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科學家首次繪製出推動綠色商業的自然與改良棲息地全球地圖...

2020-12-22 澎湃新聞

聯合國科學家首次繪製出推動綠色商業的自然與改良棲息地全球地圖 | 綠會國際部生物多樣性超級年速遞

2020-08-06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科學家們已經繪製出了一份史無前例的地球陸地棲息地分布圖,以幫助企業和投資者保護寶貴的棲息地。這份分布圖創造了一種資源,將幫助企業和投資者衡量並最小化他們對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這份於7月24日發表在《生物保護》(Biological Conservation)雜誌上的全球數據層首次揭示了地球上每一公裡的土地到底是自然的還是經過改良的。

在全球陸地總面積(不包括南極洲)中,37%被歸類為可能的自然面積,25%為潛在的自然面積,17%為潛在的改良面積,22%為可能的改良面積。

(來源:《生物保護》雜誌論文《地球上自然和改良棲息地的全球地圖模板》)

與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與政策平臺(IPBES)的評估相比,這一分類提供了一種更具預防性的方法。IPBES的「全球評估」發現,只有25%的陸地環境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在相對自然的條件下,有一定程度改變的棲息地仍然可以保持高度的生物多樣性。該研究採用了自然的廣義定義來解釋這一點,有助於防止近自然棲息地被忽視和破壞,並與國際商業績效標準保持一致。

此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發布了一份重要的新報告,指出棲息地破壞是COVID-19等疾病從野生動物向人類出現和迅速傳播的關鍵驅動因素之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保護監測中心(UNEP-WCMC)WCMC執行長Jonny Hughes對此項研究表示歡迎,他說: 「COVID-19大流行明確提醒我們,人類健康與生態系統健康息息相關。當我們現在尋求從大流行中重建更美好時,這項新的研究將為政府、企業和投資者提供所需的數據,讓他們做出更明智的決定,決定在哪裡以及如何投資自然,以優化積極影響。」

這一新的全球數據層可以幫助企業在篩選過程中儘早發現陸地自然棲息地,幫助防止對自然的影響,同時還可以節省資金。例如,該地圖可被視為企業評估潛在開發的地點,特別是在諸如基礎設施、農業綜合企業、林業、能源和採礦等影響較大的部門。

它還可以通過改善投資篩選和指導全球和地區銀行和國際公司的決策來幫助投資者。該地圖可以支持對現有運營進行投資組合級別的分析以及對供應鏈的分析,以了解企業在天然或改良棲息地中的規模。

這幅新地圖包括了以前未被篩選數據覆蓋的大片土地。目前的篩選往往依靠保護區和關鍵生物多樣性區域數據,這兩個數據分別只覆蓋15.1%和8.8%的土地。

該研究論文的首席作者、來自UNEP-WCMC的Joe Gosling說:「這幅全球地圖首次揭示了地球上每一平方公裡陸地上的所有棲息地在多大程度上可能是天然的或經過改良的,填補了當前數據的重大空白,並提供了陸地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整體視角。將這些數據納入決策將使企業和投資者更好地理解和減少他們對自然的影響。」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UN CBD)表示:「該地圖可被視為企業評估潛在發展的地點,特別是在高影響部門。UNEP-WCMC的關於自然和改良地區的新地圖將幫助政府、公司和投資者做出明智的決定。」


