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及地下水汙染調查中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應用技術分享交流(上)

2020-12-11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1

什麼是地球物理勘探技術?

所謂的物理勘探,即物探,是為了測量地層物理量(如:速度、密度、電阻率等等),結合已知地質資料進行分析研究,達到推斷地質狀況的目的。

相比之下,通過地層的化學特性進行測量的,就是化探。打個比方,就像在醫院裡,檢驗科做X光、B超、核磁共振這些檢測,就是物探方法,而血檢和病理分析就是化探方法。

物理檢驗方法確定病灶位置,但是無法確認病灶的生理組織特性,而血檢和病理檢測分析,就能給出所有的指標的精確的值,以及組織特性。病人去醫院看病,醫生初步問診後,通常會選擇「物探」方法,然後再去做「化探」,因為物探簡單、快速、對病人無損害,也不會干擾病變組織。待精確確定病灶位置後,再進行病理檢測分析,進行精準定量檢測。

2

物探技術的應用有哪些?

物探技術發展了近百年了,在礦產資源勘察和地勘領域,使用十分廣泛也很成熟。主要的方法有:電法、磁法、重力、地震和放射五大方法。我們把物探技術應用到環境工程領域,技術手段可以借鑑,但是對測量目標的理解卻是安全不同的,從測量維度、解析度、地層連續性等方面,都截然不同,因此無法簡單複製,需要做很多適用性的研究和開發。

3

土壤及地下水汙染調查中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有哪些?

做土壤和地下水調查,我們常用的三把刀是:電阻率法(ERT,電阻率斷層掃描,類似於CT),探地雷達(GPR,類似於B超)和感應電磁(EM,類似於血氧儀和血壓計)

三種手段也各有長處和適用性,我們會根據場地的實際情況,儘量選擇至少2種方法做,既取各方法所長,也是為了不同方法的結果能相互印證,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這是電阻率法的測線布設,在測試斷面上布設一排電極,電極插入土壤中20-30cm即可。

電阻率法的優勢在於垂直斷面的測量,並且深度可達100米甚至更深。

這是感應電磁法(EM),測量電導率在場地平面的分布。測試效率很高,但是深度有限,只能到15-20米,並且對幹擾和噪聲很敏感。

這是探地雷達,通過測量地層的介電常數,確定不同介質的界面。測試效率也很高,但是深度也只能到5-10米,並且對數據處理和解讀的要求較高。

4

電阻率和物理探勘又有什麼聯繫呢?通過電阻率怎麼去判斷性質呢?

我們腳底下的各種地層材料,一般來說,電阻率都會有差異,而同一種巖性的材料,含水率、溫度、是否被汙染等,也都會影響其電阻率,因此情況是很複雜的,這也是電阻率法和其他物探方法,無法定量的原因。

但是穩定的地層,是有一定的連續性的。如果不連續,通常也會表現為電阻率的不連續,因此我們可以藉助電阻率參數去探測地層的連續性以及不連續的異常(異常、異常,重要的事情講三遍哈!)在哪裡,並且需要去解釋這個異常。

有些專家會較真,說存在不同巖性但是電阻率完全相同的情況。不可否認,這種情況是存在的,但是概率極低。而且物探技術本身的一大挑戰,就是要去處理「多解性」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正演」、也需要「反演」進行印證;我們還會儘量用不同方法、多參數地去檢測,從而提高結論的準確性。

例如,有條件的情況下,我們會用電阻率法(看電阻率),再用雷達去推(看介電常數),也會用激電方法(看極化率)等等。

5

電阻率法的基本原理是什麼呢?

電阻率法的基本原理,是下面的這個圖和公示:

就是傳統的四極法,也叫電阻率測深。即一對發射電極(我們成為AB極,圖上和國外通常稱為C1和C2極)向地下發射一個穩定的直流電流,同時通過中間布設的接收電極(我們成為MN極,圖上和國外稱為P1和P2極)測量兩點之間的電位差,最後通過下面的公式,計算出一個視電阻率值。

公式中的K值,和四個電極的位置有關,也有一個公式。而測量後計算出來的視電阻率值,反應的是P1和P2電極正中間往下一定深度位置的電阻率值,深度是C1到C2電極距離的1/2~1/6.

