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原標題:安全、發展和環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
會議提出了八項重點工作任務,我們可以沿著安全、發展與環保三條主線來理解。
事件: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
點評:
每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為我們勾勒了未來一年經濟工作的藍圖。本文將從宏觀調控與結構性政策兩個層面來解讀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一、形勢判斷與宏觀調控
本次會議既充分肯定了2020年經濟工作的成績,又提示了經濟恢復基礎不牢固的問題。在成績方面,會議指出:「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改革開放實現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在風險方面,會議認為:「必須清醒看到,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復甦不穩定不平衡,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建黨100周年。因此,做好2021年經濟工作有其特殊意義。
面對復甦進程中的不確定性,會議要求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會議提出:「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由此來看,逆周期政策還將保持一定的力度,其退出將是漸進而有序的。
宏觀政策在支持經濟恢復的同時,還將為改革創新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在財政政策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這體現在三個層面上。第一,從支出總量上看,保持適度支出強度,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第二,從支出結構上看,既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促進科技創新,又要調節收入分配,支持擴大內需;第三,從債務風險管理上看,要繼續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保障財政政策的可持續性。
在貨幣政策方面,「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這也體現在三個層面上。第一,從貨幣信用總量上看,要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進而穩定宏觀槓桿率,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之間的關係;第二,加大對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的金融支持,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第三,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二、重點任務部署
本次會議提出了未來一年的八項重點任務。與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六項重點任務相比,本次會議的任務部署發生了以下變化:第一,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作為重點任務的首要兩項,足見科技創新的戰略地位進一步上升;第二,未提及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為代表的宏觀調控手段,而是更多地強調擴大內需、改革開放等長期結構性課題;第三,對糧食安全、反壟斷和大城市住房問題的關注度上升。
對於上述變化,我們可以沿著安全、發展與環保三條主線來理解。
第一,要建立穩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需要保障科技安全和糧食安全。
從科技安全來看,會議指出:「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只要秉持科學精神、把握科學規律、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就一定能夠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
在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1年重點任務的布置當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分列第一、第二條。這與「十四五」規劃建議發展目標中的「堅持創新驅動」和「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相呼應,充分顯示其重要性。
強化科技力量、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其核心都是優化科研體制,強化科研力量,以實現核心技術、前沿技術的突破。科技升級、產業自主是我國實現「十四五」乃至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核心。當前外部環境日趨複雜,貿易摩擦、科技競賽時有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對於我國的經濟安全、社會安全是重大隱患。安全是發展的前提。同時,當前科技發展來到了新一輪巨變的前夜,既有彎道超車的機遇,亦有差距拉大的挑戰。只有紮實推進技術創新,才能用發展為安全提供保障,避免落後挨打的局面再次發生。
從研究內容來看,既包括實施「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的「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的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亦包括「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從政策方向上來看,「舉國體制」+「市場激勵」依然是我國科技發展的主線。分工上來看,「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堅持戰略性需求導向,確定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重要院所高校作為國家隊,未來將承擔起更多科研重任。同時,還將「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020年《自然》雜誌評選出的200個科研城市Top10中,有三所城市來自中國:北京(第一)、上海(第四)、南京(第九)。三大都市圈外,武漢(13)、西安(34)、成都(37)等城市憑藉著自身豐富的高校資源,同樣排名靠前,亦有望成為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企業則要發揮「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活動」。科技創新本質亦是資源的配置,同樣需要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作為技術的需求方與應用方,企業理應發揮主體作用,充分融入產學研體系中,與其他科研主體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與資源交互。同時,產業鏈供應鏈分工日趨細化,合作也日益緊密。技術的突破往往需要上下遊的合力,同時關鍵性技術的突破也能向產業鏈其他鏈條傳導。這也是為何我們要堅決維護好產業鏈供應鏈的可控穩定,它是我們技術突破、效率提升的重要保證。