文/牛靜美 審/綠宣 編/Angel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確定全球生態系統恢復優先區域的方法 |《自然》最新論文...
    雄心勃勃的目標雖然已經被國家和全世界制定,但是尚未考慮到效益和成本空間差異的全球優先區域。一組專家科學家已經開發了一種先進的算法,可以根據生物多樣性保護、氣候變化減緩和成本這三個標準,對全球各地的生態系統恢復進行優先排序。他們開發並應用了一種多準則優化方法來確定所有陸地生物群落恢復的優先區域,並估算其效益和成本。
  • 世界最大3D宇宙地圖發布 數百名科學家共同繪製
    綜合外媒報導,當地時間20日,迄今為止最大的3D宇宙地圖發布。該地圖是全球30個機構的數百名科學家耗時20年,對400多萬個星系以及類星體進行分析後,繪製而成的。據報導,這是研究人員首次利用「顯示物質在遙遠宇宙中分布的天體,即活躍形成恆星和類星體的星系」,來繪製宇宙地圖。
  •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人類大腦3D結構高清圖像
    核磁共振掃描大腦靜止狀態,圖中黃色區域是與藍點具有較強的連接性  【搜狐科學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美國「人類連接體項目(HCP)」最新公布人類高清大腦圖像,這是首次繪製的3D大腦思維連接圖,將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人類大腦組織。
  • 民航聯盟:全球數百科學家繪製,有史以來最大的宇宙三維地圖發布
    民航聯盟據日內瓦綜合電:有史以來最大的宇宙三維地圖周一發布,這是全球30個機構的數百名科學家耗時20年,對400多萬個星系以及類星體進行分析後共同繪製而成。新地圖呈現「宇宙膨脹完整故事」據航盟聯盟了解,這張地圖是基於1998年的原有數據,以及「斯隆數位化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簡稱SDSS)項目的最新六年調查結果,該「延展重子振蕩光譜調查」(extended Baryon Oscillation Spectroscopic
  •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中國為世界提供了綠色轉型方案
    我們可以通過保護和恢復自然棲息地、保育生命多樣性、將生產和消費足跡減半以及確保人人都能享受到生物多樣性的益處,來保護人類和地球。自然對人類的健康和福祉至關重要,同時也是全球經濟穩定的基礎。各國必須不懈努力,在《生物多樣性公約》談判進程中提出強有力的「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此外,還必須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特別是運用基於自然的方案來解決不可持續的農業生產和森林退化等問題。
  • 聯合國:全球百萬物種正瀕臨滅絕
    ◆記者鄧玥聯合國近日發布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顯示,當前,在全世界800萬個物種中,逾100萬個正瀕臨滅絕。滅絕速度至少比過去1000萬年的平均值高出數十到數百倍。科學家認為,事態緊迫,但只要從現在開始、從全球到地方各層面進行「革命性改變」,依然有機會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大自然。
  • 科學家繪製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常規麻疹疫苗接種地圖
    科學家繪製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常規麻疹疫苗接種地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3:57:54 疫苗覆蓋合作者聯盟繪製出了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常規麻疹疫苗接種地圖。
  • 生命地圖:反思「人類的足跡」
    這是一本由全球70多個研究機構、數百位科學家,結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共同完成的生命圖集。8月5日,這本由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牽頭編寫的《生命地圖》全球生態保護地圖集正式推出。  記者了解到,參與編寫該書的機構和個人在科學界均具有較高的影響力。
  •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大腸桿菌的功能蛋白質圖譜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大腸桿菌的功能蛋白質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3:03:13 德國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Mikhail M.
  • 合肥姑娘手繪綠色地圖 傳遞環保理念
    2015年12月28日,「80後」合肥姑娘李夏潔正在展示省城杏花公園的綠色地圖。  在前不久結束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安徽環保NGO(非政府組織)組織綠滿江淮環境發展中心的李夏潔有幸獲邀參會。她攜帶著合肥杏花公園綠地圖,向公眾傳播和倡導環保理念。
  • 研究繪製精度更高的全球氣候劃分地圖
    柯本(Koppen-Geiger) 氣候分類系統由德國科學家柯本於1884年提出,迄今得到了世界廣泛應用。
  •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9:49 德國哥廷根大學Nils Stein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 機器學習有助於繪製全球海洋社區的地圖
    在海洋中,生命的大部分是微觀的,並且流動性強得多,這給科學家們繪製生態上獨特的海洋區域之間的邊界圖帶來了挑戰。科學家描繪海洋群落的一種方式是通過衛星圖像的葉綠素(浮遊植物產生的綠色色素)。葉綠素濃度可以表明一個地區與另一個地區相比,潛在生態系統的豐富程度或生產力。但是葉綠素圖只能給出給定區域中可能存在的總生命量的信息。
  • 科學家繪製出地球微生物組的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地球微生物組的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0 22:33:40 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Emiley A. Eloe-Fadrosh小組繪製出地球微生物組的基因組圖譜。
  • 科學家利用30年的衛星圖像,首次創建測繪潮間帶地圖3D模型
    我們在地圖上看到的只是代表平均海平面的位置,而任何陸地的海岸實際上是在低潮和高潮之間不斷移動的。這片永遠變化著的區域被科學家稱為潮間帶。全球的潮間帶包含一系列生態系統:沙灘、巖石海岸、潮汐塘、泥灘、海草床、紅樹林和邊緣珊瑚礁。非常多的生命形式已經適應了這個過渡地方,它們在食物鏈和在營養與碳循環方面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例如,潮間帶對鴴鷸類鳥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覓食地,特別是在其遷徙期間。
  • 小麥基因圖譜加快品種改良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日報網8月17日電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炎熱天氣可能會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研發出抗熱型小麥以維護世界糧食安全越來越重要,目前,研究人員最新繪製的小麥基因圖譜有望加快這一進程。據英國廣播公司8月16日報導,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已經對10萬多個小麥基因進行了定位,相關情況發表於《科學》雜誌上。
  • 科學家繪製地球3D地圖,僅亞馬遜就要歷時3年,耗資1000萬美元
    森林植被被砍伐或者焚燒,雪山冰川因氣候變暖而融化,越來越多的自然或者人文景觀都在崩潰和消亡的邊緣,焚燒了一個多月的亞馬遜森林大火使得萬年古巖畫群遭到破壞,曾經的瑞典最高峰也因融化下降了24米而成為了第二高峰,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因此有科學家開始思考,在如此快速且劇烈的變化中,如何能夠定格和記錄地球現在的樣貌。
  • 科學家繪製出了心臟神經元的第一張三維地圖
    這項研究利用了兩種方法,其中一種方法涉及一種叫做刀鋒掃描顯微鏡(KSEM)的新成像技術,該技術允許研究人員建立整個齧齒動物心臟的精確三維模型,這也是該技術首次用於心臟研究。
  • 全球16億「森林居民」地圖,揭示人與自然的空間關係
    關於這個問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環境研究助理教授、第一作者彼得·牛頓指出:「全球有多少人生活在森林裡或森林周圍?我們根本沒有數據。」當然,相關數據的缺失也引起了他探索的興趣。彼得教授帶領他的團隊,結合了森林覆蓋和人口密度數據,繪製了2000年和2012年全球範圍內人類和森林之間的空間關係。
  • 一篇講述北極熊棲息地變化的可視化作品
    《自然-氣候變化》的研究發現,禁食期一旦超過一定天數,北極熊生存率將不斷下跌,而到 2100 年,許多地區的北極熊恐怕難逃滅絕的結果。 一、在哪裡可以看到北極熊呢? 在本篇 Viz 的第一部分,作者用北極圈的抽象地圖搭配不同大小的圓點,為大家介紹了北極熊在北極各區域的分布情況和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