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可行

2021-02-20 秋色連波

讀者琳希望我推薦關於學習方法的書。我手邊剛好有兩本書,是這兩年暢銷的《刻意練習》和《如何高效學習》。

但並不推薦。

看過不少這類書,它們都能自圓其說,並有實例佐證。理論上可行。看得時候我也頻頻點頭認可,但看完之後受益寥寥。

這讓人迷惑。直到我看到了《這才是心理學》中的這段話:

在教育心理學領域,在研究學習方式方面有一個這樣的案例。長期以來,人們相信存在一種方法能讓教師測量出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方式」。我在這裡不會論及特定的方式,因為不同的作者對「方式」包含什麼有不同的理解(這有時候也是問題的一部分)。不管怎樣,教師們隨後理應「教授」這些方式——能夠使孩子們的成績變好(有時也稱如果採用這種方式,所有學生都能同等地獲得獲得成績上的提升。)問題是,對於這個想法進行數以百計的研究之後,研究沒有證實這種觀點,也沒有可重複的證據顯示,教師可以將教學和這些方式「匹配」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無法測量,無法推廣。或者樂觀地想,只是目前還沒有找到適於測量的變量,有效推廣的方法。

在研究有所突破之前,就不必寄希望於看了哪本書後能夠系統地掌握某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了。

不能測量與推廣,並不等於不存在。學習方法與行為方式一樣,每時每刻形成,每時每刻改變。大多數時候是被動的,受環境的影響;但也可以是主動的,主動去了解,主動去嘗試。

這建立在自我認知之上。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好習慣》:

常常被問到「要給孩子養成什麼樣的好習慣?」

 

我覺得,最重要的好習慣有二:一個是誠實,一個是認真負責。

 

作為一種習慣的誠實,不是通常意義上「撿到一分錢要交給警察叔叔」,也不是「打破玻璃要承認」,而是:你敢不敢,能不能面對自己。

 

正視自己的欲望:我想要做什麼--孩子有沒有自己的想法?敢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敢不敢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怕不怕失敗?

 

正視自己的能力:我能做到哪一步?能不能準確的估計,不粉飾、不謙虛?能不能「積跬步」,不急躁、不失望?會不會找方法?敢不敢求助他人?

 

對自己的誠實,比對別人的誠實更難。它要求你時時刻刻保持清醒,跳出來看自己。

 

 引導孩子去明確自己的目標,想像會被什麼阻礙,模擬應對的方式。告訴他們真正的勇敢是敢於面對自己的怯懦,敢於面對失敗。

 

落到具體學習上孩子起初會很難估計自己是真的懂了,還是好像懂了。

 

數學上我們採取的方法是重做例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自己做一遍,就知道哪裡有漏洞。語文英語就是落在筆頭,能寫出來,才是真了解。

 

那種看一眼,便說:我知道了。只是自我欺騙而已。

 

另一個習慣是「認真負責」。

 

曾經有個孩子在語文群裡找人改作文。我看過之後同他講:這篇作文沒法改,因為它沒有主線,像「蘿蔔開會」。整篇給人感覺就是:我東湊湊、我西湊湊,我湊、我湊、我湊湊湊,終於湊夠字數了。

 

另一個孩子來解釋:阿姨,他肯定是不喜歡這個題目,沒什麼好說的啊。

 

怪阿姨告訴他:孩子,所有人都是去評價你的作品,沒有人會關心背後的「苦衷」。沒有人會在意你做這件事的時候喜不喜歡,想不想。別人看到的,是你做的成果。那成果永遠寫著你的名字。

 

明白需要對自己的作品負責,做事的時候便會認真。衡量認真的標準很簡單:認真的人會專注在目標上。當你開始強調客觀情況,計算他人責任的時候,心氣已經洩了;當你開始抱怨的時候,開始求取同情的時候,就是在放棄了。

 

那種「湊合一下」、「混過去」、「差不多就行了」的念頭,要像打地鼠一樣敲下去。

 

事事必須傾盡全力嗎?並不。我對孩子的要求始終是:要努力,不要玩命。不要搞到「賣腎買果六」,分分鐘濺圍觀群眾一臉血的程度。命只有一條,玩得不好就玩丟了。

 

而且,人民有軟弱的權利,有偷懶的權利。但回到第一條,在沒有認真的時候,你能不能誠實的面對自己?

