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學術頭條
全球範圍的城市化席捲著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車水馬龍,高樓大廈,當我們拿著美式咖啡趁著洶湧的人流趕早班地鐵去上班時,或許不會想到,世界上還會有另外一群人,棲息在茂盛而寧靜的森林周圍。
他們依靠森林生活——砍柴生火,銷售木材、水果、工藝品等。
他們由於與大眾的生活脫節,又或是長期居住在隱秘的森林中,所以關於他們的信息並不明朗。關於這個問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環境研究助理教授、第一作者彼得·牛頓指出:「全球有多少人生活在森林裡或森林周圍?我們根本沒有數據。」
當然,相關數據的缺失也引起了他探索的興趣。彼得教授帶領他的團隊,結合了森林覆蓋和人口密度數據,繪製了2000年和2012年全球範圍內人類和森林之間的空間關係。
「這是試圖量化森林環境中人們生計項目的潛在目標人口的第一步。」 彼得教授如是說。
結果顯示,全球居住在森林及其周圍的人口數量大約有16億,其中,64.5%生活在熱帶國家,71.3%生活在低收入、中低收入或中高收入國家。
繪製人與森林關係地圖
研究人員量化了全球居住在森林內和周圍的人口數量和空間分布,他們將森林定義為任何2公頃範圍內樹木覆蓋面積超過50%的地區。但他們排除了每平方公裡人口超過1500人的城市地區。
同時,他們也強調用精確的術語——「森林臨近居民」來指代居住在森林中或森林周圍的人,他們也重點解釋了兩個概念:「森林鄰近性」與「森林依賴性」。
森林鄰近性與森林依賴有關,但並不等同於森林依賴。森林鄰近的定位著重強調在地理位置,而森林依賴著重強調的是居民的主觀需求。換句話說,住在森林周圍的人不一定依靠森林的林木資源生活,而真正銷售木材的可能並不住在森林周圍。
研究人員將全球森林空間分布數據與人口密度數據疊加,為人類和森林共存的地方提供了具體的全球估算和地圖。他們使用1公裡解析度的全球人口密度數據和來自Landsat的30米解析度的全球樹木覆蓋數據生成空間疊加圖,以確定2000年和2012年生活在森林或接近森林的人口子集。
根據研究成果,2012年,全球有19.3億、16.6億和7.8億農村人口居住在距森林10公裡、5公裡和1公裡以內。研究人員還提供顯示全球人與森林的空間位置和關係,以及兩個森林面積較大的國家(巴西和印度尼西亞)。
2012年,有10.3億森林臨近居民(FPP,佔所有FPP的64.5%)生活在熱帶國家(這裡定義為國土面積有一部分位於熱帶的國家);其餘5.69億人(35.5%)生活在非熱帶國家(這裡定義為完全不在熱帶地區的國家)。共有11.4億FPP(佔全部FPP的71.3%)生活在世界銀行劃分為低收入、中低收入或中上等收入的國家;其餘4.6億人(28.7%)生活在高收入國家。
2012年,在所有國家中,平均有28%的人口接近森林覆蓋率。其中,巴西24%的人口是FPP;印度尼西亞35%的人是FPP。而且全球範圍內,FPP的數量在2000年到2012年間略有增長:2012年FPP的數量比2000年增加了1050萬。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國家的FPP數量有所增加(增長最大的是孟加拉國,2012年的FPP數量比2000年增加了1400萬),同期,其他地區也出現了下降(降幅最大的是中國,2012年FPP比2000年減少了4800萬)。
繪製森林草圖的意義
「大量的人生活在森林裡和周圍,因此森林成為思考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的重要棲息地和生物群落,」彼得教授說:「影響森林的計劃、項目和政策也影響到大量的人。」
研究人員認為,世界各地支持森林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項目的組織都對了解有多少人居住在森林內或森林附近感興趣,以便確定優先次序和資金目標,並衡量他們的項目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研究結果對森林保護、森林生計和森林內外社區的可持續社會經濟發展感興趣的研究人員和決策者具有啟示意義。
森林景觀是複雜的社會環境系統。它們對於碳儲存、碳封存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其他環境效益都很重要。它們還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會經濟貢獻,包括保健福利和支助許多生活在森林內和周圍的人的生存和創收生計。鑑於這些價值,森林保護、治理和恢復是全球的優先事項,森林內和森林附近的人民和社區的可持續社會經濟發展也是如此。
森林支持人類生計的程度,以及人類對森林生態的影響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與森林之間的空間聯繫。因此,繪製森林和居住在森林內及其周圍的人民之間的空間關係,是了解森林和人民之間這些關係的性質的一個重要部分。
從理論的角度來看,繪製人與自然資源之間的空間關係,有助於理解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和相互作用,以及這些關係如何隨著時間和空間而變化和變化。改善對環境和人類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規模和程度的理解,也有助於社會環境系統學者更好地理解與森林景觀相關的動態和結果。
從更實際的角度來看,對人與自然資源之間的空間關係進行量化可以幫助決策者制定明確的空間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指標和政策,以優先領域為目標。許多關心森林養護和發展政策的發展機構、非政府組織和捐助者已發起倡議,其明確目標是改善生活在森林內和周圍的人民的生活,改變人們使用森林的方式,加強森林養護。例如,為旨在減少土地所有者和森林使用者砍伐森林的環境服務項目支付費用,將非木材森林產品商業化的倡議,建立新的保護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轉變使用權和森林治理以改善森林使用者的生計。
研究的未來展望
這項工作提供了一個草圖,其他研究人員和決策者可以在此基礎上添加不同層次的數據,比如社會、經濟或文化細節,從而描繪出更完整的畫面。然而,許多這些數據集在全球層面上是不可用的。
「其他研究人員或者我們將來能做的就是在我們有數據的特定區域找到家,」彼得教授說。從當地的數據,科學家可以推斷出這些森林附近的人口中有多少也是依賴森林或生活在貧困中,從而幫助決策者實施空間定位和影響評估。
對受新幹預措施影響的人數的可靠估計,是衡量政策幹預措施對生計的影響的努力的核心。在項目區域、國家或區域內居住在森林內或森林附近的人口數量和空間分布的系統證據,對於幫助決策者確定優先領域的項目目標非常重要。
然而,在森林和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重要的知識差距。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國家一級,很少有定量分析審查人與森林之間的空間關係,也很少有關於全球生活在森林內和周圍的人口數量的經驗估計。
彼得教授的這篇新論文,通過回答全球有多少人生活在森林中或森林周圍,在全球範圍內量化了人類與森林之間的空間關係,提供了包括可用於評估森林景觀中人口數量隨時間變化的公開數據,為後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
Newton, P., Kinzer, A. T., Miller, D. C., Oldekop, J. A., & Agrawal, A. (2020). The Number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Proximate People Globally. One Earth, 3(3), 363–370. https://doi.org/10.1016/j.oneear.2020.08.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