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最早在詩經中

2020-12-27 百家號

《小雅·蓼莪》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以「蓼蓼者莪」起興,詩人自恨不如抱娘蒿,而是散生的蒿、蔚,由此而聯想到父母的劬勞、勞瘁,就把一個孝子不能行「孝」的悲痛之情呈現出來;用「瓶之罄矣,維螬之恥」開頭,講述自己不得終養父母的原因,將自己不能終養父母的悲恨絕望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詩人悲訴父母養育恩澤難報,連下九個『『我」字,體念至深,無限哀痛,有血有淚;末二句,以南山、飆風起興,創造了肅殺悲涼的氣氛,抒寫遭遇不幸的悲愴傷痛。

全詩如下:

蓼莪

先秦:佚名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看那莪蒿長得高,卻非莪蒿是散蒿。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辛勞!看那莪蒿相依偎,卻非莪蒿只是蔚。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勞累!汲水瓶兒空了底,裝水罈子真羞恥。孤獨活著沒意思,不如早點就去死。沒有親爹何所靠?沒有親媽何所恃?出門行走心含悲,入門茫然不知止。爹爹呀你生下我,媽媽呀你餵養我。你們護我疼愛我,養我長大培育我,想我不願離開我,出入家門懷抱我。想報爹媽大恩德,老天降禍難預測!南山高峻難逾越,飆風悽厲令人怯。大家沒有不幸事,獨我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難邁過,飆風悽厲人哆嗦。大家沒有不幸事,不能終養獨是我!

