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北平四大名校,如今只剩清華和北京,另外兩所消失的叫什麼?

2021-01-10 文蹤旅跡

光緒二十二年(1896)八月底,晚清名臣李鴻章踏上美國的土地,開始了他對美國的訪問。在紐約,他曾舉辦了一場記者招待會,來向美國各界分享他的見聞所感。

當時有記者向李鴻章提問:"您贊成貴國的普通老百姓都接受教育嗎?"李鴻章的回答是:"我們的習慣是送所有男孩上學。 (翻譯插話:"在大清, 男孩, 才是真正的孩子。") 我們有很好的學校, 但只有付得起學費的富家子弟才能入學, 窮人家的孩子沒有機會上學。但是, 我們現在還沒有你們這麼多的學校和學堂, 我們計劃將來在國內建立更多的學校。"

而在被詢問到是否贊同讓女性接受教育時,李鴻章委婉而又堅定地表示:"在我們大清, 女孩在家中請女教師提供教育, 有經濟能力的家庭都會僱請女家庭教師。我們現在還沒有供女子就讀的公立學校, 也沒有更高一級的教育機構。這是由於我們的風俗習慣與你們不同, 也許我們應該學習你們的教育制度, 並將最適合我們國情的那種引入國內, 這確是我們所需要的。"

後來,李鴻章的這些願景逐漸成為現實。神州大地上慢慢出現了一些不再那麼受封建思想影響和限制的高等學府。"北平四大名校"便是典型。

"北平四大名校",即如今依舊揚名海內外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幾乎"銷聲匿跡"的北京輔仁大學和燕京大學。這四所高校,可謂是二十世紀初中國高等教育的代表,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力軍。

北大和清華,如今國人們都十分熟悉。但輔仁大學和燕京大學的知名度要低得多。我們會對他們感到陌生,和他們的"出身"有著很大的關係。

輔仁大學是由美國本篤會聖文森總會院在1921年12月在京創辦的教會大學。雖然最初的建校發起者是中國的天主教教士,但羅馬教廷和本篤會總會委託美國本篤會承辦了學校。且學校最終是直屬羅馬教廷的。

而美國本篤會一直都非常不情願接到這個工作。不過因為羅馬教廷看重本篤會所擁有的"注重保存古代文化和發展高等教育"的傳統與特質,他們最後還是盡心盡力地建立起了輔仁大學。

只是對於聖文森總會院而言,輔仁大學日益增長的運行資金是他們"難以承受之重"。起初學校規模還不大,學生和教職工也不多,所以經費還比較充裕。但1928至1929年間,南京國民政府發布了一系列有關私立學校的辦學章程,輔仁大學必須按規章在規定時間內向國民政府教育部完成"立案"。結果就在立案籌備階段,輔仁大學爆發學生罷課退學事件。

儘管後來在教育部的插手下,輔仁大學的學生運動平息,大學也沒有被扣上"恃有帝國主義之保障壓迫學生"的帽子,但輔仁大學還是被教育部質疑只有開辦學院而無開辦大學的規模和實力,面臨被降格的風險。

為了不被降格為"學院",輔仁大學不得不在短期內擴大規模。而後美國聖文森總會院便發現他們實在是沒有足夠的資金維持整個學校的日常運行。終於,1933年,美國本篤會撂擔子不幹了。北京輔仁大學隨後便由聖言會接管。

待到新中國成立,輔仁大學作為教會大學,與中國的國內環境"格格不入",便被拆分。1952年,除了少部分院系併入北京大學,學校的大部分都併入北京師範大學。"輔仁大學"就此在大陸消失。不過1960年,在輔仁大學校友們的呼籲下,學校在臺灣復校,即"臺灣輔仁大學"。

而燕京大學和輔仁大學有諸多相似。它是由匯文大學和華北協和大學合併而來的。而這兩所大學都是教會學校。1919年,在中國出生並度過童年的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受聘成為燕京大學成立後的首位校長。

燕京大學也有嚴重的資金不足的問題,且他們最初的校舍只是內城東南角的一個破敗盔甲廠。但燕京大學比輔仁大學更幸運的是,他們有一個為他們殫精竭慮的校長。司徒雷登親自找尋合適的新校址,拉著副校長哈利·魯斯博士四處籌款。"我每次見到乞丐就感到我屬於他們這一類",這便是司徒雷登對那段時光的總結。

