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梨白,一枚歷史和寫作萌新愛好者,歡迎關注哦~本文為原創,道文必究!
2020年上半年,一部宋朝題材電視劇《清平樂》備受爭議,卻也讓我們見識一把宋代文臣的錚錚風骨。
「文人治國」的國策給了宋朝文臣們說話的底氣,為了一件事情他們可以各抒己見,同僚之間在朝上激情打辯論;面對官家的不當言行,他們更是請對、死諫,目的只有一個,讓官家心服口服;他們為了自己的理想抱負不怕貶黜出京,那是他們為官的軍功章,誰多誰光榮!
北宋初年,名相輩出,太祖、太宗朝的趙普,太宗朝的李昉、呂蒙正、寇準等等,皆是宋朝歷史上的耀眼明星。
呂端,宋太宗時期的宰相,史料記載讓他麼做宰相宋太宗也是力排眾議,且對他評價很高,「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今天梨白就和大家走近宋初名相,呂端。
宋朝,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官,相比於科舉、武舉,蔭補才是當時取官最主要的途徑。呂端,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安次區)人,出身官宦世家,從小好學上進,他因父親蔭補千牛備身。
呂端是個糊塗蛋?
宋太宗想要任呂端為宰相的時候,有人站出來反對,表示「呂端是個糊塗蛋」。呂端到底是不是糊塗蛋,我們從以下幾件事情中見分曉。
《宋史》記載,秦王趙廷美(宋太祖、宋太宗的弟弟)在做開封府尹的時候,宋太宗決定徵戰河東,並且很有可能會留下趙廷美坐鎮京師處理政事。
作為開封府判官的呂端勸誡趙廷美,「主上櫛風沐雨,以申吊伐,王地處親賢,當表率扈從。今主留務,非所宜也」。什麼意思呢?皇帝為了百姓和江山要去徵戰敵人,秦王您作為主上的親人和縣城,應該做表率追隨、保護皇帝,而不是留在京師處理政務,這是不合時宜的。
趙廷美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就懇請宋太宗隨行。看到這大家還覺得呂端是個糊塗蛋嗎?
宋太宗善猜忌且手段狠辣,自己去打仗,讓弟弟坐鎮京師,大家覺得他放心嗎?在梨白看來這只是一次試探,而呂端出於下屬的身份友情提示了秦王,糊塗蛋應該想不到這層吧?
呂端不但不糊塗,在政事方面還十分勤勉。因為秦王府屬官親屬走後門違法買賣竹子的事情,呂端被貶為商州司戶參軍,後又復官為太常丞、判寺事。這之後他知蔡州,因為勤政愛民,在調任的時候,轄區的官吏和百姓們都請求他留下來。
除了不糊塗之外,呂端還是一個遇到大事淡定自若的人。在出使高麗的時候,遇到了強風暴,大風將船檣折斷了,船上的都驚恐萬分,只有呂端還淡定自若地在書齋裡面看書。
綜上所述,一個能夠知道帝王在想什麼,且勤政愛民、淡定自若的人應該不是一個糊塗蛋,別人之所以將他看作很糊塗無非是因為沒有看懂他。看懂呂端的宋太宗就給出了一個「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高度評價。
呂端拜相,太宗後悔沒早重用他
除了宋太宗看懂了呂端,歷經兩朝的老狐狸趙普也是呂端的「知己」。《宋史》記載,趙普曾經說,「吾觀呂公奏事,吾觀呂公奏事,得嘉賞未嘗喜,遇抑挫未嘗懼,亦不形於言,真臺輔之器也」。趙普認為呂端奏事不因嘉獎或者貶斥而露喜憂,是一個能夠輔佐君王的重臣。
之後,左諫議大夫寇準也官拜參知政事,呂端自請居於寇準之下,宋太宗不但沒有同意,還擢升呂端為左諫議大夫,位置在寇準之上。且太宗很喜歡單獨召見呂端,且一聊就是很長時間。後來呂端又擢拜戶部侍郎、平章事。
呂蒙正為宰相的時候,宋太宗就有意想要讓呂端為宰相,且說出了自己對呂端的看法「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後來果真罷呂蒙正,讓呂端做了宰相。《宋史》記載,呂端此時已經為官四十年,他做宰相之後持重且識大體,以清儉為務,宋太宗甚至後悔重用呂端晚了。
呂端考慮到和寇準同為宰執,且自己先居相位,怕寇準內心恐不平衡,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奏請宋太宗讓他倆輪流坐班,同升政事堂,太宗同意了。
後來經過宋太宗對兩人的觀察,他還是認為呂端更為穩重,「自今中書事必經呂端詳酌,乃得聞奏」,這其實表現出了太宗對呂端的信用,於是呂端也就不謙讓了。
李繼遷出身党項,後歸宋,之後又叛宋。宋太宗初期,李繼遷經常攪擾西部邊境,保安軍抓住了他的母親。時值寇準為樞密副使,太宗就和他密謀想要殺了李繼遷的母親。
呂端對於宋太宗單獨召見寇準起疑,便向寇準詢問,「官家有說這件事不能和我說嗎」?寇準表示沒有。後呂端直言邊境的常事我不用知道,但是涉及軍國大事,作為宰相我不能不知道。
寇準便將捉獲李繼遷母親準備斬殺的事情告訴了呂端。呂端認為不可,便求見了宋太宗,以項羽和劉邦的故事來說服宋太宗。他表示當時項羽抓到了劉邦的爸爸,想要把他煮了。劉邦當即表示,到時候給自己分一碗肉湯。所以做大事的人他們是不在乎自己的親人的,何況是李繼遷這種有判心的人?
