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私有財產,何時才能讓人渣父母真正放手?

2020-10-01 親媽學堂


有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帶著祝福降生的,而有的孩子卻是被迫出生,需要格外體會人間的疾苦。他可能想像過平平淡淡地長大,也期待過溫馨的成長環境,卻不曾想,本應該最親切的父母卻是一切「苦難」成長的開始。


孩子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但父母可以選擇對待孩子的態度,總有一些父母憑藉所謂的「天然」監護權就對孩子肆意而為——言語上、行為上對孩子暴力相向。


有毒的父母總是把孩子視為「私有財產」


大部分的父母是愛孩子的,可還有一些「有毒」的父母總是仗著自己身份、體力上的優勢,凌弱的心理,把自己的怒氣、不開心、失敗都以暴力施加到孩子身上。


德國心理學家蘇珊·巴布爾把父母虐待孩子的原因分為四種:

  • 施虐者本人曾遭遇過虐待
  • 被壓力、無助感壓垮的父母
  • 自己都無法照顧自己的父母
  • 藥物濫用或吸毒成癮的父母


本來父母應該是孩子的容器,為孩子的行為兜底,但實際上父母把孩子當成宣洩自己情緒的容器,動輒打罵。


「深圳父母虐童」視頻截圖


2020年9月內蒙古赤峰市一個8歲女童遭親爹後媽虐待,一年內多次被毆打、口鼻變形,身上有多處刀穿透傷,還有燙傷。9月10日,女童爺爺報警,犯罪嫌疑人曲某某和妻子謝某某被刑事拘留。


9月2日,有網友爆料稱,安徽一女孩疑被親生母親長期虐待。據診所醫生稱,女孩因衣服滲血被老師發現,送到診所時已有多處傷口感染化膿。經記者了解,只要母親鄭某心情不好就會用棍子、跳繩(抽)、用燒紅的火鉗子夾、甚至用菜刀割,女孩的後背、臀部觸目驚心。


2018年12月份,一個名為「深圳父母虐待女童」的視頻在網上傳播,視頻中一名小女孩在家裡多次遭到母親的毆打,抽耳光、拿著掃帚抽打,拉拽著頭髮將她摔在地上,甚至還會用腳踹和踢,女童的爸爸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女童,一巴掌又一巴掌的拍向她的臉,打得女童站都站不穩。


2015年4月4日南京,一組男童被虐打的照片在網上瘋傳,照片上,一名男童背部、手臂、腿上布滿了傷痕 。後證實自2014年6月以來,李徵琴因為教育問題對受害兒童有過打罵行為。2015年3月31日晚,李徵琴再次因學習問題使用抓癢耙、跳繩抽打受害兒童身體,造成其體表分布較廣泛的挫傷。經鑑定,受害兒童挫傷面積超過體表面積的10%,屬輕傷一級。


這還只是兒童受虐待事件的冰山一角,經媒體曝光,才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還有那麼多被虐待的孩子不被人所知,他們又該何去何從?


父母對孩子施以暴力時,都是理直氣壯的,他們的底氣來源於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是我的私有財產,我有權對TA進行一切行為。而且當有人制止時,父母總會第一時間反駁:我是孩子的監護人,我管孩子和你有什麼關係!


南京李徵琴抽打孩子後,孩子的背部傷痕


天然的監護權可以被剝奪嗎?


父母對孩子的監護權是天生的嗎?存在即有權?


監護權用法律來解釋就是一個身份權,「父母」也只是一個「對未成年人的人身權益、財產權益進行監督、保護」的身份。


為人父母確實是天然享有對孩子的監護權,可一旦你不再保護孩子,反而還是傷害TA的來源,「監護人」這個身份是可以被剝奪的。


全國公開資料顯示的第一件剝奪監護權案例發生在福建省。


福建省某村村民林麗姐(女)從兒子小龍5歲開始就多次對其進行毆打,甚至使用菜刀割傷兒子的後背和雙臂,用火鉗鞭打雙腿,並經常讓小龍挨餓。當地的政府、民警包括市婦聯都曾對林麗姐進行勸解教育,但林麗姐書面保證後,仍然我行我素。2014年5月29日,林麗姐再次用菜刀割傷孩子的後背、雙臂,公安局對她作出行政拘留15日的處罰。6月13日,孩子所在村委員會向法院申請撤銷林麗姐的監護人資格。


最終法院剝奪了母親林麗某的監護權,指定村民委員會擔任林某的監護人,鑑於村民委員會直接監護的實際困難,委託社會福利機構——仙遊市SOS兒童村代養小龍,並安排小龍就學,主審法官不定期進行跟蹤回訪。


