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商機洞察:「少子化」現象對相關產業意味著什麼

2021-01-08 未來智庫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

1、我國生育政策復盤

1.1 2015 年起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

2015 年 10 月 29 日,十八屆五中全會發布公告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這意味著,1980 年開始實施的獨生子女政策即將廢止,我國人口政策迎來一次重大調整,由過去「控制」生二孩逐漸轉向「鼓勵」生二孩。

1.2 我國人口政策的歷史演變

1)1949 年-1969 年:人口政策在波折中前行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國家整體處於戰後復甦階段,社會安定、經濟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改善。在此背景下,鼓勵生育的主張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支持,對於生育兒女多的婦女甚至被稱為「英雄母親」。婦女總和生育率由 1950 年的 5.81 上升到 1952 年的 6.47,迎來新中國建國以來的第一個生育高峰。

但是,1953 年第 1 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總人口已經從 1949 年之前的 4.5 億增長到 6 億,這引起了政府的關注,節制生育的思想開始萌芽。1957 年,馬寅初發表《新人口論》,提出控制人口增長。國務院於 1962 年出臺了《關於提倡計劃生育的指示》,1963 年中央決定成立國家到地方的各級計劃生育機構,1964 年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正式成立。

然而,隨著社會因素、自然災害與政治運動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政策實施基本停滯。儘管如此,這一時期的人口政策和機構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1970-1980 年:計劃生育政策逐步回到正軌

從 1949-1969 年,我國人口僅用短短 20 年的時間翻了一番,這也促使了計劃生育政策的快速推進。1971 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報告》,並於 1973 年正式提出「晚、稀、少」政策,這一時期的計劃生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育率前所未有地快速下降。

3)1980-2000 年:計劃生育政策成為基本國策

為了實現 2000 年把人口控制在 12 億的目標,1982 年,計劃生育成為了我國的基本國策,政策、機構都逐步穩定下來。但是,一孩政策的實行在農村地區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考慮到農民的生育需求,國家做出了相應的調整。

這一階段的生育率下降不止有政策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的進程,城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使得年輕人的生育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20 世紀末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5 左右,是國際標準中的「很低生育率」。

4)2000 年-2015 年:老齡化促使開放「單獨二胎」

2001 年中國的老齡化係數超過 7%,成為國際標準的老齡化國家,勞動力供給 2011 年達到峰值後逐年下降。為了適應人口形勢的新變化,2013 年 3 月,國務院將衛生部與計劃生育委員會職能合併,組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同年 11 月 15 日,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

5)2015 年至今:「全面二孩」政策實施

2015 年 10 月 29 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決定: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同年 12 月 27 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於 2016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實施。

1.3 實施全面二胎的原因

1)單獨二胎政策效果不顯著,生育意願仍舊低於預期。2014 年國家統計局人口變動抽樣調查顯示,單獨二孩政策目標人群中 43%有再生育的打算。「單獨二孩」生育率低於預期,這意味著人口出生率不會因為「單獨二孩」有根本性的改變,需要有進一步的人口生育改革政策。

國家開放「全面二胎」政策,希望提高生育率,使得生育率能更接近更替水平的生育率(TFR 達到 2.1-2.3)。目前我國的生育率已經連續二十多年低於更替水平,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未來更會造成嚴重的勞動力短缺。

2)彌補未來勞動力短缺。我國已經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未來老齡化問題還會逐步加重,進而導致嚴重的勞動力短缺,這會給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一系列不利影響。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我國的人口結構已經出現扭曲,自從 2013 年以來,我國的適齡勞動人口數量一直在下降,截止到 2018 年,15-65 歲年齡段人口已經減少了 1225 萬人。

3) 促進人口的長期均衡發展。從 1980 年代初,我國就出現了生育政策與生育文化衝突背景下的出生性別比失衡現象,十餘年之後演化為適婚人口的性別失調問題,擠壓出至少 3000 萬以上的男性光棍,單身人口規模日趨龐大,人口性別生態失衡,危害嚴重。同時,少子老齡化趨勢挑戰加劇,年輕人口對老年人口的支撐力越來越弱,人口代際失衡問題嚴峻,提高生育率則可以緩解人口生態問題。

