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樣東西是無法隱瞞的,咳嗽、窮困和愛;你想隱瞞越欲蓋彌彰。人有三樣東西是不該揮霍的,身體、金錢和愛;你想揮霍卻得不償失。人有三樣東西是無法挽留的,時間、生命和愛;你想挽留卻漸行漸遠。人有三樣東西是不該回憶的,災難、死亡和愛;你想回憶卻苦不堪言。——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洛麗塔》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納博科夫的一部《洛麗塔》橫空出世,一舉成為暢銷全球的奇書。幾十年來,這部作品被一版再版,根據原著而改編的電影也大受歡迎,其熱度雖然不減,卻一直飽受爭議。
讀過這本小說或者看過電影《洛麗塔》的人,應該並不在少數,即使未曾接觸過這部作品的人,可能也會對「洛麗塔」這個名字再熟悉不過,經過幾十年的演變,「洛麗塔」和它的衍生名詞「蘿莉」,已經成為了少女的代名詞,提起它,似乎人們的印象多是活潑可愛、明眸善睞。
可事實上,少女洛麗塔卻並沒有那麼陽光可愛,純潔無瑕,反而有著諸多缺點,在她母親的眼中,她是尋釁生事的、吵吵鬧鬧的、愛找岔子的、多疑的、不耐煩的、動輒生氣的、愛打聽閒事的、無精打採的、不聽話的和固執的……
是的,沒有一個美好的形容詞,對於一個花季少女來說,自己的親生母親做出如此評價,該是作何感想?可是洛麗塔似乎並沒有怎麼放在心上,反而在母親去世之後,和繼父在一起,發展了一段禁忌之戀。
而這段不倫的戀情在洛麗塔看來,不過是一場「親吻的把戲」,甚至於洛麗塔自己曾說過:「我很節儉,思想和行為都很骯髒。」
正因如此,自作品問世的近七十多年來,《洛麗塔》一直是納博科夫最著名最有爭議的小說傑作。它的爭議性非常明顯,就在於少女洛麗塔與繼父之間的這段戀情、小說所暴露的社會責任問題以及洛麗塔叛逆的個性。不喜歡它的人,會認為它是「一部令人憎惡的小說」,甚至在很多國家和地區被禁止。但其文學價值也是不可估量的,納博科夫本人曾這樣說:「《洛麗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說。」
一部現象級力作,一個復仇版《洛麗塔》
距離《洛麗塔》出版整整六十年之後,又一部再次掀起熱潮引發爭議的作品出現在大眾眼前,同樣的不倫之戀,同樣的叛逆少女,同樣的「小妖精」,卻有著不同的背景和結局。德國備受矚目的現象級作家漢妮·明策爾所箸的這本《蜜蜂之死》,以一種精妙絕倫的筆觸,將戰爭、人性與救贖展現的淋漓盡致,這部作品一經問世便成為暢銷15國傳奇力作,並被譽為復仇版《洛麗塔》。
與《洛麗塔》最大的不同之處是,這部作品的重心並不是放在講述少女黛博拉與納粹軍官繼父阿爾布萊希之間的禁忌之戀上面,而是藉此而引出的這個家族的隱秘歷史,以及在二戰大背景下,女性究竟該如何以去抵抗命運,去掌握命運,去將無情的挫折與摧殘,轉回為內心深處最堅韌的力量。
故事的一開始出場的是一個名叫費麗絲蒂的女孩,她的媽媽瑪塔無故失蹤,費麗絲蒂以為是母親狂熱的宗教信仰讓她去了羅馬,可是當她真的在那裡找到了狀若瘋癲的母親,才發現原來她的家族之中竟隱藏著這樣一段傳奇而悲情的歷史。
費麗絲蒂的外婆黛博拉出生在一個雖然普通,卻十分幸福美滿的德國家庭之中,媽媽伊莉莎白是一個有名的女高音歌唱家,爸爸古斯塔夫是一位善良的猶太裔醫生,還有弟弟沃爾夫岡,雖然身體有殘障,但是卻有著異常聰慧的頭腦,一家四口本來過著風平浪靜的生活。
可是,當時的時代註定容不得他們的「歲月靜好」,風欲平而浪不靜,二戰爆發,希特勒領導下的納粹掌權,整個國家已經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黛博拉一家也陷入了岌岌可危的絕境之中。
父親古斯塔夫失蹤,母親伊莉莎白在去尋找丈夫的過程中,屢屢受挫,兩個孩子也被抓緊監獄關押,正在伊莉莎白絕望之際,英俊的納粹軍官阿爾布萊希特一次又一次地幫助了這個家庭,幫助了無助而絕望的伊莉莎白。
這樣的雪中送碳讓伊莉莎白心存感激,也明白阿爾布萊希特對於自己的情愫暗生,於是,在確定古斯塔夫去世之後,伊莉莎白嫁給了阿爾布萊希特,這位納粹軍官從此成了少女黛博拉的繼父。之後伊莉莎白不久就病逝了,而十七歲的黛博拉卻成為了繼父阿爾布萊希特的情人。
書寫至此,也許我們看到的是另一個「洛麗塔」,是另一個受繼父引誘的懵懂少女,但《蜜蜂之死》的絕妙之處,就在於它可以把讀者視線自然而然地引導至另一個層面之上。
在殘酷的戰爭之中,罪惡滔天的納粹對於猶太人展開了殘忍無情的殺戮,黛博拉耳聞目睹了納粹犯下的種種罪行之後,與阿爾布萊希特之間產生了越來越激烈的爭論,而就在這個過程中,黛博拉結實了瑪琳,她也同為一個納粹軍官的情人,但是瑪琳還有一個隱秘的身份——地下抵抗組織的間諜。
隨著種種黑暗與殘酷的接踵而至,黛博拉也越來越看不懂這位神秘的繼父,漸漸的,他已經不再是從前如救星般從天而降拯救他們母女三人於水火之中的「神明」,而是一個嗜血殘暴、殺人如麻的魔鬼!