2015年3月央視《今日說法》進行回訪,在兒童村見到了小龍,相比於半年前,小龍胖了、白了、身上的傷口也少了很多,活潑了很多。在兒童村他享受到了一個孩子應該有的童年生活。


從2015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關於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提出有以下七種行為的可以剝奪父母的監護權:


1、性侵害、出賣、遺棄、虐待、暴力傷害未成年人,嚴重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2、將未成年人置於無人監管和照看的狀態,導致未成年人面臨死亡或者嚴重傷害危險,經教育不改的;

3、拒不履行監護職責長達六個月以上,導致未成年人流離失所或者生活無著的;

4、有吸毒、賭博、長期酗酒等惡習無法正確履行監護職責或者因服刑等原因無法履行監護職責,且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託給他人,致使未成年人處於困境或者危險狀態的;

5、脅迫、誘騙、利用未成年人乞討,經公安機關和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等部門三次以上批評教育拒不改正,嚴重影響未成年人正常生活和學習的;

6、教唆、利用未成年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情節惡劣的;

7、有其他嚴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行為的。


我國的法律確實在不斷的進行修改,增加其適用範圍以及適用性,但無論是上述的《意見》還是《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在具體操作時也存在明顯局限性,不是每一個受虐兒童都能及時得到保護和救助。


圖片來源網絡


被父母虐待的孩子還有機會得到社會救助嗎?


一個社會對孩子的態度,是文明化程度的體現。如果把孩子看作未來的社會財富,那他就不是父母的「私人財產」,社會應該對每個孩子負有責任。


凡被父母施以暴力的小孩,絕對不是一次而止,那些渾身的斑駁、縱橫的傷口,都是一次又一次被虐待的痕跡。


孩子受虐以後如何及時得到保護,目前始終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


這份尷尬,更多體現在孩子受虐後實施保護的舉步維艱上。


所有被媒體報導的事例,都是極其嚴重的,甚至波及到了孩子的生命危險。那從「體罰」、「懲戒」開始的第一次暴力,到被報導出來或者到孩子傷痕累累,這個持續的過程中,如何發現、誰來舉證、怎麼監管?都是問題!


孩子受到虐待後,施虐者肯定警告過孩子不準告訴別人,否則將迎來更狠的毒打。面對比自己更「厲害」、還有一定血緣的親人,孩子要怎麼告發?


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權勸阻、制止或者舉報虐待兒童事件,可是我們縱觀那些被報導的孩子,發現有關部門處理時一般流程都是:接到事件——進行勸解——表面答應——好景不長,固態萌發——再接到事件——再勸解……。屢次教育,就是不改,對這些「有害的父母」來說,外來幹預沒有改變他們一絲一毫,可對孩子來說,事情拖的時間越久,受到的毆打就越多。


父母監護權可以剝奪,可是剝奪的監護權該轉給誰?誰來給受虐兒童兜底?受虐待兒童不是孤兒或者事實孤兒,救助站、福利院、兒童村是不予以接收的,可是如果沒有人接受孩子,法院就不會剝奪親生父母的監護權。


在上述的福建小龍案中,當時的法官就曾對兒童村的村長說過:「如果沒有兒童村承諾願意收下他,我這一槌子絕對不敢敲下來。


這句話隱含了太多被虐待孩子的痛。


在兒童監護權轉移時,各個部門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閉環,沒有為受虐兒童兜底的部門和法律。而且「如何確保孩子在離開原生家庭之後得到更好的對待」的福利制度是否完善,也是我們有待解決的問題。

圖片來源網絡


我們現階段還是輿論導向,希望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可以不斷完善「虐待兒童」的保護和救助的相關法律。


看了太多文章,都提到了虐待帶給孩子不可磨滅的身心創傷,在討論孩子心理健康之前,我們是不是應該想一想,這些文章是說給誰看的,那些施暴的家長,都不管孩子的死活,怎麼還會在乎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與其事後討論,不如想想如何制止虐待行為,父母是不是也應該有「義務教育」,去學習如何對待孩子?