1.4 「全面二胎」政策意義重大,但影響力小於預期

1.4.1 「全面二孩」的正向效應得到釋放

全面二孩政策的效果正在逐步體現,具體表現在二孩生育率與總的生育率明顯上升,二孩生育人數(估計值) 由 2015 年的 4496400 人增長到 16 年的 5385900 人和 17 年的 8655300 人,同比增長約為 19.7%和 60%。特別是 2017 年二孩的出生數量佔總出生人口的比重幾乎達到了 51%,可見如果沒有全面二孩政策的促進, 實際出生率會大幅度下跌。

1.4.2 「全面二胎」政策對人口的正向效應有限

國家統計局網站 8 月 22 日發布一份報告指出,新中國成立 70 年來,中國總人口由 1949 年的 5.4 億人發展到 2018 年的近 14 億人,年均增長率約為 1.4%。「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2016 年、2017 年出生人口分別為 1786 萬人、1723 萬人,明顯高於「十二五」時期年均出生 1644 萬人的水平,政策效果顯著。

但是應當注意到的是,2017 年出生人數比上年減少約 63 萬人,2018 年的出生人數僅僅有 1523 萬人,更是比上年減少了 200 萬人。同時,由於育齡婦女生育人數在逐年減少,未來的人口增長形式更是不容樂觀。

1.4.3 原因:育齡婦女人數減少+出生率下降+生育觀念變化

1) 適齡生育婦女人數減少

16 年和 17 年二孩出生人數增長如此之快是因為,想生二孩的母親年齡一般偏大,在政策放開之後,會出現在2016 年集中懷孕並且在2017 年集中出生堆積的情況,這可以認為是生育政策放寬的初始激發效應。因此, 我們認為,隨著育齡婦女人數的逐步下降,尤其是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人數的減少,二孩出生率將會逐步減 少,進而進一步導致新生代出生人口的減少。

由於計劃生育的嚴格執行,90 年代出我國出現了出生人口的斷崖式下跌。90 年代年均出生人數相比於 80 年代少了 500 萬人,2003 年的出生人口甚至一度跌到 1500 萬。90 年代出生人口的減少導致目前適齡生育人口的減少,是出生率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

2011 年我國育齡婦女數量達到峰值後開始減少,2015 年 15—49 歲育齡婦女數量比上年減少約 500 萬人,其中 20—29 歲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數量減少約 150 萬人。「十三五」期間,我國育齡婦女總量每年減少約500 萬人。據測算,中國 18—44 歲年輕人口 2017 年為 5.48 億,2022 年將降低到 5.18 億,五年間將減少3000 萬人。生育母體人口的減少必然導致新生代出生人口的減少。

2) 出生率下降面前,「二孩潮」力量有限

自從 1988 年以來,我國的出生率就從 2.3%持續下降,並且在 2010 年達到歷史最低位置,累計下降幅度達到 50%。儘管最最近幾年隨著雙獨二孩、單獨二孩、全面二孩的政策推進,出生率有所上升,但是相比於之前的下降幅度來說,反彈程度非常有限。實際上,如果不是二孩政策放鬆後的對衝,我國出生率會進一步降低。

3) 經濟發展導致生育觀念發生變化

在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生育轉變有一個規律性呈現,即隨著社會發展水平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意願和生育能力卻出現代際弱化的趨勢,年齡越低的育齡人群生育意願越低。總體來說,「全面兩孩」政策對促進生育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二孩出生數量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一孩出生數量減少的影響,有利於改善人口 年齡結構,促進人口均衡發展。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出生人數逐年減少的問題。僅僅開放生育限制難 以有效刺激居民尤其是一二線居民的生育意願,這裡面既有社會的原因也有文化的原因。社會原因包括育兒成本越來越高、女性勞動參與率較高使得女性生育機會成本較大。文化原因包括從 1980 年以來形成的「不婚不育、晚育獨生」為基本特徵的新型生育文化對年青一代生育行為的影響非常深刻。

過去二十年,中國女性的初育年齡已經從 22 歲推遲到 26 歲。80 後 90 後基本上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生育意願普遍較低,身為獨生子女的他們有自己減壓式的生活方式,一般也更傾向於選擇做獨生子女父母。

2. 我國人口走勢預測

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 2019》對未來各國人口增長和人口結構變化進行預測,我們認為我國的人口增長和變化更接近於使用中等變量預測和低變量預測的中間值的結果,根據報告的預測,中國未來的人口出生數量將進一步下降,人口數量將在 2035 年前後達到峰值。

