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公交車都有「故事」:年歲悠久、路線受歡迎、提供貼心服務……但更多的是它們承載了不同人的專屬回憶。如今,這樣的回憶被北戈寫進歌裡,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也見證了中山公園周邊的歲月痕跡。「13路公交車開往中山公園……」當車廂內熟悉的報站聲響起,往事歷歷在目。
13路公交車始於虹口區提籃橋,途經靜安區、普陀區,終點站為長寧區中山公園地鐵站。
2001年,大學畢業的北戈來到陌生的上海尋找工作機會。從火車站出來,站在南方略顯潮溼的風裡,面對完全不熟悉的環境,當年這位年輕的西南小夥有些手足無措。陰差陽錯之中,就乘上了13路公交車。「開到哪就停到哪吧」,這樣「戲劇化」地想著,就一路開到了中山公園。
「以前坐車,終點站總是在郊區的地方,郊區的房子比較便宜,沒想到最後開到了中山公園,還不算郊區。但當時的中山公園還不是如今這般模樣,龍之夢、來福士都還沒有拔地而起,更多的還是撲面而來的冷清,我也順利找到了房子住下,就在現在的龍之夢後面,叫明珠小區。」
住所安頓好了,接下來就是找工作的問題。上海的設計行業當年大都集中在五角場同濟大學附近,設計出身的北戈就在那裡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如今從中山公園到五角場將近20公裡的距離,而當年上海地鐵僅有三條線路,每天上下班還是需要乘公交車,遠不如現在便捷。北戈每天要乘坐13路從中山公園一直到終點站提籃橋,再換乘其他公交,路上來回要花費近3個小時。
正如他歌裡唱的那樣:「看到那天邊初升的彩霞,卻從沒看到過美麗的夕陽。」很多次下班已是深夜,北戈總趕著最後一班13路公交回家。「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個看上去上了年紀的司機,很多次末班車總能看到他。我向他微笑,但他似乎不太記得我。那種感覺就像……」,北戈停頓了下,「儘管這一路是自己一個人回去,但有同行者,就不會覺得這條路很漫長。」
追憶往昔,以前的公交車還都是有著「小辮子」的電車,沿著上海的馬路,仿佛被指引著一般緩緩開過。開過綠樹成蔭的路,開過行人來往的街,開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時候開著開著「翹辮子」了,司機還要下車重新搭線。夏天車裡沒空調,乘客坐在車裡拿扇子、帽子扇風,在等待中話家常。
「曹家渡、葉家宅……途經的站點我都沒有去逛過,都很陌生。我印象中的13路車就跟我的生活一樣,一站一站到達終點。」於是提籃橋和中山公園就成了北戈在上海記憶最深刻的兩處地方。
2006年,北戈為了追尋音樂夢想開始北漂,兩年後樂隊被迫解散,他再一次回到了上海。坐上曾經熟悉的13路公交,像看電影一樣,窗外一幀一幀的畫面映入他的眼帘,既熟悉又陌生。兩年的時間,這一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於是北戈在13路公交上寫下了這首《13路開往中山公園》。簡單的歌詞,簡單的旋律,唱的卻是最深刻的一段回憶,「這是我的生活,我的經歷,我所真實感受到的東西。就像寫日記一樣,我想要表達出來」。
理想與現實的交錯就像這趟13路公交車一樣,一路奔馳,一路穿梭,抵達終點後那才是最真實的生活。曾經在中山公園上車下車為生活打拼,曾經在中山公園內閒逛放鬆,在不遠處的華師大和東華大學踢足球回味校園生活,曾經看著這片區域一點一滴慢慢變化……忙碌或者閒適,對北戈來說都彌足珍貴。
「13路以前的終點站在曹家渡,這些商場建起來後終點站就設在在中山公園了。」北戈指著龍之夢後面那片區域說道。如今再看當年居住的明珠小區,已經開始動遷拆除,不久的將來又將會是一番新景象。
北戈常去唱歌的咖啡館——「虎咖啡」的店主朱小虎說:「一首歌引出的是音樂人的人生軌跡,一個都市的變遷。北戈的《13路開往中山公園》跟很多人剛來上海的情景一樣。」
北戈自己也說:「很多人聽完這首歌都有比較深的共鳴感,有些是曾經坐過這路車的人。還有些人觸景生情,回想起了他們曾經坐過的某路公交車。甚至有人跟我說他曾經也是跟我一個小區的居民,就覺得很感慨。」這首時長近5分鐘的歌,唱出了大家的共同情結、共同回憶。
「——終點站中山公園地鐵站到了。」
報站聲響起,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