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英語熱:大臣提出拿英語當國語

2020-12-11 騰訊網

日本人與英語

日本人與英語好像是一對冤家。

1600年,日本人破天荒聽到英語,是英國人亞當斯說的。他隨荷蘭船橫渡太平洋,漂到了日本,當時尚未任徵夷大將軍的德川家康接見了他,言語不通,先用手比劃,再藉助葡萄牙語。美國電視連續劇《將軍》的原型即取自這位亞當斯,由理察·查伯蘭主演,而島田洋子扮演通譯,美女出場,故事就少不了愛情。亞當斯被家康扣留,封為武士,充當外交顧問,但後來幕府施行鎖國之策,只準許中國、荷蘭在長崎通商,亞當斯被冷落,鬱鬱而終。他有日本名,叫三浦按針,橫須賀市有按針冢,伊東市每年舉辦按針祭,大放煙花。

歲月不饒人,德川幕府也到了晚期的1808年,一艘英國軍艦掛著荷蘭旗闖入長崎港,強索補給,過慣了太平日子的長崎守備掂量了一下兵力,只能是一一照辦。幕府大為惱火,令長崎通譯習英語,是為日本人學習英語之始。(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又過了四十年,印第安人和白人的混血兒麥克唐納認定母親的祖先是日本人,乘捕鯨船來到日本近海,漂流上岸,被關進長崎監獄,隔檻教通譯英語,就成了日本第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1853年佩理率美國艦隊叩關,麥克唐納的學生派上了用場。原本小漁村的橫濱開港,洋話橫行,小販和人力車夫的洋涇浜英語說得尤其溜。學會荷蘭語的福澤諭吉到橫濱觀光,發現「看什麼都不是我認識的文字」,大為沮喪,但立馬轉向學英語。

幾年後幕府興辦洋學校,也教授英語。推翻了幕府,明治新政府便放棄「攘夷」的口號,轉而「向世界求知識」,往外派留學生,往裡僱外國人教書。如痴如狂學英語,高等教育全部用英語或德語法語,培養出宮部金吾、內村鑑三、新渡戶稻造、岡倉天心等一代英才。

當時現代日語還沒有形成,他們用英語寫作,如內村鑑三的《代表性日本人》、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岡倉天心的《茶書》,猶如過去用漢文書寫,又好像中世歐洲人書寫拉丁文,自然而然。「說話作文比一般美國人還好」的植物學家宮部金吾日後說:我們受了一種變態教育,國語漢文只小時候學過,後來全是跟外國人用英語學數學、地理、歷史等。漢學素養少,如今感到非常不方便。

之所以不方便,是因為諸行無常,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對全盤西方化的反動,國粹主義風潮高漲。有人創刊了雜誌《日本人》,政府也主張用日語上課了。夏目漱石比宮部、新渡戶晚生六七年,曾留學英國,在東京帝國大學教過四年英文學。他在1911年寫道:學生的外語能力比以前衰退實在是正當的現象,沒什麼不可思議,這也是日本教育發展的證據。我們上學的時代,地理、歷史、數學、動植物以及其他學科都是用外文的教科書學。比我們更早一點的人,很多連答案都要用英語寫。

從獨立的國家這一點來考慮,這樣的教育是一種屈辱,完全是英國的屬國印度那樣的感覺。隨著國家生存的基礎變堅固,那種教育自然該失勢,至當無疑。

這種屈辱觀發展到了1942年跟美國開戰時,「文明語」英語被視為「鬼畜話」。外來語統統都改用日語,例如ピアノ(piano)叫鋼琴,レコード(record)叫音盤,地名也得用漢字,ハリウッド(好萊塢)改作聖林(其實是誤譯)。

戰敗了,人們跪在皇宮前哭天搶地,但有個叫小川菊松的出版人,恭聽了昭和天皇宣讀降詔,抹了抹眼淚,立馬籌畫出《日美會話手冊》。編輯用一夜工夫擬出日文原稿,找人譯成英文,也就三十二頁。1945年8月30日麥克阿瑟將軍叼著大菸斗走下軍用飛機,三個月後,這本粗製濫造的小冊子銷行三百六十萬冊。若不是紙價飛漲,還將印下去。日本人轉向之快,令小學二年級的養老孟司對世間的常識產生了懷疑。鋼琴重新叫ピアノ,很快就無人認得鋼琴二字為何物。

