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公眾生態環境素養

2021-01-09 求是網

  近期,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的通知》,提出:通過三年的不懈努力,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公眾生態環境素養顯著提升……那麼,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新時代,我們該如何認識公眾生態環境素養?為什麼要提升公眾生態環境素養?如何顯著提升公眾生態環境素養?

  公眾生態環境素養是指公眾素養在生態環境領域的集中體現,是公眾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體現。公眾生態環境素養本身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概念,涉及生態環境的知識素養、倫理素養、情感素養、意志素養、行為素養等,但究其實質,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公眾對生態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的認知水平和程度,即「知」;二是指公眾的環境保護行為取向和具體行動,即「行」。毋庸置疑,公眾生態環境素養更多強調的是公眾對生態環境的知行合一、一以貫之。

  提升公眾生態環境素養,是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形勢使然。古語云:上下同欲者勝。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時期。守護生態文明,共建美麗中國,不僅需要頭腦清醒的政府、稱職的領導、有責任感的企業,更需要每一個具有現代文明意識的公民積極參與。然而,調查發現,許多生態行為不良的當事人,並非沒有愛美之心,而是認為細枝末節無礙大局,並以社會分工為藉口,荒謬地認為自身的不良行為反而為環保工作者提供了「任務」,創造了「工作機會」。可見,提升公眾生態環境素養在現階段尤為必要,它事關奪取汙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勝利,事關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實效,事關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顯著提升公眾生態環境素養,基本路徑包括:

  一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增強公眾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思想決定行動,只有摒棄思想認識之「霧」,才能清除生態環境之「霾」。為此,黨員領導幹部和人民群眾必須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自覺端正生態環境保護態度,積極行動起來履行職責。態度決定一切,生態環境保護態度直接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前途。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每一個人積極行動起來履行自己的職責:對政府來說,行動要體現在執政理念的轉變上;對企業來說,行動要體現在社會責任的擔當上;對公眾來說,行動要體現在生活方式的轉變上。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那麼寧靜、和諧、美麗的自然生態景觀就會永駐人間。

  三是不斷提升生態環境保護能力。調查發現,能力不足是制約公眾生態環境素養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水平、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為此,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學校、軍隊等,特別是生態環境保護部門,應不斷加強公眾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技能培訓工作,不斷提升公眾生態環境保護能力,為顯著提升公眾生態環境素養提供堅實保障。

  四是儘快落實生態環境行為規範。心動不如行動,公眾生態環境素養不僅要內化於心,更要外化於行;缺少具體行動或未能踐行,公眾生態環境素養就無從談起。因此,必須儘快落實生態環境行為規範,當務之急是儘快更好地踐行《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範(試行)》,在關注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踐行綠色消費、選擇低碳出行、分類投放垃圾、減少汙染產生、呵護自然生態、參加環保實踐、參與監督舉報、共建美麗中國等十個方面下大功夫。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後、上海市浦東新區行政學院高層次引進人才)

