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闖關東,山西人走西口,廣東人下南洋,為何沒有其他選擇?

2020-12-20 解憂文史

闖關東這個詞在同名電視劇熱播後,曾引起了全國範圍內的民族共鳴,我們常說的闖關東是指從清朝同治年間到中華民國時期內,中原地區尤其是山東省的百姓去關東謀生的歷史。

從口口相傳的經驗來說,山東人闖關東的陸路路線是從喜峰口或山海關進入東三省的,海路則是從蓬萊、煙臺等地經大連、旅順進入東三省,不管怎樣闖,對於背井離鄉的山東人都有著不可言說的苦衷。

那麼為什麼山東人喜歡去闖關東,而不去闖更加富碩的江南或者南洋呢?

首先,清朝的「禁關令」給了普通百姓足夠的遐想。滿清對於東北是限制漢人入內的,明確表示「禁止漢人墾殖」,皇室將物產豐富的東北作為大清的天然糧倉,對從沒踏足過的人,自然富含神秘。

清朝後期,滿清統治者無法繼續實行嚴格的「禁關令」,於是一部分人開始踏上「吃皇糧」之路,而且結果還不錯,能夠吃飽喝足。

闖關東的美譽傳開了,民國時期更多的人選擇加入這支追求小康生活的大隊,所以那個插根筷子就能長出參天大樹的黑土地就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山東人前往。

前面說到,山東到關東海陸皆可且路程不遠,很快便能到達,這也是一個選擇去東北發展的重要原因。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生活習俗,山東人闖關東,山西人走西口,廣東人下南洋,這都是歷史的規律,我們當然願意去到一個與自己家鄉相似的地方生活,最好一些習俗、習慣依然能夠保持原樣。如此一來,便不會感到異鄉的感覺,適應起來也更快。

南北方兩地的風土人情迥異,江浙之地雖然富庶,但對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山東人來說,去南方插水稻或者行商做生意,對大多數人顯然是應付不來的。

闖關東大約停止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因為改革開放,山東地區富裕起來,不必再背井離鄉到遠方尋找火光,到了九十年代情況反轉,許多當年闖關東的後人開始回流,回到山東,這使得山東、東北文化更加交融。

