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理論主線完整清晰 語言簡潔雅趣相濟

2020-12-19 海南日報數字報
  《讓旅遊插上文化的翅膀》4月15日下午在海口首發。該書以散文的筆觸、學者的博識、導遊的口吻,將國內外和海南的文化故事、旅遊經典娓娓道來,讀之感到輕鬆親切乃至愉悅。

  我省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齊聚首發儀式,對該書進行品讀解析,普遍認為,其中抽象的理論觀點和闡述充滿趣味,近乎枯燥的法規條款鮮活易讀,充分體現了一本好的理論通俗讀本駕繁馭簡、逐香採蜜的功力。本報對部分與會專家發言進行摘錄,以饗讀者。

  豐富和發展旅遊文化的力作

  省旅遊發展研究會會長 王健生

  由海南省委宣傳部和省社科聯(院)聯合策劃、組織撰寫的《讓旅遊插上文化的翅膀》一書,直面我國旅遊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和約束,對於海南乃至全國在新形勢下如何將旅遊與文化融合,提升旅遊業的附加值和競爭力,更好地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和中國旅遊特區的建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通讀全文,該書是一本實用性強的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工具書。眾所周知,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文化」概念內容十分豐富,且隨著社會交往不斷深化,其內涵和外延也在相應地發生改變。從文化的源頭來看,有內生文化和植入文化之分。內生的文化傳承和發揚帶有「潤物細無聲」的性質,而對植入的文化則有個適應和揚棄的過程。該書將相對寬泛的「文化」與比較具體的「旅遊」結合,使宏大敘事建立在比較堅實的旅遊行為基礎上,側重於解決現實問題。全書由8個「怎麼辦」的篇章統領,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是實證分析在旅遊文化領域繪就的「路線圖」。

  該書邏輯結構嚴密,論證合理充分。全書分別論述了旅遊文化資源、特色、品牌、營銷、人才等多個方面的改進措施,是一篇較好的綜合性策論——既有現有資源的配置,也有權利的配置;在強調市場「看不見的手」效應的同時,我們不難發現政府「幫助之手」的作用;在分析旅遊產業內外關聯度和相對獨立性的基礎上,融文化的滲透性和包容性於一爐。更為重要的是,該書較好地處理了文化與旅遊發展的「體」、「用」之間的關係,具有很強的內在的邏輯一致性。

  從方法論角度看,案例分析和演繹法是該書的一大特色。該書匯集了較多的案例,這些案例內容廣泛,出自鮮活的歷史和現實,它們不是簡單地被敘述為「文本」,每個旅遊利益相關者都可以在「學中幹」和「幹中學」的過程中思索,挖掘新的案例。與歸納法相比,該書明顯注重演繹法的運用,將制度環境的差異性與旅遊文化的一般規律相結合,便於旅遊與文化更好地相互調適、相互兼容,在比較中借鑑,在借鑑中超越。

  從中欣賞文化和旅遊之美

  省旅遊委巡視員、省社科聯兼職副主席 陳耀

  《讓旅遊插上文化的翅膀》像深山裡一個神色安詳、布衣草鞋的行人,外表平常,目光中卻顯示出不俗、雅致乃至睿智。以簡代繁、以淡勝豔的裝幀似乎顯示編者——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海南省社科聯(院)的自信:闡述為旅遊插上文化翅膀的書,本身也是能夠飛起來的。

  本書以飛上雲霄的大視野和穿越古今的多角度展示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旅遊案例,如德國柏林的博物館和科隆的狂歡節、馬爾地夫的海島酒店、維也納的音樂、打造旅遊文化品牌的加拿大多倫多、澳大利亞、日本和瑞典,彰顯文化魅力的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在旅遊文化中創新開拓的阿聯杜拜、美國和韓國,保持傳統文化的夏威夷和峇里島,營造友好環境的泰國和新加坡等,在本書中猶如一場絢麗燦爛的世界文化流星雨,似乎是讀者的幸運巧遇,其實作者們的匠心安排。

  讓海南以及關注海南的讀者們感到更加親切的是,本書儘量採用海南的文化資源和旅遊的案例,在世界和中國的旅遊文化大背景下,清晰地勾勒出海南文化旅遊的美麗輪廓,讓以「全國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試驗區」為第一定位的海南國際旅遊島,撲扇出清新的椰風海韻。

  本書以散文的筆觸,學者的博識,資深導遊的口吻,將國內外和海南的文化故事、旅遊經典娓娓道來,讓人讀之感到輕鬆親切乃至產生輕盈的愉悅。作者以文化為經,以旅遊為緯,巧妙地編織出讓旅遊飛翔的彩翼。有關旅遊的資源開發、產品打造、品牌樹立、產業拓展、營銷創新、行業運作和人才培訓等方面的發展理論,則是彩翼上斑斕的羽毛。抽象的理論觀點和闡述充滿趣味,近乎枯燥的法規條款鮮活易讀,充分體現一本好的理論通俗讀本駕繁馭簡、逐香採蜜的功力。

