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慕牛娃,不如羨慕牛娃的家——談談學習型家庭01

2020-08-28 愛豆媽媽idolMom

把學習型家庭變成一種生活方式,有學習型的家長,自然就會有學習型的孩子

文 / 寸進社-潘偉濤


經常在朋友圈裡看到各種各樣的牛娃——

有初二、初三的學生就被清華、北大提前鎖定,獲得高考成績加60分上清華、北大的優惠。

有8歲孩子就已經在學習初中數理化的。

更是有一份流傳甚廣的幼升小牛娃配置表,把普娃、牛娃、超牛娃的要求都數位化了:

牛娃要認識1000字,超牛娃則要1500字起;

牛娃數學要會100以內加減,而超牛娃則要會乘除法;

牛娃英語要會簡單對話,而超牛娃要能夠熟練交流……

天啦嚕,我​活了四十多歲,在英語方面還比不過一個牛「娃」!

看的牛娃多了,不由得自我懷疑,是自己家的孩子天資不夠?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不行?更可氣的是,很多牛娃的家長出來現身說法時,居然說搞的是放手式教育,口口聲聲「有一種教育叫做放手」、「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最好的教育是放手」……好像人家孩子玩著玩著就玩成牛娃了,咱家是不是也應該「放手」啊?

果真是這樣嗎?或許,我們只是看到了別人家的「放手」,卻沒有看到別人家孩子先具備了被「放手」的能力。人家現在的「放手」,是多年家庭教育形成的「結果」,如果我們把人家的「結果」拿來當成自己的「手段」,東施效顰學「放手」,能獲得什麼「結果」呢?——這話聽起來有點繞,不妨再讀一遍——人家的「放手」,不會脫軌;我們盲目放手的話,那只能叫「放任」,註定要翻車的。

東施效顰,出發點並沒有錯,錯在對西施之美的誤解,以「顰」為美,才落得貽笑大方。牛娃沒有天生的,牛娃也是成長出來的,關鍵在於怎麼長。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大程度上因為別人家有個「別人家的家庭」。而別人家的家庭,不僅僅是財富、地位和資源,很大程度上還可能是個「學習型家庭」。對我們多數家庭來說,財富、地位和資源​是很難改變的,只有「學習型家庭」,是我們最能夠學習和改變的——與其羨慕別人家的牛娃,不如羨慕別人家的家庭,學習別人家的家庭,也成為「學習型家庭」。

如果在網上搜索「學習型家庭」,可能會看到各種各樣的說法,有人說父母都要是高級知識分子,有人說家裡要有很多藏書……眾說紛紜,甚至有些地方舉行過學習型家庭評選活動。總的說來,這些都是表象,形式大於實質。那究竟什麼是學習型家庭呢?我覺得至少應該具備三個方面的特徵:​

一、具備學習的共識和理念

學習型家庭的成員應該深度認可知識的價值,相信學習的力量,願意終身學習,不斷自我超越,能夠持續地投入時間、空間、金錢等資源,儘可能地為學習創造便利條件,使學習更容易發生。

二、掌握多種學習方法

家庭成員學習並掌握了多種學習方法,不斷對學習方法進行新的學習、總結和改進,對「學習」這件事有深刻認識,有多種學習渠道。

三、擁有濃厚的學習氛圍

學習型家庭內部應該有濃厚的學習氛圍,家庭成員能夠同時學習和共同學習,學習隨時在發生,學習隨處在發生,而且並不局限於狹義的知識學習,還應該包括藝術、運動、人際關係,以及自我認知等多個方面。

具備了這些特徵,才能稱之為學習型家庭。一旦成為學習型家庭,其好處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是能讓教育變得很省事。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裡,對孩子來說,學習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並不需要刻意督促。這是學習型家庭的第一個好處,也是大多數家長最想要的。其次,對孩子來說,未來社會充滿各種不確定性,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學習、不斷學習。讓孩子在學習型家庭中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是學習型家庭的第二個好處。第三個好處也是對家長來說的,家長跟孩子一起學習,不僅能幫助孩子,也能幫助自己。不要覺得自己老了,不用學了,學習能讓你保持年輕,還能讓你獲得意想不到的好處。