相關焦點

  • 中國史上的四大遷徙:闖關東填四川走西口下南洋,你原本是哪裡人
    中國史上的四大遷徙:闖關東填四川走西口下南洋,你原本是哪裡人中國近代史上,曾經發生數次人口大遷徒。幾百年前的「湖廣填四川」大移民,與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並稱為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移民潮」。2.走西口走西口又叫走口外、跑口外或走場子。它是長城以內的晉西北、雁北和陝北地區的勞動人民到長城以外的西部地區謀生的社會活動。走西口的人中大部分是山西青年農民。
  • 說說近古四次大規模移民:闖關東、填四川、下南洋、走西口
    它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稱為「四大移民」的——闖關東、填四川、下南洋、走西口。這四次移民,都有同名電視劇。但電視劇說的,都只是局部「故事」,跟下文所述,沒有必然的、直接的關聯。滿清最高當局,及時洞察到這個情況,頒布嚴苛的《禁關令》,意圖以法令形式,阻止直隸、山東及其他地方失去土地的農民去往山海關以東(即「關外」、「關東」)。其意圖,不僅是為把「關內」農民限在原地,給土地的新主人當農奴,還有害怕他們「起家」的所謂「龍興之地」被漢人「入侵」,繼而動搖統治「根基」的考慮。
  •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的都是哪省人?他們為何要「背井離鄉」?
    走西口,闖關東,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五者並稱中國歷史上五大移民潮。我國歷來是農業社會,人民也奉守安土重遷的心理,普通人能緊守著「老婆孩子熱炕頭」,大多數不願意遷徙,可以想像當時人們生活困苦到什麼樣了,人們才會選擇背井離鄉。何況有些還是冒著禁令,只為尋找一個出路。
  • 山東人闖關東後,為何沒保留住山東方言?東北話又是如何起源的?
    現在的東北人,很多都是當時闖關東移民的後代,而闖關東的移民裡面,又有很大一部分人來自山東,很多網友就有了疑問,為什麼這些從山東移民過去的人,沒有保留住他們的山東方言,而是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方言——東北話呢?
  • 下南洋:中國古代移民潮 明清時中國人為何漂洋過海下南洋
    這些人是從什麼時候下的南洋,又是為何要下南洋呢?明朝海禁政策催化了下南洋的浪潮其實下南洋始於漢朝,但在明末清初前,下南洋的人數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到了明末,下南洋風潮才開始盛行。他們除了進行反抗,已經沒有其他選擇。對於濱海地區的居民除了反抗,還找到了另一條謀生的手段:逃亡、潛往海外。在張煊的《西園見聞錄》中曾寫道: 「國初......兩廣、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為生者萬計」 。談遷的《國榷》中也有類似的語錄:「東南諸島夷多我逃人佐寇」 。
  • 闖關東最多的省份為山東,為何東北方言沒有山東味兒呢?
    但在近代中國,中國東北其實是一個以移民為主的地區,東三省的居民絕大多數都來自華北地區,其中,尤其以闖關東的山東人最多。既然中國諸多省份中,山東人是闖關東人數最多的省份,那麼,為什麼東三省的口音中卻沒有了山東味道呢?首先,雖然東北地區的移民以山東人最多,但是,闖關東的並不僅僅只有山東人。
  • 南洋有多少中國人?這家女總統都說自己是中國人!並以此為傲
    程式家族在南洋的影響力真大!禁不住的查閱了一下南洋那邊有影響力的中國人,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要從中國近代史上的「移民潮」說起了,相信很多人應該都看過「闖關東」,「走西口」,我們今天說說「下南洋」。闖關東是山東一帶的人去往東北三省,走西口是中原一帶的人走向新疆一帶,下南洋這是南部沿海的省份福建,廣東一帶去往東南亞一帶。
  • 下南洋,為何文昌人最多?
    下南洋,為何文昌人最多?「下南洋」曾經是海南島東部較為獨特的人文現象。「下南洋」是海南人開拓全新的生活空間、介入世界經濟文化大潮、最後回歸故裡回報家鄉的一代瓊僑經歷的縮影,也是近現代海南乃至中國發展變遷的生動縮影,體現了一百年來海南人前赴後繼下南洋、不斷取得新業績的奮鬥精神,其海島文化特徵鮮明。
  • 廣東福建人下南洋謀生,那麼「南洋」到底在哪裡?
    中國人下南洋的歷史脈絡南洋一詞最早大概出現在明朝。明朝人口迅速膨脹,加之政府禁海閉關鎖國,導致國際貿易受阻,以及漁民生活艱難。明朝的口糧已無法養活日益增加的人口。這種情況下,東南沿海許多福建廣東人只能出海往南尋求新的生路。
  • 「闖關東」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何會被清廷禁止呢?