根據燕京大學的相關統計,在1922至1936年間, 司徒雷登等人在美國公募得2千萬元。在"北平西郊, 海澱鎮之北面, 城府村之南"約770畝的土地上,人們建起了"凡是來訪者無不稱讚燕京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校園"的燕大校園。

在新中國成立後,燕京大學的院系大體被一分為三,併入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政法大學。而美麗的燕大校園,也成為了北京大學的一部分。

而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其前身都是國立學堂。清政府倒臺後,兩所大學先後由國民政府和新中國政府接管。儘管在1952年的教育改革中他們的院系有了很大調整,但並未像燕大和輔仁一樣被合併。

雖然四所曾經名滿天下的北京高校,最終"融合"成了兩所。但他們的辦學精神,他們對於中國發展的貢獻,永遠都不會消失。這一點,也許也是司徒雷登願意為之奮鬥多年的原因。

相關焦點

  • 民國赫赫有名的北平四大名校,如今只剩下北大清華
    當時,在北平(今北京市)出現了4所頂級水平的大學,被稱為「北平四大名校」。它們分別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北京大學的前身是創辦於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清華大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911年的清華學堂,燕京大學創建於1919年,輔仁大學創建於1925年,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
  • 民國北平四大名校,除了現在的北大清華,剩下的是哪2所學校
    社會各階層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也加大了,不少現代化的大學在這個時期誕生了,民國時期的北平四大名校,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建立的,但這4大明名校,現在只有北大清華了,其他兩所去哪了?1、清華大學美國布希總統在清華演講時說,清華大學是美國人捐建的,但他的這種說法,隨即遭到了作家李敖的反駁。
  • 北京輔仁大學,曾與20世紀初的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
    在後海邊不遠的地方有著一處非常醒目的建築群,這裡古色古香,這裡會讓人情不自禁的駐足留戀,這裡就是輔仁大學舊址,現在已經是北京師範大學某學院的所在地,是北師大最漂亮的校區之一。私立北京輔仁大學是民國時期高校,這所學校曾經是教會學校,創始人之一同為震旦大學、復旦大學的創始人馬相伯先生。創辦於1927年的輔仁大學曾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是一所由羅馬公教創辦的天主教大學,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校址原為濤貝勒府,以府邸為校舍。後在府邸花園南部和馬圈舊址建造輔仁大學新樓,漢白玉拱門、綠琉璃屋頂、灰磚石外立面,中西合璧式風格。
  • 在北京有所大學叫輔仁,曾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
    原輔仁大學,創辦於1927年的輔仁大學曾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原輔仁大學正門,現在是北京師範大學的繼續教育學院,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輔仁大學的校園,古色古香,是北京城內最美校園之一。北京師範大學數學樓,爬滿了綠植。
  • 「北平四大名校」之一輔仁大學擬在杭州重建
    曾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的輔仁大學,舊時馳名於海內外,當代亦桃李遍布全球。
  • 民國四大名校指哪幾所名校,現在能排在什麼位置,實力怎麼樣?
    國立中央大學遷至重慶,浙江大學遷至遵義,北大、清華與南開合併組建西南聯合大學,遷至昆明,武漢大學則遷至四川樂山。這便是你說的:民國四大名校。 西遷期間,由於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臨時合併辦學,組建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五大名校隨之變成四大名校,排名依次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和國立武漢大學。
  • 中國最頂級的四大名校,實力超遠清華北大,如今都消失了!
    而對於現在教育政策中推動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985工程或是雙一流大學的建設其實都是為了國內能湧現出一所世界一流大學。而現實的情況是連國內最頂級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都不完全具備世界一流大學的實力,相比那些國外的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等世界一流名校都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下面大家跟著小編來看看中國史上最牛的四所頂級大學。
  • 蜚聲世界與黯然消失的民國一流大學
    蜚聲世界與黯然消失的民國一流大學說到民國教育,不能不讓人扼腕嘆息,那麼好的教育傳統、教育風氣,最終終結於割裂中國文化的某一年。讓我們看看這些曾經讓中國人自豪的大學的前世今生。燕京大學初期名為「北京大學」燕京大學(Yenching University)創辦於1916年,由華北地區的幾所教會大學合併而成,包括北京匯文大學、通州華北協和大學、北京華北女子協和大學,分別由美國長老會、美以美會、美國女公會、公理會、英國倫敦會等合辦,初期名為「北京大學」。
  • 民國時北京不是首都所以改叫北平,那「北平」這名字是誰取的?