6

電阻率成像又是怎麼樣生成的呢?

基於這個基本裝置和原理,我們只需要把這四個電極放到不同的位置、調整他們的間距,就能獲得不同位置、不同深度位置的巖性的電阻率值。如果測量的點(就比如是:像素)足夠密集,就能精準地刻畫地下地層的電阻率斷面圖,即tomograph。

實際測試過程中,不停地挪電極,我們叫做跑極。測試很快,但是跑極很慢,因此效率很低,所以我們發展了一次布設所有電極後,通過智能交換和開關裝置,進行連續自動測量的系統。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高密度電阻率法(ERT,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也叫電阻率斷層掃描。

目前除了少數要求深度過千米的測試之外,大部分場景用高密度電法(ERT)就夠了。一次布極測量一個斷面,幾千甚至上萬個點(像素),通常2-3個小時就完成了,效率很高。

通過這樣的方法就能夠得到如下圖所示的「擬斷面圖」,我們這裡直接測出來的, 是視電阻率,所以我們稱之為「擬斷面」,經過反演計算還獲得實際的電阻率後,就能得到電阻率剖面圖。

7

通過電阻率方法做過哪些測試呢?

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這樣,結合不同的測試場景,我們開發出來了各種測試手段和電極排列(Array),比如跨孔測試,水上測試等一系列應用比如:農藥灌溉測試體量及不同時間的灌藥變化、測量垃圾填埋場的體量、管線洩漏檢測等

以下介紹一下我們做過的案例及測試方法:

我們用二維的ERT,要求三維的,我們用三維的ERT,有井的,我們用井下裝置,要求測兩口井之間的,我們用井下跨孔裝置,等等

比如,這種就是井下和跨孔的,不僅需要特殊的電纜系統,還需要特定的電極選定方式,也就是Array。

水上測試:

這是水面連續測量,等等,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ERT方法非常好用,在很多應用場景,可以提供非常有價值的資料。

例如,這是在冶煉廠罐區旁邊測到的一組數據,可見地層2-6米深處,與多處不連續的烴類汙染羽。

這是在垃圾填埋場測到的一個斷面,可見填埋垃圾(低阻)和最下面背景地層之間的差異,其分層結構非常清晰。

跨孔裝置灌藥:

這是使用跨孔裝置測量的,修復場地灌注井藥劑灌注前後,地層電阻率演變的一個成果。

管線洩漏:

