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清鎮市站街鎮傾情服務 楓漁小區搬遷群眾走向更加...

2020-12-23 瀟湘晨報

這是一片充滿無限希望的熱土。搬出了窮山溝的各族群眾,扯下了滿面的愁容,過上了開心的好日子。

這是一片充滿人文關懷的熱土。從四面八方搬來定居的群眾,真切地感受到了黨委、政府和愛心人士的溫暖。

這是一片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條件優越的熱土。居民走出小區,就能坐上公交車;頭痛腦熱,身體不適,看病治療,極其方便。

這是一片充滿歡樂和幸福的熱土。從8個鄉鎮來到這裡生活的群眾,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說不完道不盡的喜悅之情。

這就是清鎮市站街鎮一個最年輕、最特殊而又最和睦的小區——楓漁小區。年輕,是成立的時間最短。特殊,是這裡的人家,都來自不同的鄉鎮和村組。和睦,是大多數人,從曾經的互不相識,到成了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無話不說的好鄰居。

2017年4月,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號角聲中,清鎮市面對分散居住在新店、流長、王莊、麥格、暗流、犁倭、衛城、站街等8個鄉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站街鎮政府附近啟動了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項目建設工程,讓貧困群眾搬出大山,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徹底告別貧困,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一期項目,佔地16.05畝、總建築面積17832.3平方米、綠地面積4800平方米、總投入達4985.9萬元,按照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的標準,共建設五棟104套水、電、氣、訊全部安裝到家的安置房,計劃安置102戶366人。

新建完成的小區,應該有個好聽的名字。於是,大家開動腦筋,給新小區共取了10多個備選地名。聽後,都不滿意。

這時,原站街鎮人大主席團主席、清鎮市文聯主席安昌勇胸有成竹地說,以前居住在大山裡的貧困群眾,搬到條件好的新地方,就是不希望自己和後代再受窮,都要過上美好的幸福生活。再說,他們搬來了,也不能總是靠政府部門去幫助,自己無所事事,坐吃山空。如果這樣的話,一家人給一座金山,時間長了,也會吃空的。俗話說:「手藝是活寶,走遍天下餓不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說,他們家搬來後,黨委政府要做好服務和培訓,讓每個人都掌握一項以上的適用技能,大家就能共同致富奔小康了。我認為,這個地名叫「楓漁小區」,意思是,搬來的人家,往後的日子,都像秋天的楓葉一樣,紅紅火火。再說,他們都掌握了致富的本領,不愁富不起來。大家聽了,異口同聲地說:「安主席取的地名,很有道理,也很有寓意。」

2018年4月16日,清鎮市舉行易地扶貧搬遷A區集中安置入駐儀式。當天,集中搬遷的每家貧困戶,不僅領取了新房鑰匙,而且還得到了政府送給的一臺彩色電視機。

在站街鎮,一下子增加了100多戶人家,再加上二期安置房建成後,搬來的360多戶1600人,合併到附近的哪個村,都會是一個大村。住戶和人口增加,人員情況複雜,肯定會加大村幹部的工作量。為此,站街鎮和清鎮市民政局商量決定,重新組建楓漁小區居委會。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站街鎮黨委政府著手搭建楓漁小區居委會黨支部班子。從8個鄉鎮不同的村組搬遷過來的群眾,就像「一盤散沙」。要在短時間內,把他們的心扭成「一股繩」,讓大家變成「一家人」,必須選出一個工作能力強、有擔當、有作為、群眾認可度高的人,來當這個「領頭羊」,用心去換取心,用火去點燃火,像膠水一樣,把「這盤散沙」牢牢地凝聚在一起。誰能擔此重任呢?站街鎮主要領導眼前一亮,有了。站街居委會黨支部書記於萍,就是不二的人選。

考慮到於萍每天從站街鎮老城區往返於位於新區的楓漁小區,再加上繁重的工作任務,不僅會增加於萍的經濟負擔,而且還會加重她的心理和思想負擔。於是,站街鎮決定,全額報銷於萍每天往返楓漁小區的公交車費,另外再給她補助幾百元工作經費。