  縱覽本書有以下特色:一是旅遊發展理論主線完整而清晰;二是體現文化助力和提升旅遊的內容豐富多彩;三是敘事說理的風格平實縝密;四是語言特色簡潔雅趣相濟。故此,文化人可以從中了解旅遊開發的脈絡,旅遊界人士可以加深領略文化的意義,而各類讀者都可從中欣賞到文化和旅遊之美。

  (文字整理/本報記者 陳蔚林)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權威專家講授法學理論
    本報三亞8月9日電(記者金昌波 通訊員許平飛)今天上午,由省高院主辦的主題為「司法的特點和基本規律」的第五屆海南法治高端講座在海南省法官進修學院開幕
  • 海南日報數字報-「裡應外合」,讓海南人的英語強起來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是我省唯一一所外語類高校。在海南,多個城市的街頭標語、多座圖書館的外文書籍由該校師生翻譯,多個熱門景區的外語導遊、多場外交活動的同聲傳譯等工作也由該校師生承擔。  據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副院長楊學前介紹,多年來,該校根據海南12個重點產業發展方向,有側重地開展外語人才培養工作,目前開設的17個外語專業裡,除了英語系之外,還有韓語、日語、泰語、印尼語、阿拉伯語、越南語等語種在內的東語系,以及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語種在內的西語系,為省內外輸送了大批小語種人才。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職場「後浪」與英語的熱戀
    文 | 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  「梅姐,《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出來啦。」6月2日早晨上班時,劉海瓊把一沓「熱騰騰」的中英文對照版《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精選60條》遞到同事毛瓊梅手裡:「一起學英語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微課」成「金課」
    本報訊(記者馬珂)海南日報記者從海南大學經濟學院獲悉,該院微宏觀經濟學課程組從2015年起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古籍今安在?
    至於存世的海南古籍,從1987年開始,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專家就開始調查,2004年,海南大學圖書館時任館長詹長智博士等學者與中山館合作,補充了廣東海南兩地的資料。2008年,《海南地方文獻書目提要》出版,其中收錄海南古籍書目211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前不久,見海南日報海南周刊在記述抗戰期間流亡島外的文化人時,有記到白苗:陳銘章,1901年生,筆名天爾、白苗(解放後用),日軍侵入海南前,任《國光日報》編輯,日軍侵入海口十餘日後,逃往廣州灣,又轉赴香港,抗戰勝利後回海口,在《世紀晚報》任知識副刊主編。解放後在海南日報工作。又記:在香港,他出版了《瓊崖散憶》、《瓊崖歌謠》。來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樂為人梯育英才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實習生 林琳  「闊別10年,回到母校就像回家一樣親切」「我想再去食堂嘗嘗母校的飯菜」……日前,70多名海南大學法學院
  • 海南日報數字報-醫乃仁術 以仁求仁
    海南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09級學生鄧小強的話,或許代表了很多醫學生的顧慮。不過,今年畢業的鄧小強還是堅定自己最初的夢想,選擇了從醫。  「擁有對患者的同情心、感恩心和醫療的責任心,方為良醫。」鄧小強說,學校強化人文醫學實踐教育,讓他與患者近距離接觸,換位思考,也讓他認識到,改善醫患關係首先要從醫生做起,唯有嚴於律己,提高自我修養,才能以心換心,贏得患者的信任。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火朝天的「革命熔爐」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南方大學海南分校,是偶然聽一位老者提起的,他那時15歲,在「革命熔爐」裡鍛鍊了6個月,就被分配到海南山區任教。沒有怨言,心懷理想。對他來說,南方大學海南分校培養了他的革命人生觀,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第三,警察教育  1941年11月8日,三省聯絡會議出臺《海南籍警察訓練綱要》,決定成立「警察訓練所」,培養「為我方所用的海南籍優秀警察人員」。綱要指出,「警察訓練所應進行以皇道為基礎的東亞民族共榮的思想觀念教育,傳授警察所必需的知識,實施實際技能訓練」。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願海南與花蓮常來常往」
    在這一濃鬱的懷舊氛圍下,臺灣花蓮縣縣長傅崐萁接受了海南日報記者專訪。連日來,帶著攜手前行的心願,傅崐萁偕同花蓮縣議長賴進坤,率縣政府一級主管及縣議會團隊一行40餘人來我省參訪,學習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規劃及推廣經驗。  「走在『1942民國街』上,我仿佛看到了70多年前的中國。」傅崐萁認為此次到海南可謂不虛此行,他希望類似馮小剛電影公社的觀光旅遊可以在臺灣落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2002年,聽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培育出新品種,他決定用20畝地進行試種。種植3年後,他的椰子樹就開始掛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編者按  12月14日,由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副總會長、檳城海南會館主席林秋雅拿督帶隊,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團一行36人,在海南大學舉行了學術交流、文藝演出等活動。此後,來賓們還將趕赴三亞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其中包括探訪三亞回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