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餘歸途。 」
它道出了父母對子女的恩情,寫出了兒女對父母的眷戀。
有人說,它出自賈平凹的《寫給母親》。「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陰陽兩隔,母子再也難以相見,頓時熱淚肆流,長聲哭泣啊」,文章令人動容,但不是這個深情的句子。
有人說,來自畢淑敏的《孝心無價》。「父母走了,帶著對我們深深的掛念。父母走了,遺留給我們永無償還的心情。兩者」有相似的意蘊,但仍不是這個動人的句子。
有人說,源於畢淑敏的遊記《破冰北極點》,其中《北極點一分鐘的靜默》裡,畢淑敏無論是在西藏的阿里,還是在今天在白茫茫的北極,身上總是揣著母親的照片,讓人頓生肅穆之情。但還是沒有這個深沉的句子。
不過,這句話跟畢淑敏絕對有關聯,因為在《破冰北極點》的封面上,赫然便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餘歸途 」,想必是編者進行的藝術加工吧。
父母一體,5月10日又是母親節,就多說一點母親了。
「人生尚有來處」——母親生了我的身。「孩子的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孕育新生命多麼偉大,但同時,母親卻要承擔多麼大的風險。所有疾病都可能誘發:胎盤早剝、嚴重水腫、子宮粘連、膽汁淤積、恥骨分離、產道撕裂、貧血失眠、產後大出血、產後抑鬱症、母嬰溶血症……;讓美麗的母親加速了衰老:《human Reproduction》上最新的研究顯示,生孩子讓女性DNA衰老了11歲;甚至要付出生命代價:我國目前婦幼保健水平躋身世界前列,但孕產婦死亡率仍有32/10萬。母子平安健康,是一件多麼偶然又多麼值得慶幸的事。
——母親把我養成人。養兒方知父母恩,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為了母乳餵養,多少窈窕淑女狠命吃成了「肥姐」;為了孩子成長,多少妖嬈的「白骨精」捨棄了職場的打拼?一把屎、一把尿,那是「基本功」,陪著哭陪著笑,那是「必修課」!雙腿癱瘓後的史鐵生暴怒無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的母親,是「唯一無條件包容我們的那個人」;「纏過腳,沒有文化」的母親,在賈平凹寫作時,就坐房間的床頭上,不再走動,只是一眼一眼看著他,這是母親真真切切的陪伴。「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父母才是你永遠可以孩子氣、可以撒嬌的人,在父母親面前,你可以永遠是個孩子。
——母親牽著我
的魂。小時候有節奏地敲著他的耳朵,啟蒙了國寶級琵琶大師劉德海的樂感;文七妹多給少年毛澤東饃饃,讓他救濟小夥伴,點燃了他「潤澤東方」的偉人情懷;林肯的母親事事都聽丈夫的,但在林肯讀書的事情上,她卻無比堅決,「孩子必須上學了」,成就了美國最偉大的總統;杜魯門的母親為當總統的兒子自豪,同樣為她那在地裡挖土豆的兒子自豪;3歲還不會講話,9歲講話還不流暢的愛因斯坦,在他六歲時,母親就教他小提琴,讓他在沉浸在奧妙無窮的宇宙理論時能從小提琴的獨奏中得到解脫。母親是孩子成人的墊腳石,更是成長的助推器,在人的一生中他們烙上了永不磨滅的烙印。
一個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母親。
法庭上,多少罪惡貪官對著母親低頭悔罪;刑場上多少亡命之徒對著母親嚎啕大哭。惡貫滿盈的白寶山,在母親面前也放棄抵抗,跟著刑警走,乖乖伏法。
「人生只餘歸途」——父母去了,沒媽的孩子像根草。一方矮矮的墳墓,孩子在外頭,父母在裡頭。圍繞在父母身邊的親情,在歲月的磨蝕下慢慢淡了;溫情的眼神、愛戀的撫摸、牽掛的話語,智慧和力量之源惟有依託在內心一隅,慢慢模糊了。沒有了父母的陪伴,已步入中年或垂垂老矣,半個生命逝去了,餘生只能追隨著父母的腳步……
曾經有一份針對美中日的在校中學生調查,調查題目是「你最尊敬的人」,把父親、母親排在第一和第二位是日本中學生,把母親、父親排在第一和第三位是美國中學生,有「孝文化」傳統的中國中學生卻把母親、父親排在了十一位和十三位。
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孝文化慢慢淡化的嚴峻現實。資本的嗜血特質在吞噬著親情和骨肉情。為誰養老,親兄妹可以對簿公堂,出國留學,病床上的母親也不願見最後一面。啃老族,老保姆,數見不鮮,子女的陪伴竟是父母最大的奢望。
父母一生最放不下的是他們的子女,而子女卻是父母身後最悠然自得的「食人魔」。
迷途知返吧,多一些陪伴,來回報我們恩重如山的最無私的父母。
陪伴父母,從來都是不能等的事。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不方長。
趙忠祥老師。曾經深情朗誦過一首寫給子女的詩,聽哭了不少人:
當你還很小的時候,
他們花了很多時間,
教你用勺子,用筷子,吃東西,
教你穿衣服,綁鞋帶,系扣子,
教你洗臉,教你梳頭髮,
教你做人的道理。
......
如果有一天,
當他們站也站不穩,
走也走不動的時候,
請你緊緊握住他們的手,
陪他們慢慢地走。
就像……
就像當年他們牽著你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