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讀懂王東嶽的《物演通論》首先我們得知道《物演通論》是一本哲學書不是科學書。科學是討論具體問題的,哲學是討論宇宙終極問題的。
其次必須要對此前的哲人所討論的問題有所了解。
第三此書只是對「遞弱代償原理」的證明證明僅指純邏輯證明。
《物演通論》這本哲學書特點
A:詞意深遠
首先我們得知道哲學語言跟我們日常語言是有很大區別的。
日常用語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用直觀建立的。它一定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簡單易懂,第二口語化,第三便於傳播。
哲學語言是跟數學、音樂、電腦語言一樣討論特殊問題的專用符號。
但是哲學又和數學、音樂、電腦語言有不一樣的地方,像數學、音樂、電腦語言都有自己的專用文字,而哲學卻沒有自己的專用文字。
哲學探討的是宇宙終極問題,但是哲學使用的文字卻是和我們日常使用文字一致,這使得我們很難讀懂哲學書。
哲學語言同樣具有三大特點
第一:嚴格遵守原中文含義
我們現代人讀古文為什麼會那麼難讀懂原因是我們用複合詞去理解古文,而中國古人創造文字的時候是沒有複合詞的,每一個字都是一個含義。直到唐代中期佛教傳入中國,才帶入大量的複合詞。
比如我們現代用語「理想」的意思是指一個烏託邦式的願望,而哲學「理想」是在原中文概念使用「理想」意思是指推理和想像。
再比如「變態」我們日常的意思是指莫個人思想有問題。但是哲學「變態」的意思是指改變狀態。
第二:借其它學科的詞或自己造詞
哲學因為沒有自己的專用文字於是乎不得不借用其它地方詞語,如果沒有詞語借用的話就只能自己造一個詞語。
比如《物演通論》中「代償」這個詞借用的就是法學當中的詞語,意思是指其它人來補償。
比如《物演通論》中的「衍存」是自己造的詞語意思是指伸展演化存在,萬物都是逐步演化而來。
第三:高度抽象
我們知道哲學書討論是形上學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要擺脫感官的束縛,哲學詞語都是極度抽象的用詞,詞語的概念比原有詞語的概念邊界大大縱深。
比如我們平常所說的「存在」是指眼見看到的具體的東西。但是《物演通論》中「存在」的意思是指眼睛看到的和眼睛看不到的都叫存在。
再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屬性」是指某些事物的特徵,但是《物演通論》中「屬性」的意思是指一切可以看到、聽到感知到的都叫屬性。
B:討論我們不討論的問題
我們普通人只討論眼下跟自己生存相關的問題,其它問題一概不討論。而哲學恰恰是要討論跟生存毫無相關的問題。比如什麼叫時間?什麼叫空間?什麼叫證明?什麼叫質量?什麼叫能量?什麼叫正確?什麼叫存在?等等跟實際生存毫無相關的問題。
我們普通人的時空觀是建立在牛頓的時空觀之上,不管我們在不在時間和空間一定存在,叫做絕對時空觀,絕對不會對時間和空間再發生疑問。但是愛因斯坦卻不相信時間和空間絕對存在,告訴我們時間和空間不是絕對存在,是相對存在,如果速度越快時間越慢,如果速度達到光速,時間和空間將停止。
我們普通人認為證明就是眼見看到即為證明,絕不會再對證明發生疑問。但是在《物演通論》中證明僅指廣義邏輯證明,也就是從感應、感性、知性、理性通恰不發生矛盾才算證明,也就是思想邏輯證明和感官證明通恰不發生矛盾。
C:怪誕而深奧
比如在《物演通論》中王東嶽會告訴你我們人類社會和一塊花崗巖沒有任何區別。這個觀點咋一聽又奇怪又難懂,怎麼會把花崗巖和人類社會相比較,人類社會何其豐富多彩而花崗巖就是一塊爛石頭怎能跟人類社會相比。
但是如果你去仔細讀這本書你會發現說的深有道理,花崗巖是由若干個原子構成的一個整體結構,人類社會也是由很多人組成的一個整體結構,而人是由原子組成,那麼人類社會結構就是由n多原子構成。
