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時,尚有來處,父母不在,只剩歸途

2020-12-24 我聽見你說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和父母聊過天了?多久沒有好好擁抱他們?多久沒有好好看看他們?

所以他們日漸增添的白髮你看不見

他們蹣跚佝僂的背影你看不見

他們小心翼翼地討好你看不見

他們欲言又止的沉默你看不見

可是他們看見了,看見了你的不耐,看見了你的敷衍,看見了你離開的決絕。

所以父母努力地照顧孩子成長是為了什麼?為了讓孩子羽翼豐滿,然後頭也不回。

還真是諷刺呢。

父母滿心滿眼都是孩子,可孩子的世界豐富多彩,有愛人,有朋友,然后角落裡有個位置放父母。情感愧疚時,拿出來曬曬,而後又是一千次一萬次的遺忘。都說懂事的孩子容易受傷,父母又何嘗不是?我們不過是仗著父母的寵愛肆無忌憚地傷害他們。

其實想想我們對著一個陌生人似乎都比對著父母更有耐心,我們自己昧心自問,對著家人發脾氣時,是因為不把父母當外人,還是因為自己的情緒想宣洩。都不過是因為父母好欺負罷了,因為他們包容,成了我們傷害他們的理由

父母又不欠我們什麼。

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恩,養育我們長大也是恩,關心我們是恩,擔心我們亦是恩。這一輩子的恩,因為我們還不起,所以乾脆就當不存在。但這樣我們可以過好這一生嗎?午夜夢回時分,會不會後悔,我們的日子是還長,可父母的時間能有多少?就算上天眷顧,父母身體康健,無病無災,可以活到100歲,滿打滿算也就只有50年,40年,30年,或者更少。

可我們大部分人依然還是會繼續傷害父母,只有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再流幾滴傷心淚,再說幾句哀緬詞。有什麼用呢?不過是自己給自己找的冠冕堂皇的藉口。

我們真的要好好愛自己的父母,愛不是說說而已。需要你溫柔耐心,體貼關心,再大的氣也不要對著父母,他們不是我們的出氣筒。人都有到老的那一天,有一天你也會成為父母的角色。愛是拿來呵護,而不是拿來踐踏。