3. 人口變化對嬰幼兒市場影響分析

3.1 出生人口減少並不會帶來嬰幼兒市場萎縮

3.1.1 中國嬰幼兒市場每年仍有 2000 億的消費市場

儘管我國的人口出生率逐年走低,但是我國目前每年仍然有千萬級別的新生嬰兒,2018 年新生嬰兒數量是歷年來的最低值,仍然達到了 1500 萬人。根據中國社科院的一項研究成果,中國父母把孩子帶大到 16 歲的撫養總成本平均已達 25 萬元,平均每年的花費就是 1.6 萬,假設每年的出生人口都在 1500 萬人,那麼每年將拉動 2 千億左右的消費市場。

3.1.2 嬰幼兒產業品牌升級成為關鍵

目前,由於人民生育意願的下降,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個家庭往往只有一個孩子,即使在開放了二胎政策之後,嬰兒出生率也沒有得到明顯的提升。現在的家長從奶粉、尿不溼到衣服、玩具,家長大都要選擇「檔次還說得過去的」,而這又直接刺激了相關嬰幼兒消費品價格的上揚,而在教育上,更是捨得投入,各種天價幼兒園、輔導班層出不窮。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生育率已經出生率的下降不會帶來明顯的嬰幼兒市場的萎縮,隨著經濟的發展,父母對於兒童的衣食住行更加追求精細化與高端化。

3.2 童裝行業:出生人口持續減少,品牌升級成為行業驅動力

受全面開放二孩政策影響,2016 年出生人口同比增加 7.9%至 1786 萬人,2017 年政策效果減弱,出生人口1723 萬人,同比減少 3.5%,而 2018 年中國出生人口同比減少 11.6%。

從數量上上看,新生嬰兒的減少會不利於童裝行業的發展,而實際上,2013 年-2018 年童裝行業規模已經從11639 億元增至 20910 億元,行業增速提升至 16.2%。

現在的 80 後、90 後成為新一代父母群體,本身他們就生活在物質充裕的年代,對於品質的要求比較高。作為父母,他們在為孩子挑選服裝品牌時不僅僅注重面料的舒適性,還會注重時尚性。同時他們也是消費升級的推動者,對於下一代的生活品質有更多的要求,這也將帶動童裝行業品牌升級。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成人服裝品牌紛紛進軍童裝行業,根據 Euromonitor 預測 2019-2023 年中國童裝規模CAGR 為 12.5%,高於同期男裝、女裝、運動服規模。

3.3 奶粉行業:奶粉人均消費量提升不大,但國內奶粉品牌有望迎來發展

在未來,即使在「全面二孩」政策已經開放之後,出生人口仍然很有可能進一步下滑,嬰幼兒出生率的不斷減少很顯然會影響奶粉市場的規模。

但是中國家長對孩子向來不吝投入,尤其是在營養與教育方面高度重視。少什麼都不能少了孩子的「奶粉錢」。我國的母乳餵養率已經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母乳餵養對提升寶寶免疫力、幫助吸收、幫助媽媽產後修復等方面均有益處。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家衛計委正在通過對媽媽們的教育,倡導母乳餵養比奶粉更適合寶寶發育成長,並對醫院接生的嬰兒的進行定期回訪,計劃到 2030 年 0-6 月嬰兒純母乳餵養率提高到 50%。與此同時,眾多品牌也會在官網上首先彈出「倡導母乳餵養」的宣傳,因此,母乳餵養可能會擠佔一部分奶粉的市場份額。綜上,人均奶粉消費量提升空間不大。

嬰幼兒奶粉行業在過去十幾年間,成為乳業中量價齊升的黃金地帶,然而 08 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後,我國奶粉行業一直由外資主導。消費者除了在專賣店購買外,跨境海淘也佔了市場的一大部分,目前市場上流通的非國行版的外資品牌奶粉,一般均是通過海淘網站或者私人代購得到,但因為缺乏監管,產品質量良莠不齊, 存在大量假貨水貨,即便是海外原裝正品,也存在因國內外生產標準不同而導致不符合我國質量檢測標準的問題。目前我國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對跨境電商進行了規範化監管。這必然會釋放一部分奶粉需求給國內奶粉廠商。