責任心極強的於萍,走馬上任後,擔心做不好工作,會給站街鎮黨委政府「抹黑」。她憂心忡忡,幾天幾夜睡不著覺。了解情況後,站街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和於萍交心談心,支持和鼓勵她大膽工作。於萍打消了顧慮,鼓起了勇氣,放開手腳幹。她和同事組織小區群眾參加座談會、院壩會,深入了解小區群眾的困難和問題,徵求對小區管理和服務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還組織群眾選出了樓棟長,成立自管委,組建治安巡邏隊,協調各方資源安裝監控攝像頭。

邊摸索邊思考,邊思考邊摸索,於萍終於找到了突破口,很快進入了角色。短時間內,於萍不僅成了搬遷群眾的「主心骨」,而且,還成了他們的知己和貼心人。

楓漁小區黨支部成立至今,得到清鎮市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於萍參與和舉辦了家政、廚師、護工、縫紉、小手工藝品等培訓25期,以及20次專場招聘會,402家企業提供了17899個崗位,已有845人就近就業創業。

為了進一步消除搬遷群眾的顧慮,站街鎮結合「訪貧戶、結窮親、幫一把、扶一程」活動,建立了黨政班子成員包樓棟、黨員幹部包人的包保機制。站街鎮黨委政府10名班子成員,共承擔了楓漁小區14棟樓房32個單元的包保工作。同時,落實了「二對一、雙包保」制度。即:搬出地與遷入地共同為一戶搬遷群眾提供便利的「一條龍」服務,有效解決了群眾搬出地與搬入地涉及的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就業、就學和就醫及低保、醫保和養老保險等各類問題,確保他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2019年5月,搬遷到清鎮市站街鎮楓漁小區B區的龔昌付一家4人,原住在暗流鎮長坎村慶腳組。其妻患有疾病無法就業,其長女在安順市讀大專,兒子在清鎮四中讀高一。經濟收入低,子女讀書支出費用高,導致龔昌付家庭貧困。入住新房後,得到就業扶持,龔昌付在清鎮市秀秀亭院花店謀到了一份職業,每月工資2500元。因龔昌付家情況特殊,被納入了城鎮低保,每月享受城鎮低保金1906元。

站街鎮通過定期深入走訪搬遷戶,了解和幫助他們解決搬遷後在新家園裡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讓大家入住順心、安居樂業。一次,站街鎮班子成員在楓漁小區走訪過程中,有群眾反映,居民逝世後無安葬點。如果送回老家去安葬,最遠的人家,要走七八十公裡路。喪葬難問題,成了搬遷群眾的「一塊心病」。站街鎮馬上和清鎮市民政局協調,2020年5月,出臺了《關於落實清鎮市易地扶貧搬遷點公益性公墓及惠民措施》文件,給楓漁小區居民規定了喪葬地點及相應的惠民措施,切實保障了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中逝者就近入土為安的需求。

在站街鎮,眾多為楓漁小區群眾服務的幹部職工、志願者中,謝興照成了群眾心中的「名人」。謝興照家原住在清鎮市流長鄉羊壩村,一家4口,擠在一間低矮破舊的石頭房裡,用布簾將房子隔出三個房間,「廚房」和「堂屋」算一間,另外兩間「臥室」放了四張床。

謝興照小的時候,因手術導致其右耳完全封閉,患上嚴重的面癱。其奶奶雙目失明;母親患有先天性貧血;父親患有肝硬化、胰腺炎,後來因車禍做了開顱手術後,患上癲癇,完全喪失勞動力。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就落在謝興照的身上。

2009年,謝興照外出打工。從織金、遵義到貴陽,上礦山、裝寬帶、送快遞……他輾轉各地,換了一份又一份工作。但是,面對醫藥費和生活費的「雙重重壓」,謝興照微薄的收入,總是杯水車薪。