管線中有介質侵入地層後,一定會導致被汙染區域的電性,和背景地層之間越來越明顯的差異。所以根據介質的電阻率特性以及地層的電阻率斷面圖,可以判斷管線洩漏的位置。

未完待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生態修復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石油類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實例分析
    、坑探、鑽探綜合調查技術和定深取樣等一些取樣方法,對不同深度土壤及地下水的有機汙染進行調查和樣品分析。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廷克空軍基地的儲油罐汙染土壤與地下水的調查是場地有機汙染調查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它對石油烴在土層及地下水中的分布做了系統的調查,為治理提供了數據支持。國內在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國家環保總局於2002年開啟的《典型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狀況探查研究》項目,採用樣品採集送實驗室的傳統方法,對長三角和珠三角進行了土壤汙染程度調查評估 。
  • 治理地下水汙染的技術方法有哪些
    因為治理汙染的代價太大了,尤其是地下與地上還不一樣。根據水質檢測結果顯示,我國地下水汙染嚴重,治理地下水汙染的技術方法有哪些呢?下面金標準小編為你介紹一番:物理法1.屏蔽法是在地下建立各種物理屏障,將受汙染水體圈閉起來,以防止汙染物進一步擴散蔓延。
  • 地下水數值模擬Visual modflow Flex應用及環境土壤物理Hydrus1D2D3D模型實踐應用
    本次培訓有助於提升技術人員地下水模擬軟體的操作能力,解決地下水數值模擬技術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同時,課程後期會將非穩定流抽水試驗的處理軟體Aquifer Test的操作及數據處理過程進行講解,提高相關專業能力。
  • 汙染場地土壤氣中 VOCs 定量被動採樣技術研究及應用
    關鍵詞: 汙染場地; 土壤氣; 揮發性有機物; 被動採樣由於生產期間汙染防治措施不到位,一些化工、煉化、焦化等企業原廠址土壤和地下水已受到嚴重汙染,其中VOCs (揮發性有機物 )是典型汙染物之一[1-2].這些場地在進行開發前需進行調查與評估,以確定是否會對未來使用人群的健康造成不可接受的風險.我國場地調查與風險評估推薦採集土壤或地下水中
  • 「第七屆土壤與地下水國際研討會」會議通知
    為保護改善土壤與地下水環境質量,發揮科學技術在土壤與地下水汙染防治中的支撐作用,深入交流和研討土壤與地下水領域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模式,提高我國土壤和地下水汙染防治與修復技術創新能力,  會議以「土壤與地下水協同防治和精準管控」為主題,將圍繞土壤與地下水汙染風險管控與修復、環境調查、協同防治、科技創新、監測預警、智慧監管和前沿基礎研究等生態環境修復中急需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進行交流,積極搭建政府、企業、市場相結合的交流平臺,推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促進環保產業發展,支撐服務地方和企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 汙染土壤原位固化/穩定化技術簡介
    3 技術介紹3.1 原理通過一定的機械力在原位向汙染介質中添加固化劑/穩定化劑,在充分混合的基礎上,使其與汙染介質、汙染物發生物理、化學作用,將汙染介質固封在結構完整的具有低滲透係數固態材料中,或將汙染物轉化成化學性質不活潑形態,降低汙染物在環境中遷移和擴散。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2生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與化學、物理方法相比,生物修復對人和環境造成的影響小,且修復費用僅為傳統物理、化學修復的30%~50%。,是一種高效、經濟和環境友好的清潔技術。目前生物修復技術主要用於土壤、地下水和海洋的汙染治理,並主要以原位修復為主。
  • 汙染場地土壤初步調查布點及採樣
    汙染場地土壤初步調查是在藉助系統、專業的方法基礎上,實施的對場地汙染情況確認、布點與採樣的調查活動。
  • 技術案例: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及其應用案例詳解
    因此,土壤系統中重金屬汙染的防治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和難點。本篇文章中,奧科環境將為您繼續介紹國內外有代表性的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及其應用案例。1土壤重金屬汙染原因土壤重金屬汙染可由巖石風化、火山噴發等自然地質活動造成,但人類活動往往是造成土壤重金屬汙染的主要原因。
  • 場地修復之原位化學氧化/還原技術(汙染土壤和地下水)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技術名稱原位化學氧化/還原,英文名稱:In Situ Chemical 0xidation&Reduction2技術適用性1) 適用的介質:汙染土壤和地下水2) 可處理的汙染物類型:化學氧化可以處理石油烴、BTEX(苯、甲苯