同時,2016 年後,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國產奶粉品牌崛起,2019 年出臺《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提升行動方案》,其中明確行動目標是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產量穩步增加,更好地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力爭嬰幼兒配方乳粉自給水平穩定在 60%以上;在此背景下,內資品牌份額有望強化,即將迎來最好的時代。

3.4 兒童醫療:兒童藥市場穩步增長,疫苗市場潛能逐步釋放

由於受到成長環境變化、飲食、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兒童健康問題日益突出。近年來,中國部分區域受霧霾等惡劣天氣的影響,空氣品質明顯下降,導致兒童就診率隨之上升,進而推動兒童用藥消費。同時, 城鎮一體化、新農合的實施會釋放農村居民的醫療需求,也將推動兒童用藥品需求。

根據《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我國兒科門診就診人次就由 2000 年的 0.55 億上升到 14 年的 2.07 億,佔綜合醫院門診人次的比重也由 2000 年的 6.88%上升到 14 年的 9.71%。因此兒童用藥市場未來仍然穩步增長。

我國人口基數龐大,以 2018 年出生人口為例,每年 1500 萬出生嬰兒就意味著每年 1500 萬個孩子要注射疫苗。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全民醫療保障水平的持續提升,人們對疫苗產品認識不斷加深,社會將越來越多地認識到,疫苗是一種更加先進、便宜、有效的健康消費產品。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和消費實力的不斷提升,將促使我國疫苗市場的潛能逐步釋放。

3.5 輔助生殖:生育年齡延後,輔助生殖需求增大

高齡婦女卵巢功能逐漸衰退,如果有生育的想法或需求,則藉助輔助生殖技術的概率提升。隨著經濟的發展, 我國女性初婚初孕年齡、平均生育年齡不斷延後,我國女性生育年齡明顯延後,可能導致對輔助生殖的需求提升。同時,未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放開,補償性生育意願和需求增加,高齡媽媽數量明顯增多,部分高齡夫婦家庭存在對輔助生殖技術的需求。

3.6 兒童教育:看好補習班市場的發展前景,託兒所供給缺口有望加大

中國自古就有「再窮不能窮教育」的說法,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穩步增長,雖然近幾年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在家庭可支配支出中一直維持了較為穩定的比例,但是教育娛樂類支出的絕對數額呈現了大幅度的增加,這足以體現我國居民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隨著「80」後、「90 後」父母崛起,新興教育觀念開始普及,「80」後父母對子女教育支出普遍高於「60」、「70」年代的父母,早教行業也迎來了高速發展期。可以預見在 2020 年後的新生兒的父母受到高等教育的比例將會更高,根據北京大學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的調研,父母的學歷越高,對子女教育的期望也越大,對子女教育的投入也越高。長期來看,民辦幼兒園市場有望「量價齊升」,看好中高端民辦幼兒園產業。同時看好鋼琴、 繪畫等各類補習班的長期發展。

對中國家庭來說,當孩子出生後,由誰來帶是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目前,我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達到 73% 以上,位居世界前列,絕大部分家庭孩子是由祖父輩撫養,還有一小部分是交給保姆撫養。但是無論是祖輩撫養還是保姆撫養,都存在著明顯的弊端,因此,託兒所是融合機構、社會和家庭為一體的理想的方式。

當前我國幼兒園的毛入學率不斷上升,根據教育部的數據,2018 年我國幼兒園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 81%以上,學前教育領域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同時,根據教育部有關《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及《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學前教育行業的整體質量將在國家層面有效提升,將迎來廣闊的市場空間。

……

(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來源:東興證券)