做父母也應該有門檻、有行為邊界,可以不愛、可以承認人性中的某些自私,但請不要傷害。


親媽學堂(米媽):

我是一名大學老師,也是一個公益紀錄片導演。本科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留英雙碩士,在讀博士,有13年教育教學經驗。同時,我還是一位媽媽。三重角色使我時刻審視著我們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所有我分享的,都是基於自己從教、為母經歷的真實教育案例和思考。我倡導無論如何都要自己帶孩子,也希望為媽媽們打造一個「舒適圈」,減輕帶娃負擔。歡迎關注、轉發分享、討論、提問,一起探討如何培養我們的孩子。

相關焦點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20(孩子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
    之後還補了一句:「我也不是您的私有財產。」惹得季勝利怒火中燒卻又無言以對。多年來整個社會文化中,普遍認為父母生下孩子,就有對孩子的所有權和處置權。孩子讀書、從業、婚姻等重大事情,都應由父母來作定奪。時至今日,仍然會有些家長還是有孩子的命是我給的,孩子當然要聽我的思想。將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孩子如果不聽家長的,那就是不孝之子、大逆不道。
  • 賀優琳中山開講:子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要學會欣賞仰望孩子
    南都訊 記者侯玉曉「學會仰望孩子」「允許孩子犯錯誤」「子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8月1日,原中山紀念中學校長、黨委書記,現中山市迪茵公學校長賀優琳開講近3個小時,講座的主題是:一切為了孩子。他用實際事例,呼籲在座的家長要高度關注學生的成長,要教育孩子珍愛生命,要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賀優琳提出,家庭、社會、學校首先一定要加強對孩子珍惜生命的教育,任何教育過程培養目標都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承受能力、抗挫能力,培養孩子對社會的責任感,對家庭的責任感,對生命的責任感。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生命也只有一回。
  • 父母學會了退出,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聖經》裡說:「你們要知道,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 他是上帝派來的天使,你們只是負責照顧。」孩子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生活中許多父母常常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把孩子當成是生命的下一段延續,希望通 過孩子來彌補自己生命中的遺憾。
  • 何時該放手,99%的父母都做錯了
    母乳不夠吃,小飯盒奶奶在給他餵配方奶雖然這個事件中的父母是個例,但生活中確實有很多父母對於何時該對孩子放手,存在誤區。01 誤區一:該放手時不放手很多父母認為,等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事了,我們就會放手了。其實正好相反,只有做父母的先學會放手,孩子才會真正長大,才能懂事。從出生開始,父母就該學著放手了。是的,從出生開始。
  • 父母捨得放手,孩子才有機會真正成長
    「母親不是讓孩子依靠的人,而是讓孩子學會自立不依靠別人」這是一位美國偉大的母親說的,這句話真是發人深省,我們做母親的常常捨不得讓孩子吃苦,包攬他們的一切事務,從不放心孩子幹的一切,變成一手包,最後培養出依賴性特別強的孩子,做母親的從不願放手,最後變成不肯放手,讓孩子在自私的愛中窒息。
  • 狐狸法則:總覺得孩子還沒長大?放手才能讓孩子真正成長
    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他們凡事都依靠父母,從而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最終只能成為成年的巨嬰。父母總以為自己把孩子抓在手心裡不放手,才是對他們最大的愛,因為在自己的保護下,孩子不會受到一絲一毫的傷害,這會讓他們更安全。但其實這不是愛而是控制,當孩子總是被父母庇護在羽翼之下生活時,對他們的成長其實是非常不利的。
  • 父母學會對孩子適當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愛!
    第三天,孩子一個人去上學,要求七點二十分到校,她怕自己走迷路會遲到,早上五點就起床並拒絕媽媽送她到地鐵,自己一個人走了,6點50分給媽媽發了個簡訊:「我到了」。看,孩子在沒有父母的陪伴下也能順利完成自己個人獨立的行走。主要是做父母的要捨得放手,孩子其實沒你想像中的那麼不經事。你的不放心不放手,孩子就得不到鍛鍊。其實,很多家長不放心孩子,是家長自己對孩子的依戀情結太重。
  • 父母必讀丨適當放手,孩子才能成長
    然而,孩子在父母眼裡永遠都是小孩子,父母擔心孩子不能完成一些事情以至於事事插手這樣的孩子勢必會在未來的社會中受到更多的磨難,同時也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和諧。在生活中,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不妨稍微鬆開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在孩子能力承受範圍內,可以他自己去做的事情父母一定不要插手,這正是鍛鍊孩子的時候。
  • 父母放手讓孩子做事,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很多父母沒有認識到替孩子包辦一切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苦了自己,害了孩子。一方面,父母因為生活經驗比較豐富,同時也不忍心孩子受苦,事無巨細地操心著孩子的一切,他們做了本該由孩子來做的事情,感嘆養育孩子的勞累;另一方面,孩子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中成為溫室的花朵,經不起一點風雨,並認為父母會替他們準備好一切,解決所有遇到的困難,失去了發展的動力和成長的機會。
  • 馬克思 | 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
