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2020-12-09 梨白愛歷史

我是梨白,一枚歷史和寫作萌新愛好者,歡迎關注哦~本文為原創,道文必究!

2020年上半年,一部宋朝題材電視劇《清平樂》備受爭議,卻也讓我們見識一把宋代文臣的錚錚風骨。

《清平樂》劇照

「文人治國」的國策給了宋朝文臣們說話的底氣,為了一件事情他們可以各抒己見,同僚之間在朝上激情打辯論;面對官家的不當言行,他們更是請對、死諫,目的只有一個,讓官家心服口服;他們為了自己的理想抱負不怕貶黜出京,那是他們為官的軍功章,誰多誰光榮!

北宋初年,名相輩出,太祖、太宗朝的趙普,太宗朝的李昉、呂蒙正、寇準等等,皆是宋朝歷史上的耀眼明星。

趙匡胤

呂端,宋太宗時期的宰相,史料記載讓他麼做宰相宋太宗也是力排眾議,且對他評價很高,「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今天梨白就和大家走近宋初名相,呂端。

宋朝,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官,相比於科舉、武舉,蔭補才是當時取官最主要的途徑。呂端,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安次區)人,出身官宦世家,從小好學上進,他因父親蔭補千牛備身。

呂端是個糊塗蛋?

宋太宗想要任呂端為宰相的時候,有人站出來反對,表示「呂端是個糊塗蛋」。呂端到底是不是糊塗蛋,我們從以下幾件事情中見分曉。

《宋史》記載,秦王趙廷美(宋太祖、宋太宗的弟弟)在做開封府尹的時候,宋太宗決定徵戰河東,並且很有可能會留下趙廷美坐鎮京師處理政事。

趙廷美

作為開封府判官的呂端勸誡趙廷美,「主上櫛風沐雨,以申吊伐,王地處親賢,當表率扈從。今主留務,非所宜也」。什麼意思呢?皇帝為了百姓和江山要去徵戰敵人,秦王您作為主上的親人和縣城,應該做表率追隨、保護皇帝,而不是留在京師處理政務,這是不合時宜的。

趙廷美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就懇請宋太宗隨行。看到這大家還覺得呂端是個糊塗蛋嗎?

影視劇中的趙光義

宋太宗善猜忌且手段狠辣,自己去打仗,讓弟弟坐鎮京師,大家覺得他放心嗎?在梨白看來這只是一次試探,而呂端出於下屬的身份友情提示了秦王,糊塗蛋應該想不到這層吧?

呂端不但不糊塗,在政事方面還十分勤勉。因為秦王府屬官親屬走後門違法買賣竹子的事情,呂端被貶為商州司戶參軍,後又復官為太常丞、判寺事。這之後他知蔡州,因為勤政愛民,在調任的時候,轄區的官吏和百姓們都請求他留下來。

除了不糊塗之外,呂端還是一個遇到大事淡定自若的人。在出使高麗的時候,遇到了強風暴,大風將船檣折斷了,船上的都驚恐萬分,只有呂端還淡定自若地在書齋裡面看書。

綜上所述,一個能夠知道帝王在想什麼,且勤政愛民、淡定自若的人應該不是一個糊塗蛋,別人之所以將他看作很糊塗無非是因為沒有看懂他。看懂呂端的宋太宗就給出了一個「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高度評價。

呂端拜相,太宗後悔沒早重用他

除了宋太宗看懂了呂端,歷經兩朝的老狐狸趙普也是呂端的「知己」。《宋史》記載,趙普曾經說,「吾觀呂公奏事,吾觀呂公奏事,得嘉賞未嘗喜,遇抑挫未嘗懼,亦不形於言,真臺輔之器也」。趙普認為呂端奏事不因嘉獎或者貶斥而露喜憂,是一個能夠輔佐君王的重臣。