如需報告原文檔請登錄【未來智庫】。

相關焦點

  • 如何應對中國人口少子化挑戰?
    然而,同期發布的我國出生人口規模與總人口規模的反向變化趨勢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討論。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出生人口規模為1523萬人,較2017年減少200萬人,這與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所期待達到的生育水平尚有不小差距。我國出生人口規模的下滑意味著即使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但人口少子化發展態勢依然明顯。
  • 「少子化」倒逼人口政策加快調整步伐
    少子化這個詞來源於日語,最直白的意思就是孩子太少,而且越來越少。3年前,日本人口學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力。他們製作了一個「兒童人口鐘」,發布在網際網路上,以倒計時方式提醒公眾日本距「只剩最後一名兒童」還有多長時間。根據他們的預測,到3011年5月,日本將沒有兒童。今天,很多網絡媒體都轉載了第一財經日報的這篇關於「中國已經進入少子化」報導。
  • 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對房地產有什麼影響?
    人口老齡化,少子化,這些都是對房地產市場不利的因素,不少人看跌房地產市場也是由於這個原因,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是個大趨勢,如果政策沒有180度的大轉彎或者是女性生育意願突然大幅提升的情況下,這個趨勢是很難改變的。
  • 親子餐廳搶少子化商機 陸商欲複製「臺灣模式」
    少子化已成臺灣社會主流,每個孩子都是寶,以兒童為對象的產業也在臺灣蓬勃發展。「抓住孩子的心,就能帶進家長」的消費趨勢,也讓各式繁多的親子餐廳在臺遍地開花。  兒童產業 在臺正夯  近年來,臺灣出生率持續下探,在外界質疑「少子化危機」會讓親子商機越來越黯淡的同時,銷售數字給了漂亮的反擊:嬰兒用品的業績逐年攀升,兒童圖書出版、兒童玩具都有良好銷路;兒童補習班、特長班、故事屋也是一間間開出。  這兩年,臺灣的親子餐廳也應運而生。
  • 【中國十大長遠危機之一】少子化問題
    就現狀來說,很多老人無人照顧,子女減少的後果,而福利不健全,更容易出現大規模的「棄老」行為——自古以來,棄老如果流行的話,往往是社會極度衰敗的大饑荒時期。然而繁榮之中這就可能出現。後援不繼。  即便如此,我們國人,依舊沒有重視撫養後代的問題,就政府而言,為遷入城市的農村人口設置重重關卡。企圖留下他們創造的GDP,而把人趕回去。
  • 王偉:日本應對少子化政策效果及經驗教訓
    此後,日本政府才真正開始研究應對少子化政策,1999年設立「推進少子化對策相關閣僚會議」,制定《推進少子化對策基本方針》。規定應對少子化社會措施基本理念、政策方針、國家及地方公共團體責任和義務等基本事項的《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於2003年7月頒布,同年9月開始實施,此時日本已經進入少子化狀態近30年。政策措施出臺過晚是日本少子化日趨嚴重的原因之一。
  • 近幾年大量實體店關停並轉,什麼商機又會崛起呢?關注三大商機
    首先,我國近幾年的大量的實體店面臨關停並轉,確實對實體門店有非常大的衝擊近幾年,我國出現了一些特別詭異的經濟現象,比如社會消費持續增長但實體店卻越來越生意慘澹;社會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但實體商業門店的日子卻過得越來越艱難,甚至大量的實體商業門店關停並轉?
  • 日本今年新生人口預計不足85萬 少子化進一步加劇
    人民網東京12月28日電 據《朝日新聞》網站報導,日本少子化現象進一步加劇。據預測,今年日本新生人口數將不足85萬人,較去年減少約1萬7000人。這也是自1899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最低記錄。據統計,今年1-10月日本的新生人口數(速報值),與去年同期相比約減少了1萬7000人,減幅2.3%。除截止到10月的新生人口數外,厚生勞動省還會根據死亡、結婚、離婚的申報數等,在年末公布當年的人口和新生人數等預測,今年因「受疫情影響,不確定因素較多」而延遲了公布。但根據往年的計算公式推算,今年的新生人口數比去年減少了2%,約為84萬8000人左右。
  • 日本人口負增長13年,少子化危機凸顯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思眾最新數據顯示,日本的少子化程度正在「以超出預想的速度不斷加劇」。今年是日本令和元年,安倍曾表示要與國民開拓充滿希望的一年。然而,人口負增長進入第13年,為日本的經濟活力和社會保障體系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 老調重彈人口問題~少子化之怪談
    大家開始震驚中國嬰兒出生率問題,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吃驚:人口坍塌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都持續三十年了。先看看歷史吧,歷史總是很誠實。馬寅初~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當代「中國人口學第一人」剛建國的時候,中國號稱是四萬萬同胞。建國後因種種原因,我國迎來了第一波嬰兒潮,人口增加了約兩億。
