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11月3日訊(記者 鄧桂明)11月2日,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舉行的「海峽兩岸口譯大賽」湖南省賽中,今年15歲、來自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一1904班的陳華華同學榮獲二等獎。此次比賽共有55名選手,其中54名是來自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等省內20多所高校的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陳華華是唯一的高中學生選手,也是「海峽兩岸口譯大賽」歷屆來唯一的高中生參賽選手。
獲獎選手合影,右二為陳華華。
「海峽兩岸口譯大賽」2009年由廈門大學發起並主辦,迄今已成功舉辦7屆,目前正在舉行第8屆,是兩岸四地高校廣泛參與、在兩岸高校教育學術領域有著重要影響力的學術交流活動。2014年大賽被列為教育部對臺教育交流重點項目,正式成為國家級的交流平臺。湖南省賽分主旨口譯和會議口譯兩個環節,本次會議口譯的主題是:面向未來的教育。
儘管取得不俗成績,但陳華華覺得不是特別理想。「上午的主旨口譯比較順利,下午的會議口譯我是倒數第二個上場,等待時間太長了。」她說,跟哥哥姐姐們比,自己還有很多不足,比如心理素質、比賽經驗、臨場發揮等。
陳華華在比賽中。
「在她這個年齡段,她可以說是全國的佼佼者。」陳華華此次比賽的指導老師,同時也是她在雅禮中學的英語課老師方平說,這次省賽本科生都很少,絕大多數都是口譯碩士研究生,一個高中生能夠參賽並脫穎而出,非常不容易。
初生牛犢不怕虎。在長沙中雅培粹學校讀初一時,陳華華就在第二屆「中譯杯」全國青少年口譯大賽全國總決賽中,一舉拿下了全國第四名(一等獎)的好成績,12歲的她是此次全國賽所有參賽選手中年齡最小的選手。
口譯這麼厲害,有何秘訣?「也沒有,就是多說多練習。」陳華華告訴記者,她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到初一,每天都要進行1到2個小時的口譯訓練,初二到現在,每天也是至少半個小時。詞彙量的掌握是口譯的基礎,起步是5000個。「我現在的詞彙量約15000個。」這是什麼概念?對於一般的學生,高中畢業有個3000到4000就達標了。
作為一名英語老師,陳華華的媽媽黃女士從3、4歲就培養她對英語的興趣。在一次帶領學生參加翻譯比賽的機會中,黃女士驚喜地發現了她的翻譯才能。在指導研究生參賽的同時,她鼓勵陳華華進行嘗試,讓她與研究生哥哥姐姐們一起做翻譯。10歲時,陳華華就參加了教育部高級翻譯交傳口譯證三級考試,並取得83分的好成績,是全國年齡最小的通過者。2016年通過人事部二口實務考試,2017年拿到教育部考試中心國際人才考試的「高翻交傳口譯證」。「她很勤奮,閱讀了大量的英文原著,涉及領域有文學、經濟、政治、環境、軍事等;經常聽英語原聲節目,看中國國際電視臺新聞頻道。」
學校對陳華華的英語特長很關注,非常支持她的成長,有機會就讓她參加比賽和外事活動。到目前為止,已擔任會議口譯10餘次,為美國代大使、英國瑪麗皇后大學副校長等擔任過口譯員。
陳華華為美國代大使阮大為及雅禮中學劉維朝校長做翻譯。
對於今後的打算,陳華華說讀大學不會考慮英語專業,管理、外交的可能性大些。「英語只是工具,人工智慧發展快,以後翻譯應該主要靠人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