羊壩村距流長鄉政府所在地,有20多公裡,交通不便。有一年的夏天,謝興照的父親在流長鄉衛生院治療。出院後,身體壯實的謝興照,背著父親,走了4個多小時,才到家裡。他的全身被汗水浸溼了,實在累得夠嗆。那次經歷,讓謝興照更加清楚交通便利的重要性。

清鎮市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新樓房建好後,謝興照一家搬進了位於清鎮市站街鎮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楓漁小區,住進了新房。小區道路四通八達,新房裡,家電家具齊全。更重要的是,衛生室就在樓下。其父母看病治療,方便多了,甚至,有時不需要出門,還可以把醫生請到家裡來。

以前,謝興照為了一家人的生活,在外忙碌奔波,總是需要別人為自己和家人提供各類服務。如今,謝興照當上了楓漁小區居委會的文書了,有機會,也有能力,為其他人做點事情了。

2019年,搬遷戶陳燕莫名昏倒、徐青青在家中受傷、劉志倫眼疾,由於患者文化程度低、家人護理能力較差或者有的家人不在身邊、對醫院不熟等原因,謝興照先後6次陪生病的居民,乘坐救護車到醫院就診。每一次,謝興照都要和其家屬陪著病人做完檢查,辦理完住院手續後,才放心離開。2020年3月7日晚上8點,楓漁小區B區住戶吳長華,因高血壓暈倒在家中。正在疫情防控卡點值班的謝興照知道後,迅速撥通了120急救電話,並陪同吳長華的家屬一起,將病人送到清鎮市人民醫院。得到及時救治後,吳長華的病穩定了,謝興照這才安心地回到疫情防控卡點,繼續值班。

「我年輕,讓我來。」這是謝興照常說的話之一。背殘疾老人回家、扛米上樓、送水、換電燈泡、修電視、打掃衛生、疏通馬桶等等,只要大家有需要,謝興照就是小區居民隨叫隨到的「好幫手」。

楓漁小區共安置8個鄉鎮483戶1966名搬遷群眾。小區內配套建設了平價惠民農貿市場、便民服務大廳、感恩廣場、日間照料中心、衛生服務室、黨員活動室、文化室和圖書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公共服務設施。安置點周邊1至3公裡範圍內,有蓮花小學、席關小學、甘壩小學、站街小學和站街中學等學校,站街衛生院距小區約2公裡。學前兒童和適齡的中小學生,全部就近入學;71戶240人已辦理完成農低保轉城低保工作;有勞動能力的435戶873人,平均一家有一人以上就業。沒有勞動力的人家,由民政兜底保障。

在站街鎮,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群眾遇到的一個個困難和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大家的氣更順了,心裡更溫暖了,視野更開闊了,人更和睦了,情感更濃厚了,信心更強了,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

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充滿了新的希望。楓漁小區的搬遷群眾,扭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登上了風馳電摯的高鐵,飛越無數天塹,穿過重重大山,向幸福出發,去迎接加美好的明天。(原載 2020年12月10日 多彩貴州網)