現在,我們已經講了學習型家庭的三條特徵,也講了學習型家庭的主要好處。清楚了學習型家庭的樣子,自然也就有了如何構建學習型家庭的方法,我總結了四個方面:

一、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論

孩子教育,可能是最沒有門檻的,上至清北教授,下至山野村婦,都覺得自己挺會教育孩子的。幾個孩子年齡相仿的家長聚在一起——尤其是媽媽們——很容易就把話題轉到孩子教育上,而且每個人都頗有心得,很少會冷場。但是,又有幾個人認真研究過教育理論呢?

如果沒有學習研究就能無師自通,那所謂的教育專家,又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教育是項很複雜的工作,沒有哪個教育專家敢自稱徹底搞懂教育了,更沒有什麼萬能的教育方法。教育是極其個性化的,對家長來說,學習研究基本的教育理論,才能不被各路偽專家忽悠,才能根據自己孩子的特質找到適用的教育方法。​

口號化的、碎片化的二手教育理論,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舉個簡單的例子,經常有人說「好孩子是誇出來」、「要經常表達對孩子的愛」,這話對嗎?當孩子取得一點成績時,媽媽就撲上去:「寶貝兒真棒,媽媽愛你喲。」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或者沒有成功的時候,他會怎麼想呢?「我沒有做好,媽媽會不會不愛我了?」對孩子表示讚賞、愛意,其前提都是接納孩子,要讓孩子知道——不論他做得好與不好,爸媽都是愛他的。如果對「正向激勵反應」有所了解,就會知道誇孩子的方式不僅僅是「寶貝兒真棒」,還有更多的花樣。

二、對學習方法的研究

之前在寸進社的文章《教育的核心在於家庭,家庭的核心在於父親》中曾經說過,如果當年沒有考上清華北大,就不要自稱學霸,就不要輕易用自己那可憐兮兮的學習方法去指導孩子。這句話可能刺激到了一些人,收到不少「抗議」。​我無意「解釋」,只想再強調一下:​其實「學霸」只是個統稱,「清北」也只是個代表,是不是學霸,自己心裡還沒個數嗎?不說萬裡挑一了,至少百裡挑一,才能稱得上學霸吧?如果不能放下內心那點小傲嬌,羞於承認自己的不足,怎麼有機會進步呢?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對學習方法的學習和研究,永遠都不會過多。很多人即使曾經是學霸,也不見得對學習方法有深入研究,可能只是善於自我總結,或者碰巧用對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古往今來,人們對學習方法的探討從未停止,從古代的「頭懸梁、錐刺骨」,到今天的費曼學習法、思維導圖學習法,甚至鬼神附體一般的量子波動讀書法,都是人們為了提升學習效率而想出的各種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有兩大類,一類是通用學習方法,譬如費曼學習法;另一類是學科學習方法,譬如學好英語和學好數學的方法,這裡面會包括如何對某個學科產生興趣、保持興趣、如何入門、如何學好、如何進階等等,顯然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都需要做專項研究。我曾經跟一位因數學競賽保送清華,之後又做數學教育的朋友溝通關於數學的學習方法,雖然我當年數學也算不錯,但還是折服於他的學習方法,尤其是他對數學的理解。後續寸進社會對通用學習方法論和學科學習方法論進行系統梳理,請關注寸進社,獲取最新信息。