宋太宗聽了之後,就問他應該怎麼辦。呂端支招,把老太太養在延州,好吃好喝供著。這樣即使不能讓李繼遷投降,我們也能吊著他的心,他母親的生死都掌控在我們手裡。宋太宗聽後大喊,「如果不是愛卿,我可能就誤了大事」!
之後李繼遷的母親在延州病死,不久之後李繼遷也去世,李繼遷的兒子納款請命歸順宋朝,這都是呂端的功勞!
呂端:輔佐真宗上位,大事不糊塗
早在宋太宗崩之前,他就已經選定了三子趙元侃為太子,然後這個決定卻讓他的皇后以及個別親信不是太滿意。
司馬光的《涑水記聞》記載,
太宗疾大漸,李太后與宣政使王繼恩忌太子英明,陰與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這裡應是該筆誤,李繼勳早已去世,指的應該是李太后的兄長李繼隆),知制誥胡旦謀立潞王元佐。
不得不承認李太后和王繼恩等人的腦迴路有點迷,居然因為太子太聰明想要令立他人。當然,也可能認為太子與他們政見不合,難以控制。
不管怎麼樣他們謀劃此事之後還實施了這件事。宋太宗崩,太后就讓王繼恩召宰相呂端。這時呂端已經察覺到了事情的不對,恐怕生變,就將前來召他的王繼恩給鎖在了閣內,且讓人看守,等於變相軟禁。
進宮之後,李太后對呂端說,「宮車已晏駕,立嗣以長,順也,今將何如」?李氏說這話也不怕閃了舌頭,老公都定好太子了,她又說立長,還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呂端。
呂端直言不諱地說,「先帝已經立太子,現在就已經是天子了!如果今天又要令立太子,豈不是違背先帝之命」,然後他又反問李太后,「您還有什麼異議嗎」?就這樣一向謙遜有禮的老呂把李太后給堵得啞口無言。
於是這件在宋真宗上位之前悄然發動的「政變」在呂端的三言兩語之下就被化解了,司馬光的《涑水記聞》中也給了「呂端大事不糊塗」的評價。
真宗登基後,垂簾引見群臣,呂端立在殿上不拜,請求捲簾,「升殿審視」。捲簾後,確認是趙恆之後,呂端才降階,率群臣拜呼「萬歲」。由此我們也能看出呂端絕對不是糊塗之人,反倒十分的嚴謹。
最後
史書上對於真宗上位之前的這場政變記載並不詳述,《宋史》、《長編》大多都引述了《涑水記聞》的記載。這應該也是宰相呂端對於這件事情的「冷處理」,畢竟真宗剛上位,朝廷還是應該以穩定為主。
這場政變涉及到了兩個比較重要的人,宋太宗的皇后李氏,也就是之後被宋真宗尊敬有加的李太后;還有就是被李皇后等人擁護的趙元佐,他是宋真宗的一母同胞。
衡量利弊之下,李繼隆成為了使相,出鎮陳州。很明顯這不是什麼懲罰,還升了李繼隆的官,但是解除了他的兵權,且讓其很有體面的出京。其餘人則是貶的貶,流放的流放,原因也只是「洩露宮禁語言」以及「頗恣胸臆」等理由,這對於太宗一朝和平過渡到真宗朝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宋真宗對這位輔佐自己上位的宰相十分優待,病重時更是親自看望,多次撫慰。鹹平三年,呂端去世,朝廷追贈司空,諡號「正惠」。
撰寫《宋史》的脫脫對呂端的評價概括了他的一生,「呂端諫秦王居留,表表已見大器,與寇準同相而常讓之,留李繼遷之母不誅。真宗之立,閉王繼恩於室,以折李後異謀,而定大計;既立,猶請去簾,升殿審視,然後下拜,太宗謂之『大事不糊塗』者,知臣莫過君矣」。
關於呂端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小夥伴們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和梨白互動,期待大家的點讚、轉發和關注,比心。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萬分感謝!)
參考書籍:
《涑水記聞》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