【來源:多彩貴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多彩貴州網」「我的扶貧故事」德江|簡江東:搬出來的幸福新生活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那些生長在大山深處的貧困群眾卻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反而越來越貧窮落後,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矛盾日益凸顯。這時,國家提出了易地搬遷政策,把一些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搬遷安置到其他地區,通過改善生活環境、生產生活條件,調整經濟結構和拓展增收渠道,幫助他們脫貧致富,走上幸福之路。
  • 「哭臉」向「笑臉」的幸福轉變——清鎮市扶貧「情緒牆」跟蹤服務...
    3月份以來,清鎮市聚焦困難群眾問題在哪裡、基層組織作用發揮在哪裡、解決辦法在哪裡的思路,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以建檔立卡貧困戶較多的村為重點,將貧困戶跟蹤服務與扶貧「情緒牆」有效結合起來,實現貧困戶跟蹤服務精準化、貧困戶信息詳細化、工作情況簡潔化、
  • 零死角、零距離、零時差|清鎮市站街鎮「網格化」織密疫情防護網
    的宣傳標語沒,你的僥倖心理會害了大家的」站街鎮小壩村黨支部書記楊少興正在挨家挨戶進行摸排,當排查到小井組劉某某家時,隔著房門聽到陣陣麻將聲,他立即進行勸導。像楊少興這樣的網格員還有很多,成為了站街鎮鎮「網格化」防控疫情的生動體現。
  • 「多彩貴州網」「我的扶貧故事」尹霞:張玉娥搬家記
    我叫尹霞,是印江自治縣峨嶺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的幹部,2018年3月到峨嶺街道上槽村開展幫扶工作。安成波是我的幫扶戶,一家五口人,他的妻子張玉娥患有間歇性精神障礙,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均在上學。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2016年,安成波搬遷到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城南湖安置區。可由於他的妻子張玉娥患有間歇性精神障礙,捨不得家中的3頭牛和3隻羊,不願意到安置區居住。為了養牛和羊,張玉娥死活不肯搬家。如何讓張玉娥斷了留在老家的念想,到城裡與家人團聚?——就是要把他們家的牛和羊賣掉。
  • 貴陽市開展「共築行動」 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貴陽在系統抓好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安置小區管理、基層黨建「五個體系」建設的同時,創新性地提出並實施「共築行動」,建立「市領導包縣、縣領導包安置點、科級領導包樓棟單元、結對黨員包戶」工作機制,黨員結對幫扶搬遷群眾全覆蓋,每月不定期走訪,幫助搬遷群眾解決好就學、就醫、就業、創業等揪心事、煩心事和操心事,打通公共政策服務與搬遷戶之間的「最後一公裡」,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
  • 來源:多彩貴州網
    多彩貴州網訊 11月29日下午15:00,醫療衛生援黔對口幫扶情況新聞發布會在貴陽舉行。  劉志遠答工人日報記者提問  省衛健委醫政醫管處處長劉志遠:以「2+5」重點科室(急診急救、重症醫學科,縣域疾病譜靠前的5個臨床科室或學科)建設為重點的《貴州省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三年提升計劃(2016-2018)》項目,兩年多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和在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各醫療機構的共同努力下,項目(以下簡稱
  • 桃源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打造群眾幸福家園
    根據搬遷戶系統人口和建房面積相符的原則,優先照顧老弱病殘選房。第一步通過徵求村支兩委意見和群眾意見,確認優先安置一樓的生活不便的困難戶,第二步採取集中現在抽號的形式,戶主代表現場抽籤,現場登記,現場籤訂責任書和物業管理告知書,穩妥安排分房過程,全程幹部參與協助群眾分房,拍照存檔,確保分房過程公平、公開,沒有群眾爭議。拆舊復墾。
  • 銅仁創建「四安家園」讓30萬搬遷群眾安居樂業
    何大伍是該安置點1.2萬餘名搬遷群眾之一。在獲得一套住房實現居安後,他就在安置點小區租了一個門面,主營豆花面,過上了安定生活。  住有所居是實現居安的前提,但只有住所是遠遠不夠的。為更好地服務好144個安置點近30萬搬遷群眾,銅仁市在各安置點積極配套建設學校、衛生院、銀行、公交路線、菜市場、超市、休閒廣場等生活設施,並建立以黨委領導、工青婦為主體、各類社會力量為補充的1+3+X工作機制,在此機制激勵下,各類組織多頭髮力,從生產生活、送醫送學、代書代言代辦、技術技能培訓等方面,全方位服務搬遷群眾。
