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包括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兩種。陳述性記憶又稱為外顯記憶(explicit memory),它能夠通過有意識地回憶而被回想起來,比如我們生活中所經歷的事情和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按照記憶性質,它又可以被分為情景性記憶以及語義性記憶,前者泛指個人的生活經驗,而後者指的是對周圍世界中事物的認識。
程序性記憶則與陳述性記憶對立,它又被稱為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它存在於人的潛意識當中,指導人的行為和運動。這些「行為」與「運動」是通過不斷重複與練習而習得的,在人們需要執行的時候,程序性記憶會被自動喚起,但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
而遊泳便是涉及程序性記憶的運動之一。除此之外,還有騎自行車,彈吉他等等。這些運動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學會之後即使將其擱置多年,重新操作時也能很快恢復。實際上即使是阿爾茲海默症晚期的患者,他們也能保留運動技能。
那麼,影響獲取程序性記憶的因素有哪些呢?
從生理結構上來說,人腦中負責程序性記憶的大致包含三個部分,分別是小腦,基底核和紋狀體。
小腦在人對運動技能的掌握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它負責不斷糾正學習學習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動作。當我們在學習一項運動的時候,小腦可以幫助我們自動完成對錯誤動作的修正,只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最初由小腦皮層獲得的記憶通過向外傳播到其它的腦核團,完成學習後的強化過程。
紋狀體和基底核相互作用,在程序性記憶的獲得中扮演關鍵角色。背外側的紋狀體與我們日常行為習慣的獲得密不可分,它與管理基底核迴路活動的傳入神經纖維連接。從紋狀體出發的兩條平行的信息處理路徑與其它功能結構相連接或交叉,以一條路徑是徑直到達另一條間接到達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形成功能性的神經反饋迴路。這些迴路與腦中的很多功能結構相聯繫,其中就包括了主要與程序性記憶中的運動技能相關的閉合迴路。
儲存程序性記憶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 1954 年,Paul Fitts 便提出了運動技能獲取的模型,它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認知層面,人們會自動將一系列動作分解成好幾個小部分,然後逐一觀察,並學習如何將它們串聯起來;
第二步就是大量的重複練習,在這一過程中很多錯誤的動作會被慢慢糾正,逐漸形成正確的步驟;
最後便是在熟練之後動作的自然形成,通過對上一步糾正過後的規範動作的不斷重複,我們便慢慢不需要經過意識便能把這些動作連接並自動呈現出來,就是所謂的「熟能生巧」。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
回復「學科知識」即可查看13大學科知識點解讀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獲取考試資訊!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