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母親節——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餘歸途

2021-01-08 良言警語啟示錄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餘歸途。 」

它道出了父母對子女的恩情,寫出了兒女對父母的眷戀。

有人說,它出自賈平凹的《寫給母親》。「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陰陽兩隔,母子再也難以相見,頓時熱淚肆流,長聲哭泣啊」,文章令人動容,但不是這個深情的句子。

有人說,來自畢淑敏的《孝心無價》。「父母走了,帶著對我們深深的掛念。父母走了,遺留給我們永無償還的心情。兩者」有相似的意蘊,但仍不是這個動人的句子。

有人說,源於畢淑敏的遊記《破冰北極點》,其中《北極點一分鐘的靜默》裡,畢淑敏無論是在西藏的阿里,還是在今天在白茫茫的北極,身上總是揣著母親的照片,讓人頓生肅穆之情。但還是沒有這個深沉的句子。

不過,這句話跟畢淑敏絕對有關聯,因為在《破冰北極點》的封面上,赫然便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餘歸途 」,想必是編者進行的藝術加工吧。

父母一體,5月10日又是母親節,就多說一點母親了。

「人生尚有來處」——母親生了我的身。「孩子的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孕育新生命多麼偉大,但同時,母親卻要承擔多麼大的風險。所有疾病都可能誘發:胎盤早剝、嚴重水腫、子宮粘連、膽汁淤積、恥骨分離、產道撕裂、貧血失眠、產後大出血、產後抑鬱症、母嬰溶血症……;讓美麗的母親加速了衰老:《human Reproduction》上最新的研究顯示,生孩子讓女性DNA衰老了11歲;甚至要付出生命代價:我國目前婦幼保健水平躋身世界前列,但孕產婦死亡率仍有32/10萬。母子平安健康,是一件多麼偶然又多麼值得慶幸的事。

——母親把我養成人。養兒方知父母恩,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為了母乳餵養,多少窈窕淑女狠命吃成了「肥姐」;為了孩子成長,多少妖嬈的「白骨精」捨棄了職場的打拼?一把屎、一把尿,那是「基本功」,陪著哭陪著笑,那是「必修課」!雙腿癱瘓後的史鐵生暴怒無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的母親,是「唯一無條件包容我們的那個人」;「纏過腳,沒有文化」的母親,在賈平凹寫作時,就坐房間的床頭上,不再走動,只是一眼一眼看著他,這是母親真真切切的陪伴。「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父母才是你永遠可以孩子氣、可以撒嬌的人,在父母親面前,你可以永遠是個孩子。

——母親牽著我

的魂。小時候有節奏地敲著他的耳朵,啟蒙了國寶級琵琶大師劉德海的樂感;文七妹多給少年毛澤東饃饃,讓他救濟小夥伴,點燃了他「潤澤東方」的偉人情懷;林肯的母親事事都聽丈夫的,但在林肯讀書的事情上,她卻無比堅決,「孩子必須上學了」,成就了美國最偉大的總統;杜魯門的母親為當總統的兒子自豪,同樣為她那在地裡挖土豆的兒子自豪;3歲還不會講話,9歲講話還不流暢的愛因斯坦,在他六歲時,母親就教他小提琴,讓他在沉浸在奧妙無窮的宇宙理論時能從小提琴的獨奏中得到解脫。母親是孩子成人的墊腳石,更是成長的助推器,在人的一生中他們烙上了永不磨滅的烙印。

一個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母親。

法庭上,多少罪惡貪官對著母親低頭悔罪;刑場上多少亡命之徒對著母親嚎啕大哭。惡貫滿盈的白寶山,在母親面前也放棄抵抗,跟著刑警走,乖乖伏法。

「人生只餘歸途」——父母去了,沒媽的孩子像根草。一方矮矮的墳墓,孩子在外頭,父母在裡頭。圍繞在父母身邊的親情,在歲月的磨蝕下慢慢淡了;溫情的眼神、愛戀的撫摸、牽掛的話語,智慧和力量之源惟有依託在內心一隅,慢慢模糊了。沒有了父母的陪伴,已步入中年或垂垂老矣,半個生命逝去了,餘生只能追隨著父母的腳步……

曾經有一份針對美中日的在校中學生調查,調查題目是「你最尊敬的人」,把父親、母親排在第一和第二位是日本中學生,把母親、父親排在第一和第三位是美國中學生,有「孝文化」傳統的中國中學生卻把母親、父親排在了十一位和十三位。

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孝文化慢慢淡化的嚴峻現實。資本的嗜血特質在吞噬著親情和骨肉情。為誰養老,親兄妹可以對簿公堂,出國留學,病床上的母親也不願見最後一面。啃老族,老保姆,數見不鮮,子女的陪伴竟是父母最大的奢望。

父母一生最放不下的是他們的子女,而子女卻是父母身後最悠然自得的「食人魔」。

迷途知返吧,多一些陪伴,來回報我們恩重如山的最無私的父母。

陪伴父母,從來都是不能等的事。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不方長。

趙忠祥老師。曾經深情朗誦過一首寫給子女的詩,聽哭了不少人:

當你還很小的時候,

他們花了很多時間,

教你用勺子,用筷子,吃東西,

教你穿衣服,綁鞋帶,系扣子,

教你洗臉,教你梳頭髮,

教你做人的道理。

......