在家庭內部,通過對學習方法的研究和實踐,家庭成員會不斷對學習有新的認識,從而增強對學習的興趣,並能塑造出學習型家庭最底層的保障——學習氛圍。

三、知識的梳理和輸出

對專項知識的梳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這是學習型家庭在知識學習方面應該做的。舉個例子,中小學課本會經常出現李白、魯迅等重要人物的作品,與其每次學到的時候碎片化地了解一下,不如一次性深度學習,徹底掌握,以後再遇到的時候,都是對過去曾經深入學習過的知識進一步加深理解。譬如李白的生平故事,有哪些重要作品,去過什麼地方,有哪些朋友,對後世有什麼影響,等等。可能在網上搜索出幾十篇文章,再讀兩本書,最後做個思維導圖,就能得到一個關於李白的知識結構了。以後再遇到和李白相關的內容,即使以前沒有見過,也很容易在原來的知識結構中找到位置,方便大腦理解記憶。​

我曾經梳理過唐詩和孔子(寸進社公眾號《學習型爸爸給女兒講唐詩》、《學習型爸爸給女兒講孔子》),並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在學習型家庭內部,個人獨立梳理出一個知識點,或者兩個人合作,哪怕只是在家庭內部講一講,也需要大量查閱資料、交叉驗證,生怕出現紕漏。在這個梳理的過程中,收穫最大的就是自己,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輸出者的收穫是聽講者的18倍,數字不一定精確,但至少會在10倍以上。在家庭中,每人的知識側重點不同,這種知識的梳理和輸出,對自己是個提高機會,對他人是個獲得新知識的方式。尤其是孩子,在輸出的過程中,得到家長的正向激勵,會促使他再去梳理和輸出新的知識,不斷獲得提高。


四、家長的督導和自律

構建學習型家庭,起點是要有學習型的家長。如果家長自身不愛學習,天天看視頻玩遊戲,怎麼可能會有愛學習的孩子?指望基因突變嗎?學習型家庭的基礎是學習氛圍,家長營造出學習的氛圍,才有可能薰陶出愛學習的孩子。家長不能只知道督促孩子,更要督促自己,以身作則,自己就要先成為「則」,自律的家長,才能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給孩子說話時才有份量。

說來慚愧,我家曾經嘗試過每天背一首詩,沒堅持住;嘗試過把英語朗讀作為家庭背景音樂,也就是所謂的「磨耳朵」,沒堅持住;嘗試過每月搞定一個英語語法,沒堅持住……為啥沒堅持住呢?為啥自己就能堅持玩鬥地主、堅持看視頻呢?還是作為家長自己不夠自律。大人堅持容易,小孩堅持難,如果家長自己做不到,就別逼孩子。家長自己不能三分鐘熱度,運動式的搞學習型家庭,搞來搞去把自己的威望也搞沒了。

一個真實的小故事

講個真實的小故事。有一次,是在寒假假期裡,我帶女兒在星巴克寫作業,半天的時間,就發生了多次學習機會。

先是遇到兩位媽媽帶著三個四五歲的孩子,就是那種所謂的熊孩子吧,孩子一直大聲喧譁、跑來跑去,引得周邊的顧客不斷側目。​兩位媽媽並不管束,自顧自地聊天,有時還旁若無人似地跟孩子們一起玩。我和女兒坐在不遠處,女兒問我:「我小時候是不是也這麼讓人討厭?」見她主動發問,我問跟她一起討論了幾個問題:

1. 熊孩子是怎麼養成的?是孩子的原因還是家長的原因?

2. 公眾場合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3. 如果你是星巴克老闆,你該怎麼辦?

​這些問題都不見得有標準答案,但討論本身就有價值,討論的過程就可能引導了孩子的價值觀。尤其是第三個問題,是商業服務中常見的兩難問題,作為老闆,是否應該去管理?應該如何去溝通?

