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大級驅逐艦即中國人民海軍的051型飛彈驅逐艦,是中國在二十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末期建造的一級驅逐艦。051型飛彈驅逐艦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種驅逐艦,也是中國人民海軍擁有的第一種具備遠洋作戰能力的水面作戰艦艇。
051型飛彈驅逐艦由於首艦「濟南」號(舷號105)被國外情報機關發現在大連建造,並停泊在旅順港,所以北約將該級驅逐艦命名為「旅大級驅逐艦」(Luda Class),較之於其在中國官方名稱「051型」,「旅大級」的名稱更為人熟悉。
建造背景
1960年代,當時中國海軍的大型艦艇非常少,而且裝備簡陋。中國海軍只有四艘從前蘇聯購買的「鞍山」級驅逐艦,當著手規劃運載火箭(洲際彈道飛彈)從中國內地到南太平洋海域的全射程發射試驗時,這些續航力不足的蘇制驅逐艦根本無法勝任。而且無論是數量還是艦載武器技術水平,都沒有能力保障核潛艇在領海線到大陸架之間廣闊海域不遭反潛襲擊。在運載火箭試驗任務提出後,一直盼望擁有大型水面艦艇的海軍立即提出以此為契機需要建造一批驅逐艦,以便為遠航至南太平洋的海上測量船隊進行護航,這個提議馬上被批准。當時船隊計劃包括「遠望」號航天測量船、遠洋拖船、遠洋油水補給船、護航警戒艦艇等一系列新型艦船建造計劃。051型飛彈驅逐艦是該造船計劃的產物之一。
由於當時中國沒有大型艦隻的設計經驗,051型的設計參照了前蘇聯「科特林」級和「快速」級驅逐艦的布局。即使以當時的標準來衡量,051型飛彈驅逐艦也稱不上是一種先進的驅逐艦。但通過該型艦的設計建造,中國積累了豐富的建造大型水面戰艦的經驗和技術儲備,培養了一大批相關人才,為以後國產驅逐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概況
被北約稱為「旅大級」(Luda Class)的051型飛彈驅逐艦的首制艦「濟南」號(舷號105)於1968年12月24日開工建造,1970年7月30日下水,1971年12月31日交付中國人民海軍使用。1973年首次成功發射反艦飛彈。1975年設計定型。後繼的艦艇在大連造船廠、中華造船廠和廣州造船廠建造。051型共建成了十七艘。其中在北海艦隊服役的6艘(舷號105-110);在東海艦隊服役的4艘(舷號131-134);在南艦隊服役的7艘(舷號160-166)。051型最後一艘「珠海」號(舷號166)於1988年開工建造,1991年下水,1993年交付海軍使用。在南海艦隊服役的「廣州」號(舷號160)在80年代初因鍋爐爆炸被毀而報廢。
051型飛彈驅逐艦採用平甲板船型,艦艏舷弧線從距艏部約1/3甲板處開始上升至艦艏。上層建築分為3段,前部的艦橋,舯部和艉部各有一處甲板室。採用蒸汽輪機作為主機,重油鍋爐。具有良好的高速性能。最初的051型設計只是比較成功地解決了布局,而結構設計整個艦體的防水隔艙少,機艙之間也缺乏足夠的防護。此外,051型的排水量對於驅逐艦而言也顯得偏低。在1980年南太平洋火箭試驗和多次出訪中,顯現出噸位過小及適航性不好等問題。艦上的生活設施簡陋。做飯和就餐需要在甲板上進行,淡水櫃容量也不足。
051型飛彈驅逐艦是一種以制海作戰為主要目的水面艦艇。051型最有力的武器是其裝備的6枚「海鷹」反艦飛彈。這種飛彈當時屬於相當先進的武器,飛行速度快、射程遠、威力大,具有強大的反艦火力。但該型艦的防空和反潛火力相當薄弱,只有57毫米和37毫米高炮防空,反潛手段只有射程2000米的火箭深彈和自由落體深彈,容易遭到敵方航空兵和潛艇的打擊。
051型飛彈驅逐艦在建造服役期間,對其不斷進行改裝,升級,其武器裝備上亦有極大的差別。該型艦在基本型的基礎上主要發展改進型、改裝型以及現代化改進型,其中分別被北約稱為:「旅大Ⅰ型」、「旅大Ⅱ型」和「旅大Ⅲ型」、「旅大Ⅳ型」、「旅大Ⅴ型」的等幾個主要型別。基本型(北約稱為「旅大Ⅰ型」)14艘;基本型的改裝型(北約稱為「旅大Ⅱ型」)1艘;改進型051G型2艘。1990年代之後,中國人民海軍對部分051型基本型進行了現代化改裝。
051型在建造過程中基本型的進行了改裝(有資料稱為051D型),最主要的改動是以雙聯裝37毫米炮取代了雙聯裝57毫米炮。雙57毫米炮在試驗中始終無法過關,最終被放棄。而之前建造的051型艦,在後來的返廠維修中改裝了雙37毫米炮。除此之外的改變有40多項,包括指揮系統,無線電通訊系統,導航系統和海上補給系統等。
1980年代初期,合肥號(舷號132)、大連號(舷號110)進行了改裝,裝備了381甲相掃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配備指揮、通信和控制系統,擔當防空指揮艦使用。有資料稱為051Z(指揮)型。
「濟南」號(舷號105)於1987年完成改裝,改裝後的105艦被北約稱為「旅大Ⅱ級」,主要改裝內容是拆除了後甲板的主炮和高射炮,加裝了直升機起降平臺和機庫,搭載2架「直九」直升機。這是051型飛彈驅逐艦中唯一能夠搭載直升機的一艘。105艦還承擔了一些新型艦載武器及電子設備的海上安裝、調試試驗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