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呼和浩特市武川縣西烏蘭不浪村,村民們正在「黨建文化紅牆」前駐足,瀏覽張貼在牆上的政策法規、村規民約。「現在有了這面牆,村裡的大事小情、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都能看到,很方便,還得感謝劉書記。」
村民提及的劉書記,是由呼和浩特市城發供熱公司派駐到西烏蘭不浪村的第一書記劉嘉琳。自2018年12月來到村裡,一年多的時間裡,劉嘉琳始終緊抓黨建促脫貧、緊盯產業謀發展,帶領西烏蘭不浪村百姓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抓黨建,為黨員幹部搭建「扶貧舞臺」
作為武川縣境內最大的行政村,西烏蘭不浪村共有常住人口1898戶4375人,黨員121人。「剛來的時候,村裡有貧困群眾156戶330人,其中有部分是因病致貧、沒有收入來源的孤寡老人,還有一部分是無勞動能力者,貧困人口多,脫貧攻堅任務重、壓力大;而且村黨組織建設相對滯後,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缺少能夠帶動脫貧的支柱型產業。」提起剛到村裡的時的場景,劉嘉琳頗為感慨。
「那時候,我就想著先從黨建工作抓起,給村裡的黨員幹部搭建『舞臺』,讓大家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村裡的扶貧工作出謀劃策,建強黨建促脫貧!」駐村之後,劉嘉琳就開始著手規範「三會一課」,加強村黨支部理論學習,組織黨員們相互交流心得,探討加強村黨組織建設和推進扶貧工作的好法子、新路子、金點子。
「村裡有一些德高望重的老黨員,他們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與經驗,對村情和村史十分熟悉,充分發揮好這些老黨員的作用,對於加強村黨組織建設,推動村裡各項事業發展都很有幫助!」帶著這樣的想法,劉嘉琳不時去看望和拜訪村裡的老黨員們,噓寒問暖的同時傾聽他們的建議,引導老黨員們繼續為村裡的建設發光發熱。
一年多來,在劉嘉琳帶領下,村裡的黨員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戶一戶摸排貧困戶情況、一遍一遍討論分析致貧原因和幫扶辦法,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讓一項又一項的扶貧政策、一個又一個的扶貧金點子落地落實……
抓脫貧 讓困難群眾有了「多重保障」
西烏蘭不浪村的貧困戶韓金玲一家是因病致貧,加上家裡還有一個正在上大學的孩子,高昂的醫藥費和孩子的學費、生活費讓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變得更加艱難。「面對這種情況,如果只是單方面考慮到健康扶貧和教育扶貧,就成了草草了事,還可能出現返貧狀況,要從多方考慮,還要融入就業上的幫扶,讓貧困戶有穩定脫貧的能力。」了解了韓金玲一家的情況後,劉嘉琳這樣和村裡的扶貧工作隊員們說道。此後,韓金玲不僅享受到了醫藥費報銷和孩子學費的補貼,還被安排在村裡的公益性崗位就業,成了村裡的保潔員,每年可以增加3600元的收入。
「多虧了劉書記,現在我家的日子逐漸好起來了,真的很感謝劉書記和扶貧工作隊的同志們。」每次提到劉嘉琳,韓金玲總是止不住的感激與誇讚。
「扶貧不是扶一陣子,更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真正的精準扶貧,應該是全方位的落實幫扶舉措,讓困難群眾在脫貧方面有『多重保障』,從而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實現真正的穩定脫貧。」在這樣的想法下,劉嘉琳還積極推動了西烏蘭不浪村成立扶貧車間。
2019年11月,投資10萬元的扶貧車間正式落成,以「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的模式,吸納20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車間就業,主要生產當地市場所需的編織袋。「我們小兩口在村裡的扶貧車間打工,車間工作不累,每個月可以增收1600元,還學會了一項技能。」在扶貧車間工作的貧困戶王后小說道。
貧困戶王后小愛人呂召弟正在扶貧車間務工
「讓貧困戶安心生產,不僅是要在生產過程中予以幫扶,還要努力幫他們找銷路,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給他們更多保障。」駐村之後,劉嘉琳還結合「百企聯百村」「消費扶貧」等,主動引進企業幫扶,想方設法幫助村民們打開農產品銷路,累計幫助貧困戶銷售莜麵、白面、蕎面、土豆等特色農產品兩萬五千多斤。
抓產業 讓鄉村振興有了持久動力
「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重點,壯大村集體經濟是重要的抓手。」駐村之初,在一次村委會與駐村工作隊的「碰頭會」上,劉嘉琳這樣說道。
為壯大村集體經濟,村委會和駐村工作隊與鎮政府幾經調研考察,在充分討論之後,結合西烏蘭不浪村村情,決定啟用2018年扶貧項目庫內的備選項目——「光伏發電項目」作為村裡的重點扶貧產業。2019年8月,西烏蘭不浪村光伏發電項目與呼和浩特市供電局武川分局併網接線,當年就實現收益1.3萬元。
「光伏板就安置於村委會和幸福園房頂上,光伏發電產生的收益會轉化為貨幣,對群裡的困難群眾進行分紅補貼,主要受益對象貧困戶中的孤寡老人、無勞動能力者或罹患重大疾病、享受生產獎補的人員。」
幸福園屋頂安裝的光伏吸熱板
劉嘉琳在幸福園屋頂查看吸熱板是否會影響村民房屋安全
除了引進光伏發電項目,劉嘉琳還十分注重挖掘當地的優勢,發展特色產業。
「西烏蘭不浪村的自然環境為黃芪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但僅僅是種植黃芪,附加值不高,對村民致富的帶動效果不夠強。」為了讓黃芪變成村民的「搖錢樹」,劉嘉琳與當地有特色農產品經營經驗的華豐種植合作社協商,利用上級撥付「壯大村集體經濟」專項扶貧資金,與合作社合作擴大村裡的黃芪產業,由以前單一的黃芪種植,發展到集種植、加工、包裝、銷售於一體的模式,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經過前期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我們把已經到位的112.5萬元資金全部用於廠房建設和設備購買,預計2020年秋天就可以正式投產運營,到時候除了經營收入,還能提供一些就業崗位,將貧困群眾納入到產業鏈中,享受產業扶貧帶來的成果。」劉嘉琳信心滿滿的說。
劉嘉琳考察黃芪種植
劉嘉琳到廠房了解加工生產流水線
「我是帶著使命來的,必然要竭盡全力讓老百姓遠離貧困,增加收入,讓大家的腰杆子挺起來,錢袋子鼓起來!」劉嘉琳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駐村一年多的時間裡,一項又一項的幫扶舉措落地見效,讓西烏蘭不浪村的村民得到了切實的實惠。截止2019年末,西烏蘭不浪村貧困群眾156戶330人已全部脫貧,並在劉嘉琳的帶領下繼續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闊步前進著。
來源:呼和浩特脫貧攻堅
原標題:《【助力脫貧攻堅】西烏蘭不浪村第一書記劉嘉琳:脫貧有法子,致富有路子》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