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房小評 中國房評報導 昨天
編者按:受疫情影響,2020年一季度標杆房企銷售額普遍下降。但受3月份銷售反彈的行情影響, TOP100房企的一季度銷售額下降幅度又普遍好於預期。
據興業證券統計數據:2020年一季度房企銷售額降幅為:TOP10同比下降13.6%;TOP20同比下降16%;TOP100同比下降21%。
仔細觀察TOP100房企一季度銷售額變化,我們發現,有效貨值充足並且主動降價促銷的房地產企業銷售額降幅較小。
2020年,行業要「活下去」,企業也要「活下去」。一季度的業績關係著全年業績目標的實現,以及穿越生存周期的能力。因此,近期我們將推出【追業績】系列深度報導,剖析頭部房企銷售競爭力,重解公司投資價值。敬請關注。
第一篇:《中梁控股:換倉偏逢「欠收季」》
在2019年之前,中國金茂(00817.HK)曾經5年內以超過50%的年複合增長率,飛速成長,與專題上一篇文章提到的中梁控股一樣,都在2018年晉級千億俱樂部。
不過,央企出身+城市運營商+混改概念+金茂府的招牌,讓金茂與中梁雖然規模處在同一層級,在行業內的星光卻不太一樣。
2019年,金茂實現銷售額1608.07億元,增幅為25.63%,首次挺進TOP20,比中梁多出不到100億元。
而關於2020,兩家企業有著完全不同的期許。中梁制定了10%的增長目標,金茂則要突破2000億大關,漲幅與去年基本持平。
這時候我們不禁要問,疫情之下金茂的自信從何而來,目標真的可以轉化為成果嗎?
一季度,金茂的表現或許可以為此做一個註解。
3月止跌內情
根據4月8日發布的公告,2020年3月,中國金茂籤約銷售額130.45億元,按年升29.99%。
沒錯,3月份中國金茂的銷售額就已經止跌回升,這超出了很多投資者預期的4月。其實,除了疫情爆發、居家隔離的2月份銷售數據大幅下滑,1、3兩個月份,金茂的銷售額都比去年同期更高。
整體上,一季度金茂累計籤約銷售金額共計260.55億元,按年下跌8.03%。相比於TOP20房企平均16%的跌幅,金茂一季度止跌復甦的速度很快。
加上金茂一貫公布的已認購(未籤約)物業銷售金額,今年一季度金茂的數字共是349.28億元,比去年同期甚至還高出了12.45億元。
如何在疫情期間,穩住銷售業績?
中國金茂相關人士給出了幾個方面的解讀:一是「金茂粉」的線上營銷平臺效果不錯,成交增量在15%左右。二是疫情對買房人的置業觀念造成了影響:選品牌開發商,尤其是物業品質好的開發商,這一點中國金茂有優勢;三是中國金茂鍛造了多年的綠色科技健康的招牌,在疫情期間更是加分項。
還有一個結構性原因在於,隨著規模提升,中國金茂加大了針對年輕家庭的產品線力度。從前,金茂府是絕對主流,今年金茂悅第二條針對年輕家庭的產品線銷售額開始增多。
在北京,北京國際社區、大興金茂悅、臺湖金茂悅這幾個項目都賣的不錯。而那些更年輕的受眾群體,對於線上賣房這件事的接受度,相比於幾千萬級的高端物業買家來說,自然更高,銷售策略可以更加靈活。
相對於2000億元的銷售目標,目前中國金茂只完成了13%,比TOP20房企17%的比例要低一些。
這其中也有供貨節奏的原因。金茂管理層在業績會上解釋說:一季度供貨只佔全年的14%。因此一季度完成13%的效果,也在意料之中。
管理層認為疫情對於一季度有影響,但對全年影響有限。因此,2000億銷售任務希望能夠完成,沒有因為疫情做任何調整。
房小評還記得,去年中國金茂定下一個比較保守的銷售目標時,管理層就表示:這不叫保守,叫信用。央企是非常守信用的,說到做到,而且一定要超額完成目標!
