的視角,通過課堂檢索實錄、動漫人物嵌入等方式來設計教學場景,信息手段運用嫻熟,教學技能多樣,充分展現了高職院校信息素養師資的風貌。
  • 何小亞:數學核心素養指標之反思
    摘要:對六條數學核心素養的內容進行反思,給出反思結論,提出三個反思問題和四個反思方向,最後給出修訂的數學核心素養框架。(1)目的性反思為什麼要確定數學核心素養?到底想要解決什麼問題?它解決了「雙基」「三能」「四能」「三基」「四基」都沒有解決的什麼問題?它體現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6]的要求嗎?是如何體現的?其教育、課程、教學、測評的價值是什麼?
  • 大家手筆:科學素養是立德的基礎
    宋元之後,理學佔據社會思想意識的統治地位,而中國古代文明卻從鼎盛走向衰落。在應對民族內爭或外敵入侵方面,中原政權的統治者總體上處於弱勢地位,與時俱進、改革變法、富國強兵的欲望、能力和進程都受到四書之學的嚴重抑制。當西歐的精英們致力於創新文化、發展科學、變革社會的時候,中國的精英們卻把「為往聖繼絕學」「同植綱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當作「為萬世開太平」的靈丹妙藥,大大延誤了中國的發展。
  • 從知識走向素養-中國教育新聞網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考內容改革已經從知識立意走向能力立意,進而走向素養立意。高考命題改革及其逐層向下的傳導效應,對於促進中小學課堂教學由知識本位走向素養本位、由「育分」走向「育人」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縱觀近年來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綜合化、情境化和開放性是其中三個重要發展趨向。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為何要這樣改,背後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何在?
  • 教育法學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當前教育界的「熱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被稱作為課程改革的「關鍵」、新課標的「源頭」。所以在大大小小的教師考試中,均會涉及到此成果。因此今天我們一起來梳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知識點,希望能助力廣大學員。
  • 中國教育新聞網2017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書目
    中國教育新聞網2017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活動於暑期啟動,通過出版社自薦、專家推薦和讀者推薦等形式,徵集了2016年1月1日至今出版的、適合教師閱讀的新書500餘本,在暑期推薦給教師。在此基礎上,通過專家評審、讀者反饋等方式,選出了2017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及TOP10圖書。
  • 聚焦核心素養培養:2016中國教育明德論壇召開
    11月6日,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主題的2016中國教育明德論壇在北京開幕。  今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該框架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
  • 你的科學素養奠基健康中國
    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阻擊戰的打響,讓我們更加體會到科學生活與健康素養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全民健康問題,健康中國戰略穩步推進。然而,構築中國健康之路不僅需要黨和政府的有力部署與切實推動,也需要人民群眾樹立正確健康觀、增強科學辨別力,真正承擔起「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如何以全民健康觀與科學素養的提升託舉健康中國?請聽專家為您解答。
  • 《中小學科學素養測評報告》在京發布
    人民網北京12月20日電(楊寧 趙婀娜)日前,在北京市海澱區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研究與實驗成果分享會上,《中小學科學素養測評報告》發布,以大數據評價工具助力中小學科學素養培養工作。
  • 疫情帶來的信息素養教育反思
    「在疫情期間的「全民網課」讓徐雁斐老師進行了對「關於信息素養教育的反思」:給孩子們的信息素養教育,究竟意味這什麼?作為一個十歲孩子的媽媽,我旁觀了孩子幾個月的學習,以及幾個月的網上「衝浪」,終於意識到:信息素養教育,可以教的很多,重要性也很高。信息素養教育能給孩子們帶來什麼終身學習的能力,是信息素養教育帶給孩子們的最重要的禮物。
  • 指向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的綠色課堂建設-中國教育新聞網
    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著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能夠促進學生在全面發展基礎上發展個性和可持續發展的課堂,就是我們要建設的綠色課堂。教學或按教材內容組織,或按學科學業發展和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進階組織,還可以按真實情境下的學習任務跨學科組織,進而深度理解學科的整體性、邏輯的連貫性、思想的一致性、方法的普適性和思維的系統性,從而克服以往教學的碎片化。課堂教學方式:強調實踐取向,從單向傳遞到建構分享。
  • 學校教育,應強化學生的衛生健康素養
    但同時,我們應該反思,這場災難是怎樣產生的,除了現階段為了控制疫情所採取的行動外,我們還應該採取哪些措施讓更多的人具有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和敬畏自然的意識,促進全民衛生健康素養的提升,避免因為我們的過失再帶來下一場災難。因此,我們要借疫情帶來的巨大衝擊,通過全民反思、廣泛宣傳、結構與體系的完善,建立起針對不同人群的規範行為、提升素養的機制。
  • 核心素養5C模型出爐:為全球核心素養教育提供「中國方案」
    導讀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既具有國際視野又體現中國特色。近十幾年來,關於「核心素養」的研究與測評日益引起全球關注,甚至成為許多國家或地區制定教育政策、開展教育改革的基礎。近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舉行發布會,首次對外發布《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研究報告(中文版)》。這份報告吸納了中國學者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並基於我國社會、經濟、科技、教育發展需求,進一步追問「打下中國根基、兼具國際視野」的人應該具有哪些素養,提出了「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並搭建框架、闡述內涵。
  • 「小小科學家」中小學科學素養提升行動走進保定市惠陽小學
    河北新聞網訊(於珊珊)9月9日,河北省「小小科學家」中小學科學素養提升行動(保定地區)科學教育精準幫扶公益捐贈暨科普入校活動走進保定市惠陽小學。河北省「小小科學家」中小學科學素養提升行動於今年5月11日正式啟動,是由河北省創新教育學會聯合河北省教育技術裝備管理中心、河北省電化教育館共同發起,由河北省創新教育學會科學教育分會具體組織實施。
  • 核心素養下的生本智慧課堂構建-中國教育新聞網
    為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融合、創新,積極探索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改進教學手段,提高教育質量,紮實做好數位化校園平臺應用工作,天津市第一百中學積極探索智慧校園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
  • PISA2018出爐:中國(北京、上海、江蘇、浙江)閱讀、數學、科學素養大滿貫!三項全球最高分! | 頭條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第一教育」(ID:diyijiaoyu)2009年和2012年,上海代表中國參加三年一度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評,在65個國家(地區)中取得了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三項第一的兩連冠,引起全球關注和國內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