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戰貧記56」全省勞動模範賴翔:搬遷群眾的「當家人」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沒什麼技術,搬來了沒事做,每天都要開支,怎麼辦?賴書記。」「賴書記,我家小孩到哪去上學呀?」「我想開店,能有什麼幫扶嗎?賴書記!」「下水管道堵塞了,我們都不敢上廁所!」……榕江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富民社區居住有2717人,90%以上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來自全縣19個鄉鎮、165個行政村,涵蓋苗、侗、水、瑤、漢等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風俗、不同生活習性,如何融合?如何轉變?如何增強歸屬感、幸福感、獲得感?「搬到了社區就是我的服務對象!」自2017年5月18日任榕江縣車民街道富民社區黨支部書記以來,賴翔便「停不下來」。

賴翔(右)入戶了解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受訪者供圖)

召開黨員大會,召開居民代表大會,跑項目抓落實,入戶宣傳動員搬遷群眾參與技能培訓,開闢微田園,動員搬遷能人成立勞務公司、開門面——賴翔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會出現他的身影。翻開賴翔的工作記錄本,密密麻麻的文字記錄著他為群眾辦的一件件實事:3月13日,王老窩家自來水漏水,下午3:00修好的;4月15日,李老當家燈不亮,買了兩個節能燈換上……「把移民群眾當親人,群眾就把你當家人。」這是賴翔常對社區工作人員說的話。為增進移民群眾之間的交流,社區利用各種節假日開展春節送春聯、居民聯誼會、趣味體育運動比賽、感黨恩文藝匯演活動等。賴翔常對居民說:大家來自四面八方,不單獨過苗年、侗年、水族瓜年,但可以一起過大年,既然已經搬出來了,就要有改變,一起感受新的生活、感受新的幸福。對搬遷居住在社區的殘疾人、低保戶及困難戶家,賴翔帶著慰問品與他們共慶節日。居民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他都會伸出援助之手。

賴翔走訪關心社區老人。(受訪者供圖)

身患殘疾無勞動能力的蔡漢坤,對搬遷後的生活失去信心,賴翔及時組織慰問和看望,聯繫上級部門和愛心企業進行結對幫扶,幫助他重拾生活信心。得知侗族居民潘玉祥是空巢老人,賴翔便組織社工定期看望及時幫助。苗族居民劉老代,兒子早逝,媳婦失蹤,獨自帶著孫女,通過排查,知道這一情況後,賴翔除了組織慰問看望外,積極幫助她孫女聯繫學校和幫扶。為提升搬遷群眾認可度和滿意度,賴翔與社區工作人員商議,在富民社區創新開展「美麗家園·四和創建」活動,引導搬遷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提倡和樂家庭、和善鄰裡、和美生活、和諧社區,加強社區「自治、法治、德治」管理,努力打造「社會和、農家富、山水美」的美麗和諧幸福新小區,讓移民群眾真正把自己當做安置點的主人。和移民群眾打成一片,拉家常、為他們解決生產、生活、就醫、就學中的實際困難,切實維護好搬遷移民群眾利益,是賴翔作為「第一責任人」的使命所在。他說:「只要居民需要我,我願意一直幹下去。」

12月10日,在貴州省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賴翔榮獲2020年「貴州省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榕江戰貧記】脫貧攻堅報告文學系列連結↓

【榕江戰貧記01】火紅戰貧地 決勝在今朝

【榕江戰貧記02】勞務經紀人:村民就業路上的「媒人」

【榕江戰貧記03】「社社聯建」:一把激活農村產業發展的「金鑰匙」

【榕江戰貧記04】這位老支書給村民寫信:淚水博不得同情,汗水才能贏得掌聲

【榕江戰貧記05】產業聚焦後的裂變

【榕江戰貧記06】農民「娘子軍」自辦合作社 家門口致富

【榕江戰貧記07】「插秧先鋒隊」搶農時、解民憂

【榕江戰貧記08】村裡有個「最美網格員」叫小芳

【榕江戰貧記09】省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第四工作隊:戰汛期 保供水

【榕江戰貧記10】優秀共產黨員王昌秉:只有多接地氣,工作才有底氣

【榕江戰貧記11】全省第一家!榕江縣通過「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綜合評估驗收

【榕江戰貧記12】浙江桐廬務工1年 他們買了轎車

【榕江戰貧記13】防汛救災:他們衝鋒在一線

【榕江戰貧記14】首屆10名特約監察員受聘上崗

【榕江戰貧記15】榕江在全國人社工作推進會上作交流發言

【榕江戰貧記16】退伍軍人吳厚航:為民謀福 步履不停

【榕江戰貧記17】退伍軍人劉園:一片丹心獻巴魯

【榕江戰貧記18】「原籍幹部大走訪」暖民心聚民力

【榕江戰貧記19】控輟保學: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榕江戰貧記20】一座小木橋 溫暖全村心

