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童鞋問小編怎麼知識點反覆背誦就是記不住,那麼小編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教育學的知識點程序性記憶,在掌握知識點的同時不要忘了學以致用哦~~
【摘要】
教育理論基礎知識之程序性記憶,本文為學信陽光老師整理的教師考試《教育基礎理論知識》考點,希望大家認真閱讀,細心熟記,牢固掌握該知識點,在教師招聘考試的戰場上脫穎而出,實現自己的教師夢,更多內容請關注學信陽光教師。
程序性記憶的具體表述
人的記憶包括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兩種。陳述性記憶又稱為外顯記憶(explicit memory),它能夠通過有意識地回憶而被回想起來,比如我們生活中所經歷的事情和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按照記憶性質,它又可以被分為情景性記憶以及語義性記憶,前者泛指個人的生活經驗,而後者指的是對周圍世界中事物的認識。
程序性記憶則與陳述性記憶對立,它又被稱為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它存在於人的潛意識當中,指導人的行為和運動。這些「行為」與「運動」是通過不斷重複與練習而習得的,在人們需要執行的時候,程序性記憶會被自動喚起,但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
而遊泳便是涉及程序性記憶的運動之一。除此之外,還有騎自行車,彈吉他等等。這些運動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學會之後即使將其擱置多年,重新操作時也能很快恢復。實際上即使是阿爾茲海默症晚期的患者,他們也能保留運動技能。
那麼,影響獲取程序性記憶的因素有哪些呢?
從生理結構上來說,人腦中負責程序性記憶的大致包含三個部分,分別是小腦,基底核和紋狀體。
小腦在人對運動技能的掌握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它負責不斷糾正學習學習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動作。當我們在學習一項運動的時候,小腦可以幫助我們自動完成對錯誤動作的修正,只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最初由小腦皮層獲得的記憶通過向外傳播到其它的腦核團,完成學習後的強化過程。
紋狀體和基底核相互作用,在程序性記憶的獲得中扮演關鍵角色。背外側的紋狀體與我們日常行為習慣的獲得密不可分,它與管理基底核迴路活動的傳入神經纖維連接。從紋狀體出發的兩條平行的信息處理路徑與其它功能結構相連接或交叉,以一條路徑是徑直到達另一條間接到達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形成功能性的神經反饋迴路。這些迴路與腦中的很多功能結構相聯繫,其中就包括了主要與程序性記憶中的運動技能相關的閉合迴路。儲存程序性記憶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 1954 年,Paul Fitts 便提出了運動技能獲取的模型,它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認知層面,人們會自動將一系列動作分解成好幾個小部分,然後逐一觀察,並學習如何將它們串聯起來;
第二步就是大量的重複練習,在這一過程中很多錯誤的動作會被慢慢糾正,逐漸形成正確的步驟;
最後便是在熟練之後動作的自然形成,通過對上一步糾正過後的規範動作的不斷重複,我們便慢慢不需要經過意識便能把這些動作連接並自動呈現出來,就是所謂的「熟能生巧」。
說到這,所謂的記憶法法則也不過是孰能生巧,業精於勤荒於嬉,小編建議童鞋們都能從現在起養成每天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緊跟學信老師的上課步伐,及時鞏固課堂知識,在良好學習氣氛下共同進步,相信只要努力,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大器晚成!╮(╯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