今年業績會上,管理層對於2000億的堅持,同樣背靠央企的信用,投資者們不妨先抱著信心一觀今年金茂的表現。
據了解,今年全年金茂四個季度的供貨分別佔比14%、31%、32%以及23%,主要集中在二三季度。全年可售貨值大約3110億元,去化率達64%,即可實現全年目標。
中國金茂相關人士表示,二季度的行情會比一季度好很多,部分城市比如北京已經恢復到80-90%的水平。
現在金茂整體復工率已經達到97%,200多個項目中只有7個武漢項目暫時沒有開工,大約4月15日可以開工。
如何拯救利潤率
疫情高峰期過去後,普通消費行業存在報復性消費的情況,不少商家也默默漲價來爭取更多收入。
房地產行業則不同,延後的需求並不會爆發出現,經濟大勢不穩,房產也不像其他行業單筆交易額低,購房人支付房產的能力此時非常敏感。因此,房地產是這波疫情後,最不具備漲價條件的行業。
如何爭取更多銷售額,追回消失的2月份業績?很多開發商打出了降價促銷這張最後的底牌,並且的確依靠這一方法搶收成功。
3月份,金茂銷售金額同比去年漲了近30%,但銷售面積卻漲了近70%。這種金額與量的落差,就意味著價格的下行。
據中國金茂相關人士確認,一季度金茂並沒有特別推出大規模的優惠促銷行動。
不大規模促銷,卻要保住銷售額,金茂的方式就是多條產品線發力。今年一季度,中國金茂能夠扛住疫情帶來的變化,與布局和產品結構更接地氣分不開。
金茂在規模上臺階後,廣泛進入二三線城市,吃透更豐富的城市和需求,擴大購房群體。一方面年輕產品增加擴量,另一方面高質量府系要繼續保持競爭力。這是近年來金茂的發展趨勢。
這種調整反映到數字上,就是銷售均價和利潤率的變化。
中國金茂今年1月銷售均價為約1.82萬元/平米,同比上年降低近3成;緊接著,2月銷售均價大幅下滑至1.23萬元/平米,同比降低近4成,創近3年來的新低;到3月份,銷售均價回升至1.66萬元/平米,但同比也下降了近2成。
2018年,金茂的銷售均價為2.55萬元/平米,到2019年降為2.15萬元/平米,再到一季度顯著下滑,趨勢明顯。
與之對應的,金茂的平均拿地成本也一直在下降,這毫無疑問得益於城市運營的拿地模式。
這樣的戰略調整可以助力金茂在降速之後,穩住規模增長,而能否兌現為利潤的增長則要看3年後。
2019年,金茂的收入增長了12%,毛利卻下降了12%。毛利率下降9個百分點,讓金茂從38%的高毛利代表,降到29%的水平。這主要是城市運營及物業開發板塊毛利率下降所致。
就像很多同行那樣,金茂在2017年土地市場高峰期,入手的高價土地開始吞噬利潤,而那時候城市運營模式才啟動,低價拿地的優勢還不具備,如今結算便是利潤關口。
若要實現盈利能力的回升,金茂的城市運營進展至關重要。2020年金茂20%的可售貨值都是城市運營拿的地,這部分將釋放比招拍掛更高的利潤率。
每一家企業都要隨著市場變化調整自己,一切都為了保證規模追求利潤。於中梁來說,這種變化是從三四線換倉到二三線。於中國金茂來說,是城市運營在二線城市的鋪開。
這種換倉勢必有一個過渡期。就像小動物成長過程中,有那麼一個尷尬期,失去幼年的可愛,又沒有成年時的品相。企業過渡期的尷尬,體現在財報上要麼是規模停滯,要麼是利潤下滑。
過渡之後,才能見到金茂城市運營戰略轉變成功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