戰敗六十多年來日本人不屈不撓學英語(美國話),繁榮了出版,教人學英語的書時見暢銷,例如1950年代的《日文英譯修業》、《怎麼讀英文》,1960年代的《美國口語教本》、《考試出的英語單詞》(1967年出版,四十多年來印了一千八百多萬冊),1970年代的《為什麼搞英語》,1980年代的《日本人的英語》,1990年代的《能用英語說它嗎》。本世紀又出版百餘種,如《『超』英語法》。

英語是手段還是目的,日本人始終拿捏不定。自明治維新以來,廢止日語論層出不窮。1873年在空前絕後的英語狂熱中,時任文部大臣的森有禮提出拿英語當國語。戰敗後重現明治之初一邊倒的景象,志賀直哉主張用法語取代日語,有趣的是這位文學家卻不懂法語。2000年,首相的智囊們以全球化時代須具備與世界對話的能力為由,獻策把英語當作第二通用語。2011年發生了地震、海嘯、核洩漏,日本被世界注目,一位新聞報導官用英語發布信息露了臉,英語問題又擺到國民面前,仿佛一場災難過後人人都得答記者問。這就讓成毛真不以為然,2011年9月他出了一本書,題目很打人:「九成日本人用不著英語」;副題更具有挑釁性:「別給英語產業當冤大頭」!成毛當過微軟日本法人董事長,很有點現身說法的意思。日本1960年出國僅幾萬人,1980年超過一千萬。出版產業的規模還不到二兆日元,而英語產業為三兆。實際上只有一成日本人能用上英語,其他九成人學英語不過是浪費人生。問題不在於像殖民地一樣普及英語,而在於這一成人把英語搞得更好些。

常有中國人笑日本人學不好英語,甚至並不會英語的人也這麼笑,反正日本的人與事都可笑。確實,學校學的英語不能用,是日本的老大難問題。據說,起初日本人學習英語的法子跟他們理解讀慣的漢文是一樣的,那就是逐字逐詞地譯述。1920年代,英國的語言學家帕爾默應邀來日,試圖對英語教育進行改革,但日本人被漢文訓練出來的頭腦怎麼也不能把英語當英語學,非變成日語再理解不可,他逗留日本十四年,鎩羽而去。精通漢語的高島俊男甚至覺得,漢文黑乎乎的影子像惡魔一樣把爪子立在日本英語的背上。

當然也有人不把英語當回事,例如養老孟司,是解剖學家,年輕時用英語寫論文,發現喪失了日語表現所特有的微妙感覺,所以當上教授以後再也不寫英語論文。他用日語寫通俗讀物有銷路,《傻壁》一書印數高居日本出版史第四位。又一位益川敏英,2008年與人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從小討厭外語,考研德語交白卷,英語也一塌糊塗。純粹一日本原裝,去瑞典領獎才第一次出國。用英語說一句「對不起,我說不來英語」,然後毫不猶豫用日語演講。