【榕江戰貧記21】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鍾潔:讓對口幫扶幫到點子上

【榕江戰貧記22】貴陽護理職業學院「送醫上門」傳幫帶

【榕江戰貧記23】駐村女書記與五保戶丟公的故事

【榕江戰貧記24】192名農民變身「網紅主播」,成帶貨能手

【榕江戰貧記25】村醫石世瓊:當好村民健康 「守護人」

【榕江戰貧記26】「教師夫妻檔」20餘年撐起一所學校

【榕江戰貧記27】「農民老闆」吳方勤:昔日貧困戶如今「帶頭富」

【榕江戰貧記28】創建「四和村寨」 銜接鄉村振興

【榕江戰貧記29】 「助農秋收隊」掀起搶收大行動

【榕江戰貧記30】蔣佐仙:從林場「守護人」到群眾「貼心人」

【榕江戰貧記31】「最美網格員」吳宇皓幫扶工作側記

【榕江戰貧記32】六大扶貧產業帶動25萬人增收

【榕江戰貧記33】鄉村女教師:堅守在苗山侗水間

【榕江戰貧記34】「高產田」四季不閒:收完水稻還收魚鴨

【榕江戰貧記35】督戰,決不搞「一團和氣」!榕江縣紀委監委強化同級監督不留情面

【榕江戰貧記36】七旬茶農林立:種了「黃金芽」,摘掉「貧困帽」

【榕江戰貧記37】第一書記楊淇賀:滾玉村的「禮菜」習俗成歷史

【榕江戰貧記38】「社社聯建」讓合作社財務更清、產業更準

【榕江戰貧記39】第一書記劉秀斌:人居環境整治點亮美麗鄉村

【榕江戰貧記40】「務工候鳥」農閒季出發:南下砍甘蔗,收入不斷檔

【榕江戰貧記41】幫扶幹部丁榮甫:常懷赤子心才能與群眾心連心

【榕江戰貧記42】「網格員夫妻檔」:把「家」安在扶貧一線

【榕江戰貧記43】幫扶幹部韋文廣:我幫「老潘」脫了貧

【榕江戰貧記44】今朝圓夢啟新程——寫在整縣脫貧摘帽之際

【榕江戰貧記45】蔬菜苗水果苗,大棚裡培育「致富苗」

【榕江戰貧記46】杭州援黔幹部盛春霞:繼續為桐榕協作貢獻力量

【榕江戰貧記47】凱裡學院援榕幹部楊政平:駐村一年換了3雙解放鞋

【榕江戰貧記48】第一書記羅孝畢:以文明鄉風扮靚美麗鄉村

【榕江戰貧記49】金融扶貧幹部趙宇:讓合作社煥發生機與活力

【榕江戰貧記50】脫貧戰線上的「智囊團」——記榕江縣脫貧攻堅理論研究專班

【榕江戰貧記51】農村青年先鋒班:為鄉村振興儲備人才力量

【榕江戰貧記52】民航貴州監管局援榕幹部胡永剛:帶領群眾從「等靠要」到「追趕超」

【榕江戰貧記53】甕福集團援榕隊員康坤:小康來扶貧,助農奔小康

【榕江戰貧記54】省水利廳援榕幹部肖智勇:不拔窮根誓不還

【榕江戰貧記55】貴州大學援榕幹部黃劍:我在扶貧一線上「大學」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席忞禾