 

可以認慫,但不能欺騙自己。

 

誠實的習慣,令孩子明確自己需要做的事;認真負責的習慣,保證做事的質量。其他種種,都只是做事的方法。不管是「番茄工作法」,還是「34枚金幣時間管理」或者其他,都是輔助,無所謂採用哪種。哪種用著順手,就哪種吧。不用,也沒所謂。沒有裝備,還不跑步了?

 

從果六這個詞來看,應該是寫於2014年。迄今我仍然認為對自己誠實是第一要務,但態度之外,準確地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需要怎麼樣的幫助是個技術問題。

時間允許的話,可以自己慢慢體會,嘗試,在這個過程中,即可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可惜現實往往沒有給慢熱、晚熟的孩子足夠的空間。因此在必要的時候,請求助相關專業人士,解決具體問題。

在這裡我想放一段視頻,是李宇春在《明日之子》中對選手的指導。

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搜這幾位選手之前和之後的現場來對比,在經過指導之後,他們確實揚長避短,呈現了一個進步巨大,相對完美的表演。

這些指導當然基於李宇春的專業素質,絕大多數家長未必能如此具體地幫助到自己的孩子,但是,請問問自己,能不能在孩子瀕臨崩潰的時候講一句「先堅持下去」,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敢不敢問孩子「有格鬥心嗎」,拿到不如意的成績不責備而是說「這是我們需要去共同面對的東西」?

如果一定要推薦書的話,我推薦這本:

《GRIT》這本書的第三部分「如何讓你的孩子更加堅毅」中有這麼一段話:「我的目標是教他們自律,以及像我那樣認真做事。你必須這樣學習、體驗。堅毅的品質不會自動產生。對我來說,教導孩子們有始有終地做完事情是很重要的。」

所有介紹學習方法的書和文章都只是展現了一種可能,包括我之前的推送,它們的意義在於「可以這麼做」,並不意味著必須這麼做才有效果,或者這麼做了一定有效果。理論上可行的方法,要經過自身實踐的驗證。且這些實踐,並不會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問題會層出不窮,方法須不斷修正。

