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線上分享提綱及部分內容
一、158-164章的邏輯脈絡複習。
158、人類社會存在度遞弱表達為智質性狀的分化耦合→
159-163、智質代償的續貫性ABC:
A.智質屬性的DNA餘緒1、操縱性,2、遺傳性,3、變異性,4、重組性,5、適應性;
B.智質性狀的類體質特徵6、工具的位相,7、語言的位格;
C.智質虛存的超自然質態8、超廣延性,9、超表觀性;
匯總ABC的1-9.智質及其性狀的可塑性10、可塑性。
→164、人類社會的演運趨勢
二、165-167章邏輯脈絡。
165章、經濟
為了進一步解讀人類晚級社會,從本章開始,作者用自然哲學的概念來依次重新解讀既往社會學中一系列最重要的概念如經濟、文化、政治、自由、平等、階級、革命、戰爭、民主、道德、正義、國家、大同等,唯有這樣追本溯源的解讀,才能澄清既往浮淺的人文認知,深入每個概念人文表象後的自然本質。本章是對經濟的解讀。
166章、文化
本章把既往屬於人文概念的「文化」還原為自然哲學下的概念,從而說清了文化的前世今生和其內涵範疇,從而讓我們明白文化的重要性。
167章、政治
本章把既往屬於人文概念的「政治」還原為自然哲學下的概念,從而說清了政治的前世今生和其內涵範疇。
三、165-167章的重難點。
165章、經濟
1、經濟的自然學定義
經濟──此乃在自然弱化依存梯度上所派生的智質代償臨界狀態,是自然衍存物分化不止,導致依存條件持續遞增,進而要求後衍性存在者必須藉助於層層代償屬性以創造性獲取自身極為繁複的依存條件的那樣一種晚近依存質態。
註:①之所以說經濟是「智質代償臨界狀態」,乃是把它放在了特有是人類晚級社會的文明階段,這時的求存主要依賴於智質,邏輯變革是文明發展的直接動力。採獵文明催生出農業文明就是基於大腦為應付日益複雜的求存而負荷超載,於是需要更簡約高效的物能代償,由此引發了對碳水化合物直接需要。歸根到底就是越複雜的依存結構需要越多越高效的能量供應,而對能量的追逐又引發依存條件的繼續增加,由此演進成自行滾動的遞弱代償進程。②這裡的「創造性獲取」即「生產」,指人類步入文明階段不再和自然直接依存而必須通過社會化的分工協作以產出所有人需要的所有依存條件以滿足需求。這種層級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的社會性生機重組在經濟上表達為產業結構。每一步邏輯變革或科技革命都是對這個產業結構的升級。③之所以把「經濟」視為「依存質態」還在於經濟體同時也是文化載體和政治結構體,它們是不可分的。
2、經濟的結構化進程
①原始生物社會以單細胞生物個體為結構單元的在細胞膜上的代謝物佔有。②中級生物社會以臨時單生相和親緣聚生相為結構單元對其棲居地加以領域性佔有。臨時單生相的生物存在也是社會存在,因為中級生物社會的所有生物都以生殖為中心,由此必然發生的與異性的性耦合本身就是社會的分化耦合行為。③人類晚級社會以社會性生機整合的密聚層次作為結構單元來確立自身在自然物質依存關係中的地位。最早的人類社會的經濟單元是原始社會公有制下的「血緣群體」。農業文明階段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偶婚家庭」。商業文明階段是「股份公司」。最後是全球一體化下的人類社會整體。這是一個複雜化不斷疊加的結構化趨勢,也是自然演化的趨勢。而在最後的全球一體化求存階段,面臨重重系統危機下的人類社會要想最有效的整合全球的資源並儘量保證每個個體的存活,同時還要化解內部競爭及必然由此引發的暴力,就必須在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兼顧分配上的平等以免重蹈資本主義貧富分化的覆轍,就只能在保障民主、自由、平等的前提下實行「全社會所有制」。所以,原始社會的公有制與全球一體化下的公有制雖然表面相似,本質卻完全不同,前者是未分化或低分化狀態下渾然一體的經濟結構狀態,後者是社會分化到極致的個體殘缺度都達到極限的經濟結構狀態,也就是個體完全依賴社會而存在。而從農業社會到商業社會,私有產財的確立正是為了實現社會分工協作體系下的分化耦合。