但電視上常見日本首相站在歐美領導人當中,一副落落寡歡的樣子,莫非對日語到底沒自信。

相關焦點

  • 日本英語教育經驗:「站在國語肩膀上學外語」
    中國人經常覺得日本人的英語不好—這是錯覺。日本人的英語是「說得不好」,並非「學得不好」。這其中有兩大原因:一是在日語中存在大量的外來語,這些外來語是各個時期從各種外語(英語最多)中引進的,用片假名進行了讀音標註後,成為日語的組成部分。對於從小習慣了聽、說外來語的日本學生來說,開始學習英語時,這些似是而非的外來語讀音就成了幹擾,要知道,「母語」的影響是多麼根深蒂固。二是日本人的民族性比較內向,追求完美,害怕出醜,因此往往羞於開口,給人一種口語弱、交流不積極的印象。
  • 英語不是美國的國語
    美國的「國語」?當然是英語!很多人都會這樣想。  其實不然。美國是英語國家,但它從未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或「國語」。圍繞是否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或國語的辯論,已經持續了百年之久。目前美國正處在移民政策改革當頭,英語地位問題又被提了出來。
  • 日本國語課本裡的古文和高考試卷裡的漢語試題:日本高中生太難了
    四六級英語成績公布以後,有學生慶幸「過關」,也有學生嘆氣「閱讀寫作翻車」。學英語難嗎?一起來看一看日本的高中學生,他們國語課本裡的古文和高考漢語試題,難度一點不比我們學英語低。1990年開始,日本出現了「漢字熱」的現象。
  • 日本學術會議建議從大學入學考試刪除英語『寫作』和『口語』科目
    文部科學省下設的「大學入學考試方式研討會」(主席:日本醫療研究開發機構理事長、東京工業大學前校長三島良直)正以年內確定以何種方式實施為目標進行討論。目前尚不清楚日本學術會議此次提出的建議是否會影響研討會的討論結果。
  • 大部分日本人的英語水平是怎樣的?
    本文摘自《知乎》,作者:林伯虎客觀評價日本人的英語水平得拿數據說話。
  • 印度為什麼將英語定為國語?
    他們在進行民族啟蒙教育、傳播民族獨立思想時自覺地使用民族語言,並進一步提出了「國語」的概念,希望把語言作為整合民族意識、爭取民族獨立的武器。  1917年聖雄甘地提出了確立國語的五條原則,主張應賦予當時母語人口最多的印地語國語地位。甘地的主張得到了當時大多數國大黨領袖及社會各界精英的支持,儘管他們中很多人的母語並不是印地語,可他們學印地語、講印地語。
  • 日本學術會議建議從大學入學統一考試刪除英語'寫作'和'口語'科目
    大學入學統一考試的運用機制(圖片出自大學入試中心官網)重視英語4項技能的方針不變英語利用民間考試的成績與國語和數學導入記述性問題均被視為大學入學統一考試的亮點。對民間認證考試實施團體的初衷存疑不過,在大學入學統一考試中加入民間的英語考試引起了巨大反響。日本全國高等學校校長協會在去年9月遞交給文部科學大臣萩生田光一的請求書中表示:「讓學生在自己期望的時間和地點參加英語民間認證考試仍然沒有取得進展」等,對於將考試交給民間資格和認證考試實施團體表達了強烈的擔心。
  • 中小學生該不該重視英語?日本英語進小學 韓國割舌學發音
    原標題:中小學生該不該重視英語?日本英語進小學 韓國割舌學發音到2003年,日本全國90%以上的小學都以某種形式將英語導入了課堂。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英語課程以簡單對話、書寫和唱歌為主,主要是生活英語,而非教學英語。  同中國一樣,儘管相當多家長希望孩子學好英語,但是日本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高。和中國孩子一樣,日本人的「英語熱」還有個誤區——「應試英語」盛行。靠死記硬背學英語,考試過後便忘得一乾二淨了。
  • 為何大部分日本人英語那麼差,還不好好學英語?
    客觀評價日本人的英語水平得拿數據說話。按照出題單位ETS公布的2015年託福成績排名在30個亞洲國家/地區中,日本考生排倒數第5。只稍稍高於阿富汗、柬埔寨和寮國和塔吉克斯坦。怎奈如此財大氣粗的砸錢,卻打造出媲美阿富汗的英語實力。重視教育投入的日本人英語為什麼缺乏產出?別急,我接著說。日本人的英語問題直接責任人當屬教育體系。和中國相似,同為東亞國家的日本也是推崇應試教育的老司機。
  • 日本世情:由於元音太少,日本人說英語特別差,別開玩笑了
    很多人都聽說過,甚至看過網上上流傳的日本人說英語的視頻,大家都信以為真。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網上現在很多人為了證明日本人不能好好說英語,寫了很多的佐證比如:日本人無法發【R】的捲舌音?又有人說日本人無法發輔音【F】和【H】【ING】因為日語裡沒有捲舌音r,所以他們只能發成類似於【L】的音。