如果有一天,

當他們站也站不穩,

走也走不動的時候,

請你緊緊握住他們的手,

陪他們慢慢地走。

就像……

就像當年他們牽著你一樣!

相關焦點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或許每個孩子,看著父母傾其所有地撫養自己時,都曾在心底許下長大後一定要好好孝順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自己有所成就的那一天時,自己還可以從容盡孝。總以為歲月漫漫,明天很多,可以先忙活經營自己的人生,陪伴父母也不必急在一時。卻忘了,歲月無情,人生無常。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最早在詩經中
    此詩以「蓼蓼者莪」起興,詩人自恨不如抱娘蒿,而是散生的蒿、蔚,由此而聯想到父母的劬勞、勞瘁,就把一個孝子不能行「孝」的悲痛之情呈現出來;用「瓶之罄矣,維螬之恥」開頭,講述自己不得終養父母的原因,將自己不能終養父母的悲恨絕望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詩人悲訴父母養育恩澤難報,連下九個『『我」字,體念至深,無限哀痛,有血有淚;末二句,以南山、飆風起興,創造了肅殺悲涼的氣氛,抒寫遭遇不幸的悲愴傷痛。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少點應酬,少點充面子的請客,父母那口飯還是省的出來的!就看是讓父母過苦日子,還是讓自己或兒女過苦日子了!遠的不說,屯溪有些人,孩子上很貴的沒必要的早教機構或培訓班,父母在農村過苦日子,有那個必要嗎?@北回歸線:1、是子女對老人關心不夠(很多人沒有主動養老人的意識);2、是老人都是不願給子女添負擔@Alone』:還沒有爬過齊雲山,等有空帶娃去爬一定光顧老人家生意。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句句精闢)
    我們永遠無法報答他們的恩情,趁著在世,好好的孝順,等真的去了,不留遺憾。父母在,家就在。 父母在,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去,兄弟姐妹是親戚。 曾經讀過一首詩,是給已逝的母親的,作者希望時間能夠倒流,一切的一切都能回到母親在世的模樣。可惜,歲月不能倒流,人生常常留下的是無盡的遺憾!
  • 李子柒爆屏的那道菜,央視刷屏的A4紙: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016月3日,李子柒的新視頻主題是"土豆的一生"。她種土豆,收土豆,最後把土豆做成土豆燒排骨、土豆泥、土豆薯片、酸辣土豆粉,一道道美食隔著屏幕都讓人垂涎欲滴。
  • 千古名句「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句才是精華,你知道嗎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的真正含義 一、「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的含義 通過字面意思理解,「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的意思是,只要父母健在,人生就有地方可去。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清晰,也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不管我們身處什麼地方,內心深處都有心靈的港灣。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他們要狀告玉娘的兒子,道德敗壞,不贍養父母。很快,兒子被帶到公堂,臉上掛著雲淡風輕的表情。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我們為人子女最起碼的道德準則,沒有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怎麼會有我們的今天呢?父母為了我們的成長進步嘔心瀝血,我們應該讓他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它的下半句更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但是在我看來,還有一種情比山高、比海深,這就是父母養育之情! 俗語「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這句農村俗語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是講述的父母的恩情,但是它的下半句更是精華,可惜很少人知道!
  • 父母健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若去,人生只剩歸途,感恩只在當下
    關注過李子柒的人,大概都知道,她從小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4歲那年,爺爺走了,她唯一的親人,只剩下奶奶。說到這裡,突然有些愧疚,我們總是拼了命了離家遠行,想要擁抱整個世界,卻總是忘了轉身擁抱一下身後的老人。
