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婚背後,是兩代人的價值鴻溝,個人自由和家長制的矛盾,城市和鄉村的差距,而這恐怕一時難以彌合。 (CFP/圖) |
2014年春節回老家期間你被長輩逼婚了嗎?日前百合網以外婆逼婚為故事的廣告引起眾多網友的吐槽甚至抵制,不過許多盼望子女成婚心切的父母們卻表示認同。故事如下:「見著我,她只會說,『結婚了吧』」,這樣的對話從女主角上大學時,持續到工作後,直至外婆躺在了病床。最後,在外婆的病床前,女主角穿著婚紗告訴外婆,「我結婚啦」。許多網友稱故事的前半段簡直就是自己經歷的寫照。那麼,長輩逼婚是否為親情綁架?
正方:現在許多父母與長輩還活在宗法社會,總想事無巨細地按照自己的設想規划子女與晚輩的生活:什麼時候結婚啦,什麼時候生子啦。不尊重子女與晚輩的私生活與人格,不認為子女與晚輩是人格上與其完全平等與獨立的人,而不是其附庸,要是子女不結婚,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催逼子女直到子女就範為止,以孝道之名,誇張的甚至尋死覓活地威脅子女,不自重。
反方:那你有沒有想像父母與長輩為什麼要做惡人呢?你受到了父母與長輩的道德壓力就受不了了,覺得是逼婚,那你有沒有考慮過鄰居與熟人對你親人的輿論壓力呢?別人的子女成家立業了,別人享受了天倫之樂,不會在你父母面前以關心你為名炫耀自己的子女嗎?即使什麼都不說,你父母看到了也會有壓力嗎?這就是裹挾了所有人的輿論與道德壓力傳導機制。
正方:這只不過是熟人社會的那一套,如果父母明事理,就會將別人的話頭擋回去,站在子女的角度設身處地想一想。畢竟,在大城市討生活的子女面臨著激烈的生存競爭,要像父母一輩或生活在鄉村與小城鎮的童年玩伴們一樣早婚早育是不可能的。長輩逼婚本質上是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碰撞的一種體現,隨著文明觀念的普及,必將被越來越多人的認為是不道德的。
反方:你真認為父母逼婚是不道德的?恰恰相反,這正說明了道德制裁機制在起作用。社會習俗具有長期穩定性甚至一定的強制性,大多數人在某個年齡階段做什麼,你也做什麼,總是大致不錯的;如果你不想隨大流,想離經叛道,那就要承受社會輿論壓力與制裁的相應代價。父母逼婚其實不是父母逼婚,而是這種制裁機制的人格化表現,離經叛道你就別想太輕鬆。
正方:晚一點結婚怎麼啦?不結婚怎麼啦?結婚後不生孩子怎麼啦?這些都是個人的選擇自由。個人權利與尊嚴是現代社會的基礎,侵犯個人的權利、強迫個人做他不願做的事,如果不違法至少也是不道德,父母做出的也不例外。因為逼婚而起的衝突,其過在不文明的父母。從道理上講,父母說到這類話題,子女完全可以不回答,可反過來給父母普及基本的權利觀念。
反方:結婚生子,表面上只是一種社會制度,實際上是對個人基因綿延本能需求的制度化,是演化出來的,不是人為的設計,功能上就是為了實現基因綿延與財產傳承。在此基礎上,有促進婚姻建立與存續的整一套道德規範,功能上是為了提高不結婚生子的社會成本。如果這些都在文明的名義下被衝擊而逐步失效,那這樣的文明就因為內生的低生育率而處在危機中。
【點評者說】那些在讀了大學、背井離鄉在大城市打拼的白領,承受著高房價、高子女教育費用與高醫療費用的三座大山,承受著個稅與社保稅的重負,工資要麼多年不見漲,要麼上漲幅度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收入不如搞基建與裝修的農民工,在21世紀頭十年,是輸掉的一個階層,想要在大城市買房紮根結婚成家真心不易,也只好讓抱孫心切的父母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