  • 日本投降後,麥克阿瑟曾下令日本說英語,天皇大臣慌了
    日本投降後,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聯合國軍總司令,於1945年8月30日飛抵日本。9月2日,在組織名垂青史的密蘇裡號投降儀式後,麥克阿瑟開始了戰後改造日本工作。日本投降籤字儀式他的第一道命令在9月3日上午10時籤署。
  • 英語教育落後中國20年?日本反思落後的原因
    為扭轉日本人英語能力持續下降的趨勢,日本政府著手改革教育制度,修訂義務教育的學習指導要領,在今年4月新學期開始之際,將英語定為小學五、六年級的必修科目。對比早已在2001年將英語導入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國,日本教育問題研究專家鈴木款指出,日本的英語教育落後了中國20年。
  • 英語分值的降低引熱議 揭秘日本韓國英語課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英語課程以簡單對話、書寫和唱歌為主,主要是生活英語,而非教學英語。   同中國一樣,儘管相當多家長希望孩子學好英語,但是日本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高。和中國孩子一樣,日本人的「英語熱」還有個誤區——「應試英語」盛行。靠死記硬背學英語,考試過後便忘得一乾二淨了。
  • 日本人為何有底氣不「重視」學英語
    前幾年微軟日本法人的前社長成毛真出了一本書《九成日本人不需要英語》,認為日本國內市場巨大,不是所有企業都向海外發展,日本本身也不是必須用英語作為通用語的多語言國家,真正需要掌握英語的人僅限於外資企業和一些官員,其他人大可不必都學英語
  • 英語教育落後中國20年?日本反思落後原因
    為扭轉日本人英語能力持續下降的趨勢,日本政府著手改革教育制度,修訂義務教育的學習指導要領,在今年4月新學期開始之際,將英語定為小學五、六年級的必修科目。對比早已在2001年將英語導入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國,日本教育問題研究專家鈴木款指出,日本的英語教育落後了中國20年。
  • 新加坡華人高達74%,為何國語是英語卻不是漢語?三個原因很重要
    對於新加坡的歷史,很多人不太了解,實際上在19世紀的時候,新加坡就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另外在1942年的時候又被日本所侵佔,直到後來加入馬來西亞又正式獨立。正因為新加坡的歷史因素較為複雜,當地屬於一個多元化的國家,只不過大家所熟知的只是新加坡華人較多。為何新加坡大部分都是華人?
  • 阮煒:非理性英語熱必須降溫
    一方面傳統文化正強勁復甦,世界上漢語熱方興未艾,另一方面中國的全民英語熱越來越熱,漢語備受冷落,中文畢業生難找工作,傳統價值觀正在經受五四以來又一次大崩潰(比之鋪天蓋地的英語熱以及相應的西方文化熱,近年來傳統文化「復興」實在是杯水車薪)。
  • 語文課 中文、漢語、普通話、國語、華語,傻傻分不清楚
    在英語中,漢語和中文都翻譯為Chinese。北京大學出版的《博雅漢語》教材很多人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單純使用「Chinese」並不準確,因為漢語口語包含了官話、粵語、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語、閩語等七種方言,而外國人學習的多數學的是Mandarin Chinese,即漢語官話。
  • 日本人連英語都說不好,居然還「崇洋媚外」?
    但是,假如把範圍擴大到全日本,濱崎步略顯吃力的英語就不那麼顯眼了。日本人的英語水平不咋地,這在中國人的印象中可能是一大共識。不過,日本人的英語水平在亞洲究竟排第幾呢?要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可能很難,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一些公開的統計數據中看出一些端倪。在2016年EST發布的全球託福考生成績數據報告裡,全球平均成績在81分,而日本僅71分。
  • 獨家:日本英語考試比重超日語
    《參考消息》駐東京記者藍建中報導  在日本的教育系統中,英語教學也佔了很大比重。目前,日本的初中和高中6年以及大學、短期大學、專科學校多數都開設英語課,英語教育在日本主要就是指公共教育機構的英語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