  • 人生最大的教養,是善待父母
    這輩子,我們誰都不欠,只欠兩個人,一個是生我們的母親,一個是養我們的父親。兒時,他們就是我們的天,為我們遮風擋雨,付出所有。現在,他們就是我們的灣,累了痛了,回到他們身邊。人生最大的教養,就是善待父母。什麼叫:子欲養而親不在?
  • 寒衣節,遙寄 對父母的哀思
    又是一年寒衣節,遠在天堂的父母還好嗎?天堂路遠,怎樣才能寄託兒女對你們的思念?天冷了,帶上我們的思念和囑託,為您老祈禱......!不知二老一切可好?可能感知我們對您們的深深思念?.....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遠在天堂的父母,可還能感受到老么女對您的思念......!本來說好今天去的,可大姐說大哥打電話了,說是東院的三哥去世了,今天安葬,大哥二哥都在東院幫忙。
  • 父母正在老去,我不敢停下奔跑的腳步
    父母正在老去,我不敢停下奔跑的腳步 前段時間回家,爸爸向哥哥告狀:你媽媽前段時間頭暈腿麻。 我和哥哥都有些生氣,為什麼不及時告訴我們。 媽媽:沒事的,我這兩天已經沒事了,告訴你們你們又要著急了。 我和兄嫂都堅持要帶媽媽去做一個腦血管的深度檢查,媽媽開始拒絕,最後是哥哥發了脾氣,媽媽才肯去。
  • 明天就是母親節了,看網友用一句話表達對自己母親的愛,你呢?
    網友2:我從農村出來己經有二十年了,沒有給母親過一個母親節,每當這個節日當天我會打上一個電話問候,可當我看到我的愛人給婆婆過節我心裡十分不是滋味,下定決心來生再人嫁人一定嫁給對門的,這樣每個節日都能在媽媽身邊了,希望媽媽不要閒我回娘家太多。
  • 俗話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半句更經典,卻幾無人知
    孩子與父母產生隔閡,不願與家長說話,關係越處越冷,也寒了家長的心。在作家畢淑敏作品《孝心無價》中,有這樣一句話廣為人知,那就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這句話所表達的含義非常簡單,那就是父母賜予我們生命,讓我們得以降臨世界,才能品讀人間的是非善惡,體驗人生百態。我們應該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 老話「父母去,兄弟姊妹是親戚」扎心,很少人知道上一句才是精華
    記得小時候,父母在這輩人,兄弟五人,姊妹三人,如今都已經到了知天命的歲數,對於爺爺奶奶來說也到了耄耋之年!在過去,老人們認為,「養兒能防老」,因此常常能聽到很多的名字,如「招娣」,「盼娣」之類的名字也是老一輩對兒子的期盼,在農村,老話常說「父母去,兄弟姊妹是親戚」,可誰又知道它的上一句,才是精華呀!
  • 兒女是鳥兒,父母是鳥巢。巢碎之時,鳥歸已晚。(深度好文)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此生只剩歸途。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國面臨著社會老齡化日趨嚴重的問題,特別是在農村,這種現象尤為突出。「空巢老人」已成為了社會的熱門話題。走進農村,沒有了往日的潮氣蓬勃,看到的是一片寂靜,還有在樹蔭下納涼的老年人。
  • 人到中年,對父母最大的虧欠:心有餘而力不足
    不知不覺,人到中年,肩上挑著三座大山:上有日漸老去的父母,下有嗷嗷待育的小兒,中間是事業攻堅期的自己。而我們,總是自從組成了新的家庭,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未來上,對自己的父母卻總是難以顧以周全,時間、精力靠不上,望著他們日漸老去,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心生愧疚。人到中年,對父母最大的虧欠:心有餘而力不足。
  • 母親節丨媽,我愛你,晚安~
    但朋友圈卻因母親節的到來格外溫馨:「媽,節日快樂」、「祝我的媽媽永遠年輕美麗」…這樣的話語在母親節這一天似乎承包了我們的朋友圈。母親節到了,許多人都在朋友圈裡曬出了與媽媽的合影亦或是媽媽年輕時的照片,這樣的一張照片,蘊含的不僅僅是對媽媽的祝福,更有對媽媽的愛和感恩。點擊下方按鈕 伴樂而讀電視劇《請回答1988》裡有句這樣的臺詞:「聽說神無法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
  • 「悲催」的父親節:相比母親節、情人節,落魄得不是一點半點!
    相比母親節、情人節鋪天蓋地的宣傳,落魄得不是一點半點,是說明這個群體的商業價值接近於無麼?情人節:化妝品一套;婦女節:衣服一套;母親節:首飾一件;父親節:父親節快樂!即便這樣,天下的父親還是很開心。這個群體比較低調,商家知道很少有商品可以打動他們。消費能力:女人>孩子>老人>狗>男人。男人:今天是什麼節日嗎?對啊!哦,這樣啊!
  • 身無饑寒,父母無愧於我,身無長進,我以何待父母
    我們最大的悲哀就是,拿著爸媽提供的物質和支持,學著他們不懂的知識,見識他們沒有見識過的世面,體驗他們沒有體驗過的人生。到頭來,卻嫌棄他們為何如此笨拙。每個人都是在母親的苦楚中來到這個世界,在父母盡心的撫養下茁壯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