我把這個情況和我們討論的問題發到了「學習型家長群」,多數家長都是有共鳴的,然而還是有個別家長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熊孩子的定義是什麼呢?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耍,在大人眼裡,大人的認知給予了孩子定義。換個角度,活潑的孩子,愉快的孩子,興奮開心的孩子,其實也是可愛的孩子。」「咖啡廳不就是喝咖啡聊天的地方嗎?你們批判的思維,已經自居於道德高位了。」「只怪配套缺失,現在孩子們確實挺缺少玩鬧的地方,有個咖啡廳跑跑也挺好的,我們可以賦予咖啡廳新的功能。」我把這些觀點給女兒看,讓她了解到,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只有一種聲音,要了解另外一個極端的人是怎樣思考問題的,然後自己的結論才會更全面、客觀。

然後,女兒用一下午的時間,做完了全部的數學寒假作業,自己也震驚於高效率,以往總是拖拖拉拉到快開學還寫不完的。我讓她總結一下原因,她得出三條:

1. 咖啡館不方便隨意走動,只能坐著;

2. 周圍的人都在忙碌著,有氛圍;z

3. 有背景音樂,心情舒暢。

然後,我們又一起設想,如何在家裡也提高效率?​得出了可以改進的兩條方法:

1. 書桌上不放玩具、雜書,以免分散注意力;

2. 定個小鬧鐘,每次學習40分鐘,期間不站起來。

在回家的路上,我們一邊走路,一邊總結今天的收穫,學習如何總結經驗、教訓。當發生了好的結果或壞的結果時,先分析這件事情的原因,是哪些因素導致了這個結果。然後再分析這些因素是否能成為普適的經驗、教訓,能夠指導同類的事情。通過這樣的總結,就不僅僅是收穫一個提高效率的方法,而是收穫了一個如何從過去的事情中學習的方法論,以後再提升一下的話,就是所謂的「復盤」了。學習隨時都可以發生,學習隨處都可以發生,家長要擅長抓住每一個機會,在不知不覺中,和孩子一起學習。

小結

學習型家庭只是手段,也可以看成是學習方法的一種,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更好地學習,所以不要搞形式主義,不要急功近利。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永無止境,要把學習型家庭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學習型家庭的前提是學習型的家長,從家長自我做起,有學習型的家長,自然就會有學習型的孩子。構建學習型家庭,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一宣布就能實現,要有一個漸變的過程。不需要準備好了再開始,最佳的開始時間就是今天,就是現在。

本文為 寸進社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能夠 深度學習、獨立思考 的小夥伴,關注 寸進社 或留言交流,日有寸進,得寸進尺!

