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就業難,難在哪?看看這份研究報告
來源:讀特2020 年大學應屆畢業生人數約為 874 萬,需要在市場化機構就業的大約有 590 萬大學生。據智聯招聘最新發布的《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顯示,今年6月仍有 26.3%的2020屆應屆生在求職。是什麼原因造成他們就業難?難在哪兒呢?
-
大學生就業為啥難?難在哪?這份報告指出了問題
日前,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智聯招聘相關專家組成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發布了《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眼下,2020屆畢業季已經過去,2021屆秋招又將到來。《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份,「仍有26.3%的2020屆應屆生在求職」。這意味著,大學生就業面臨「雙屆疊加」局面。據悉,在考慮升學、出國以及後續公共崗位落實等因素後,今年全國約有590萬應屆大學畢業生需要在市場化機構就業。《報告》提出了應對今明兩年應屆畢業生就業「雙屆疊加」局面的舉措。
-
仍有26%應屆畢業生在求職 大學生就業難在哪?
來源標題:仍有26%應屆畢業生在求職 大學生就業難在哪? 《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份,「仍有26.3%的2020屆應屆生在求職」。這意味著,大學生就業面臨「雙屆疊加」局面。據悉,在考慮升學、出國以及後續公共崗位落實等因素後,今年全國約有590萬應屆大學畢業生需要在市場化機構就業。《報告》提出了應對今明兩年應屆畢業生就業「雙屆疊加」局面的舉措。
-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在哪
我們對智聯平臺的大數據進行了深度挖掘,將6月份仍在投簡歷的應屆大學生識別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從學歷、性別、地域、院校、專業等角度對這類群體進行畫像,透過供需錯配的視角分析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結構性原因,並提出了應對今明兩屆畢業生就業「雙屆疊加」局面的舉措。
-
大學生就業難在哪?「結構性錯配」是主因
日前,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智聯招聘相關專家組成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發布了《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份,「仍有26.3%的2020屆應屆生在求職」。這意味著,大學生就業面臨「雙屆疊加」局面。據悉,在考慮升學、出國以及後續公共崗位落實等因素後,今年全國約有590萬應屆大學畢業生需要在市場化機構就業。《報告》提出了應對今明兩年應屆畢業生就業「雙屆疊加」局面的舉措。
-
大學生就業難在哪「結構性錯配」是主因
來源:經濟日報圖集 日前,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智聯招聘相關專家組成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發布了《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眼下,2020屆畢業季已經過去,2021屆秋招又將到來。
-
這份就業報告給出了答案,2021屆高考生參考
但仍有一些高考生在眾多的專業選擇中「飄忽不定」,拿不定主意,不妨來看看《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也許對你將來填報志願選專業有幫助。上圖是《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顯示的本科綠牌專業名單(最左列),2020年的綠牌專業共有7個,其中連續
-
報告發現:六大結構性錯配導致大學生就業難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聰聰)哪些大學生就業難?近日發布的《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顯示,6月仍有26.3%的2020屆應屆生在求職,在這部分學生中,大專學歷就業最為困難,低層次的熱門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除了因疫情衝擊導致的總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和大學生的能力與期望之間的結構性錯配,也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
應屆大學生就業難在哪兒
近日,智聯招聘發布《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報告將6月份仍在投簡歷的應屆大學生識別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從學歷、性別、地域、院校、專業等角度對這類群體進行畫像,透過供需錯配的視角分析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結構性原因,並提出了當前應對今明兩屆畢業生就業「雙屆疊加」局面的政策建議。
-
針對大學生就業六個「錯配」,這份報告給出了三條建議……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智聯招聘組成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日前發布了《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該報告基於智聯招聘平臺大數據,從學歷、性別、地域、院校、專業等角度對大學生就業群體進行了畫像,透過供需錯配的視角分析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結構性原因,並提出了應對今明年兩屆畢業生就業「雙屆疊加」局面的舉措。
-
為什麼大學生就業這麼難?