    國民經濟學從私有財產這個事實出發。但是,它卻不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它把私有財產在現實中所經歷的物質的過程,套進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後又把這些公式奉為規律。它沒有掌握這些規律,也就是說,它沒有指明這些規律是怎樣從私有財產的本質中產生出來的。國民經濟學沒有給我們提供一把鑰匙,去理解勞動和資本的分離以及資本和土地的分離的根源。
  • 想讓孩子獨立自主,父母堅持「留白教育」,放手孩子才能學會飛翔
    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父母必須要學會放手,堅持「留白教育」,孩子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長。,父母別再做「管家婆」,堅持「留白教育」①父母學會放手想要讓那個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真正去面對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生活。
  • 放手不撒手,培養孩子責任心,家長真正需要增加的是信任感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放手不等於放手不管很多時候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自覺性,往往會將很多事情的決定權教給孩子,實際上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未必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適當的放手有助於孩子形成更好的自理能力,但是放手不等於放手不管。要分清楚這其中的區別,不然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今後後悔想要管教的時候為時已晚。尤其是對於孩子責任心的培養,放手不是撒手。
  • 讓孩子真正成長,父母從4個方面學會放手,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周末帶孩子在餐廳吃飯時,看到一個男孩大概6歲了,吃飯時父母幫著孩子夾菜並拿起紙巾幫忙擦嘴;在遊樂區玩耍時,看到了他的媽媽蹲下幫孩子穿襪穿鞋;一會兒幫忙遞水壺,一會幫忙擦汗,我在想,這些不是孩子自己就能做到的嗎?
  • 告別「直升機父母」,不再為孩子遮風擋雨,才能教給孩子真本領!
    兒童只有自己創造,才能獲得真知。——皮亞傑 近日父母的教育中有個熱詞:直升機父母,令眾多孩子叫苦不迭…… 先看看有哪些具體表現~ 爸媽自從有了孩子,恨不得最好的、最全的都給予孩子。
  • 教育孩子的首要前提是「尊重」,父母一定要謹記,尊重孩子很重要
    當父母無法尊重自己的孩子時,孩子又怎麼能夠了解到尊重的真正含義呢?所以,不被父母尊重的孩子,無法學會尊重。而不懂得尊重的孩子,在這個社會中只會處處碰壁,無法成功。·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有的父母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孩子也是一個人,擁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擁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 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是放手!
    父母放手,孩子才能成長曾經我就是個不捨得放手的媽媽。「乖,聽話!」「這個你不會,還是我來吧!」「我都說過了,你為什麼不聽?」「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燙手!」只有父母放手,孩子才能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才會鍛鍊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請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長大。放手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父母缺位,孩子會野蠻生長。而父母不肯放手,更可怕。看看這世上越來越多的媽寶娃、啃老族就知道了。
  • 真正的母愛:給孩子無私的愛,更要學會適時放手
    我打電話讓他回家陪孩子,他卻說:『家務有媽做,女兒有你輔導,要我回來做什麼?』 真希望有一天他能真正成長,擔起家庭的責任。」 「那你搬出去,豈不是更累?」 「可我女兒馬上要讀四年級,吃飯還是婆婆喂,整理書包也是婆婆來,就連學校打掃衛生,也是婆婆去。我讓女兒自己來,婆婆就說我懶。
  • 家長懂得放手,讓孩子自由飛翔,才是真正的成長!
    一、放手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前幾天,和朋友一起吃飯,她和我說起這樣一件事。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適應不了外面的環境,更別提能搞好學習了。試想一下,讀一年級的孩子,沒有老師的幫助,吃飯、穿衣就做不了。只有放手,他才能邁步,即使摔跤,也是他人生路上必須經歷的成長。
  • 有一種愛可以「適時放手」
    對於孩子,「放手」意味著不再控制,信任孩子,解放自己。可是現實中卻有不少人緊緊抓著孩子不放手,生怕一放手,孩子就無法活下去一樣。於是就動手擰了孩子的耳朵,孩子氣的不想和她說話。但是她卻比之前更兇,狠狠的打了孩子,孩子向我傾訴:真想離家出走。 雨媽心理:你竟然變了,變得不是我眼中該有的樣子,這不是一個孩子該有的。我就是要打你,讓你知道什麼是該有,什麼是不該有。你若不改,我就不放下打你的手。
  • 「放手而不撒手」,智慧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懂得張弛有度
    如何掌握對孩子既放手又不撒手的分寸,真正幫助而不束縛孩子的成長?這些都是值得每一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思考的命題。這兩類家庭教育方式都不利於孩子成長,都是家長沒有定位好自身角色,以致不能正確把握親子關係的界限。「直升機家長」,是無形中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或附屬品,沒有將孩子看作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覺得既然孩子是自己生的,就有權利決定和控制孩子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