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可行,但很難行得通。因此,最終還是不可行。一、為什麼可行呢?如果發一紙調查函:取消家庭作業,所有作業必須在課堂上完成作為兩個學生的家長,我舉雙手贊成。原因有3:1、從減負的角度來說,給家長省去了許多時間,省去了許多負累。在我看來,像一至三年級的學生,家庭作業在2個小時以內能夠完成的,就相當不錯了。如果加上讀書、背書、背筆記,那三個小時就不一定夠了。這從孩子放學到家庭作業完成,最起碼要3——4個小時,家長不能離身。(1)家長為什麼不能離身呢?拿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學生來說吧。一是愛動,靜不了多長時間。
家長在身邊可以時時提醒,讓孩子注意力集中到寫作業上,以免分神,影響作業進度,影響作業正確率。二是寫字要規範,坐姿要正,握筆姿勢要對,一筆一畫要按次序,不能顛三倒四。許多字對孩子來說,比較陌生,家長要一筆一划的教,然後讓孩子臨摹;甚至有時要拿著孩子的手體會筆劃的行與收,從細節中讓孩子記牢每個字的寫法。三是孩子會有許多問題要問?家長如果不在孩子身邊,孩子拿不準,也許就放棄,也許就胡亂寫,慢慢的孩子就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度。家長需明白:陪孩子寫作業,不單單是陪孩子時間,而是要培養孩子養成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寫作業要坐好,要一鼓作氣寫完再幹別的事。
中間孩子遇到什麼問題,還要幫助孩子分析,引導孩子悟懂,弄通,不能隨便的就把大人知道的答案告訴孩子。最好是對一些疑難問題在家長幫助下解答的,讓孩子再複述一遍自己的解題思路,檢驗孩子是否真正的理解會做。(2)家長的負累。有時候,老師給孩子布置作業,其實就是給家長布置作業。孩子做作業,家長要檢查,籤字。只要有家長的籤字,家長就要擔錯誤與否的責任呢?第二天,假如老師挑到了你孩子的作業,發現了什麼問題,必定要在簡訊中與你溝通,指出孩子的馬虎,不認真,其實劍指家長。孩子的成績應該是跟老師的教學好壞掛鈎的。不管是有方法的老師,還是沒有方法的老師,都需要給孩子布置作業,作業是對基礎知識的鞏固,也是對理論知識(本本主義)的一種實踐體驗,更是對書本知識的一種延展。
有方法的老師,也就是用心的老師,給孩子布置的作業簡練而有重點,孩子通過寫作業,有的放失的提高自己;沒有方法的老師,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老師,大量的給孩子布置重複的作業,眉毛鬍子一把抓,不但起不到提高孩子成績的效果,反而使孩子越寫越厭煩,滋生出馬虎、潦草的毛病。近來,網傳的「不寫作業父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句話更好的詮釋了孩子寫作業時與家長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我深有體會,輔導孩子,尤其是做作業,做錯了,讓孩子改,孩子是滿臉不情願,拿著橡皮帶著氣,把氣一股腦撒在作業本上,使勁地擦擦擦,有時把作業本擦得一條一條的,氣得我牙咬的咯咯響,恨不能一巴掌拍扁他。
2、從工作的角度來說,能夠讓家長騰出陪孩子做作業的時間,幹一些增加收入的事情。如果取消了家庭作業,家庭經濟狀況欠佳的家長,就可以利用晚上的時間,賺一些外快,貼補家用。單位職工,可以利用輔導孩子省下來的時間,充電加油,補充能量,寫論文,搞科研,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用工作實績獲得晉升和加資加薪。3、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上來說,可以讓孩子接受一些個人興趣上的培養,從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幸福生活增加一些調料和潤滑劑。要說現在誰最累?身邊的許多家長說,孩子們最累。因為作業多,孩子睡眠不足。按照標準的睡眠時間,幼兒園的孩子睡眠時間最好達10——12小時,小學的孩子達9——10小時,初中的孩子最好達8——9小時,高中的孩子最好在8小時以上。