之後,左諫議大夫寇準也官拜參知政事,呂端自請居於寇準之下,宋太宗不但沒有同意,還擢升呂端為左諫議大夫,位置在寇準之上。且太宗很喜歡單獨召見呂端,且一聊就是很長時間。後來呂端又擢拜戶部侍郎、平章事。

呂蒙正

呂蒙正為宰相的時候,宋太宗就有意想要讓呂端為宰相,且說出了自己對呂端的看法「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後來果真罷呂蒙正,讓呂端做了宰相。《宋史》記載,呂端此時已經為官四十年,他做宰相之後持重且識大體,以清儉為務,宋太宗甚至後悔重用呂端晚了。

呂端考慮到和寇準同為宰執,且自己先居相位,怕寇準內心恐不平衡,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奏請宋太宗讓他倆輪流坐班,同升政事堂,太宗同意了。

寇準

後來經過宋太宗對兩人的觀察,他還是認為呂端更為穩重,「自今中書事必經呂端詳酌,乃得聞奏」,這其實表現出了太宗對呂端的信用,於是呂端也就不謙讓了。

李繼遷出身党項,後歸宋,之後又叛宋。宋太宗初期,李繼遷經常攪擾西部邊境,保安軍抓住了他的母親。時值寇準為樞密副使,太宗就和他密謀想要殺了李繼遷的母親。

影視劇李繼遷

呂端對於宋太宗單獨召見寇準起疑,便向寇準詢問,「官家有說這件事不能和我說嗎」?寇準表示沒有。後呂端直言邊境的常事我不用知道,但是涉及軍國大事,作為宰相我不能不知道。

寇準便將捉獲李繼遷母親準備斬殺的事情告訴了呂端。呂端認為不可,便求見了宋太宗,以項羽和劉邦的故事來說服宋太宗。他表示當時項羽抓到了劉邦的爸爸,想要把他煮了。劉邦當即表示,到時候給自己分一碗肉湯。所以做大事的人他們是不在乎自己的親人的,何況是李繼遷這種有判心的人?

影視劇中的宋太宗

宋太宗聽了之後,就問他應該怎麼辦。呂端支招,把老太太養在延州,好吃好喝供著。這樣即使不能讓李繼遷投降,我們也能吊著他的心,他母親的生死都掌控在我們手裡。宋太宗聽後大喊,「如果不是愛卿,我可能就誤了大事」!

之後李繼遷的母親在延州病死,不久之後李繼遷也去世,李繼遷的兒子納款請命歸順宋朝,這都是呂端的功勞!

呂端:輔佐真宗上位,大事不糊塗

早在宋太宗崩之前,他就已經選定了三子趙元侃為太子,然後這個決定卻讓他的皇后以及個別親信不是太滿意。

司馬光的《涑水記聞》記載,

太宗疾大漸,李太后與宣政使王繼恩忌太子英明,陰與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這裡應是該筆誤,李繼勳早已去世,指的應該是李太后的兄長李繼隆),知制誥胡旦謀立潞王元佐。

不得不承認李太后和王繼恩等人的腦迴路有點迷,居然因為太子太聰明想要令立他人。當然,也可能認為太子與他們政見不合,難以控制。

影視劇中的王繼恩

不管怎麼樣他們謀劃此事之後還實施了這件事。宋太宗崩,太后就讓王繼恩召宰相呂端。這時呂端已經察覺到了事情的不對,恐怕生變,就將前來召他的王繼恩給鎖在了閣內,且讓人看守,等於變相軟禁。

進宮之後,李太后對呂端說,「宮車已晏駕,立嗣以長,順也,今將何如」?李氏說這話也不怕閃了舌頭,老公都定好太子了,她又說立長,還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呂端。

呂端直言不諱地說,「先帝已經立太子,現在就已經是天子了!如果今天又要令立太子,豈不是違背先帝之命」,然後他又反問李太后,「您還有什麼異議嗎」?就這樣一向謙遜有禮的老呂把李太后給堵得啞口無言。