沒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一勞永逸的方法,你只能不斷嘗試。

相關焦點

  • 高考取消英語,大學開始學習是否可行,理論上可以,但有一個難點
    那麼,如果高考取消英語,學生上大學以後再開始學習英語是否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從事科研工作的至少也必須是本科學歷,大學開始學英語理論上也完全來得及。比如同濟大學的學生,很多專業第一年學的就是德語,一年後德語也基本完成了初步教學,到了3年級,已經可以選用專業的德語教材上課了。
  • 淄博:網傳中藥包能驅蚊 專家稱理論可行孕婦慎用
    不少網上出售的驅蚊包標榜孕婦兒童可用(圖片來自網絡)  淄博齊魯網6月5日訊 (記者 王曉娜 )近日,隨著高溫天氣一步步臨近,蚊蟲也將增多,不少市民開始提前尋找驅蚊方法,近日,記者發現網絡上各種標榜具有驅蚊蟲效果的驅蚊包賣得火熱
  • 美參議員不按套路出牌,提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建議,僅僅是理論可行
    這種說法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卻沒有任何可操作性。因為這個提議會引起美、俄、土三方的反對。之所以說這建議是可靠的,是因為S-400防空系統是橫在美土兩國關係正常化之間的最重大且繞不過的坎,必須解決才能使兩國關係恢復到此前盟友的狀態。土耳其此前花費了25億美元向俄羅斯採購了一批S-400防空系統,並且已經接收。沒有問題的話肯定不能退還回俄羅斯。
  • 通過聲音發電可行嗎?
    那麼,通過聲音發電在科學理論層面上可行嗎?答案是不僅可行,而且在生活中我們還有關於這項理論技術的發明應用。首先,筆者簡單的分析一下聲音發電的原理。聲能發電技術是指通過一個換能器實現聲能到電能的轉換。毫無疑問,聲能收集裝置的作用就是採集聲音,例如霍爾姆茲共鳴器對入射聲波進行收集和放大、利用聲學晶體共振腔將入射聲波駐留等;而換能器作用就是轉變能量,根據換能器的不同種類將聲能發電裝置主要分為三種:壓電式發電裝置,採用壓電材料作為換能元件,既入射聲波通過時引起壓電晶體產生形變,其內部會產生極化現象,同時在它的兩個相對表面上出現正負相反的電荷產生電動勢
  • 最強大腦超強記憶法真的可行嗎?
    最強大腦超強記憶法真的可行嗎?人們經過短期培訓之後,能夠大幅度提升記憶力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神經元之間的聯繫四通八達,上通無阻信息才得以瞬間傳遍每個角落,有的這樣一個超級信息通道,人才可以進行思考進行趕製,進行思維等一切心理活動。人腦可以儲存1000億個信息單位相當於5億本書的知識總量。
  • 研究人員利用費曼的思想發展出可行的「萬物理論」
    萬物理論認為,宇宙中四個基本的物理力:引力、強核力、弱核力以及電磁,都可以被組合成一個無所不包的理論。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單獨的理論能把它們全部解釋清楚。物理學家們正在修正理察·費曼1957年提出的一個實驗,希望能找到一個統一的萬物理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理論在它們各自的領域內能很好地解釋世界。
  • 「笨人理論」是學習的法寶
    在課堂上,我一直跟學生強調做學問首先要學會「笨人理論」。在幾十年教學科研生涯中,我多半時間「泡」在教學實踐工地。我喜歡工地,只要工地有什麼特殊情況我都會去現場勘查,有時候工地負責人不請我,我也會想方設法去。雖然現場沒有現成理論和已完善的經驗總結,學習要花很多「笨力氣」,但現場卻是最好的學習和思考之地,現場很多問題即是創新本源。
  • 不,理論上其實可行!
    如果真的想要在5千米以外連接WiFi的話,從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只不過這個過程非常的複雜,需要的設備也不少,大體上有兩種方式可以實現,分別是無線網橋和路由器中繼。接下來我們就來分別介紹一下。事實上,家用WiFi本來信號就不是很強,如果通過這種方式強行傳輸到5公裡外的話,它的信號本來就不好上,傳播這麼遠的距離只會更慢,所以在5公裡之外接收到的WiFi信號使用起來上網速度應該會非常慢,一旦遇到雨雪天氣,幾乎就不能用了,而且搭設的無線網橋也需要維護,要注意防水。成本不低。
  • ETS巨坑丨plausible在GRE閱讀裡面到底是可行還是不可行?
    是可行還是不可行呢?這個句子A recent discovery that asteroids are highly porous makes Rubin’s hypothesis more plausible.是說Rubin的觀點到底是可行還是不可行呢。
  • 商學課程架構師(10):教授治校可行嗎?