相關焦點

  • 那些牛娃父母,不會告訴你的「雞娃」真相
    牛媽說,真是對不起,我們家孩子把你的書上做了筆記、劃了線。這麼厚的大部頭,神經學的著作,那個孩子才上幾年級啊?才上五六年級,能看明白嗎?結果他拿著書一翻,那孩子做筆記和劃線的部分全都是要點重點,特別精準。聽說這事兒以後,我挺吃驚的。這個孩子的閱讀能力,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呢?我就跟我朋友「牛媽」做了進一步的交流,發現,孩子的父母從孩子出生到現在,幾乎都沒有看過電視,他們家沒有電視機!
  • 從杭外劍橋到多倫多,牛娃家長十年經驗總結
    「牛娃」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大家看到, 我們有很多學員, SAT和託福輕鬆拿下1500+和110+, 他們自然配得上「 牛娃」的稱號, 但是在這些成績背後, 一定跟他們從小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正所謂培養牛娃要趁早.
  • 牛娃不是比出來的
    經常聽到很多家長感嘆,別人家生的是什麼「神仙娃」啊?咋自己家的就這麼不爭氣呢!
  • 成都的牛娃,到底有多牛?
    素聞雙林小學多才子才女,牛娃一抓一大把。比如目前還在讀五年級的穀雨佳和武俊含。穀雨佳,今年10歲,就已在舞蹈、樂器上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據了解,穀雨佳四歲開始學習民族舞蹈,目前已通過四川省社會藝術水平考級10級認證,獲得新秀藝術人才藝員證。四歲半學習揚琴,7歲開始登上成都市級舞臺嶄露頭角,現在已經是四川省音協小音樂家學會會員。
  • 因為牛娃的存在,普娃再努力也沒用?
    但是這個問題卻擊中了我,讓我進一步去思考孩子的學習規劃應該怎樣做更好,過程中會有哪些問題,我該如何應對。目前最具體的問題就是,牛娃的存在有時候對普娃是一種打擊,好像再怎麼努力也追不上,感覺自己的付出都是徒勞,因此喪失動力,不想學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 文淵登頂|這些牛娃離保送很近了
    《浙江省高中學科競賽強校風雲榜(2020版)》分析了四大聯賽省一數據,今天一起來看一下牛娃中的神娃:四大聯賽入營人數分布。
  • 芳牛娃大學創業,控股3家公司,37歲和央視女主播結婚
    芳牛娃大學創業,控股三家公司,37歲和央視女主播結婚,白白在一起!01他生於住在安徽的一個村莊,為了經濟生活,他的父母不允許外出工作。爺爺是當地最有名的養牛家庭,他經常幫爺爺放牛,當地人叫他「放牛娃」。他不僅幫爺爺放牛,還在外面賣藥酒,那時,他已經有了做生意的基礎。。在李斌樂趣的背後,也有他取得優異成績的時候,在別人眼裡,他不是學霸,而是一個有學習能力的天才。
  • 英語牛娃養成秘籍!
    為了幫助我們的寶媽們在宅家的時間能夠「彎道超車」,讓寶寶的英語在開學後「一鳴驚人」!那麼我們的寶媽們要如何改變現狀,幫助我們的寶寶提高對於英語學習的興趣呢?Page老師在講座中進行了全方位的拆解。引用華盛頓大學認知與大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帕特麗夏-庫爾在TED演講上的表述:每個嬰兒在生下來都是「世界公民」,他們可以分辨世界上所有語言的發音,0-7歲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是時期,0-6歲的寶寶完全有能力同時習得兩種語言!
  • 羨慕明星家孩子英語好?學好英語的兩個小技巧,家長最好早知道
    在看親子綜藝節目的時候,總能看到一些明星家的孩子們小小年紀卻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確實讓很多寶爸寶媽們非常羨慕。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位牛娃,肯定要數黃磊家的多多了,那麼,黃多多的英語好到什麼程度呢?多多的英語水平讓不少成人都羨慕不已啊。那麼問題來了,明星家的孩子英語為什麼都那麼厲害?明星的子女大多是從小在價格不菲的國際學校上學,而不少明星自身英語又很棒,所以,英語在孩子的學校、生活中就變成了日常的一部分。
  • 掌門教育「牛娃來了」分享高考經驗,高分秘籍一次性曝光
