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太原6月9日電(實習生 張婷婷)6月8日,從省教育廳獲悉,山西省出臺了《關於加強中小學生節假日活動指導的意見》,旨在豐富中小學生節假日活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今後,全省的中小學生有望在節假日,從過重的加班加點補課負擔中逐步得到解脫,參加到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從而達到了解社會、動手實踐、健身娛樂、提高能力的目標。
《意見》指出,堅持「立德樹人」的總要求,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從今年秋天起,將課外活動列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將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活動、社區服務等納入中小學生課程,加強教育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建立起校外活動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工作機制,統籌考慮活動時間與教學時間,確保活動時間得到真正落實,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體驗生活,豐富閱歷,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為此,還將建立激勵機制,將指導、參與社會活動納入對學校、教師的考核和對學生的評價內容,引導學校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指導學生積極參加。
這些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包括:1.開設內容豐富的選修課和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讀書月、科技活動周、高雅藝術進校園、體育藝術比賽、發明創造展示等,引導學生發現自身興趣,提高生活情趣,完善知識結構,促進全面發展。2.鼓勵學生自主成立各類課外活動小組,培養學生的合作互助意識、溝通協調和自我管理能力。3.教育學生主動承擔家務勞動,參加學工學農體驗,學習基本的操作技能,了解傳統農業、現代工業、服務業、科技製造等基本知識,培養愛勞動的習慣,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4.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公益宣傳、交通協管等志願者服務和公益活動,通過融入社會、接觸生活,增加對社會的認識與理解、體驗與感悟,增強社會責任感。5.指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指導和組織師生設計、實施社會調研的課題和實踐探究的項目,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和體驗的興趣,指導學生撰寫調研報告,培養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6.開展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體驗活動。學校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依據學生年齡、生理、心理特點,有計劃地合理安排踏青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感受家鄉的美麗和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進一步豐富學習生活、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減輕學習壓力和課業負擔,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