多多愛自己的父母,畢竟這個世界上無條件愛你,支持你的,只有父母,哪怕你以後成為什麼人,什麼角色。

父母在時,你尚有來處,父母不在,你就只剩歸途。

相關焦點

  • 千古名句「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句才是精華,你知道嗎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的真正含義 一、「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的含義 通過字面意思理解,「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的意思是,只要父母健在,人生就有地方可去。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清晰,也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不管我們身處什麼地方,內心深處都有心靈的港灣。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它的下半句更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但是在我看來,還有一種情比山高、比海深,這就是父母養育之情! 俗語「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這句農村俗語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是講述的父母的恩情,但是它的下半句更是精華,可惜很少人知道!
  • 俗話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半句更經典,卻幾無人知
    孩子與父母產生隔閡,不願與家長說話,關係越處越冷,也寒了家長的心。在作家畢淑敏作品《孝心無價》中,有這樣一句話廣為人知,那就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這句話所表達的含義非常簡單,那就是父母賜予我們生命,讓我們得以降臨世界,才能品讀人間的是非善惡,體驗人生百態。我們應該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看過一個小故事:古代有個孝子叫韓伯俞。他的母親在他犯錯時,總是嚴加訓斥,有時還會打他。即便是長大成人,每次只要他犯錯,母親的教訓依然如故。有一次母親打他,他卻放聲大哭起來。母親很驚訝,幾十年來打他從未哭過。於是就問他:「為什麼要哭?」伯俞回答說:「從小到大,母親打我,我都覺得很痛。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王木匠:兒女壓力哪有那麼大?少點應酬,少點充面子的請客,父母那口飯還是省的出來的!就看是讓父母過苦日子,還是讓自己或兒女過苦日子了!遠的不說,屯溪有些人,孩子上很貴的沒必要的早教機構或培訓班,父母在農村過苦日子,有那個必要嗎?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最早在詩經中
    此詩以「蓼蓼者莪」起興,詩人自恨不如抱娘蒿,而是散生的蒿、蔚,由此而聯想到父母的劬勞、勞瘁,就把一個孝子不能行「孝」的悲痛之情呈現出來;用「瓶之罄矣,維螬之恥」開頭,講述自己不得終養父母的原因,將自己不能終養父母的悲恨絕望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詩人悲訴父母養育恩澤難報,連下九個『『我」字,體念至深,無限哀痛,有血有淚;末二句,以南山、飆風起興,創造了肅殺悲涼的氣氛,抒寫遭遇不幸的悲愴傷痛。
  • 《來處是歸途》是如何從平遙電影展中脫穎而出的|導演劉澤專訪
    在今年的平遙國際電影展「從山西出發」單元中,有一部來自新導演劉澤的作品《來處是歸途》,被老導演謝飛稱為「出人意料地質量紮實,演員整齊」,對這部片子謝飛還給出了四顆星,可見對於後生晚輩的支持與看好。
  • 寫給母親節——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餘歸途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餘歸途。 」它道出了父母對子女的恩情,寫出了兒女對父母的眷戀。有人說,它出自賈平凹的《寫給母親》。「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陰陽兩隔,母子再也難以相見,頓時熱淚肆流,長聲哭泣啊」,文章令人動容,但不是這個深情的句子。有人說,來自畢淑敏的《孝心無價》。「父母走了,帶著對我們深深的掛念。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句句精闢)
    是啊,無論我們多大,有父母在,我們就永遠是被寵愛的孩子,可以撒嬌任性,生病時有人疼愛關心,父母像大樹一樣,為我們遮擋風雨,總為我們撐起一片天,給我們庇護,給我們溫暖,給我們力量。歲月無情催人老,當看著父母年歲漸老,滿頭白髮,我們感慨我們無耐無法留住時光。
  • 李子柒爆屏的那道菜,央視刷屏的A4紙: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016月3日,李子柒的新視頻主題是"土豆的一生"。她種土豆,收土豆,最後把土豆做成土豆燒排骨、土豆泥、土豆薯片、酸辣土豆粉,一道道美食隔著屏幕都讓人垂涎欲滴。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長安城外的一座破屋裡,有一對十分恩愛的夫妻。日子雖然過的貧苦,但兩人毫無怨言。第二年,妻子玉娘生下一個圓嘟嘟的胖小子,丈夫王生十分高興,可沒想到,厄運卻很快降臨到兩人頭上。一日,兒子突然高燒不退,玉娘和王生十分著急。王生急忙出去找大夫,卻被一群衝來的兵撞倒,當場去世。王娘聽聞丈夫死訊,悲痛不已。但兒子年幼,為母則剛的玉娘只好抱著兒子四處求醫問藥,幸運地是孩子的病治好了。
  • 給父母買旅居房產,這幾點你一定要注意
    《屈原列傳》有云:「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父母,是我們生命的來處,是我們的根,更是我們與死神之間的牆。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未來值得期待;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生命的盡頭清晰可見。不管年齡幾何,有父母可依靠的人,心裡總是安定的。
  • 寒衣節,遙寄 對父母的哀思
    又是一年寒衣節,遠在天堂的父母還好嗎?天堂路遠,怎樣才能寄託兒女對你們的思念?天冷了,帶上我們的思念和囑託,為您老祈禱......!不知二老一切可好?可能感知我們對您們的深深思念?.....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遠在天堂的父母,可還能感受到老么女對您的思念......!本來說好今天去的,可大姐說大哥打電話了,說是東院的三哥去世了,今天安葬,大哥二哥都在東院幫忙。
  • 一個人最好的風水是對待父母的態度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一個人最好的風水,不在面相,不在住宅,很多人不知道……《勸孝歌》有云:「忤逆不孝矣,三世果報然,勿以不孝身,枉著人子皮。」孝順父母,是做人的根本。
  • 對待父母的態度,是世上最厲害的算命
    父母,是我們的佛有個故事廣為流傳:從前,有個人十分信佛,於是告別相依為命的母親去遠方找佛。如果你夜深了還沒到家,需要敲門投宿時,若看到開門的人沒穿鞋,他便是你要找的佛。」那人走了很久,投宿了很多人家,但沒一人赤腳為他開門。後來,那人終於到了家門口,又累又餓,只好無奈地敲門:「媽,快開門!」
  • 父母健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若去,人生只剩歸途,感恩只在當下
    柳巖家境並不好,父母都是農村出身,他們結婚時,沒辦過什麼儀式。在柳巖19歲時,母親被確診癌症,為了給家裡分擔生活壓力,柳巖參加了主持人選秀比賽,賺錢為母親治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
  • 沒本事的子女才會對父母說這幾句,疏遠了親情,更傷了自己
    但就算能陪在父母身邊,很多人也不珍惜這段時間,總是對父母各種嫌棄,言語間也總是刺傷父母。而且,通常沒本事的子女才會對父母說以下這幾句,不僅疏遠了親情,更傷了自己。所以,就有一些年輕人,在遭遇挫折,遇到難題時,不再聽父母的意見,還總對父母說:「別說了,你們那一套早過時了。」其實,越是沒本事的子女才會對父母這麼說,因為他們自己解決不了問題,就會脾氣暴躁,說話不過腦子,然後對父母說出這樣一句傷感情、傷尊嚴的話。
  • 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有句話說得特別好,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人間最大的愛,莫過於父母之愛。有父母的地方,才有家。有家的地方,才有溫暖。家,是一個有溫度的詞,它不僅是我們身體休息的地方,更是我們心靈停靠的港灣。
  • 老話「父母去,兄弟姊妹是親戚」扎心,很少人知道上一句才是精華
    在農村,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對於兄弟姊妹來說,父母不在了,「根」斷了,姑姑也不會像過去那樣,常回娘家來看看了,而對於叔叔伯伯來說,爺爺奶奶去世了,家裡的聚會,坐在一起給老人過壽也不會再有了!都說,兄弟鬩牆,老人在的時候,都不敢造次,倘若老人走了,自然兄弟間的嫌隙也就慢慢的大了,雖然說,「長兄如父」,但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加上貧富不均,自然兄弟姊妹間也就慢慢的淡 了!在農村,俗語「父母在,兄弟姊妹是一家」是這句俗語或老話的上半句,可誰又知道,這上半句更是精華呢?
  • 都知道「父母在不遠遊」,其實下句才是關鍵,卻被忽略千年
    都知道「父母在不遠遊」,其實下句才是關鍵,卻被忽略千年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孝道是我們華夏民族根深蒂固的傳統美德,早在千年前,古人就提出了「善事父母為孝,子承老」的概念。從此,不論時光流轉,人事更替,孝始終都是立身根本,孔子也曾深入論孝,《論語.裡仁》裡提出「父母在,不遠遊」,告誡世人,家有老父老母時,不要自顧遠行,要牢記行孝道。其實,這話後面還有更為關鍵的一句,千百年來卻一直被人們忽略,誠然孝道是每一個兒女應盡的義務,但從古至今很多人,都因生計亦或夢想,不得已要背井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