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20年中國食品工業行業生產情況
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1-2025年中國食品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顯示:
一、2019年
2019年,全國36881家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增速同比放緩1.9個百分點,比全國工業5.7%的增速低了1.3個百分點。若不計菸草製品業,食品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
分大類行業看,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9%、5.3%和6.2%,菸草製品業增長5.2%,增速同比分別放緩4.0、1.4、1.1和0.8個百分點。分中類行業看,21個中類行業中16個實現正增長。
從月度數據看,生產增速走勢大致從高到低。全年最高點是年初的9.6%,最低點是11月份的-2.5%,12月回升至4.2%,全年累計增長4.4%,是近5年來的較低值。
圖表 2018-2019年中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速度
數據來源:中國食品工業協會
二、2020年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9月份,41個大類行業中有35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長,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2.7%,食品製造業增長6.5%。
2.2018-2020年中國食品工業規模經濟效益
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1-2025年中國食品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顯示:
一、2019年
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697.1億元,同比增長6.8%。與全國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3.3%相比,食品工業表現出發展的強大韌性和剛需的特徵。
2019年,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2279.2億元,同比增長4.5%;發生營業成本71055.3億元,同比增長4.0%;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77.0元,同比減少0.4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7.3%,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收入增速高於成本增速,利潤增速又高於收入增速,食品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繼續改善提高。
從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菸草製品業4大行業來看,利潤均保持增長,同比分別增長3.9%、9.1%、10.2%、1.3%。
從64個小類行業來看,39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5個行業下降。主要行業利潤情況如下:稻穀加工利潤同比下降10.8%,食用植物油加工同比下降4.4%,肉製品及副產品加工同比增長19.7%,蔬菜加工同比下降11.2%,糕點麵包製造同比下降0.2%,白酒製造同比增長14.5%,液體乳製造同比增長59.5%,乳粉製造業同比增長76.3%,捲菸製造同比增長0.8%。
圖表 2019年中國食品工業經濟效益指標
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中國食品工業協會
二、2020年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1至9月,全國食品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403.2億元,同比增長10.1%,高出全部工業12.5個百分點。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實現利潤總額1327.2億元,同比增長16.7%;食品製造業實現利潤總額1316.9億元,同比增長11.9%;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實現利潤總額1759.1億元,同比增長4.4%。
3.2018-2020年中國食品消費價格走勢
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1-2025年中國食品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顯示:2019年,中國CPI同比上漲2.9%,符合年初預期目標,漲幅同比擴大0.8個百分點,延續了2012年以來的溫和上漲態勢。食品價格全年上漲9.2%,漲幅比上年擴大。
圖表 2018-2019年中國食品消費價格指數走勢
單位:%
數據來源:食品工業協會
2020年10月,從環比看,CPI下降0.3%。其中,食品價格由上月上漲0.4%轉為下降1.8%,影響CPI下降約0.41個百分點。從同比看,CPI上漲0.5%,漲幅比上月回落1.2個百分點。同比漲幅回落較多,主要是受2019年同期對比基數較高、翹尾因素減少以及豬肉價格由升轉降的影響。
4.食品行業發展趨勢