相關焦點

  • 北青報:提升公眾環境與健康素養刻不容緩
    原標題:提升公眾環境與健康素養刻不容緩 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首次中國居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我國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為12.5%,即平均每100個15至69歲的人群中,具備基本的環境與健康素養的不足13人。
  • 提升生態環境科學素養,又添好去處
    ,是向公眾普及生態環境科技知識、宣傳生態文明建設成就、提高全民生態與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陣地,在開展社會性、群眾性、經常性的科普活動中具有示範性,是國家特色科普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打造一批不同特色和教育功能的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目的就在於,為公眾展示生態環境保護科技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成果,讓公眾多渠道了解環境知識,用群眾語言講好關於『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的環保故事。」廣西生態環境廳科財處督察專員胡永東說。  也正是因為如此,國家和地方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的建設。
  • 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公眾參與
    可見,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尤其離不開社會公眾的有效參與,公眾參與成為今後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必然出路和選擇。 公眾參與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主要模式 從國內外實踐經驗來看,公眾參與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主要有以下兩種模式: 一是政府主導下的公眾參與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主要包括引導公眾參與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的立法、行政決策、監督執法、宣傳教育等方面的內容。
  • 我市開展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調查
    從市統計局獲悉,保定市2020年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調查工作於12月2日至2020年12月31日進行。此次調查旨在了解公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主觀滿意程度,反映人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獲得感。據悉,「公眾滿意程度」是由市委組織部、市發改委、市統計局、市生態環境局共同制定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和《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中的一項主觀指標。本次調查由市統計局參照省統計局《2020年全省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調查方案》,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方案並組織開展抽樣調查獲得數據。
  • 提升公眾媒介素養 正確應對危機信息
    趙智習近平總書記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研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控好整體輿論,努力營造良好輿論環境」;2月23日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強調「提高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為我們在疫情暴發等公共危機事件中構建社會輿論生態提供了指導思想
  • 白銀市生態環境局舉辦第二次公眾開放日 暨環境監測設施公眾開放活動
    7月27日,市生態環境局聯合甘肅省白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舉辦第二次公眾開放日暨環境監測設施公眾開放活動,白銀區第三小學部分師生及學生家長走進機關和實驗室進行參觀。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師生們在認真觀看了《環保設施的探索之旅--生態環境科普動畫
  • 做好新時代生態環境宣傳
    第三,以環保設施公眾開放為抓手,加強社會宣傳教育。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保障了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既擴展了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渠道,又增強了公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理解和支持,更激發了公眾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 家門口的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成了國家級生態環境科普基地
    2021年1月6日,記者從福田區生態生態環境局獲悉,福田新添了深圳市第一個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這裡將成為向公眾普及生態環境科技知識、宣傳生態文明建設成就、提高全民生態與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陣地。據悉,2020年12月22日,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正式入選第七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同時成為深圳市第一個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
  • 生態環境部:「十四五」期間著力推動構建生態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
    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近日在北京召開的「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總結會上講話指出,美麗中國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各部門各單位與生態環境部門密切配合,全力推進「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取得積極成效,為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 公考面試話題範文——生態環境類
    例題:生態環境部對2019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環評文件覆核發現,在25個省(區、市)各級環評審批部門審批的335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中,共有15份存在環境風險預測與評價內容不全等質量問題。近日,某地更是曝出「環評報告」抄襲事件。對此,請談談你的看法。
  • 青島市生態環境局開展民法典專題培訓 提高幹部職工法律素養
    青島市生態環境局開展民法典專題培訓 提高幹部職工法律素養 2020-12-18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信息疫情」之下如何應對 需提升公眾媒介素養
    因此,謠言往往格外「青睞」高親密度和高信任度的環境。當你被微信群或朋友圈中散播的某些不實信息擊中後,一次次總結、反思後,積累了經驗和教訓,你就會多留一個心眼,對這個信息環境產生警惕和審慎,從而為自己築起信息安全防護網。解放周末:從另一個層面而言,教育是否也能對提升大眾媒介素養產生積極的作用?
  • 期待公眾衛生應急素養全面提升
    條目共12條,涉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中毒及核和輻射應急處置等基本知識和要求,如周圍出現多例症狀相似的傳染病或中毒患者時,應及時向當地醫療衛生機構報告;遭遇火災、爆炸、洩露等事故災難時,應立即撤離危險環境,撥打急救電話等等。  此次發布的條目簡明扼要,易於理解接受,屬於公民應知應會的基礎性、常識性內容。
  • @桐鄉人,0571-12340,省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調查問卷請您答題!
    您的認真接聽、回答,對我們桐鄉來說非常重要。   親們,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調查問卷,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A.參與過B.沒有參與過 C.說不清   三、滿意度調查   (一)公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評價   (單選)3.請問您對本地的空氣品質現狀滿意嗎?
  • 龍口一中環境教育新目標:國際生態學校
    來自學校各層次各部門的領導、教師和龍口市環保局專業人員及學生家長代表,一起學習了創建國際生態學校的相關文件和「七步法」工作流程,並對全校的環境狀況進行了現場考察和討論,為確定第一個活動主題收集現場資料。
  • 湖北省生態環境廳為武漢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總隊授牌
    12月5日是「國際志願者日」,「武漢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總隊成立暨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全景展示(VR)雲上線活動」在武漢商學院啟動。湖北省生態環境廳及中國環境報社的領導和代表參加了活動。近年來武漢市各類環保志願者團隊規模不斷擴大,積極開展「愛我百湖」、「關愛自然保護山川」等志願活動,既傳播環保知識,又助力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為進一步壯大志願服務力量、提升志願服務能力水平,引導更多志願服務組織和志願者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武漢市首次成立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總隊,活動得到了湖北省生態環境廳、武漢市生態環境局等單位的支持。
  • 日照市委市政府印發實施方案 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
    為進一步加強全市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努力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促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11月17日,日照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進一步加強全市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號召全社會各行各業積極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參與和保護生態環境,堅決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堅持「監測為民、監測利民、監測親民」,以城鄉空氣、飲用水源、農用地土壤、環境噪聲等為重點,紮實開展民生監測,每年發布《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實時公開空氣、地表水自動監測數據,及時發布全國及重點區域空氣品質預報,支持多種渠道便捷查詢,為公眾提供健康指引和出行參考。老百姓從「盼溫飽、求生存」,到「盼環保、求生態」,從「出門看天氣」,到「出門看空氣」。
  • 如何提升我國公眾科學素養
    然而,在此次事故中所暴露出來的中日兩國民眾對核洩漏事故的態度,卻明顯反映出兩國公眾在科學素養上的明顯差距。 公眾科學素養這一概念是1979年,時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公眾輿論研究所所長J.米勒提出的。我國從1992年開始引進和開啟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至今為止已經進行8次。
  • 市生態環境局
    (一)負責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有關制度。會同有關部門擬訂並組織實施全市生態環境政策、規劃,起草生態環境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並監督實施重點區域、流域、飲用水水源地等生態環境規劃和水功能區劃,組織擬訂生態環境地方標準和技術規範。(二)負責生態環境問題的統籌協調和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