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亞歐大陸,相隔七個時區,原本的上課時間變成了西班牙當地凌晨,修改至北京時間周四下午後,來自阿根廷、身處西班牙的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西班牙語言文學系講師馬濟民(Salvador Marinaro),終於能夠和學生在線實時溝通。
跨時區「雲」教學也出現在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日本語言文學系副教授山本幸正的課程中。身在日本的他三月份同時負責五門本科生課程、一門研究生課程,周課時14節,著實是個不小的挑戰。
包括這兩位在內,目前,復旦大學共有39位外籍教師在全球各地給復旦學子上網課。
如何在「看不見、摸不著」的教學環境中,保證學生足夠的時間投入和專注度?怎樣在堅持全外語教學、緊抓內容質量和教學效果的同時,幫助學生最大程度地理解和掌握?兩位外籍教師各有妙招。
1
浸入式的課堂體驗
希望課堂成為學生一天中的美好時刻
「我必須在保證內容質量的同時,使授課形式更有活力、更具吸引力。」任課教師馬濟民說:「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線上課堂是我的『綠洲』,我也希望它成為學生一天中的美好時刻。」
在馬濟民負責的四門在線課程中,《西班牙語世界文化研究》為本學期首次開設,新課遇上全新教學場景,「對老師和學生而言都很有挑戰性。」掌握文化研究方法,將其應用到對拉丁美洲和西班牙文化的研究中,轉換長期置身於中國文化中形成的思維方式,嘗試理解世界文化的另一個組成部分,這是「學生面臨的主要難點」。提前發放閱讀材料和教學視頻,要求學生課前看完;課上在微信群中對重點內容做更多闡釋,並通過提問方式,檢驗學生的視頻學習和閱讀成果——輸出知識、接受反饋,馬濟民有一套「系統的教學方法」。
「對我來說,準備線上課程的時間大概是實體課程的四倍。」為了讓教學視頻更有吸引力,馬濟民搜集了大量資料,呈現出「一種浸入式的課堂體驗」。除了繪畫作品外,他還將音樂、電影、訪談等素材剪輯後添加進PPT,使得原本有些「高大上」的文化研究內容,通過一例例生動的個案,展現在學生面前。
「我從最基本的概念講起,避免讓這門課內容過於複雜和艱深,使學生對著屏幕望而生畏。」馬濟民說。「文化」這個概念從何處來?如何演化到「不同民族特有的習俗」這個含義?這是他在第一周課程中與學生交流的問題。「每個人都能發表觀點,注意力就不容易轉移。」
「知識在互動中發展,師生交流對雙方而言都非常重要。」馬濟民說:「保證學生對線上課程投入度的方式之一,是老師始終保持熱情,及時詢問學生是否理解,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和發表觀點。」12個學生的「小課堂」,便於馬濟民充分聽取反饋。他高興地看到,學生試圖將中國文化與西班牙語世界文化對比,從中學習,「這就是文化交流的美好之處。」
▲
《西班牙語世界文化研究》微信群討論
>>右滑進入課程討論現場<<
「在教學視頻中,老師會刻意放慢語速,把問題講透徹,課上還會把重點再拎一下,讓我們心裡有一根線。」西班牙語言文學系2017級本科生唐書淇說:「大家的提問都蠻有啟發性,即使在線上,討論和學習的氛圍依舊很濃厚。」
「老師會引導我們主動思考,比如,問我們:『提到拉美你們會想到什麼?』一個地理概念、經濟共同體……大家持不同觀點,進行自由討論。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會提醒我們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拉美的身份認同建立在什麼之上?』」西班牙語言文學系2017級本科生鄭丹妮感到,「追問和辯論」提高了她的線上學習質量。
2
有厚度的課後作業
希望學生在學習日本文化的同時,
更了解自己的國家
「跟著山本老師的思路一步一步慢慢地領略一衣帶水的鄰國文化,經常能夠收穫驚喜。」3月16日晚,山本幸正收到了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2019級本科生汪圩嘉的「課程有感」。除了負責自己開設的三門在線課程外,還要在三月份給另外三門課程代課,在「忙個不停」中陸續收到學生的反饋,山本幸正感到能量滿滿。
收集相關資料,根據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安排授課內容,完善PPT,最後用日語進行錄製,一個多小時的授課視頻,山本幸正需要準備四個小時左右。為了幫助學生從視頻中高效汲取知識,他總是「力爭完美」:「錄屏過程中,我會反覆修改,口誤要一一修正,有時候解釋得有點難,我會考慮更簡單的講法,重新錄音。」
要求學生先看錄播,完成相關作業,授課時間在微信群討論錄播內容以及作業中的問題,山本幸正直言:「在線課程中,我更加重視作業的作用。」在實體課堂裡,教師可以通過直接觀察學生的反應來了解他們的接受情況,及時調整授課難易度,這點在線上無法做到。因此,山本幸正每周都會布置寫作任務,考察學生的日語書面語應用水平、撰寫論文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對錄播課程的理解程度。作業主題和每次課程內容相關,學生要自主查閱資料,撰寫400字以上的文章,針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他們還會得到具體的建議。
比較研究和批判性思維,是山本幸正格外看重的兩種能力。在《日本文學史》課程作業中比較中日民間文學的特徵,在《日本報刊選讀》課程任務裡對比中日教育制度,「希望學生在學習日本文化的同時,更了解自己的國家,並能用日語介紹中國社會和文化。」
實體課堂上,山本幸正鼓勵學生用日語提問,以練習發音和聲調,但在線上課程裡,他特別允許學生用中文發言。「我擔心有些同學因為不太能用日語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敢提問和參與討論。」他說:「近幾節課,同學們提的問題都比較深入、很有價值,我可以延伸出去講一些內容。」
▲
山本幸正通過微信群答疑
>>右滑進入微信答疑現場<<
日本語言文學系2017級本科生李敏華每次都很期待課堂答疑環節:「老師講解問題時非常細緻,會引用很多文章和報紙的內容,讓我在理解當前問題的同時,得到很多『乾貨』,有助於進一步學習。」
同為日本語言文學系2017級本科生,趙瑞琛正在修讀《日本報刊選讀》課程,通過觀看教學視頻、精讀老師挑選出的報刊文章,他感到自己的「聽讀能力都得到了鍛鍊」。
「每周作業雖然字數不多,但要寫好卻需要查閱大量數據和資料。」日本語言文學系2017級本科生保辛夷說:「但老師提出的問題總是很有啟發性,讓我樂於去探究和學習。」
▲
山本幸正學生作業截圖
>>右滑查看更多<<
「老師會在視頻中留下懸念,讓我不禁想要到課堂外了解更多。」同樣「被課程內容吸引」的,還有修習《日本文學史》課程的汪圩嘉:「他會用精煉的語言,把作品的精神文化和時代背景娓娓道來,將我們的思緒引導到民族文化內核這樣的更高層次上。」
相關閱讀
在線教學「籤收」十五天, 來看看復旦師生的「買家秀」吧!
當復旦這門「硬核」物理課來到線上
「醫學是一個好專業,希望大家珍惜!」復旦同學迎接來自武漢前線的特殊一課!
提升網課互動體驗!來看復旦人氣教師熊浩是怎麼做的!
把板書搬到線上!為了上好在線課程,這位復旦教授很用心!
院士寫萬字導言,強大授課陣容在線教你走向數學應用的第一步
這一次,他在前線為復旦同學講解傳染病學
組 稿
黨委宣傳部
文 字
何 葉
編 輯
李 玲
原標題:《跨時區、全外語的「雲」課程怎樣上?兩位復旦外教來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