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研究生免發論文」的消息瘋傳全網,作為準研究生的我看到新聞,心裡一陣竊喜,難道我真的可以「混」過三年研究生了?!
該消息來自中國傳媒大學所公布的多項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其中,在規範博士生和學碩生科研訓練、專碩生實踐訓練等方面,設置多元化學術評價指標體系,取消碩士生發表學術論文與學位資格掛鈎陳規等舉措。而在2019年,清華大學也提出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評價博士生學術水平的唯一依據,並且不再將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論文達到基本要求作為學位申請的硬性指標。這樣說來,研究生們真的解放了嗎?
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教育會議現場
作為一個剛剛從雙非二本院校考上211研究生的我,著實有些膽怯研究生的學習和生活,因為網絡上所描述的研究生生活是這樣的......
沒有任何科研基礎的我,耗費九牛二虎之力,花費5個月的時間,經歷無數次與論文內容和格式的廝殺,才規範地完成了一篇本科畢業論文。如此科研小白的我要怎麼才能適應這痛苦的研究生生活啊?
我大學所在的班級,是我們專業第一屆本科生,今年畢業,不僅不幸的碰上了肺炎疫情,還趕上了學校本科評估。高標準、嚴要求,使我們這批小白拼死掙扎了5個月的時間才算完成自己的畢業論文。因為在此之前,我們從未系統的學習過規範論文寫作,也從未接受過任何科學研究、實地調研的培養。面對畢業論文的撰寫,我們甚至連文獻綜述都不會做,然後稀裡糊塗勉勉強強的完成。
一直以來,我並不排斥論文寫作和學術研究,而我想讀研,也是為了今後能夠讀博,能夠在自己喜歡的學術領域有所造詣、有所建樹。對於一名合格的研究生來說,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都是必修之課,而發表論文也往往被看做是取得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表現。
不過,近20幾年來,人們普遍把研究生在學習期間發表論文的質量和數量作為衡量一位研究生優秀與否的條件,或作為申請學位、論文答辯的前提條件。但愈來愈多的論文發表數量,真的等同於高質量的研究生培養、等同於高水平的學術研究嗎?相反,如今社會上學術不端事件屢見不鮮,很多研究生迫於論文寫作和畢業的壓力,不惜一次次拋棄學術嚴謹的作風,急功近利的撰寫論文,甚至弄虛作假、買賣論文。
就像我一樣,一個從未接受過系統學術訓練,連本科論文都完成的那麼勉強的學術小白,怎麼才能寫出一篇能夠發表的論文呢?就算能夠寫出來,那這些論文真的有學術價值和創新意義嗎?能夠發表論文,對於一位研究生來說也許是最好的檢驗標準,但是具備真正的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能夠去解決實際問題,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而此次中國傳媒大學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就是基於這種思考。取消碩士生發表學術論文與學位資格掛鈎的陳規,為的是拋棄研究生沉重的束縛,更多的注重學碩生學術能力和專碩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雖然這一舉措也引起了社會上不小的爭議,但研究生學習期間發表論文與學位申請、學位資格脫鉤已是大勢所趨,而取消這一陳規,也並不意味著研究生們就能「混」過幾年的學習生活,相反,更沉重的課程學習和更全面的監控體系,將會使得研究生的生活更加「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