  • 我國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的發展及現狀
    我國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的發展及現狀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本文簡要回顧了近30年來我國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的發展過程,主要包括生物修復技術在我國的發展階段、生物修復的4大類型及其所適用對象與範圍、生物修復用菌株的篩選與特性研究、活性菌株(菌劑)在典型汙染土壤中的應用及其效果等
  • 地下水原位修復材料鑽進注入技術現狀調研
    2 直推式注入工藝2.1 直推式注入工藝簡介直接推進鑽探技術(Direct Push Technology, DPT)作為一種新興的場地調查技術,以其快速、精確及節約資金等優點在發達國家汙染場地調查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2],近年來已將直推式鑽探技術應用到汙染地下水的修復中。
  • 【技術盤點】汙染土壤原位化學氧化/還原技術簡介與應用案例
    【技術盤點】汙染土壤原位化學氧化/還原技術簡介與應用案例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技術介紹1 技術名稱技術名稱:原位化學氧化/還原英文名稱:In Situ Chemical Oxidation & Reduction
  • 「案例分享」某生活垃圾焚燒企業用地土壤、地下水調查實例分析
    以某生活垃圾焚燒企業用地為研究對象,開展系統的場地土壤、地下水環境調查,通過資料收集、人員走訪和數據分析發現,飛灰出口和垃圾滲濾液處理站周邊的土壤質量有惡化趨勢,在企業生產過程中,應加大環境保護力度,避免飛灰的堆放和滲濾液洩露問題。 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剖析潛在汙染來源,為企業的環境保護工作提供科學支撐。
  • 土壤修復技術(一)——原位化學氧化(ISCO)
    原位化學氧化技術是修復汙染土壤地下水的一項成熟技術,包括處理汙染源和汙染羽。常用氧化劑包括芬頓試劑、臭氧、高錳酸鉀和過硫酸鈉。 ISCO的處理目標廣泛,從減少汙染源的汙染物質量到地下水汙染物濃度達到飲用水標準。ISCO的有效性是不同的,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準確的場地調查、修復設計考慮、以及氧化劑輸送系統的設計。 一項研究評估了70個氯化溶劑化學氧化修復項目在處理前後汙染源區域濃度降低方面的效果。
  • 「問題匯總」關於土壤監測、場地調查、評估、地下水監測、環境...
    那麼從技術討論上說,土壤汙染狀況調查是否也應有一個時效性,因為做土壤調查時也要考慮周邊企業對這塊地的影響,才可以下結論。假設這塊土地土壤汙染狀況調查結論可行,5年後再開發,是否應該重新修訂備案?因為5年內周邊環境也存在一定變化。當時的報告對這塊的土壤汙染狀況結論是否依然能代表5年后土地的狀況。周邊環境的汙染物大氣沉降及地下水受影響,這是一個變化因素。
  • 汙染地下水可滲透反應牆(PRB)技術研究進展
    人群長期飲用受汙染的地下水會造成健康危害;工業活動採用汙染地下水會降低產品質量,影響正常生產;農業生產使用汙染地下水將影響土壤性質,抑制農作物生長。因此,地下水汙染的治理修復和風險管控工作迫在眉睫。1PRB技術簡介1.1PRB技術及其原理PRB技術是在地下含水層安裝填充透水反應介質的連續牆體,當地下水流在天然水力梯度作用下通過該反應介質時,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降解等方法將地下水中的汙染組分轉化為環境可接受的形式或直接截留在牆體內,達到處理或阻隔汙染羽的一種地下水原位修復技術。
  • ...印發《廣州市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工作技術指引》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汙染防治法》,明確和規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工作,我局於2019年印發實施了《廣州市生態環境局關於印發廣州市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工作技術指引(試行)的通知》(穗環〔2019〕130號),目前已到期。
  • 「R語言+遙感」的水環境綜合評價方法實踐技術應用
    、土壤、大氣汙染物的影響培訓班3月26日-28日基於MAXENT模型的生物多樣性生境模擬與保護優先區甄選、自然保護區布局優化及未來氣候變化情景下自然保護區優化評估中的實踐技術應用及論文寫作技巧高級進階培訓班3月26日-29日獨孤九劍:r語言與作物模型高級應用實戰技術培訓班4月9日-11日無人機遙感在農業林信息提取中的實現方法與
  • 北京:《地塊土壤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技術導則》(徵求意見稿)
    地塊土壤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技術導則(徵求意見稿)前言為防止潛在汙染地塊開發利用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汙染區域土壤和地下水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北京實際,制定本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