編輯 羅亮亮編審 李坤 李冰

相關焦點

  • 「榕江戰貧記71」「錦繡工坊」繡出富美人生
    【榕江戰貧記06】農民「娘子軍」自辦合作社 家門口致富【榕江戰貧記07】「插秧先鋒隊」搶農時、解民憂【榕江戰貧記08】村裡有個「最美網格員」叫小芳【榕江戰貧記09】省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第四工作隊:戰汛期 保供水【榕江戰貧記10】優秀共產黨員王昌秉:只有多接地氣,工作才有底氣【榕江戰貧記11】全省第一家!
  • 「榕江戰貧記59」國家鐵路局援榕幹部徐帥:凝聚人心才能共同發展
    我也和村裡的幹部群眾正在謀劃旅遊鄉村群的打造,將這裡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農民群眾過上更加富裕、美好的新生活。:只有多接地氣,工作才有底氣【榕江戰貧記11】全省第一家!>【榕江戰貧記20】一座小木橋 溫暖全村心【榕江戰貧記21】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鍾潔:讓對口幫扶幫到點子上【榕江戰貧記22】貴陽護理職業學院「送醫上門」傳幫帶【榕江戰貧記23】駐村女書記與五保戶丟公的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改陋習,「禮菜」習俗成歷史丨榕江縣平江鎮田榜村...
    事情很順利,調查的民意中,92%群眾認為應該取消「禮菜」習俗,同時,三天的時間募捐了3000多元。那麼,離廢除「禮菜」習俗只差一個群眾大會了。滾玉村村規民約修改群眾大會現場。:只有多接地氣,工作才有底氣【榕江戰貧記11】全省第一家!
  • 羊起臺村裡的「當家人」
    替群眾著想,為群眾謀利,幫群眾致富,這樣的村幹部,村民就會擁護。在海東市樂都區蒲臺鄉羊起臺村有一位村民貼心的「當家人」,他就是村黨支部書記餘萬紅。2016年,羊起臺村遭受山體滑坡,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2017年,羊起臺村開始實施易地搬遷工程。餘萬紅臨危受命,擔任起羊起臺村黨支部書記。
  • 全國、全省先進工作者和全省勞動模範講述先進事跡!
    全國、全省先進工作者和全省勞動模範講述先進事跡!為充分發揮勞動模範和先進人物的示範引領作用,更好地激發廣大職工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活力,在全縣營造勞模光榮、勞動偉大的社會風尚,12月16日,我縣舉行「當好主人翁 建功新時代」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事跡宣講報告會。
  • 貴陽市:搬遷群眾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原標題:貴陽市:搬遷群眾全部達到脫貧標準自2016年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啟動以來,貴陽市嚴格按照「六個堅持」要求,建設6個安置點,已於2019年6月下旬完成入住,「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收官。抓住「四個關鍵」,築牢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基礎。
  • 「貴州日報」遵義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戶均就業超2人
    遵義市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積極探索創新搬遷群眾後續管理模式,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能脫貧。「我不僅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還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餘慶縣積善社區搬遷群眾劉開華說。
  • 三都縣中和鎮:做搬遷群眾貼心人
    搬遷群眾在扶貧車間務工  自全省「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啟動以來,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社區緊緊圍繞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凝聚合力,整合資源,狠抓民族文化產業、扶貧車間同時,通過開展「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活動、三八婦女節、七一建黨節等活動,積極引導移民群眾自覺培養愛國之情、增強民族自豪感,共建美好家園。  「一創兩帶」帶民增收致富搭好「致富橋」。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是基礎,穩得住是核心,能致富才是關鍵。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中和鎮堅持產業就業「雙業並舉」拓寬增收渠道,著力解決搬遷群眾生計問題。一是創業增收致富。
  • ...搬遷群眾的「他鄉」變「故鄉」!|遵義市新蒲新區三渡鎮鎮長曾學強
    很快,在2017年下半年期間,我們就提前半年完成城區安置點1383人的搬遷任務,其中還有來自我市其他縣的410名跨縣搬遷群眾,也使我們城區安置點成為了全省2017年下達計劃搬遷最早的安置點,同時也是全市唯一一個跨縣搬遷安置點,還是一個多民族搬遷安置點。
  • 喜看臺江縣方黎灣社區搬遷群眾幸福新生活
    周海燕一邊翻找著手機裡存儲的過生日的照片給記者看,一邊動情地說,「群眾的心其實很容易滿足,多關心一點,多溫暖一點,他們就會把你當家人一般看待。」   自方黎灣社區成立後,2018年底搬遷入住的3000多名群眾由此開啟了便利又豐富多彩的新生活。
  • 「雲發布」就近就醫、入學、就業 文山州保障搬遷群眾「住得穩」
    脫貧攻堅以來,文山州3.7萬餘人建檔立卡人口搬遷進新家園。發布會上,就媒體關心的「如何做好易地搬遷安置的『後半篇'文章?」文山州發展改革委主任金波進行了回答。2019年底,文山州易地扶貧搬遷實現了安置住房100%完工、配套設施100%完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入住的「三個100%」目標。
  • 天水市2020年全國和全省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光榮榜