  • 日本少子化日益嚴重,赴日留學是不是更簡單了?
    少子化這個名詞源於日語「しょうしか」,指的是由於社會人口生育率下降而導致幼年人口逐漸減少的現象,少子化代表著未來人口可能逐漸變少,對於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等各方面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如果新一代增加的速度遠低於上一代自然死亡的速度,更會造成人口不足,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面臨著這個問題,而日本則是少子化現象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除了日趨嚴重的少子化問題,日本社會目前還面臨著嚴重的「老齡化」問題!
  • 臺灣不得不面對的真相:人口真要減少了
    也就是說,臺灣地區的人口負增長趨勢絲毫沒有改變,甚至更為嚴重。如果按照當前態勢繼續發展,臺灣地區很可能在2020年達到人口總數的最低點。更為糟糕的是,就在這人口不斷降低的情況下,構成臺灣地區人口總數的年齡構成也十分不穩固。在臺灣地區,十五歲以下的孩子在全部人口總數所佔的比例在以每年4%的速度下滑。這使得臺灣地區的少子化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對臺灣地區的發展有著嚴重的影響。
  • 洞察行業新變局,《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影響力指數報告》正式發布
    通過數據監測、數據分析,揭示中國智能網聯產業的發展特點,洞察產業發展規律。 「十三五」期間,我國將智能網聯汽車納入國家智能製造發展重點領域,相關部委也出臺了多項政策支持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智能網絡汽車測試管理,不斷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標準化工作。在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建設方面,中國已經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 王偉:日本應對少子化政策體系及政策重點
    王偉認為,日本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進入少子化時代,走過了40多年的歷程,日本為應對少子化問題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並收到一定的成效。目前日本少子化程度依然嚴重,遏止少子化的目標遠沒有實現。對日本少子化進程和日本的政策應對做細緻的分析,有利於我們加深對少子化問題乃至人口問題的認識,以資參考借鑑。
  • 劉瀾昌:臺灣人口負增長,少子化和人口老化漸趨嚴峻
    作者:劉瀾昌來源公眾號:劉瀾昌拆局(ID:liulanchangchaiju)在臺灣,今年的出生人數首次低於死亡人數,人口錄得自然負增長
  • 人口出生率下降,是好事還是壞事,意味著什麼?
    而當年的出生人口已經達到了3000萬,但是如今中國的人口暴增至了近14億,而出生人口卻只有當年的一半。   除此外特別是這一兩年的出生兒更是一降再降,到了2018年後更是直接降到1500,如此驚人的數據意味著什麼呢,在人口出生率下降的社會現象對於我們到底是件好事還是壞事呢?
  • 臺三大都會區百萬人寂寞 寂寞產業蘊商機逾億
    寂寞人口增加,也帶動寂寞產業上億(新臺幣,下同)商機。  據臺灣媒體報導,調查也發現,男生比女生容易感到寂寞;至於年齡上,最寂寞族群的年齡分布,卻是呈現20到24歲與最老70歲以上的兩極化現象。至於40到44歲的族群也較其它年齡層還要寂寞。可能是這個年齡層的人正值家庭經濟的重要支柱,卻也是相當寂寞的族群。
  • 臺灣人口為何持續減少?
    臺灣經濟發展減緩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臺灣和日本一樣逐漸步入少子化老齡化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臺灣發展減速,臺灣的優勢產業只有以臺積電為首的晶片產業。在經濟放緩後,民眾的生活壓力卻日益增長,島內沒有那麼多崗位供年輕人選擇,階級斷層嚴重,社會上升空間極其有限,整個社會沒有生氣。
  • 人口、產業「雙失」,城市新區樓市或將落入「城市化」陷阱
    目前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完成了近60%,但刨除老人和原著,能夠擁抱城市的人口其實不多了。尤其,目前老齡化、少子化的問題很嚴重,這將會導致剩下的人集中流入到超級大城市中。也就是說對於大多數城市來說,人口紅利已經消失了,現在正在面臨城市群接棒城市化的時期。有一點要著重說一下,那些失去人口紅利的大多數城市中,甚至包括直轄市、省會、計劃單列市。
  • 少子化衝擊下 臺灣高校出路何方
    由於臺灣近年少子化加上人口老化嚴重,臺灣2020年首度出現「生不如死」的人口負成長情形。島內人口老齡化不僅牽涉諸多議題,更影響島內勞動力市場和產業發展。而受到最直接衝擊的,莫過於島內的高校。 少子化帶來的影響已經持續多年,根據島內教育機構的最新數據,島內有十二所大專校院註冊率未達六成,瀕臨「淹水線」,校數創近三年來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