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共睹,中國教育以灌輸為主調,或許記住了很多知識,然後對號入座的填答案,獲得了優異的考試成績。
但這種模式的結果就是導致高分低能。學生們缺少自主思考、自我認知的能力,當然也就沒了厚度,沒了胸懷,沒了眼界,缺少了大格局。
最近我接觸了一種創新教育,跟著上了一節課。這節課的內容就是「英國該不該脫歐?」
課堂上,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英國該不該脫歐以及脫歐的利弊分析。
上課形式是開放式的,老師先提出題目,學生進行討論。然後老師再做總結。
英國該不該脫歐不是小問題。往大的說,牽扯到世界格局;往小的說,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性決策問題。或許,這一個決定,就影響到一個民族長遠的盛衰。
英國該不該脫歐,在英國國內意見分歧很大,工黨和保守黨已爭論了多年。最後全民公投,同意脫歐的人數稍多,做出了脫歐的決定。
對於全民公投是否正確,有待商榷。如果是一些容易辨別是非的問題,使用全民公投方式,可以代表多數人意志,這種方式可取。但對於需要智慧、需要知識、需要眼界去認知的問題,全民公投未必就正確了。
大眾往往代表的是普通的認知,對脫歐這個具有歷史性的、需要高瞻遠矚去分析的問題,普通公民就未必能認知出對錯了。歷史上,全民公投處死了蘇格拉底,卻成了歷史上讓人遺憾的錯誤。
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大問題,需要高智慧的認知。所以,往往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用全民公投解決真理性的問題,當然是個極端的錯誤。
戊戌六君子、伽利略、布魯諾等人是正確的,但在當權者懲罰他們的時候大眾是支持的。
韓戰,使中國人民真正的站了起來。回顧歷史,才知道毛主席是英明的。但如果當時在中央或政治局投票,也許就沒了援朝戰爭。
作為英國脫歐,他們看到最直接的利益問題是英鎊比歐元更值錢。從經濟上脫歐是有利的,這也成了大眾支持脫歐的主要原因。但一個國家的發展和強大不僅僅是經濟,更應該從外交、政治、軍事、歷史等多方面考慮。
英國由於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國家,也成了領土最大的國家,稱為「日不落帝國」,至今無人超越。英國擴張的殖民地土地,是本土的幾十倍。
但在十九世紀,英國日漸衰落,到今天幾乎所有的殖民地都獨立了,僅僅愛爾蘭島都沒有統一。北愛爾蘭也一直在鬧獨立。
當然,英國的衰老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但主要原因是這個民族的文化和政治格局——島國思想,造成了英國的迅速衰落。英國民族的文化中缺少大國風範、大國理念、大國公民的意識。
目前,英國應該已經是世界上的二流國家,甚至說是二流偏弱的國家。
如果它不脫歐,或許能勉強躋身於歐洲三強,與法德一起引領歐洲發展。脫歐後,他在政治、外交、貿易必然受到影響,以致被歐洲邊緣化。
脫歐對北愛爾蘭是不利的。如果因為脫歐而導致北愛爾蘭獨立,那就更得不償失了。
一個人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一樣,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有宏觀的格局長遠的目光,和高瞻遠矚的智慧。
習總說:
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
教育需要大情懷、大格局。眼下的學校教育多數少了這一課。如果都能象烽火教育這樣,不僅僅「教」給學生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眼界,也許是教育的大幸。
眼界比成績更重要。只有培養學生具有「報國」的情懷,有「大效於世」的大智慧,有國際的眼光和格局,才會有民族的發展,世界的發展。這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也是我等教師們艱巨的任務。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呢?歡迎交流。
我是女博士夏項,與你一起奔向教育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