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小樺代表稱讚禮儀報導 攝影/記者程鐵良
代表委員熱議「人文奧運文明禮儀」
中廣網北京1月26日消息 今年以來,京城各大媒體在顯著位置紛紛刊發關於建設「人文奧運文明禮儀」的報導,在兩會上,廣大代表委員對此給予高度關注和讚揚。昨天本報記者採訪了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他們紛紛表示,近期京城各大報紙刊登的「人文奧運文明禮儀」的專題報導,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入手,將文明禮儀的重要作用和「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歷史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聯繫了起來,讓人讀後很受啟發。
梅蘊新代表注重禮儀中的「差一點」
身為北京首都旅遊集團總裁的梅蘊新代表一見面就對記者說:「我非常喜歡看你們《北京青年報》上已經開了好幾年的一個小欄目,叫『文明就差這一點』,也都是稍加注意就能做好的小事。我覺得媒體就應該發揮這樣的作用,不斷提醒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舉手投足,小而言之,關係到個人形象,大而言之,關係到整個民族的形象。」
「比如平地上走路應該是女士優先,但如果是上樓梯呢?我問過很多人,說法都不一樣。」梅蘊新代表饒有興趣地舉例說,「幾天前我在《北京青年報》登的『禮儀奧校』專版上看到,上樓梯時應該讓女士走在後面,並且列舉了很多國家相關的禮儀規範,豐富的材料和有力的佐證讓人讀後頗受教育,其實提高文明素質就是要從這些點滴小事做起。」
梅蘊新代表認為,對於旅遊行業的從業者來說,對客人微笑、讓路、記住客人的名字等等文明禮儀,是一種職業道德和職業標準;而到了2008年奧運會的時候,全體北京人不都要成為接待來自世界各地賓客的主人嗎?因而也應該具備這樣的「職業素質」。尤其是在公共場合,應該讓外地和境外的旅遊者感受到我們北京人更高一籌的文明水準。
姬巧玲代表建議討論金融業的「禮儀」
姬巧玲代表是國家開發銀行原總經濟師,現任國家開發銀行顧問。在金融領域擔任多年領導工作的姬代表對記者說,當前電視臺新聞前後搞的文明禮儀30秒的卡通動畫片非常生動活潑,從擰水龍頭到街頭散步,從遞交名片到與人握手,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點滴細節都被注入了文明禮儀的新內涵,因為人的素質高低是反映國際城市的重要指標,而文明禮儀就是人的素質的外在表現。
姬巧玲說,一般來講,銀行屬於窗口服務業,文明禮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奧運文明禮儀教育反映在銀行領域,就是要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加大力度開發出更高水平的金融產品,才能更好地為「奧運經濟」服務。姬巧玲代表建議各大媒體除了介紹一般性的專題知識外,還應該開展一些專題討論,從而加深人們對文明禮儀的認識。
鈕小樺代表報導啟發了我們的禮儀教育
昨天,市人大代表、北京第二中學校長鈕小樺在小組審議間隙一邊閱讀本報的文明禮儀專版一邊對記者說,日報、青年報的禮儀報導我每期都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出了一個全新的禮儀教育思路,即學校文明禮儀教育,除了要求學生,更要要求教師身體力行,讓學生們在「體驗」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比如,二中在前段時間定出了「老師要主動和學生打招呼」的規定,在學生中引起了很好的反響,因為老師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會在孩子們面前產生很好的示範作用。目前,一進二中校門就可以看到師生互相問好的和諧場面。
鈕小樺說,對中小學生進行禮儀、文明素質教育,家庭和社會也是兩個重要環節,目前許多家長因為心疼孩子,根本不讓孩子幹家務。這就會使有些孩子對長輩的辛苦視而不見,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也要通過「體驗活動」,讓孩子們懂得關愛。
李保仁代表開辦文明禮儀培訓班
面對著2008年奧運會的日益臨近,人們對文明禮儀的關注程度日益加深,為提高人們文明禮儀的素質和修養,中央財經大學的李保仁代表在建議中指出,可以在報紙廣播、電視上開辦一些有關文明禮儀方面的講座,適當地編輯成一些小冊子,讓人們從如何文明而禮貌地甚至是熱情地待人接物學起。同時他還建議一些社會力量和政府開設文明禮儀方面的培訓班,李保仁說:「我去過很多西方國家,人們把幫助別人當成是種樂事。比如走在街上,很多人都會友好地問候。一次我的一個同事因為看不懂路牌,站在路牌下皺著眉頭,很多人都走過來問需要不需要幫助,讓人很溫暖,這是一種民族教養的很好的體現。」