  • 多彩貴州網公開招聘眾望新聞中心緊缺性人才
    多彩貴州網有限責任公司是貴州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管國有大(一)型文化傳媒企業,是貴州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和全媒體數字平臺。眾望新聞客戶端,是多彩貴州網按照貴州省委宣傳部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實施移動優先戰略的要求,著力打造的移動端宣傳主陣地。  眾望新聞中心負責眾望客戶端的管理運營。
  • ...搬遷群眾的「他鄉」變「故鄉」!|遵義市新蒲新區三渡鎮鎮長曾學強
    但工作還必須得幹,為了搞清楚搬遷誰的問題,我帶領負責業務工作的同志一起,到全區五鎮三辦開展深入的調研,當時,負責這項工作的除了我自己,就只有一個辦事人員,很多工作還得依靠鎮(街道)和村一級的力量,宣傳動員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主動申請搬進城區和園區,原本以為這麼好的政策,群眾一定會踴躍申請搬遷,沒想到這項工作一啟動,就寸步難行!
  • 鑄博皇御傾情贊助樂善堂,中秋暖送「愛心福袋」
    鑄博皇御傾情贊助樂善堂,中秋暖送「愛心福袋」 時間:2020-11-03 17:18:21 來源:搜狐網 又是一年碩果香,又是一年月圓時。2020年中秋佳節到來之際,鑄博皇御貴金屬傾情贊助香港九龍樂善堂舉辦「樂善共迎中秋日–愛心福袋·疫境送暖」活動。中秋節當天(10月1日),樂善堂義工隊為基層雙老、獨居長者派發節日福袋,為所有長者送上最真摯的問候,讓他們感受到了疫境下滿滿的人文關懷。
  • 「貴州日報」遵義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戶均就業超2人
    遵義市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積極探索創新搬遷群眾後續管理模式,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能脫貧。「我不僅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還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餘慶縣積善社區搬遷群眾劉開華說。
  • 安居與樂業並重 羅城扶貧搬遷群眾開啟幸福新生活
    該縣緊緊圍繞「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精準施策,認真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選好位置,讓搬遷群眾「搬得出」。在扶貧搬遷工作中,該縣在城區選擇區位優勢好、地形條件優,適合搬遷戶生存發展及就業創業的黃金地段,建設仫佬家園和鳳凰寨兩個安置小區。
  • 梅子鎮易地搬遷後續幫扶重「融合」
    薛從波居住的梅子鎮子午社區,是引漢濟渭庫區移民搬遷社區,成立於2015年3月,位於梅子鎮安坪村,共計356戶1210人。包括一期蘭草灣安置小區97戶、二期蔡家河安置小區240戶、油坊小區19戶四個小區。其中,包含引漢濟渭水庫移民戶,十三五搬遷戶,陝南移民戶,工程移民戶,為了避免因為人員構成複雜帶來的矛盾糾紛,子午社區共設立的35名樓(院)長協助進行管理。
  • 「榕江戰貧記56」全省勞動模範賴翔:搬遷群眾的「當家人」
    「搬到了社區就是我的服務對象!」自2017年5月18日任榕江縣車民街道富民社區黨支部書記以來,賴翔便「停不下來」。賴翔(右)入戶了解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受訪者供圖)召開黨員大會,召開居民代表大會,跑項目抓落實,入戶宣傳動員搬遷群眾參與技能培訓,開闢微田園,動員搬遷能人成立勞務公司、開門面——賴翔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會出現他的身影。
  • 易地搬遷圓了群眾安居夢
    韓炳勝就是搬遷中的一戶,他告訴記者:「這些年,我們陽屲山出現了裂縫,政府出於安全考慮,為了讓我們住得放心、早日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徵求民意,選好地址,爭取到了易地搬遷項目。通過整體規劃,由工程隊統一修建,現在我們住上了磚瓦房,既漂亮又安全,徹底告別了原來住的土坯房。」
  • 「「小盒子」「大乾坤」⑧」籤約醫生上門來
    翻開一本本臺帳,沉甸甸的數據見證了黨和政府各項幫扶政策的精準落地,一個個貧困村的美麗蝶變,一戶戶貧困家庭的巨大變化,展示了群眾勤勞致富、脫貧奔小康的生動故事。「小盒子」裡「大乾坤」。自2020年6月28日起,多彩貴州網陸續推出專題報導《「小盒子」「大乾坤」》,講述扶貧檔案中記錄的一件件難以忘懷的故事,見證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光輝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