當然,私有制下完全以資本為導向的經濟結構,天然的存在著不可客服的內生性問題,即資本增殖的目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實現資本的最優配置,但他的先天視野局限決定了它無法在更高的整體層級上即在人類整體與自然的對接耦合上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而且在追求資本增殖的資本邏輯下,貧富懸殊越來越大,以致於擁有資本的生產方哪怕產品剩餘也無法提供給真正需要這些產品的貧窮的人以滿足他們的生存需要。所以,經濟危機是自由資本主義社會的必然產物,也是自然抑制自由資本主義過度發展、維護人類整體求存的必要措施;這其實是在提醒人類反思自己的理念模式、求存模式以期進入下一文明階段,就如同人體得病實際是在告誡你要修正自己當下的生活方式、求存理念,採取正確的養生方式、生活方式,才能安穩的壽終正寢。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是非典型的資本主義,反而可能因為政府的參與消解掉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複習一百四十五章關於分化進程中臨界點和交接點的論述可知,任何典型的存在反而會在後續的分化進程中失去前途,反而是非典型的存在因為更具兼容性可能拓展出新的分化路徑。所以,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可能需要肩負起更重要的責任,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生態主義都是很好的提法,《物演通論》新思想更是最重要的文化突破,指明了未來全球化的正確路徑,奠基了未來新文明的文化基礎。
166章、文化
1、文化的自然學定義
文化──就是智質的性狀化表達。它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外延:廣義地講,它與「文明」一詞沒有分別,即它所涵蓋的是整個自然衍存區間晚近代償階段的人類實存狀態或「社會結構狀態」;狹義地講,它僅指智質感應屬性尚未實現為物化性狀以先的虛存狀態或「精神預應狀態」。
換言之,「智質的性狀化表達」廣義上指智質物化為智質性狀的社會實體結構,即智質載體,即「在」,狹義上指「性狀化的形上學存在」,即精神存在,即人類社會的「知」。
王東嶽先生在講「東西方文化溯源」的大課時,為了聽眾能理解,對文化做了通俗的定義「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物候條件下特定人群基於謀生的全部行為反應系的總和」,這裡的「謀生的全部行為反應系的總和」其實就是指「生存性狀」,即主體體智求存行為的總和,所以,這裡的文化是廣義的文化。但我們很清楚,我們的求存行為基於我們的智質水平,所以廣義的文化中本身就蘊含著狹義的文化,因為狹義文化作為「知」本身就是廣義文化作為社會存在的「在」的感應屬性,二者是不可分的整體存在。
先生在大課中歸納了文化的三個特徵:生存結構、思維方式、遮蔽效應。任何文化都是銜接自然分化進程的產物,它實際上表達著外在自然因素和內在人為自發因素的合成關係,這種合成關係叫生存結構。如果再通俗一點把自然因素視為自然環境、把人為自發因素視為社會環境,那麼生存結構就是指人類社會存在本身,也就是其特定衍存位相或存在度下的實存狀態。遮蔽效應就是智質的遺傳性,這是智質或文化最基本的特性。思維方式是我們文化慣性導致的路徑依賴,雖然中國的象形文字曾經導致我們更習慣具象化的思考,但隨著進入商業文明階段我們拼命的學習西方,而漢字的抽象與簡化也完全符號化了,也需要虛詞、助詞等做邏輯關係的表達。所以,現在東西方的文化可交流可融合的程度越來越高,這也是王東嶽先生能寫出《物演通論》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2、文化的結構化進程
文化的結構化進程就是人類感應屬性或「知」的分化進程,也是信息繁化的進程。人類的文明進程歷盡前神學、神學、哲學、科學四個階段。人類的智質求存必須在一個終極畫面上,也就是說必須建立對世界的整體認知,在一個世界觀圖景上找見自己的位置,這是信息繁化以後與自然依存的預應程序,因為人類不能只是點狀的和世界反應,沒有整體認知的點狀依存很可能因為你認知的狹隘導致錯誤的行為。人類文明化的標誌就是以是否建立了世界觀模型為標誌的。