而人類社會與花崗巖的區別就在於,花崗巖中的原子的屬性能力低,自由度低,而人類社會中「人」這顆原子的屬性能力高,自由度高,所以在人看來人類社會和花崗巖是不同的結構,在花崗巖中的原子看來花崗巖和人類社會也是不一樣的結構。
我們把我們目光尺度拉大到整個物演史,我們這個宇宙是從138億年前的奇點大爆炸分化而來,所有無機物和有機物都是逐步演化而來,石頭也是從夸克逐步演化而來,人也是從夸克演化而來,只是夸克的演化方向不一樣而已,最終導致花崗巖和人類社會的極大不同,比如你從同一個點射兩支箭,只要射箭方向的角度不同,那怕只是幾微米的角度差別,如果忽慮掉空氣阻力和地球引力,那麼這兩隻劍最後的目地的一定是截然各不同。
此前哲人所討論的問題
第一:追問組成這個世界的本源(質料和理念)
A:泰勒斯「水為萬物之源」
泰勒斯認為萬物都由相同的物質演化而來,這個相同的物質就是水。
B德謨克利特「原子論」
德謨克利特認為這個是由原子演化而來
C:畢達哥拉斯「萬物由數構成
畢達哥拉斯認為數的數理邏輯關係才是世界的本源比如(1+1=2)這個數理邏輯關係永遠不變才是世界的本源
D柏拉圖「理念論」
柏拉圖認為這個世界的本源是一個理念
第二:精神論
A笛卡爾「二元論」
笛卡爾認為這個世界有兩個存在:一個物質實體,一個精神實體。
B貝克萊「物是觀念的集合」
貝克萊認為我們所說的萬物都是萬物通過五官投射在我們精神中的產物。
C休謨「從特稱判斷不能導出全稱判斷」
休謨認為歸納法不成立,歸納法只能證偽不能證明。
康德「先驗論」
康德認為我們的智慧和感知能力都有自己的規定性,我們得不到客觀事物的本真。
遞弱代償原理的證明
我們知道人類證明的方法一共有三種:第一歸納法,第二演繹法,第三純邏輯
第一歸納法
所謂歸納法是指如果一件事情在時間和空間上反覆出現,那麼我們就會把它視為證明完畢,但是歸納法有個問題,就是我們永遠沒有辦法窮盡時間和空間,其次我們到目前為止不知道時間是什麼?空間是什麼?所以歸納法只能夠證偽不能夠證明。
比如在古代的中國你看到你們本地的人是黃皮膚黑頭髮,你到揚州又看到當地的人是黃皮膚黑頭髮,你到京城看到當地的人也是黑頭髮黃皮膚,於是你認為世界上的人都是黃皮膚黑頭髮,偶然你看到一個西方來的傳教士他們是白皮膚黃頭髮,你這個結論立馬破潰。所以歸納法不能證明只能夠證偽。
第二演繹法
所謂演繹法就是必然的導出,也就是三段論:給出大前提,再給出小前提,結論必然正確,但是演繹法的大前提通常是我們直觀經驗總結而來,如果是歸納得來的結論,證明立馬破潰。
比如上面的例子你說凡人皆是黃皮膚黑頭髮,歐洲有人,於是歐洲人必為黃皮膚黑頭髮,但是我們現在知道歐洲人是黃頭髮白皮膚,所以這個結論不成立。
第三純邏輯
所謂純邏輯是指,僅用一條或多條不證自明的前提或公裡推導出的結論的思維方式。純邏輯必須要擺脫我們的直觀束縛,用純抽象的符號,僅看思維如何運行,這樣推導出的結論比較符合客觀規律。
比如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從最基礎的定義定理出發推出四百多條命題,窮盡平面幾何所有命題,後人幾乎加不進去任何一條。
再比如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牛頓用最基礎的定義定理公設出發推導出宏觀世界的所有力都遵循萬有引力定律。
而王東嶽先生的《物演通論》是用純邏輯從兩個最最基礎的公理,第一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第二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推導出遞弱代償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