    8月19日,「築夢青春正當時·掌門教育牛娃來了」專題欄目在掌門1對1官方APP全新上線,14位高考牛娃火速集結。該欄目通過「高考牛娃」、「牛娃故事」、「牛娃筆記」、「牛娃有話說」四大板塊,為廣大備考學子還原2020高分牛娃的備考經歷、解題技巧和學習秘籍,助力新一屆高三學子樹立備考信心,掌握備考技巧與先機。
  • 北京小升初所謂的的牛娃什麼樣?理性對待,沒有必要比
    在北京,牛娃小升初的學業是什麼水平?換句話說,北京牛娃什麼樣?看配圖—簡歷(不是早培生)1.文化課啟蒙教育早。5.這只是2019年小升初在考二代中極普通的一份簡歷,極普通那種……6.怎樣看待這份簡歷:不羨慕,不嫉妒,不評論,只是一種培養方式,一種培養理念。對於普娃,雅思不出國沒必要考。國外數學塞比國內的四大杯賽簡單。之所以後來很多出國考,是因為國內杯賽取消了。
  • 楊靖:《如何培養身心健康的牛娃》| 演講文字稿
    一問起來,都是親子關係緊張的家庭,都是父母長期使用暴力管教的家庭。 如果不用專制型的教養方式,用賄賂型的,比如靠表揚和物質獎勵,要知道邊際作用遞減效應,越往後,這些外部介質的作用力會越來越小。 使用外驅力,到了後期,它的推動成本會越來越高、效力越來越弱。 堅毅的性格一定是在青春期前就有意識的培養的。
  • 莫焦慮,牛娃簡歷牛的可能是簡歷
    莫焦慮,牛娃簡歷牛的可能是簡歷 秦志 2018-11-01 15:45 來源:澎湃新聞
  • 上海華二初中發文引質疑,到底是牛校成就牛娃還是牛娃成就牛校?
    華二初中發文「適合華二初中的家庭」到底是什麼樣的家庭呢?華二初中引以為傲的「家校合作」到底有著怎樣深刻的含義呢?下文給出了非常明確的答案。這樣的名校與其說是教學實力雄厚的學校,不如說是優質家庭的集散地。從華二初中的發文中可以看出,他們深深知道自己的教學成就與家長的緊密結合,一旦家長無法保持以前的配合程度、一旦學生不再擁有以前的基礎知識,教學成績很可能面臨大幅度下滑。生源不可控,才更能顯現出學校的教學實力。
  • 寧波牛娃保送清華,聽聽家長怎麼說
    我們家長做的只是幫他打好了習慣,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小編:你家孩子本應該是在今年7月參加高考吧?在扎堆的牛娃中能夠突圍那真不容易,你兒子應該是保送至清華吧?當爸:小傢伙在學習成績上是屬於慢熱型的,一到四年級也就班級8-12名,五年級開始爬升到班級前3了; 小編:那初中在年級能排到多少呢
  • 海澱,其實沒有牛娃_騰訊新聞
    但海澱教育成名多年,在我看來,海澱從來拼的都不是牛娃,或者說海澱教育靠的不是風水、不是天生一批批的牛娃,更不是人人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一個以外來人口為主的行政區,哪有那麼多的文曲星下凡和報恩娃。真正成就海澱教育金字招牌的,是海澱家長。換句話說,以家長為主力的家庭教育,才是海澱教育的核心。
  • 上海中學"學霸""牛娃" 會玩懂堅持有明確目標-牛娃 學生 中學 美劇...
    原標題:上海中學「學霸」「牛娃」是這樣煉成的會玩,懂堅持,有明確目標  近日,上海中學表彰了2014學年度最佳學生、年度最受歡迎學生和「小專家」鑽石獎學生。從這些「學霸」、「牛娃」的成長經歷,記者發現,對某一方面充滿興趣,會玩並積極參與各類活動,從小樹立明確的目標,是他們的共性。
  • 學微積分的牛娃簡歷背後是拔苗助長
    來論超前教育會過早消耗孩子的學習興趣,透支孩子對學習的積極態度,短暫的優勢無法長期延續。一場8000人只能錄取60人的幼升小選拔,引來了一批「懂得核反應堆」「學微積分」的優秀幼兒園「牛娃簡歷」,這些被戲謔為「超過愛因斯坦」的神童,近幾天正在朋友圈刷屏。這一幕,發生在上海某知名學校「幼升小」的海選簡歷中。裡面出現了很多「超過愛因斯坦」的神童,他們的簡歷截圖被人發到朋友圈,雷倒不少網友。
  • 牛娃們的共同特點,家長趕快收藏吧
    這些牛娃對寫作業總是爭先恐後,力爭用最快的時間完成。第二:擔任班幹部,課代表等等。也許有人說了,難道當上班幹部學習就好了?當然不是。而是當上班幹部之後,這些孩子會以更高標準要求自己,要起模範帶頭作用,要做同學們的表率,要身體力行做最優秀的,所以他們就會更加的努力。
  • 浙江牛娃的10大特點,太準了!尤其是第7條
    這是某論壇的一篇精華文,是家長對浙江本土牛娃觀察後所感所悟。雖然發布在5年前,現在讀來仍然妙趣橫生、言簡意賅,尤其是第9條!快來對號入座,看看你家娃都中了幾條?首先聲明,我娃不牛。有幸成天和牛娃混在一起,見得多了,自然曉得牛娃有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