黛博拉始終不曾忘記,自己的親生父親也是猶太人,更不曾忘記,她親眼所見的那一幕又一幕慘痛的畫面,於是,黛博拉加入了瑪琳的隊伍之中,和她一起展開了抵抗納粹的秘密行動……
少女黛博拉的選擇
故事的結局自不必說,惡魔必將接受正義的審判,而那個曾經一往無前的少女黛博拉卻被這段經歷徹底地摧毀了生活。
黛博拉曾經面臨過兩個選擇,她可以繼續用這個新身份,留在繼父阿爾布萊希特身邊,有這個權力遮天的男人庇護,黛博拉可以生活無憂,也可以完全不去注視那些苦難,不過問便不苦痛。
但是執拗的黛博拉似乎並沒有過什麼猶豫,她不曾忘記過自己是誰,不曾逃避過身體中一半的猶太血統,更不曾閉起眼來,假裝看不見這世間的苦痛。她隱瞞自己的血統,但並不是因為覺得它是見不得光的,而是血統曝光會不利於她繼續展開秘密行動,黛博拉選擇了復仇,為了年少輕狂的自己,為了慘遭殺害的父親,為了正在飽受磨難的千千萬萬的同胞!
復仇之路並不順遂,黛博拉失敗了,她沒能手刃那個惡魔,卻也進了自己所能讓阿爾布萊希特走上了他該去的道路。
一個人做出選擇十分容易,可是難的是在那樣一個可怕而殘暴的時代大背景之下,該去如何選擇。蓋世太保的槍口之下,是隨處可見的支離破碎,敢於去抵抗,去復仇,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和決心。
真相自有其特性,早晚會浮出水面,譴責和糾纏我們。不過,這只是真相的一面。另一方面,它也會讓我們自由,會治療我們的傷口,帶來內心的平靜。
當愛與痛苦並存,當願與仇恨同行,我們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有可能掀起一個時代的巨浪。
復仇是難以逃避的命運,卻不是活著的意義。
在那個充滿悲情的瘋狂時代,當仇恨最終被救贖,黑暗的一生也終會變得明朗。
蜜蜂的三死三殤
漢妮給這部作品取名為《蜜蜂之死》究竟有何寓意呢?
在整本書中,關於「蜜蜂」這一解釋,一共出現了三次,而每一次的出現,其實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消亡。
1.獵狗蜜蜂
黛博拉曾經傾盡全力養活了一直奄奄一息的小奶狗,並且給它取名叫做蜜蜂。這是「蜜蜂」第一次進去我們的視線。
在後來的情節中,黛博拉與蜜蜂的關係一直非常親密,甚至一家人準備去逃亡的時候,她也沒有忘記要帶著蜜蜂一起。而獵狗蜜蜂為了保護主人一家也是傾盡全力,它用憤怒的狂吠表達著對納粹軍官不能言說的恐嚇與不滿。
然而,當蜜蜂有了幾個嗷嗷待哺的小寶寶,剛剛成為母親之時,納粹卻再一次登門。獵狗蜜蜂依然臨危不懼,他憤怒的叫著,卻最終倒在了納粹的上樓之下,倒在了自己溫熱的血泊之中。
這是蜜蜂的第一次「死亡」。
2.黛博拉名字的由來
黛博拉這個名字,在舊約中有著特殊的含義,它象徵著法官和先知。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這三個字在希伯來語中,還表示著蜜蜂。
黛博拉希伯來語的含義,就像記號一樣時刻提醒著她,自己有著猶太血統,也為她之後的復仇計劃埋下了伏筆。
而當少女黛博拉變成間諜黛博拉,其實是對於過去生活的一種告別,先知黛博拉已死,繼續活下去的,是蜜蜂黛博拉。
這是蜜蜂的第二次「死亡」。
3.當蜜蜂滅絕了,人類只能再活四年。
這是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的一句話,這裡我們暫不去論證它的真實性與科學性,只說一下這句話對於這部小說的意義。
作者漢妮想借這樣的一層意義表現蜜蜂的命運與人類命運的息息相關。而在一個很古老的神話傳說中,諸神的飲料是「蜜蜂酒」,「蜜蜂酒」這個詞在希伯來語中卻代表著死亡。
漢妮將二者巧妙關聯,讓這些生不逢時的人們在時代的洪流中所遭受的苦難有了更深層的含義與闡述。
這是蜜蜂的第三次「死亡」。
《蜜蜂之死》的出現實在有些驚世駭俗,而漢妮精妙的寫法更是這部現象級力作的巨大亮點,她熟稔地將所有類型小說的藩籬一句打破,將時代與社會,真實與虛構,歷史與命運,愛情與仇恨,懸疑與諜戰悉數糅合在一起,讓這段歷史更加傳奇,情節也更加豐滿。
它是復仇版的《洛麗塔》,卻將「復仇」這件事情升華,從個人意識的催動,轉變成民族意識的覺醒,是的,十七歲的少女黛博拉,她叛逆,她衝動,她執拗,可是她也同樣愛憎分明,坦率正直。黛博拉的正義感不允許她埋起頭來做一隻鴕鳥,所以,她義無反顧地選擇去擁抱新生,即便這個過程充滿了挫折與傷痛。
「現象級」這個詞,有時會用來形容一種反常規的形態,在《蜜蜂之死》中,少女黛博拉是一種「現象級」,也造就了這本小說成為了另一種「現象級」。
感謝漢妮,用這樣一種形式闡述了救贖與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