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 張青
【大勢觀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大力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我們應從改革教育體制、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進一步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
6月25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進一步明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對於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打造發展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力、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是穩增長、擴就業、激發億萬群眾智慧和創造力,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公平正義的重大舉措。在此背景下,培養和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破解大學生創新創業難題,是實現創新發展戰略的關鍵所在。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末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動議,但至今我國大學生創業比例仍然非常小,大學生創新創業之路走得異常艱難。
大學生創新創業意義何在
首先,有助於緩解就業壓力。對各地大學生創業狀況的調查顯示,一人創業平均可創造5—10個就業崗位。一方面,有助於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另一方面,大學生創辦企業大多處於服務業。調查顯示,大學生創業所處行業依次為零售、餐飲、批發、文化、體育和娛樂、製造業、農林牧漁、軟體和信息技術等23個行業。顯然,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還有助於產業結構優化。
其次,有助於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競爭意識和生存能力。在全球化條件下,我國人力資源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通過專業知識與創業實踐相結合,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高等教育整體水平而言,無疑是最為經濟的途徑之一。可以有效地把就業壓力轉化為創業動力,湧現出越來越多的自主創業者。
第三,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大學生群體作為整個社會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高素質人力資源,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有利於培養勇於開拓創新的精神,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大學生創新創業為何難
通過對創業大學生的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在大學創業園創業的大學生佔同屆學生的比例僅佔3%左右,而在房租、稅費等項優惠政策的合同期限(通常為兩年左右)結束後,能夠繼續將企業運營下去的創業者佔當初創業人數的比例也僅在3%左右。這與美國大學生創業人數在應屆畢業生中佔10%—20%對比,相差甚遠。
為什麼我國大學生創業比例如此小?所創企業存活率如此低?大學生創新創業難在哪?為什麼難?
調查顯示,制約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主要原因是觀念、能力、項目和資金四大要素。
第一是觀念問題。我國大學生普遍缺少創業精神和創業欲望。大眾取向、父母偏好、家庭傳承以及社會包容度對大學生擇業決策影響很大。有的大學生有創業意願,但受到父母阻止而不得不放棄。目前,創業大學生多數來自於中高收入家庭,尤以企業家或高校教師家庭居多。
第二是能力問題。這與我們的教育體制、專業設置和教學方式密切相關。以中美對比來看,我國教育體制仍帶有一定的計劃經濟色彩,政府干預偏多,而美國的高等教育體制以市場化運營為主,在學制、管理人員及教師選聘、專業設置、經費籌措與使用等方面都遵循市場規則。所以美國的教學方式偏重於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人才培養更貼近市場需求,重在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第三是項目問題。這與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密切相關。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大多屬於低水平、同質化創業,缺少創新性技術和原創性項目支撐,產品缺少競爭力。加之企業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差、管理經驗不足、資金較為缺乏,與市場上同類產品或技術的老企業競爭,顯然處於弱勢。
第四是資金問題。這與社會融資體制和國家創業支持體系密切相關。我國大學生創業的啟動資金主要是直接投資,其次才是借貸資金。這與創業大學生多數來自於中高收入家庭的調查結果相契合。資金來源渠道的相對單一,與觀念、能力、項目問題相互交織,成為制約大學生創業的關鍵因素。
[責任編輯:康慧珍]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