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調動五感,深入觀察
張永樂
觀察不僅是寫作必備的能力,也是必須長期具備的習慣,所以指導孩子寫作,培養他們認真觀察的習慣和能力尤為重要。我常常就地取材,比如一株小草,一個水果,充分調動視覺(看)、聽覺(聽)、嗅覺(聞)、觸覺(摸)、味覺(嘗),觀其形、色、態;觸其體,用手摸,用臉貼,感受其表面的質地、溫熱;靠近耳邊晃動辨其音;聞其氣(可掰開),嘗其味;進行多角度描寫。這樣寫出來的作文,不僅特點鮮明,而且內容豐富生動。下面是從筆者平常文章中摘錄的兩段文字,希望對孩子們調動五感進行寫作,有一定幫助。
例1.樓房洞因其洞口分上下兩層,酷似一樓房而得名。剛步入洞口,便有一股寒氣迎面而來,空氣中夾雜著水氣,地下暗河發出譁譁聲響。導遊小姐打開路燈,我們便在朦朧的燈光下前行。每到一處景點,導遊小姐就為我們詳細介紹。只見在微弱的燈光下,那些石頭千態萬狀,栩栩如生,如玉筍,如寶塔,如老嫗,如駱駝……竟然充滿了靈性,如絕壁飛瀑,如童子拜佛,如鯉魚躍龍門,如觀音坐蓮臺……凡人間所有,洞中盡有。看什麼有什麼,想什麼像什麼,猶疑是天上,卻是在人間。我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撫摸懸掛在頭頂的鐘乳石,其質地細膩如膏,溫潤如玉。徵得導遊小姐的同意,我用手指輕輕敲擊,竟然丁當作響,清脆悅耳。(張永樂《諾水河行記》)
點撥:這段記遊文字,描寫樓房洞內情景,就分別從視覺、觸覺、聽覺方面進行描寫,給人如臨其境之感。
例2.這時鐵罐裡會發了嗡嗡的聲響,像唱歌一樣,等到嗡嗡聲停止,飯基本熟了,不過這時還只能叫做「半成品」。還需要把鐵罐取下來,煨在火塘的一角,讓鐵罐裡面的飯慢慢燜著,過一會兒還得將鐵罐另一面轉過來繼續煨,直到四面都煨過了,鐵罐飯才算大功告成。用柴火經煮、煲、燜三道工序做出來的鐵罐飯,揭開蓋子,香氣四溢,集香、綿、軟、嫩、滑一體,百吃不厭。如果多燜一會兒,罐底就會有一層又黃又脆的鍋巴,泡上米湯,就兩根鹹菜,美味無比。(張永樂《鐵罐飯》)
點撥:這段介紹鐵罐飯燒制過程,充分調動了聽覺、嗅覺、視覺、味覺,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張永樂,男,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中學語文高級教師,躬耕教壇近三十載。雖近天命之年,然童心未改,工作之餘常舞文弄墨以自娛,偶有書法、詩歌、戲劇、散文以及教學隨筆公開見面。
傳統詩詞曲賦,現代詩歌,譯詩,詩評
散文,隨筆,微小說,詩配畫
本平臺優先首發原創作品。我們的初衷,就是要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微刊,就是要通過我們的微刊表達對底層生活的關注,對鄉土世界的描繪,對心靈家園的構築。我們並不奢想在這個微刊上出現多麼了不起的作品,但我們希望,這裡的每一篇文字都能夠讓你在讀過之後,心弦會產生一絲顫動,甚至能觸發你的心靈產生久久的感動。若遇特殊情況,經主編及有關編輯同意,也可轉發別的平臺上的重要作品。請作者發稿時,及時校對好作品中的文字,並將音頻,文本,作者簡介及個人生活照片打包通過郵箱發送。
★所有投稿均視為「原創獨家授權」(不同意原創授權,請勿投稿)。7日內未刊發,可自行處理。謝絕抄襲、一稿多投、違法及侵害他人權益內容,文責自負,與平臺無關。
★以上文字為作者原創授權刊發,版權為作者所有;插圖及音頻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我們。
★如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關注,是一種支持;分享,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