這有利於孩子的身體發育,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我還比較看重孩子的睡眠時間,總想法保證孩子晚上睡眠達到9小時以上。我家孩子上一年級,有時候,作業稍稍一多,加上背課,孩子上床時間很可能會推遲到11點左右,早上7點叫孩子起床,一晚上只能睡8個小時。我家樓上一位女生上初二,每天晚上讀書及近12點,早上6點多一點,就起床吃飯,每天睡覺時間不足7個小時。單位一位退休阿姨的孫女,今年上高三,畢業班,晚自習到家快10點,加點餐,再做會兒作業,洗漱上床,幾乎沒有不過12點的。每天晚上臨睡前還要叮囑奶奶早上5點叫自己起床讀書,奶奶心疼的不得了,也是沒辦法?因為考試成績,孩子壓力很大。
說讓減少考試次數,說不讓公布孩子成績,但不考試,不公布孩子成績,哪裡知道孩子學習的好壞呀?明裡不考不公布,實則暗地裡考試次數依舊不少,考試成績依然公布,這好有個比較啊。家長心裡明白,老師也可以拿成績來激勵後進的學生。分分,孩子的命根。遇到一些開明的家長,孩子還好受些。家長通過考試找出孩子的薄弱環節,有針對的給孩子講解釋義,積累孩子解決難題的方法,提高孩子解答難題的能力。而生活在脾氣暴躁家庭裡的孩子,就沒那麼幸運了,一旦考試低分,就會小心翼翼地收緊自己的行為,怕自己小小的失誤觸發父母對分數的看重,輕則遭到父母的斥責,重則免不了皮肉之苦。
因為爭做三好學生,孩子循規蹈矩。教學的目的是因材施教,培育不同的人才。但工廠化的育人模式,能培養出各顯其能的人才嗎?顯然不能。說實話,我們平時的教育,不管是家長或是老師要求孩子最多的就是「聽話」,「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聽話」的學生就是三好學生。每個孩子所處的環境不同,興趣、愛好各有不同,但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實則摧毀每個孩子最具有潛力的發展才能。如果取消家庭作業,家長可以利用孩子在家的閒暇時間,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為孩子報一個或兩個孩子喜歡的興趣項目,有助於孩子才藝方面的發展,有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發育,對提高孩子審美觀,禮儀養成,促進孩子與人交往都大有裨益。
二、那麼,為什麼行不通呢?1、爭名爭利爭資源。讀書好啊。讀書的好處不勝枚舉。往大處說:讀書可以出人頭地,讀書可以揚名立萬。往實際一點說,讀書可以改變命運,讀書讀到好大學可以分配到好工作,好工作預示著一輩子衣食無憂。談及資源,就不得不說教育資源,好的教育資源是稀缺的。現在什麼最貴,房子最貴,學區房蹭蹭的向上漲,就是教育資源做的鬼。想讓孩子上好學校,考好大學,「985、211、雙一流」,沒有硬核不成。一般來說,付出和收穫是成正比的。孩子們在學校學到的是一樣的,但回到家中,因為父母的教育觀念不同,而產生很大的差別。
有的父母站位高,眼界廣闊,孩子的出路將來會愈走愈寬廣;也有的父母站位低一些,目光狹隘一些,注重眼前利益,孩子的想法也不大,追求的目標也相應小一些、近一些。這就需要補食。需要做家庭作業,查漏補缺。要想超過他人,就要付出「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的毅力和額外的付出。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3、推卸不如承擔。自己的孩子,推給學校,推給老師,能好嗎?一個班幾十個學生,老師哪能顧得上來呢?往往就是抓些許個學習好、成績好的學生,鞭策幾個或大幾個學習差,拉後腿的學生,帶動中間的學生。所以說,託別人不如依靠自己最牢靠。
培養孩子亦是。俗話說:「井無壓力不噴油,人無壓力不進步。」孩子是不能沒有負擔的,但是要適當,完全的丟掉負擔,孩子走路輕飄,做事輕浮,不能行穩致遠。做作業完全依靠學校,在校的時間也是有限的,老師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不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孩子的學習,做作業需要家長和學校的雙向努力,也是保證孩子在校、在家一以貫之的良好學風的延續和完善。綜上所述,我說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