目前食品行業的發展趨勢如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1-2025年中國食品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顯示:
趨勢一:稀缺性下的政治經濟
到2050年,全球大約會有20億新增人口,在此期間,全球食品需求預計將會增長約60%(聯合國,2019)。不論是從東方國家還是到西方國家,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問題都會是一項巨大的難題。
亞、非的人口增長速度將會超過世界人口增長速度,這也讓當地的糧食安全壓力倍增。僅就非洲而言,至2050年,將會額外增長10億人口,而亞洲的城市化進程會加速(至2030年,亞洲將擁有全球近一半的城市居民)。聯合國預計,到21世紀中葉,亞、非的城市居民將增加25億。
隨著國家城市化發展、糧食生產的變化,關於城市農村資源分配問題將會變得更加複雜和政治化。就比如水資源短缺,會隨著越來越大國家利益分歧,逐漸成為一個關鍵議題。土地問題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食品貿易和價值鏈,發展中國家落後的基礎設施使得國內食品生產將很難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需求,如果進口食品能夠更便宜且更高質的話,城市中產人士可能會更青睞進口食品。
趨勢二:新時代消費者
在21世紀中葉,將會出現一批怎樣的消費者呢?他們會買什麼?以什麼方式進行消費?這些問題將會從三個不同年齡段的群體中找到答案--新亞洲城市居民、老齡化的X一代(20世紀60年代末期-70年代中期)和千禧一代(00年後達到成年年齡)。總而言之,從現在起,消費者將成為一個高度互聯的群體,他們可以通過各種數字平臺立即獲得最新的解決方案。消費者希望能填飽肚子,而不是(過度的)城市化--科技創新將會被更多地用來填補這一缺口。
如果一切能夠進展順利,城市化、收入增長和貿易所帶來的更多食品供應會擴大人們的飲食範圍,尤其是高價值的食物類別中。但與此同時,隨著消費者更加傾向於選擇更高能量密度的飲食,當前的資源將會變得越來越緊張:人們往往會通過肉類,間接地消耗掉更多穀物。
雖然不能夠一概而論,蛋白質消費趨勢跟宗教信仰、習俗和/或強大的素食文化(如印度)等因素息息相關。但從大致情況上看,同西方國家一樣,如果沒有足夠的阻斷機制,亞洲未來也可能進一步轉向營養不良和肥胖的雙重負擔。
趨勢三:健康與保健
據畢馬威會計事務所稱,健康食品產業的價值已經達到了7690億美元,約佔全球包裝食品市場份額的30%。多年來,消費者一直表示,他們想要享受更多健康的食物,擁有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但他們日常行為並沒有改變--直到現在。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如果消除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如不健康飲食,約80%的過早心臟病病例、中風和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以及40%的癌症都可以避免。
高脂食品的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世界肥胖聯盟(WOF)估計,僅(肥胖)直接醫療成本就高達8500億美元。在經合組織國家中,分別有五分之一的成年人和六分之一的兒童患有肥胖。如不馬上採取行動,治療肥胖相關健康併發症的醫療帳單預計將在2025年攀升至1.2萬億美元(WOF,2018)。當消費者重新定義健康飲食含義時,預防是重點:更多的天然、綠色、有機產品和/或不含糖、麩質、殺蟲劑和其他添加劑的食品。此外,高度個性化的健康需求、健身追蹤器的使用等健康保健相關方案正在迅速普及。事實上,個人飲食習慣,以及對營養的需求變化正在是營養個性化趨勢變得更加顯著。
趨勢四:數位化提升
摩爾定律指出,晶片上的電晶體數年每年會增長一倍,而成本則會減半。先進技術成本的直線下降意味著我們周圍世界的聯繫正在變得更加緊密。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2005年僅有5億臺設備接入網際網路,2019年已有80億,到2030年,預計將突破1萬億臺。事實上,就在所謂的第三平臺技術(移動、雲、大數據/分析和社交技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之後不久,創新加速器,或稱之為第四平臺技術的機器學習、物聯網、機器人、3D列印、下一代安全技術、個性化等已經快要到來。
現在需要的是一個平臺,將這些不同的技術統一為直觀的,能為所有農民負擔的東西。當然,人才的需求同樣不小,來解鎖隱藏在數據中心的洞見。知識密集型的食品生產工具,如環境傳感器、移動計算、衛星和成像、無人機、無線通信,甚至遺傳學,都需吸引會使用數據的人才。此外,節省勞動力的技術,如機器人技術,可能會減少傳統工作的就業人數,這使得該行業制定應對自動化副作用的對策是至關重要的。
趨勢五:可持續生活
一些趨同趨勢將糧食和農業推到了可持續生活議程前列。世界各國政府越來越重視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巴黎氣候變化協定》。這清楚表明:社會需要像低碳經濟方向轉型,這將要求每個人提高能源和誰的使用效率,減少浪費。
另一個目標是建立一個包容性的糧食生產體系,不讓小土地所有者、婦女和青年落後,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保護自然資源,增強社區抵禦供應面衝擊的能力。我們絲毫不懷疑氣候變化的影響。資源短缺的限制將顯著影響決策者在未來幾年內政策的出臺,居民將逼迫當局淨化空氣,食品生產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重建生物多樣性,減少浪費。同樣,影響會取代利潤成為食品公司的核心價值。許多有創新精神的公司正在研究新技術,以提高食品生產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