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堅持三抓三促,實現農村垃圾處理工作全民化
一是抓責任,促共管。成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作實施方案》,由村主幹負總責,實施掛鈎領導包村、駐村工作隊包片、村兩委包組的「三責包幹」制度,切實落實層級責任,推動工作有序開展。二是抓引導,促落實。引導村(社區)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納入村規民約,通過村民代表大會,以及宣傳欄、LED顯示屏等載體,將垃圾處理標準和要求傳遞到各家各戶。三是抓聯建,促長效。選聘衛生督導員,落實「門前三包」、「門前屋後達標」和環衛保潔責任制,組織鎮幹部職工定期上街開展衛生大掃除,發動鎮老人協會、退教協、婦聯等組建衛生勸導隊,深入鄉村督導不良衛生行為,促進環境衛生得到長效治理。
二、突出因勢利導,開創農村垃圾處理工作新氣象
一是管理網格化。全鎮共劃分5大責任區68個責任網格,按照每500人至少配備1名以上,村村配備保潔員,全鎮專職保潔員216人,具體負責本村(社區)的日常垃圾保潔收集處理工作。二是保潔多樣化。採取市場運作模式和村(社區)自行管理方式,對城區核心幹道、中心廣場等場所實行18小時保潔,實行市場運作管理;各村(社區)自行管理的主、次幹道及背街小巷,實行不少於8小時保潔。三是垃圾減量化。對山頂村莊或偏遠村莊的生活垃圾,採用有機垃圾堆肥、沼氣發酵等生物處理和綜合利用,減少收集、運輸、處理成本,豐山村的「豬-沼-果」成為一個垃圾處理典型。四是處理無害化。將原有的地坑式轉運站改造為密閉壓縮式轉運站,徹底告別生活垃圾運輸 「滴、灑、漏」等二次汙染問題,並添設智能微霧控制除臭設備,大大減少對周邊環境的汙染。五是分類示範化。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確定福龍麗景生活小區和桃城中心小學作試點,選擇既美麗又實用的分類果皮箱進行安裝,並利用小區和學校的宣傳欄進行宣傳,以達到人人自覺投放的要求。六是設施標準化。實行「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模式,嚴格按照服務半徑50米的標準配置垃圾處理設施,全鎮建有垃圾池334座,垃圾箱1553個,配備小型機動垃圾運輸車16輛,實現環衛保潔全覆蓋、無縫隙。
三、構建籌資機制,保障農村垃圾處理工作常態化
我鎮結合實際,採取「四個一點」的辦法籌集垃圾處理經費。一是群眾集一點:各村(社區),以村規民約的形式,按照每戶每年60-120元收取衛生費。二是村自籌一點:凡是有集體收入的村(社區),每年從集體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衛生整治,各自然村通過「一事一議」村民自治的方式籌集垃圾處理經費。三是鎮撥補一點:鎮每年安排一定資金對集體收入較差的村和衛生做得好的村進行補助和獎勵。四是縣級補助一點:縣政府按全鎮戶籍人口每年30元/人標準設專項經費進行補助。2014年,全鎮累計投入農村垃圾處理經費304萬元。
四、創新評管模式,確保農村垃圾處理工作有實效
一是開展「五星級最美家庭」創建評選活動。在農村社區實行「自評—組評—公示—村定—公布」五步走的評選模式,對垃圾分類、周邊環境衛生、房前屋後綠化美化等情況進行「星級」評定,張榜公布,授牌表彰,並在政府出臺的技能培訓、信用貸款等政策實行優惠待遇。二是推行片區衛生自評自查模式。出臺實施垃圾處理考評方案,每月按片區抽調村主幹輪流參與隨機抽查考評,對存在問題督促整改,並採取月計分年總評的方式兌現獎懲。三是建立衛生督查微信群。要求各村(社區)安排保潔專職人員加入鎮衛生督查微信群,接收查看鎮自評自查和日常巡查中發現的問題,並在當天整改反饋,確保垃圾及時有效處理,持續保持人居環境的整潔。
下一步,我鎮將以這次會議為契機,認真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學習借鑑先進經驗,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加大整治力度,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出新貢獻。(2015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