    經常會有人質疑教授治校的管理方式是否可行,覺得讓教授管理組織不靠譜,不如職業經理人更專業。特別是在當下,一些大學經常爆出教授評級、論文質量等方面的負面消息,使公眾對大學的治理方式提出了質疑。那麼,教授治校還可行嗎?學院雙重的發展目標與其他社會組織相比,學校(包括學院)最大的不同在於:學校的發展目標是雙重的,既有商業目標,又有學術目標。
  • 理論上可行使用效果不佳
    夏季蚊蟲漸多,網上流行起一種「電子蚊香」,稱在手機上下載軟體,就可以通過發射超聲波、次聲波來驅蚊。如果睡不香,還有一種「熟睡」軟體,稱能讓人深度睡眠。多數軟體免費,記者試後卻發現,幾乎沒有什麼效果。  驅蚊:反被咬了幾個包  「驅蚊器」軟體稱,安裝在手機上可發射超聲波驅蚊。
  • 入戶門上如何設計鞋櫃,是否好用可行
    入戶門上設計鞋櫃一種是入戶門上面的部分空間,可以做儲物櫃,但是做鞋櫃有些高,取放物品不方便。通常在入戶門的正上方,到樓頂之間的空間做櫃體。通常室內層高2.6-2.8米左右,門高2.1米左右,大約可以做40-70釐米高的櫃體。
  • 網友:真的可行嗎?
    那麼對於電影中的某些「高級科技」,現實中可行嗎?首先,我們來討論支撐影片的大環境線索理論:在太陽燃料耗盡演變為紅巨星之際,人類為了尋求新的宜居帶,選擇用發動機推動地球。這個方程揭示了物體質量與能量的轉化關係,暗示著極微小質量的物質蘊藏著極大的能量,由此衍生的核裂變和核聚變是原子彈、氫彈的理論依據。在電影情節設置中,可控核聚變技術應當是人類文明中的成熟技術之一。由這項技術提供的推動地球的能量是完全可行的。
  • 可行可行!梅漬小番茄好好好吃哦!
    可行可行!梅漬小番茄好好好好吃哦冷藏之後冰爽酸甜那味誰吃誰懂…太好吃了吧?不愛吃小番茄的我都有點被驚到??吃完了番茄還喝完了湯比看起來好吃100倍。。蓋上蓋子,冷藏2-3h就可以吃啦~~~
  • 抑鬱症恐懼上學,在家自學至高考是否可行?
    抑鬱症恐懼上學,在家自學至高考是否可行?理論上說,怎麼都可以,去學校,在家學習都能參加高考,問題在於,那些在學校正常學習的學生,都不見得考出多好的成績,自己在家,遇到不會的怎麼辦,誰輔導,自控能力怎麼樣,最後落到學習效果上,到高考的時候,能達到什麼水平。
  • 教師招聘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是一種關於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於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建構主義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思想淵源,它具有迥異於傳統的學習理論和教學思想,對教學設計具有重要指導價值。代表人物:皮亞傑、斯騰伯格、卡茨、維果斯基等。
  • 李和平:英語「一年多考」在技術上已經可行
    2013年03月03日 05:26  稿源:中安在線-新安晚報   分享到:   高考英語試點「一年多考」在技術上已經可行;通過透視「富(官、星)二代」們的出格行為,要看到對教育深層次改革的提醒……昨天,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李和平接受新安晚報記者專訪
  • 如果取消家庭作業,所有作業必須在課堂上完成,可行嗎?
    我覺得可行,但很難行得通。因此,最終還是不可行。一、為什麼可行呢?如果發一紙調查函:取消家庭作業,所有作業必須在課堂上完成作為兩個學生的家長,我舉雙手贊成。原因有3:1、從減負的角度來說,給家長省去了許多時間,省去了許多負累。在我看來,像一至三年級的學生,家庭作業在2個小時以內能夠完成的,就相當不錯了。如果加上讀書、背書、背筆記,那三個小時就不一定夠了。
  • 科學家為什麼說弦理論據稱是「唯一」能夠統一四種基本力的理論?
    面對把基本理論應用於可觀測宇宙時的困難,一些研究人員呼籲改變理論物理學中已有的一些信條。他們開始明確地提出,如果一個理論足夠優美且能夠解釋現象,那麼它不需要實驗的檢驗。這無疑打破了數百年來通過實證鑑定科學知識的哲學傳統。如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所說,理論的科學性必須是可證偽的。
  • 已經讀到大三了,退學復讀學醫,可行嗎?
    剛在網絡上看到有一個大學生在尋求幫助,他說自己現在已經讀到大學三年級了,想申請退學,重新高考學醫,不知道是否可行?下面很多網友都在「鼓勵」說完全沒問題,實際上真的如此嗎?從理論上來說是可行的,但現實往往很骨感,尤其是你想學的是醫學類專業,難度超乎你的想像。雖然我不是學醫的,但是周圍有太多的學醫的人覺得自己過得很艱難,艱難的不是收入,而是整個的專業成長過程,走上工作崗位後的各種壓力,所以學醫的人一定要是意志無比堅定,而且還要有一定的天賦才行,碌碌無為,頂著壓力過日子,其實也沒有什麼太大的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