於是這件在宋真宗上位之前悄然發動的「政變」在呂端的三言兩語之下就被化解了,司馬光的《涑水記聞》中也給了「呂端大事不糊塗」的評價。

真宗登基後,垂簾引見群臣,呂端立在殿上不拜,請求捲簾,「升殿審視」。捲簾後,確認是趙恆之後,呂端才降階,率群臣拜呼「萬歲」。由此我們也能看出呂端絕對不是糊塗之人,反倒十分的嚴謹。

最後

史書上對於真宗上位之前的這場政變記載並不詳述,《宋史》、《長編》大多都引述了《涑水記聞》的記載。這應該也是宰相呂端對於這件事情的「冷處理」,畢竟真宗剛上位,朝廷還是應該以穩定為主。

這場政變涉及到了兩個比較重要的人,宋太宗的皇后李氏,也就是之後被宋真宗尊敬有加的李太后;還有就是被李皇后等人擁護的趙元佐,他是宋真宗的一母同胞。

衡量利弊之下,李繼隆成為了使相,出鎮陳州。很明顯這不是什麼懲罰,還升了李繼隆的官,但是解除了他的兵權,且讓其很有體面的出京。其餘人則是貶的貶,流放的流放,原因也只是「洩露宮禁語言」以及「頗恣胸臆」等理由,這對於太宗一朝和平過渡到真宗朝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宋真宗對這位輔佐自己上位的宰相十分優待,病重時更是親自看望,多次撫慰。鹹平三年,呂端去世,朝廷追贈司空,諡號「正惠」。

撰寫《宋史》的脫脫對呂端的評價概括了他的一生,「呂端諫秦王居留,表表已見大器,與寇準同相而常讓之,留李繼遷之母不誅。真宗之立,閉王繼恩於室,以折李後異謀,而定大計;既立,猶請去簾,升殿審視,然後下拜,太宗謂之『大事不糊塗』者,知臣莫過君矣」。

關於呂端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小夥伴們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和梨白互動,期待大家的點讚、轉發和關注,比心。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萬分感謝!)

參考書籍:

《涑水記聞》

《宋史》

相關焦點

  • 他是大事不糊塗的呂端,好學奮進,卻屢遭擯斥
    他是大事不糊塗的呂端,好學奮進卻屢遭擯斥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病榻上的毛澤東在一次召見元帥葉劍英時,口述了一句詩相贈:「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一來評價葉劍英在大事大非面前的果斷,二來道出自己百年之後對國事的隱憂,希望葉帥能危難之時挺身而出。不想此言一出,卻讓一位宋朝人名揚天下。這個人,便是北宋太宗雍熙年間的宰相、曾任蔡州知州的呂端。
  • 人們都知道「呂端大事不糊塗」, 可呂端在那些大事上「不糊塗」呢?
    作者:不老松《歷史探秘大全》籤約作家字數:1178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明代思想家李贄有一幅自題聯,曰: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意在借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宋朝宰相呂端的為人行事以自勉,此話後來因為毛澤東主席借其語讚揚了葉劍英元帥,而盡人皆知。諸葛亮「一生唯謹慎」的故事,大家都比較了解,可呂端「大事不糊塗」知道的人卻不多。那麼,呂端在那些大事上「不糊塗」呢?
  • 為人「佛系」,性格厚重的星座,小事上不計較,大事上不糊塗
    可以說,人格厚重的人,不會在小事上跟人斤斤計較,也不會在是非上喪失原則,或是糊塗處事。 於是,這種不在小事跟人計較,但也絕不糊塗的個性,讓他們倒喜歡在生活裡,順其自然,不爭不搶,甚至一直都活得相當厚道,活在當下,及時行樂,看透了世俗,更是懂得抓住機遇,讓自己巧妙地化解難題,順利翻身。
  • 做人傻點無妨,但卻「糊塗」不得
    縱觀鄭板橋的一生,他並非是糊塗人,大事要事上從不糊塗。鄭板橋任山東濰縣縣令時,曾開倉以賑濟災民。乾隆東巡時,他任書畫史臥泰山頂上四十餘日,後終因不受統治者羈絆飄然歸鄉,足見其蒼生政見之精粹。對家產,他在家中直言:再求多,便是佔人產業,莫大罪過,天下無田無業者多矣,我獨何貪求無厭,窮民將何所措足乎!
  • 慢慢熬 糊塗過
    有人把「慢慢熬,糊塗過」說成是人生六字真言,有人把「慢慢熬,糊塗過,用心疼」說成是婚姻九字真言。我以為是有些道理的。「慢慢熬」,告訴我們:人生艱難,苦多甜少,煎熬才能品味生活的滋味,才能體味五彩人生的價值。
  • 鄭板橋的難得糊塗:「糊塗是一種遠見,也是一種修養」
    但其實,看似糊塗的背後,是洞察一切卻定的把握,知道分寸,一種不計較罷了。生活中,明知有些事情藏在心裡比較好,卻不顧旁人感受的大聲說出,到最後得罪了別人,也讓自己被別人討厭。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門也。」並且也蓋上一方印章。鄭板橋一看,那章寫的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不由得一驚,連忙對老人行禮,知道自己遇到高人。便提筆補寫到:「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 吳用並無大用,事實證明,吳用是小事小聰明,大事大糊塗
    段子說水滸,短小的才有內涵,每一段都是精華一、吳用因為只是僻處鄉村的小知識分子,所以眼光與見識不可能太高。運籌帷幄,不過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而已。偽造蔡京筆跡、私刻公章,畫蛇添足,險些害了宋江和戴宗性命。事實證明,吳用是小事小聰明,大事大糊塗。是以知梁山軍師——真的是無用。二、學究,勉強可以稱為知識分子。如果加一個前綴「村」的話,就不是什麼好話了。村,在宋時有三層意思:一、意思等於「蠢」;二、俗,粗俗;三、發性子,冒犯。
  • 高明做事,糊塗做人,才是真正的聰明
    老大、老二自作聰明,偷偷換了種子,結果反而讓「糊塗人」老三「揀」了王位。誰是真聰明,誰是假聰明,那就不言而喻了。有大智慧者則知道,該舍小利時便舍小利,該不爭時便不爭,該糊塗時便糊塗。真正的智者像梅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不爭不搶,看似糊塗,實際上是智慧的象徵。做人,真正的高明,往往從以下這兩個「糊塗」開始!
  • 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誰對誰錯並不重要