不知從哪一年,網絡上開始喊大學生就業難,於是,似乎每一年都是「史上最難就業年」。大學生就業真的這麼難嗎?為什麼這麼難?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我國出臺了相關政策,解決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然而,大學生的就業本身是一個複雜的項目,需要一個系統而完整的機制來確保其實施。近年來,中國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農村人口的不斷湧入,對大學生的就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加上戶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學生不願放棄城市戶口,在村鎮工作,這無形當中導致人才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西部流向沿海地區。大城市交通擁堵,城市人才短缺。
-
「2020年上海大學生就業情況(就業篇)」發布!你來看看哪類專業薪酬高
哪類學校畢業生找工作快,哪類專業薪酬高,哪類專業籤約滿意度高……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2日發布的「2020年上海大學生就業情況(就業篇)」給出了調查結果。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這份調查報告分析了上海3518名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後發現,從學校類型看,大專類學校畢業生找到工作的速度最快,「雙一流」建設高校畢業生次之,一般大學較慢。
-
《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發布 大專學歷就業最難
8月13日,智聯招聘發布《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將6月份仍在智聯招聘平臺投簡歷的應屆大學生視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報告顯示,考慮到升學等因素,今年約有590萬大學生要在市場化機構就業。智聯數據顯示,6月份平臺上仍有26.3%的2020屆應屆生在求職。在大學生就業市場整體供需上,數據顯示,過去一年(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智聯招聘平臺上針對應屆大學生發布的崗位數同比下降7.1%,而投遞簡歷的大學生同比上升35.2%。
-
近8成大學生畢業起薪不足5k?點擊查看這份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這屆大學生到底在追求什麼樣的工作?為了研究今年求職的難題,真正搞懂「史上最難校招季」的就業形勢,實習僧發起2020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問卷覆蓋20萬在校大學生。我們摘取了《實習僧2020大學生就業力報告》中部分內容和你一起分享,來一起看清秋招真相。今年874萬的畢業生數量著實嚇人一跳,和畢業人數一起上漲的,是大學生們的求職熱情。
-
大學生就業難結構性錯配是主因
」課題組發布了《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份,「仍有26.3%的2020屆應屆生在求職」。這意味著,大學生就業面臨「雙屆疊加」局面。據悉,在考慮升學、出國以及後續公共崗位落實等因素後,今年全國約有590萬應屆大學畢業生需要在市場化機構就業。《報告》提出了應對今明兩年應屆畢業生就業「雙屆疊加」局面的舉措。
-
正確定位自己,大學生就業不再難
如今,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往往存在著畢業即失業的現象,應屆生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容易,往屆生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更是難上加難,所以,很多大學生畢業以後選擇考研,以提高就業優勢,但是 考研的隊伍越來越龐大,能順利上岸的也為數不多,沒能順利通過的不是二戰考研,就是又加入考公務員隊伍裡 ,公務員必定崗位穩定 ,收入也穩定,但是想要順利的考上公務員,也相當不容易,必定考公務的群體要比考研群體大得多,競爭特別激烈
-
杭州大學生就業流向哪裡?來看看這份報告靠不靠譜
10月17日,發跡於大學校園的ofo小黃車聯合「城市數據團」發布《八城市大學生就業流向報告》。該報告抽樣了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成都、武漢、鄭州八座城市數十萬大學生註冊用戶,通過比對就讀學校所在城市,與畢業後高頻使用小黃車的城市,以識別其就業流向。
-
為什麼現在大學生就業這麼難?
又到一年大學生畢業季,人們又開始討論大學生就業的事情。大學生就業難似乎已經成了這幾年大家討論最熱烈的話題,於是很多「學習無用論」「學歷無用論」開始被更多的人提起,那麼大學生真的就業率很低嗎?《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8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91.0%,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為92.0%,2018屆本科畢業生待就業比例為4.2%,高職高專畢業生待就業比例為7.5%,這麼高的就業率,還能說就業難嗎?
-
大學生衝刺最難就業季:英語等專業連登失業榜
大學生衝刺最難就業季:英語等專業連登失業榜 步入5月,2012—-2013年度高校畢業生求職周期已逐漸走向尾聲,但今年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受多方因素的影響,對部分應屆生而言,如何順利度過這「最難就業季」仍然是個難題。
-
大學生就業難全球共有供求不匹配為重要原因(圖)
本報記者謝湘攝 近幾年,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社會一大問題,不時能看到萬人攢動爭職位的景象。不過,這並非中國獨有。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所發布報告稱,大學生就業難乃是全球共有的現象,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並不嚴重。然而,分析原因後發現,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具有特殊性,大學生數量快速增長和實際需要較少之間的不匹配是造成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