    只因「闖關東」一詞已約定俗成,也就成為劉流民去關外謀生的代名詞了。人們為何要「闖關東」?闖關東的人群中,以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為多,而其中山東為「最」。1911年,東三省人口總計1841萬人,其中約有1000萬人都來自山東、直隸、河南等省;進入民國時期,「闖關東」浪潮仍然高居不下,據不完全統計,從1912年到1949年,流入關東的人口接近2000萬人,平均每年約52萬人,其中1927、1928、和1929年連續三年都超過百萬人之多。規模如此龐大,難怪「闖關東」被人視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也被譽為「全部近代史上一件空前的大舉」。
  • 胡德盛:天門人移居南洋史考
    一個地處中國內陸腹地的縣級市,為何有這麼多人遷居海外?長久以來安土重遷的天門東鄉人,又為何紛紛遠渡重洋?劉彥先生祖籍乾鎮驛馬灣鄉劉家灣,1929年出生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幼時喜歡聆聽先輩講述關於故鄉的逸聞軼事。二戰結束後負笈返國,就讀於南京金陵大學,行前受前輩囑託,撰寫一部關於天門人南徙的歷史,遂先後踏訪天門故裡、印尼各地。1955年回到天門定居,執教之餘,學習荊楚文化,整理有關南徙的資料。
  • 東北人很多都是祖籍山東,為啥方言、文化都和山東人有區別?
    闖關東時進入東北白山黑水的多是「登萊」兩地的山東人,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東萊人或者是膠東人,說東北人的祖籍多是「登萊人」會更準確些。也就是說東北受山東文化、方言的影響,更多表現在是受「登萊」兩地山東人的影響。
  • 為何東北人不說自己來自哪個省,而說「我是東北的」,原來如此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們也越來越喜歡出門旅遊,尤其是年輕人更加喜歡自己做攻略,來一場自由行,也就是所謂的說走就走的旅行,旅行不僅可以讓人緩解自身在工作和學習中的壓力,而且還能夠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如果你在旅途中碰到東北人,會發現他們從來都不說自己來自哪個省,而說「我是東北的」,這是為什麼呢
  • 溫州人下南洋——記歐洲溫州華人華僑聯合會主席王壽松
    《下南洋》電視劇即將在央視熱播,貼片廣告介紹該劇跌宕起伏,大氣磅礴,耐人回味。溫州華人華僑聯合會主席王壽松先生對此感觸尤其深刻。他說中國近代史上經歷了三次著名的人口大遷移: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尤其是以江浙閩為主的下南洋人,發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千千萬萬下南洋人辛酸坎坷史,一部幾十集的電視劇是不能寫盡概括的。
  • 山東終於拿到全國第一,這個人見人愛
    所以,身高主要原因在於營養水平的提升,在荷蘭,牛奶成為國民生活必需品後,日本人也是如此。山東省之所以成為我國身高最高的省份,和其GDP排名全國第三有直接關係。如果連飯都吃不飽,就像當年闖關東,哪能長什麼身高?身高人人嚮往,男性身高很佔優勢,咱們形容一個男性常常說,他看上去高高帥帥的,穿西裝很好看等。
  • 《走西口》王靜杜淳苗圃全家福劇照首度曝光
    40集電視劇《走西口》是央視2009年的開年大戲,也被業界認為是《闖關東》的姊妹篇。該劇以走西口的歷史為大背景,講述上世紀初山西年輕書生田青因家庭變故和生活所迫,背井離鄉走西口的傳奇故事。日前該劇在山西榆次開拍,由曾執導《商賈將軍》《婆婆》《灑滿陽光的小院》等影視劇的導演李三林親自操刀,苗圃、杜淳、王靜、杜志國、儲智博領銜主演。 杜淳飾演的田青經歷十分曲折,他本來出身大富之家,但由於父親嗜賭成性,敗光了所有家產,連老婆都輸了進去。王靜扮演的母親帶著田青和他的兩個姐姐艱難地生活著,這使田青從小就立志重振家業。
  • 昔日印尼首富是廣東人,娶歐洲美女為妻,後代已無華人長相!
    我國歷史上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遷徙:走西口、闖關東以及下南洋。如今東南亞一帶居住著大量的華人後裔,便是當年移民的福建與廣東人之後。在華人的辛勤勞作下,貧瘠的南洋之地也逐漸變得富裕起來,同時也帶去了大量的技術與文化。在這些人中,有一位被稱作「華人之光」的男子,他的故居現在遊客絡繹不絕。
  • 山西南洋教育集團倒閉案幾點思考
    在中國民辦教育非常脆弱的生態環境下,這艘「中國民辦教育航母」的觸礁沉沒,濺起的浪花和不利的影響甚至波及到了千裡之外的廣東。幾個月來,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一直在為這起發生在北方幾個省份的「南洋崩盤事件」而煩惱。因為隨著民辦高校招生旺季的到來,面對招生目錄上的「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北方省份不少考生、家長感到疑惑:「南洋」不是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