國學是目前僅存的前神學文化,表達為人在自然之中,天人合一,其保守的特點表達著它的原始性、穩定性和代償的高效性,其價值在於作為人類的最初文明,更接近本真。它的代償效力最高,穩定維繫了中國幾千年的存續。西學包括後三個階段,是丟失了前神學文化基底的,沿著神學、哲學、科學快速發展的進步論思想文化,其激進的特點表達它的失位性、失穩定性及代償效力越來越弱的代償無效性傾向。相對而言,神學代償效力最高,所以才締造了上千年所謂黑暗的中世紀。哲學、科學代償效力依次降低,因為哲科思維下的精密邏輯模型比前述前神學、神學文化的非精密邏輯模型具有更高的緻密性、延展性,即越精密越快被證偽,從而延展出新的邏輯模型,所以,精密邏輯模型具備高分化素質。人類的文明之河就是在邏輯模型的延展中流淌的,所以,精密邏輯促成了人類文明演化進程的加速進行。
任何思想家都不可能憑空產生,都是特定生存結構的鋪墊下基於求存需要而產生的。思想家只起到這樣一個作用,他使得人們在特定生存結構下的盲目操作,變成思想指引下的理性條例化操作,從而使這個操作能夠有明確的方向並完整、有序的持續進行,這就是文化必須先行的原因。雖然思想家只起到這樣一點點作用,但這一點作用在人類文明史上已經影響巨大了,因為他調整或改變了人類的認知和行為方式,有效延續了人類的存續,實現了文化的求存功能,因此被列為偉人之首。
167章、政治
1、政治的自然學定義
政治──是智質載體的殘化整合狀態之總稱。
這裡的「智質載體」特指人類社會實體。因為在中級社會的體質代償階段,智質還沒有顯化,生物社會以生物為基質或組分,體質的分化耦合主要是性分化下的性構合,以此為核心達成中級生物社會的實體建構。而在人類社會階段,原始氏族社會的實體結構仍然以人為基質或組分,但進入文明階段以後,人和智質締造的一切人造物(即智質性狀,即類體質)共同成為人類社會的基質或組分,共同完成的社會實體結構的生機整合。而且,隨著人類文明程度或科技水平的越來越高,智質性狀或類體質越來越成為社會實體的主要部分,智質載體呈現為越來越超出生物本體的一面。也就是說,人類晚級社會智質代償下的政治結構越來越多的依賴於類體質(人造物)的分化結構(即社會大分工下的產業結構)。
2、政治的結構化進程
生物體質殘化的生機重構就是所謂「政治」,它淵源於兩性分裂的生機重組,成型於膜翅目社會蜂王的「生殖創建」和蜂群各成員間的體質殘化整合。人類晚級社會的智質性狀的分化耦合只不過是中級生物社會體質性狀分化耦合的升級和高位重演。所以,人類社會政治結構的分化發展經歷了如下階段:①原始社會的親緣性人身依附,這是對中級生物社會親緣性社會關係的直接繼承;②私有制發生以後,奴隸社會的親緣及財產混合性人身依附,這是社會實體結構從由人構成到由人與人造物共同構成的過渡階段;③封建社會的政制型人身依附,這時社會結構通過智能維繫的比例已經遠遠超越體能的維繫,但智能還沒全面物化為人造物,故人身依附依然保留;④自由資本主義社會全面商品化下的異化性非人身依附,即人依附於人造物(包括商品、金融等一切人造物),這使得人類將自身全面置身於人造世界之中,且人造世界的比例越來越大,個人體質的比例越來越微不足道,以致於網際網路大數據時代,人也要轉化為數字才能顯示自身的存在。整個網際網路、物聯網將人造世界連為一體,成為宇宙衍存的結構之巔,而人完全被包裹其間,離自然越來越遠。於是,所有問題顯現為社會問題或政治問題,但歸根到底還是自然物演進程中的社會結構化問題,二者互為表裡,實際是一回事,因為面向社會內部的分化耦合正是為了社會整體面向自然求存,達成與自然的依存或耦合關係。
(文中配圖來自網絡)
…………………………
希望本公眾號對您學習《物演通論》有幫助!思想的傳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堅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勵!歡迎提供反饋,或讚賞、轉發,或批評、指正。謝謝!
1、歡迎讀書困難的同學關注「物演通論注釋」公眾號,有逐章的注釋以供參考,二維碼如下:
2、讀書困難的同學還可以參與線上的千聊讀書會,具體參與方式和說明可見《物演通論讀書會2020年方案及線上活動報名通知》。千聊線上讀書會二維碼如下:
3、並請關注「物演通論看世界」公眾號,二維碼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