    人生在世,沒必要對什麼事情都斤斤計較、過於算計,該糊塗的時候就不妨糊塗一下,該聰明的時候別犯糊塗就行了。古話說「呂端大事不糊塗」,講的就是小事可以糊塗,到了關鍵的大事上一定要拿出大智大謀。  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誰對誰錯並不重要,關鍵是自己的身份與立場。假如我們總是斤斤計較,拘泥於細節,那周圍的人都不會好受。
  • 《糊塗偵探》糊塗的人,不糊塗的生活!
    史蒂文卡雷爾是我喜歡的,但並沒有很久,緣自Dan in Real Life,與陽光小美女裡的舅舅不同,沒有誇張的渲染卻不著痕跡的好笑著,且是無奈的好笑,於是笑裡摻雜一點同情一點惺惺相惜,喜歡食神或者喜劇之王的人大概可以明白這種情緒。
  • 有時候,做人糊塗一點,就活得通透了
    有時候,做人糊塗一點,就活得通透了。家庭生活往往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衍生之地,是是非非,一樁樁,一件件,各人有各人的道理,各人有各人的對錯。有的人對自己的妻子、丈夫、兒女等吹毛求疵,每一件事,無論大小,都要做到令自己滿意,讓自己舒心。這樣的人太過於清醒,太過於聰明,以至於時常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僅自己過得不舒心,連家人也對自己不甚理解。
  • 糊塗面
    吃到最後,主人突然端上來了一大盆麵條,聲言是家鄉的「糊塗面」。我仔細看了一下,很像咱關中的「連鍋面」,但色澤漂亮,配料豐富,品嘗後味道十分鮮美,別有一番特色。據主人介紹,糊塗面是洛陽的特色美食,凡來這裡的客人,無論酒菜多麼豐盛,最後都會要上一盆糊塗面作為主食結束。由此可見糊塗面在河南人心中的位置。回到西安後,我時常回味起糊塗面,於是到處尋找。
  • 哈哈「糊塗蛋」來了!「糊塗蛋」魔方製作使用說明書
    「糊塗蛋」魔方乃鄙人秘密發明的一款個性魔方,專供自己享用。與「糊塗蛋」鬥,其樂無窮!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猶豫再三,我決定放棄「糊塗蛋」的專利權,做一回「糊塗蛋」,把「糊塗蛋」魔方公之於眾,和大家共同體驗纏鬥「糊塗蛋」的無限樂趣。
  • 不好騙的4星座,假糊塗,真狡猾,不是容易被糊弄的人
    生活中,有的人是很好騙的,他們一般會比較單純,別人說什麼,就會去相信什麼,一點都不多懷疑,是非常單純善良沒有心機的,有的人是比較狡猾的,他們很聰明,不好騙,別人說的,他們不會輕易相信,會經過自己的判斷以後,再選擇相不相信,今天侃星座要給大家分享的是不好騙的4星座,假糊塗,真狡猾,不是容易被糊弄的人。
  • 「寧繞百裡路,不渡七尺河;願娶糊塗妻,不要麻纏婆」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寧繞百裡路,不渡七尺河;願娶糊塗妻,不要麻纏婆」。其實,這就是「寧繞百裡路,不渡七尺河」這句俗語的來歷。二、願娶糊塗妻,不要麻纏婆所謂的「糊塗」一詞,出自《宋史·呂端傳》中,在《宋史·呂端傳》中有這麼一段話:「太宗欲相端 ,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
  • 小事朦朧,大事聰明,人生緊要處擦亮眼睛,讓自己活得明白通透
    中年以後,活得糊塗一點。對於生活瑣事,還是活得糊塗一點,對於人生大事,最好明白一點。小事妨糊塗一點,小事糊塗成就大聰明。鄭板橋說,難得糊塗。這句話一直被人引用,很多人卻曲解了它的含義。而是說,小事糊塗可成就大聰明,不要在細枝末節的小事情上斤斤計較。志向遠大的人不會被眼前的蠅頭小利誘惑,也不會因為即使吃虧他們也不會在乎。千裡馬不會因為貪戀馬槽裡上好的飼料,而放棄馳騁千裡的夢想。曾經有一個同事,剛來上班時不被重用,還經常被安排一些瑣碎工作,別人不願意幹的活都推給他。
  • 糊塗老人與聰明孩子的對話
    糊塗老人:「我的名字不好聽嗎?」聰明孩子:「好聽?我怎麼聽不出來?」糊塗老人:「哈哈哈哈,你用心聽才能知道好聽。」聰明孩子:「耳朵才可以聽啊。」糊塗老人:「只用耳朵不用心,好聽不好聽就聽不出來囉!」聰明孩子:「那你告訴我,糊塗老人哪裡好聽?」糊塗老人:「哈哈哈哈,你聽說過難得糊塗嗎?」
  • 鄭板橋:「糊塗」人生不「油膩」
    當然解釋也有很多,有人說這是他混跡官場的一生總結,也有人說這是他當時在蓬萊和一「糊塗老人」奇遇之後的感嘆。但是不管怎麼樣,這四個字用來理解鄭板橋的一生再合適不過了。僅僅一年後,乾隆十八年,鄭板橋便辭官不做了。那麼到底是是什麼促使鄭板橋辭官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