    2015年4月榮獲甘肅省勞動模範稱號,2017年4月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稱號,2020年11月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先後榮獲清水縣「優秀共產黨員」「十佳勞動模範」「天水市優秀黨務工作者」「天水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2018年被評為全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緻富帶頭人,2019年獲得全省脫貧攻堅獎奮進獎,2019年3月被全國婦聯授予2018年度全國城鄉婦女崗位巾幗建功標兵榮譽稱號,2020年12月榮獲甘肅省勞動模範稱號。
  • 陝西百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走上幸福路:此心安處是吾鄉
    「十三五」期間,陝西省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24.9萬戶84.4萬人,加上避災搬遷、生態搬遷和其他搬遷等與易地扶貧搬遷統籌推進、同步搬遷的16萬戶54.2萬人,共計搬遷40.9萬戶138.6萬人,建設了2116個集中安置區。為確保搬遷貧困群眾實現「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陝西省出臺了就業保障、產業配套等7方面配套文件,形成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1+7」政策體系。
  • 「多彩貴州網」清鎮市站街鎮傾情服務 楓漁小區搬遷群眾走向更加...
    從8個鄉鎮不同的村組搬遷過來的群眾,就像「一盤散沙」。要在短時間內,把他們的心扭成「一股繩」,讓大家變成「一家人」,必須選出一個工作能力強、有擔當、有作為、群眾認可度高的人,來當這個「領頭羊」,用心去換取心,用火去點燃火,像膠水一樣,把「這盤散沙」牢牢地凝聚在一起。誰能擔此重任呢?站街鎮主要領導眼前一亮,有了。站街居委會黨支部書記於萍,就是不二的人選。
  • 後續扶持工作持續跟進 將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扶上馬送一程」
    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各地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扶貧對象精準識別工作,基本摸清全國貧困人口分布、致貧原因、脫貧需求等信息,其中有約1000萬農村貧困群眾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區。如不實施易地搬遷,這部分貧困群眾很難脫貧。為此,黨中央決定「十三五」期間繼續組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通過「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確保建檔立卡搬遷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目標。
  • 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開啟花樣新生活|在線訪談·第...
    如何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住得慣、能融入?12月16日,貴州省生態移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敏做客由貴州省人民政府網和當代先鋒網、天眼新聞客戶端聯合打造的「在線訪談」,分享了貴州讓搬遷群眾融入城市生活的妙招:「我們立足於全省易地扶貧搬遷以城鎮化集中安置為主的實際,以服務易地扶貧搬遷進城群眾為切入點,加強安置點精神文明建設,強化社區治理,培養搬遷群眾市民意識,引導搬遷群眾適應城市環境、融入城市生活。」
  • 「投資金州」貞豐者相:發展土布服飾產業 帶領搬遷群眾就業增收
    近年來,貞豐縣者相鎮緊緊圍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積極引進貞豐縣黔之布貿易有限公司,發展土布服飾產業,通過「扶貧車間」建設,實現產業與就業「兩業」有機融合,帶領新市民及周邊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王小面告訴記者,從2016年到黔之布上班後,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生活比以前改善了很多,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
  • 易地搬遷圓了群眾安居夢
    韓炳勝就是搬遷中的一戶,他告訴記者:「這些年,我們陽屲山出現了裂縫,政府出於安全考慮,為了讓我們住得放心、早日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徵求民意,選好地址,爭取到了易地搬遷項目。通過整體規劃,由工程隊統一修建,現在我們住上了磚瓦房,既漂亮又安全,徹底告別了原來住的土坯房。」
  • 河北魏縣:易地搬遷群眾的幸福生活
    同時,嚴格執行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嚴守貧困人口人均住房建設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的「標線」和搬遷群眾不因大額舉債難脫貧的「底線」,堅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自籌不超過3000元,同步搬遷人口人均自籌10000元,確保群眾搬得出。孩子們在賀祥社區內的休閒廣場上玩耍。 記者 任光陽 攝「搬」的是幸福房,更是安全房、放心房。
  • 發揮部門優勢用好各項政策 為搬遷群眾「擠出」風水寶地
    三門峽市發展改革委/供圖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張學兵 記者 | 範紀安「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期間,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共建設易地搬遷安置點55個,搬遷群眾9214戶33695人,佔全省搬遷總量近1/9,佔全縣貧困人口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