    大家都知道,現在我國的首都北京,在民國時期是叫北平的,一些年代劇中還經常有這種情況出現,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也不難理解,因為國民政府的首都是南京,「京」這個字在古代不能亂用,是代表首都或者陪都的,民國也繼承這一傳統。
  • 阿力遊北京——曾經的北京四大名校之一(輔仁大學)
    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主要原因是輔仁大學是一所天主教性質的大學,1933年該校改德國聖言會接辦,德國和日本是盟國,所以就沒被日寇強佔。當時的陳垣校長與德籍天主教代表出面與日寇交涉,堅持學校不掛日本國旗,不用日語課本,不把日語作為必修課,從而使輔仁大學成為淪陷區唯一不懸掛日偽旗幟、不用日偽所編寫奴化教育教材的大學。
  • 民國的大學消失了,現在的大學坍塌了,簡直了!
    輔仁大學(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1925年由羅馬教廷創辦,20世紀初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擁有濃厚的天主教色彩。1952年在中國高校調整過程中,其校舍劃入北京師範大學的北校區。人員與系所編制則分別併入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由此在中國大學名錄中消失。
  • 你所不知道的民國四大名校!其中有所當時亞洲第一!
    民國四大名校是指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四所著名高校。分別為:國立中央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和國立武漢大學。這四所高校代表著當時中國教育的頂峰。這些學校學術水平極高,其中國立中央大學在1948年的普林斯頓大學的世界大學排名中,雄踞亞洲第一!
  • 京城四大名校,北京人都知道
    北京城有傳統的「清北人師」四大名校之稱(亦有「北清人師」的提法),指的是北京自新中國建國社會各界約定俗成的四大名校,即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該提法是對民國時期「北平四大名校」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說法的繼承與發展。
  • 當今中國的「四大名校」是哪幾所?
    曾經的「北平四大名校」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和輔仁大學,今日的「北京四大名校」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曾經的「中國四大名校」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復旦大學,那麼今日的
  • 民國五大名校:國立中央大學領銜,清華、北大均入選
    民國的高校一直是我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而在民國高校中,名校也是最引人注意的一個方面,關於民國時期的高校,有「四大名校」和「五大名校」的說法。其實,無論是民國五大名校,還是民國四大名校,它們的成員都基本是固定的,主要差別就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民國四大名校」是指哪幾所大學,現在排在什麼位置?考生快看看
    民國名校是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基石,有不少現在的頂尖大學都是由當時的學校演變或者拆分重組而來。在這些高校中也有眾多我們所熟知的大師在裡面任教,比如蔡元培、胡適、梅貽琦、辜鴻銘等等。民國四大名校,確切的指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遷址西南大後方的五所國立大學,分別: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聯合辦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不含私立的南開大學。1937年時,五所中國頂尖學府在全國進行統一招生考試,簡稱五大名校聯考。
  • 那兩所媲美清華北大的大學,消失了……
    來源:德國優才計劃現在正值高考學子擇校之際,清華北大、復旦交大等百年名校,成為了不少學子的憧憬之地。可你知道,早在半個世紀以前,中國有兩所大學,辦校僅50餘年,就可與今日百年老校清華北大相媲美?甚至有人說:「如果它們還存在,國內任何一間高校,都得讓道!」
  • 【人物】民國大師 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梅貽琦
    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年至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1955年,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並任校長。 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期間,對師資人才進行嚴格遴選和延聘,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
  • 綠茵往事|民國時期名震北平的輔仁大學足球隊
    筆者最近在翻閱一冊民國時期輔仁大學年刊時,發現其中有一張30年代輔仁足球隊的老照片,作為20年的老球迷,筆者立即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遺憾的是,由於當時球隊和比賽的組織,並沒有如今嚴密的體系,也缺乏系統的記載。
  • 高考:民國四大名校指的是哪四所高校?實力怎麼樣?
    從高考恢復之後,發展至今,國內已經有了2000多所優質的高校,在這段發展時間內許多高校都拉開了差距,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不同高校之間按實力區分開來的拍戲,比如有211高校,985高校雙一流高校,這些學校也代表著目前國內高校的最高水平,那很多人不知道這些頂尖學校的歷史淵源,在民國時期的高校格局是怎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