他建議道:「奧運馬上就要到了,我們不能讓世人感覺到,我們是個文明禮儀很差的國家,因此我建議先在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開設一些講座和專欄,從如何友好熱情待人接物做起;同時我建議一些社會力量和政府開設一些文明禮儀方面的培訓班。」
孟大鵬委員禮儀教育引來點滴變化
「媒體對市民進行的禮儀教育我經常看,非常細緻、實用」,市政協委員孟大鵬告訴記者,從周圍人一些點點滴滴的變化,就能感覺到各種形式多樣的禮儀教育已經深入人心,「比如公共場所說話聲音小了,衣著更得體了」,崔委員認為,這些方方面面的禮儀知識,大家都將逐步反映在自己的言行舉止中。
作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少年廣播合唱團專職指揮、藝術總監,孟大鵬體會更多的是:好的心態直接會影響到平時的言行舉止。
從事了20多年合唱工作的孟委員,深切感受到練習合唱可以幫助人養成一些很好的習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有教養」。「比如在合唱時需要團員該安靜的時候安靜,尊重其他人,有合作精神等」,這些好習慣在平時生活中就會表現為「講禮儀」。
劉綺菲委員禮儀奧校進社區效果好
作為本報禮儀奧校的第一位老師———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教授劉綺菲委員一直很關注目前正在進行的市民文明禮儀教育。她說,本報組織的禮儀奧校進社區等活動以及其後推出的一系列專版形式活潑,舉例恰當,非常貼近百姓,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劉綺菲委員特別談到了外來人員的問題,她認為一個城市的禮儀水平不僅應該由長期居住的居民來評價,而更應該注重外來人員的感覺,這其中既包括外國朋友,也包括外地來京者。「如果一個隻身在某個城市的外來人也能有溫暖的感覺,這說明這個城市的市民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文明禮儀水平。」
張仲霖委員市民素質在細節學習中提高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體育局體操項目領導管理小組組長張仲霖認為,目前北京正在開展的文明禮儀教育活動,對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質相當有益。
「人文奧運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理念,涉及很多方面,但其實都是反映在我們生活當中的每一個細節。」張仲霖委員認為,目前正在全市開展的文明禮儀教育活動,都從一個個市民看得見、摸得著的細節切入,使市民能夠切身感受到人文奧運的理念。細節決定成敗,在這樣「體貼」的教育活動中,市民的文明素質也在細節的學習中不斷提高。
張委員也認為,現在距離奧運會時間無多,社會各個部門都要增加一項工作內容———抓文明禮儀和市民素質教育,加大教育和培訓的力度,儘快提升全市人民的文明素質。「像我們的教練,就要教育隊員學比賽禮儀、微笑等每一個細節。」
趙榮國委員從報導中學到不少東西
趙榮國委員告訴記者,北青報的「禮儀奧校」我期期都看,其他媒體的禮儀報導也看了不少,還真從中間學到不少東西。我發現,許多中西方在習慣和文化上的差異,可能會帶給人們交往中的誤解。所以人們在交往中,首先要注意觀察,看這些習慣、禮儀,別人是怎樣理解的,然後進行換位思考,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其實這樣的例子還真是不少。比如說中國人很熱情,喜歡吃飯時熱熱鬧鬧,給別人敬酒,可到了國外的西餐廳才發現,大家吃起飯來都輕聲輕語。如果大多數人都能夠先看看或者先想想周圍的人怎樣處理這樣的事情,然後按照一個標準來執行,那麼本來對一些生活細節不太注意的人,也會感到不好意思,而逐漸改掉一些小的不良習慣。
紀世瀛委員禮儀專欄小處著眼考慮周到
「相對而言,大家還是更容易接受我們的傳統禮儀的,而社區就是我們教育市民、提高公民素質最好的舞臺。同時還要不斷加強對市民的宣傳教育,現在我市各大報紙上都有奧運禮儀教育的專欄,有的報紙從小處著眼想得非常周到,內容小到日常的穿衣吃飯,大到一些國際禮儀,幾乎可以說是面面俱到,希望廣大市民能認真閱讀。」市政協委員紀世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紀世瀛委員告訴記者,例如一些「仁、義、禮、智、信」這種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修養,對於普通市民來說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而奧運會舉辦之時用外國人的眼睛來看中國人,他們不是看你的英語有多流利,而是來看我們泱泱大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澱,有中國特色的禮節是其中一個亮點。希望我們能重視傳統的道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