從糧食安全來看,會議要求:「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要提高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種業猶如農業的「晶片」。近年來我國種業自主創新水平提高,種源自給率上升,但種業安全依然面臨一定的挑戰。一方面,我國的糧食作物種源自給率較高,但蔬菜和禽畜的種源自給率有待提高。根據2020年12月農業農村部召開的全國種業創新工作推進會上披露的數據,目前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農作物種子進口以蔬菜種子為主。另一方面,白羽肉雞等部分優良品種的種源進口依賴度較高。因此,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繼續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健全產學研聯合育種機制,重點開展白羽肉雞育種攻關,推進瘦肉型豬本土化選育,加快牛羊專門化品種選育,逐步提高核心種源自給率。」
同時,本次會議指出:「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規範耕地佔補平衡。」
第二,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進一步挖掘和釋放經濟發展的動能,擴大內需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正如會議所指出的,「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而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需要相應政策措施的引導。從消費來看,提振消費既需要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又需要提高居民的消費意願。在消費能力方面,「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在消費意願方面,通過增加公共消費和解決住房問題來解決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一方面,合理增加公共消費,能夠減少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和育幼等方面的支出負擔;另一方面,本次會議將「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作為2021年重點任務之一。在重申「房住不炒」的同時,本次會議更多地將關注點放在住房租賃上。會議既要求高度重視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使土地供應向租賃住房建設傾斜,以保障租賃房供給,又提出要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對租金水平進行合理調控。這意味著,未來房地產政策在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同時,會將目標拓展至穩租金。
從投資來看,會議提出:「要增強投資增長後勁」。這表明政策當局更加注重投資的拉動效應,希望預算內投資能夠在外溢性強、社會效益高的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進而撬動社會投資的增長。因此,會議格外關注數字經濟、新基建、製造業、城市更新和現代物流等方面的投資,並指出要統籌產業布局,避免新興行業重複建設。
同時,「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
從資本市場來看,要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目前我國的宏觀槓桿率水平已經較高,但上市公司市值與GDP之比依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為了給實體經濟,尤其是成長型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促進科技創新,有必要推動資本市場平穩擴容,完善優勝劣汰的資本市場生態。
從競爭機制來看,要強化反壟斷。在12月11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之後,12月18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出了「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要求。古今中外的歷史都已證明,巨頭對於部分領域一旦產生過分壟斷,就不僅無法通過規模經濟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甚至還可能產生提高失業率、增加居民生活成本,甚至影響社會穩定等不良影響。因此,「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此前,在202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數據」被首次列為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四大傳統生產要素並列的第五種要素。而部分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從千千萬萬市場主體獲得了數據,其中不乏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但卻將其據為己有,並以其排斥競爭對手和進行牟利,顯然不利於建立正常的數據要素市場。因此,「要完善平臺企業壟斷認定、數據收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範。要加強規制,提升監管能力,堅決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
在完備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總體監管框架下,網際網路平臺企業才可以更好地發揮助力創新發展、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正面作用。因此,「國家支持平臺企業創新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支持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同時要依法規範發展,健全數字規則」。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指出:「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未來金融監管部門也將以功能監管理念為抓手,按照同類業務統一審慎監管標準的總要求,以金融穩定為準繩,有序引導網際網路巨頭開展金融創新。
第三,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會議指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與碳中和工作將對我國經濟的中長期發展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碳達峰與碳中和要求我國優化能源結構與產業結構。EIA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能源消費中64%來自煤炭。考慮到我國油氣資源稟賦有限,為了實現減排目標,既需要完善能源消費總量與強度雙控制度,推動高耗能行業進行節能改造和清潔生產改造,提高低能耗行業佔比,也需要大力發展水能、風能、氫能、核能等清潔能源,提高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為此,會議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通過市場來為「碳」定價,激勵企業和居民積極主動參與到追求碳達峰、碳中和的行動中。
(郭於瑋、陳昊、張文達供職於興業研究公司,魯政委系興業銀行、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