《小雅·蓼莪》一詩所表達的孝念父母之情對後世影響深遠。《晉書·孝友傳》載王裒因痛父無罪處死,隱居教授,「及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複流涕,門人受業者並廢《蓼莪》之篇」;又《齊書·高逸傳》載顧歡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書慟泣,學者由是廢《蓼莪》」,類似記載尚有,不必枚舉。子女贍養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實際也應該是人類社會的道德義務,而此詩則是以充沛情感表現這一美德最早的文學作品,對後世影響極大,不僅在詩文賦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詔書中也屢屢言及。《詩經》這部典籍對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最令人傷痛的是詩中一句: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沒有親爹何所靠?沒有親媽何所恃?出門行走心含悲,入門茫然不知止)。很容易讓人想起那句網絡流傳甚廣的話: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最後所悲傷的是很多人都會吟誦的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相關焦點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或許每個孩子,看著父母傾其所有地撫養自己時,都曾在心底許下長大後一定要好好孝順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自己有所成就的那一天時,自己還可以從容盡孝。總以為歲月漫漫,明天很多,可以先忙活經營自己的人生,陪伴父母也不必急在一時。卻忘了,歲月無情,人生無常。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少點應酬,少點充面子的請客,父母那口飯還是省的出來的!就看是讓父母過苦日子,還是讓自己或兒女過苦日子了!遠的不說,屯溪有些人,孩子上很貴的沒必要的早教機構或培訓班,父母在農村過苦日子,有那個必要嗎?@北回歸線:1、是子女對老人關心不夠(很多人沒有主動養老人的意識);2、是老人都是不願給子女添負擔@Alone』:還沒有爬過齊雲山,等有空帶娃去爬一定光顧老人家生意。
  • 寫給母親節——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餘歸途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餘歸途。 」它道出了父母對子女的恩情,寫出了兒女對父母的眷戀。有人說,它出自賈平凹的《寫給母親》。「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陰陽兩隔,母子再也難以相見,頓時熱淚肆流,長聲哭泣啊」,文章令人動容,但不是這個深情的句子。有人說,來自畢淑敏的《孝心無價》。「父母走了,帶著對我們深深的掛念。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句句精闢)
    我們永遠無法報答他們的恩情,趁著在世,好好的孝順,等真的去了,不留遺憾。父母在,家就在。 父母在,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去,兄弟姐妹是親戚。 曾經讀過一首詩,是給已逝的母親的,作者希望時間能夠倒流,一切的一切都能回到母親在世的模樣。可惜,歲月不能倒流,人生常常留下的是無盡的遺憾!
  • 李子柒爆屏的那道菜,央視刷屏的A4紙: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016月3日,李子柒的新視頻主題是"土豆的一生"。她種土豆,收土豆,最後把土豆做成土豆燒排骨、土豆泥、土豆薯片、酸辣土豆粉,一道道美食隔著屏幕都讓人垂涎欲滴。
  • 千古名句「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句才是精華,你知道嗎
    二、「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的下句,它的意思也很容易可以理解。父母離去的時候,意味著我們失去了家,從此以後,人生只剩下尋找「歸途」,而這個歸途指的就是家。但是父母已經離去,又談何歸途? 人的一生中,都會經歷短暫或者很長一段時間的離家生活。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他們要狀告玉娘的兒子,道德敗壞,不贍養父母。很快,兒子被帶到公堂,臉上掛著雲淡風輕的表情。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我們為人子女最起碼的道德準則,沒有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怎麼會有我們的今天呢?父母為了我們的成長進步嘔心瀝血,我們應該讓他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它的下半句更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但是在我看來,還有一種情比山高、比海深,這就是父母養育之情! 俗語「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這句農村俗語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是講述的父母的恩情,但是它的下半句更是精華,可惜很少人知道!
  • 寒衣節,遙寄 對父母的哀思
    又是一年寒衣節,遠在天堂的父母還好嗎?天堂路遠,怎樣才能寄託兒女對你們的思念?天冷了,帶上我們的思念和囑託,為您老祈禱......!不知二老一切可好?可能感知我們對您們的深深思念?.....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遠在天堂的父母,可還能感受到老么女對您的思念......!本來說好今天去的,可大姐說大哥打電話了,說是東院的三哥去世了,今天安葬,大哥二哥都在東院幫忙。
  • 父母健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若去,人生只剩歸途,感恩只在當下
    柳巖曾在節目《王牌對王牌》中,提及自己的父親,幾欲落淚。她給大家看了父母的結婚照,還說:「我這輩子,只看到我爸穿過兩次西裝。」一次,是很多年前,爸爸媽媽的結婚照。另一次,是在父母41歲那年,柳巖特意為父母辦的婚禮上。
  • 父母在時,尚有來處,父母不在,只剩歸途
    所以父母努力地照顧孩子成長是為了什麼?為了讓孩子羽翼豐滿,然後頭也不回。還真是諷刺呢。父母滿心滿眼都是孩子,可孩子的世界豐富多彩,有愛人,有朋友,然后角落裡有個位置放父母。情感愧疚時,拿出來曬曬,而後又是一千次一萬次的遺忘。都說懂事的孩子容易受傷,父母又何嘗不是?
  • 人生最大的教養,是善待父母
    人生最大的教養,就是善待父母。什麼叫:子欲養而親不在?人生最大的教養,就是善待父母。當他們老去的時候,當他們糊塗的時候,當他們耍小孩子脾氣的時候,請對他們和顏悅色,不要大吵大嚷,大吼大叫。你怎樣對父母,子女也將怎樣對你。父母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 俗話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半句更經典,卻幾無人知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父母之愛可謂是最純粹,也是最珍貴的感情。自出生以來,父母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和資源。家長可能對自己苛刻,但卻絕對不會對孩子小氣,對待孩子,平日裡是捧在手中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
  • 老話「父母去,兄弟姊妹是親戚」扎心,很少人知道上一句才是精華
    記得小時候,父母在這輩人,兄弟五人,姊妹三人,如今都已經到了知天命的歲數,對於爺爺奶奶來說也到了耄耋之年!在過去,老人們認為,「養兒能防老」,因此常常能聽到很多的名字,如「招娣」,「盼娣」之類的名字也是老一輩對兒子的期盼,在農村,老話常說「父母去,兄弟姊妹是親戚」,可誰又知道它的上一句,才是精華呀!
  • 帶上父母一起去旅行吧!
    在人生軌跡的變化中,我從1變成了N+1。變的不僅是人數,還有生活方式。我從一個人旅行,轉變成兩個人,再後來變成了三個人……看著日益老去的父母,轉過頭想想,這些年,除了逢年過節能回到家陪在父母身邊,其他時間我們之間仿佛隔著萬水千山似的。有時想,我該不該帶著爸媽一起出去旅行呢?詢問周遭的人,你願意跟父母一起去旅行嗎?
  • 身無饑寒,父母無愧於我,身無長進,我以何待父母
    我們最大的悲哀就是,拿著爸媽提供的物質和支持,學著他們不懂的知識,見識他們沒有見識過的世面,體驗他們沒有體驗過的人生。到頭來,卻嫌棄他們為何如此笨拙。每個人都是在母親的苦楚中來到這個世界,在父母盡心的撫養下茁壯成長的。
  • 都知道「父母在不遠遊」,其實下句才是關鍵,卻被忽略千年
    都知道「父母在不遠遊」,其實下句才是關鍵,卻被忽略千年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孝道是我們華夏民族根深蒂固的傳統美德,早在千年前,古人就提出了「善事父母為孝,子承老」的概念。從此,不論時光流轉,人事更替,孝始終都是立身根本,孔子也曾深入論孝,《論語.裡仁》裡提出「父母在,不遠遊」,告誡世人,家有老父老母時,不要自顧遠行,要牢記行孝道。其實,這話後面還有更為關鍵的一句,千百年來卻一直被人們忽略,誠然孝道是每一個兒女應盡的義務,但從古至今很多人,都因生計亦或夢想,不得已要背井離鄉。
  • 《詩經·小雅·蓼莪》
    這是我第一次讀到《詩經·小雅·蓼莪》,我陷入到了一種極大的悲傷之中。「民莫不轂,我獨不卒」這句話像是一根深深的刺扎進我的心裡。「大家沒有不幸的事情,為什麼不能終養父母的偏偏是我呢?」作者在本文的最後一句,發出了幾近撕心裂肺的吶喊。似是在嘆命運的不公,又似是在悔恨自己的前半生沒有好好侍奉雙親,留下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終身遺憾。
  • 父母年邁後最大的心酸……
    想陪你走漫漫人生路,想在你面前為你一直遮風擋雨,不想讓你面對人生的荊棘,不想讓你品嘗歲月的疾苦。父母愛孩子,想給他所有,不想讓他經歷和自己一樣的,千辛萬苦。可現在多少父母,都只能望著孩子遠去的背影,失聲痛哭。
  • 父母對於孩子的意義。希望你不要理解得太遲
    小時候,父母就像是天,我們好像怎麼努力都不可逾越,永遠逃不出他們的手心。但有時他們也像是一座山,可以是我們永遠的依靠。青少年,我們感覺羽翼好像逐漸豐滿,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想出去看外面的世界,看的多了,見識多了,才發現,父母好像也不是無所不能。但之後慢慢才會發現,父母才是不會算計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