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琳希望我推薦關於學習方法的書。我手邊剛好有兩本書,是這兩年暢銷的《刻意練習》和《如何高效學習》。
但並不推薦。
看過不少這類書,它們都能自圓其說,並有實例佐證。理論上可行。看得時候我也頻頻點頭認可,但看完之後受益寥寥。
這讓人迷惑。直到我看到了《這才是心理學》中的這段話:
在教育心理學領域,在研究學習方式方面有一個這樣的案例。長期以來,人們相信存在一種方法能讓教師測量出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方式」。我在這裡不會論及特定的方式,因為不同的作者對「方式」包含什麼有不同的理解(這有時候也是問題的一部分)。不管怎樣,教師們隨後理應「教授」這些方式——能夠使孩子們的成績變好(有時也稱如果採用這種方式,所有學生都能同等地獲得獲得成績上的提升。)問題是,對於這個想法進行數以百計的研究之後,研究沒有證實這種觀點,也沒有可重複的證據顯示,教師可以將教學和這些方式「匹配」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無法測量,無法推廣。或者樂觀地想,只是目前還沒有找到適於測量的變量,有效推廣的方法。
在研究有所突破之前,就不必寄希望於看了哪本書後能夠系統地掌握某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了。
不能測量與推廣,並不等於不存在。學習方法與行為方式一樣,每時每刻形成,每時每刻改變。大多數時候是被動的,受環境的影響;但也可以是主動的,主動去了解,主動去嘗試。
這建立在自我認知之上。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好習慣》:
常常被問到「要給孩子養成什麼樣的好習慣?」
我覺得,最重要的好習慣有二:一個是誠實,一個是認真負責。
作為一種習慣的誠實,不是通常意義上「撿到一分錢要交給警察叔叔」,也不是「打破玻璃要承認」,而是:你敢不敢,能不能面對自己。
正視自己的欲望:我想要做什麼--孩子有沒有自己的想法?敢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敢不敢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怕不怕失敗?
正視自己的能力:我能做到哪一步?能不能準確的估計,不粉飾、不謙虛?能不能「積跬步」,不急躁、不失望?會不會找方法?敢不敢求助他人?
對自己的誠實,比對別人的誠實更難。它要求你時時刻刻保持清醒,跳出來看自己。
引導孩子去明確自己的目標,想像會被什麼阻礙,模擬應對的方式。告訴他們真正的勇敢是敢於面對自己的怯懦,敢於面對失敗。
落到具體學習上孩子起初會很難估計自己是真的懂了,還是好像懂了。
數學上我們採取的方法是重做例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自己做一遍,就知道哪裡有漏洞。語文英語就是落在筆頭,能寫出來,才是真了解。
那種看一眼,便說:我知道了。只是自我欺騙而已。
另一個習慣是「認真負責」。
曾經有個孩子在語文群裡找人改作文。我看過之後同他講:這篇作文沒法改,因為它沒有主線,像「蘿蔔開會」。整篇給人感覺就是:我東湊湊、我西湊湊,我湊、我湊、我湊湊湊,終於湊夠字數了。
另一個孩子來解釋:阿姨,他肯定是不喜歡這個題目,沒什麼好說的啊。
怪阿姨告訴他:孩子,所有人都是去評價你的作品,沒有人會關心背後的「苦衷」。沒有人會在意你做這件事的時候喜不喜歡,想不想。別人看到的,是你做的成果。那成果永遠寫著你的名字。
明白需要對自己的作品負責,做事的時候便會認真。衡量認真的標準很簡單:認真的人會專注在目標上。當你開始強調客觀情況,計算他人責任的時候,心氣已經洩了;當你開始抱怨的時候,開始求取同情的時候,就是在放棄了。
那種「湊合一下」、「混過去」、「差不多就行了」的念頭,要像打地鼠一樣敲下去。
事事必須傾盡全力嗎?並不。我對孩子的要求始終是:要努力,不要玩命。不要搞到「賣腎買果六」,分分鐘濺圍觀群眾一臉血的程度。命只有一條,玩得不好就玩丟了。
而且,人民有軟弱的權利,有偷懶的權利。但回到第一條,在沒有認真的時候,你能不能誠實的面對自己?
可以認慫,但不能欺騙自己。
誠實的習慣,令孩子明確自己需要做的事;認真負責的習慣,保證做事的質量。其他種種,都只是做事的方法。不管是「番茄工作法」,還是「34枚金幣時間管理」或者其他,都是輔助,無所謂採用哪種。哪種用著順手,就哪種吧。不用,也沒所謂。沒有裝備,還不跑步了?
從果六這個詞來看,應該是寫於2014年。迄今我仍然認為對自己誠實是第一要務,但態度之外,準確地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需要怎麼樣的幫助是個技術問題。
時間允許的話,可以自己慢慢體會,嘗試,在這個過程中,即可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可惜現實往往沒有給慢熱、晚熟的孩子足夠的空間。因此在必要的時候,請求助相關專業人士,解決具體問題。
在這裡我想放一段視頻,是李宇春在《明日之子》中對選手的指導。
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搜這幾位選手之前和之後的現場來對比,在經過指導之後,他們確實揚長避短,呈現了一個進步巨大,相對完美的表演。
這些指導當然基於李宇春的專業素質,絕大多數家長未必能如此具體地幫助到自己的孩子,但是,請問問自己,能不能在孩子瀕臨崩潰的時候講一句「先堅持下去」,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敢不敢問孩子「有格鬥心嗎」,拿到不如意的成績不責備而是說「這是我們需要去共同面對的東西」?
如果一定要推薦書的話,我推薦這本:
《GRIT》這本書的第三部分「如何讓你的孩子更加堅毅」中有這麼一段話:「我的目標是教他們自律,以及像我那樣認真做事。你必須這樣學習、體驗。堅毅的品質不會自動產生。對我來說,教導孩子們有始有終地做完事情是很重要的。」
所有介紹學習方法的書和文章都只是展現了一種可能,包括我之前的推送,它們的意義在於「可以這麼做」,並不意味著必須這麼做才有效果,或者這麼做了一定有效果。理論上可行的方法,要經過自身實踐的驗證。且這些實踐,並不會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問題會層出不窮,方法須不斷修正。
沒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一勞永逸的方法,你只能不斷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