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網絡上,「搬磚」一詞成為了大家調侃「三無」網友的一個代名詞,每當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一些網友們開始在網絡上眉飛色舞地動動手指,於是一篇篇「治國文章」,一個個「地域自豪」的帖子便飛了出去,再泡上一杯簡易咖啡,想著自己雖然泯然眾人,卻心繫國家大事,終有一天自己會出人頭地,幹出一番大事業。可是現實卻是殘酷的,沒有一技之長的「三無」網友,第二天卻不得不奔波在工廠的生產線上和塵土飛揚的工地上,於是一些人就把這些現實和網絡存在巨大差距的行為稱為「搬磚」。可是在古代,「搬磚」卻和今天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甚至還有點「高大上」的意思。
「每天不跑個十幾公裡,都不好意思說出來。」 你現在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慨?在腦力勞動佔據主導地位的科技時代,一些人天天坐在辦公室裡工作,腦力透支,可是身體卻得不到足夠的鍛鍊。全民健身這種口號是現代人提出的,但咱們的老祖宗其實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身體力行,十分注重鍛鍊。那麼古代人是怎麼鍛鍊身體的呢?
甓在古代是磚的意思,「運甓」即為「搬磚」,其實,通過搬磚來健身並不是在搞笑,這是有歷史典故的。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一名武將,曾官至太尉。陶侃做官清閒,在家裡放了一大摞磚,每天早上把磚搬到外面,傍晚再把磚搬回去。旁人見了不解,便問其緣由,陶侃說:「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我立志要做大事業,擔心每天太過安逸,到時候體力就不行了。)
由此可見,古人雖然沒有現代人那麼多健身器材,可是他們同樣懂得就地取材來鍛鍊身體。而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搬磚」雖然早已經失去了鍛鍊身體的含義,成為了體力勞動,可是我們也不應該就此調侃我們的農民工兄弟,沒有他們來為我們的城市建造房子,我們的社會是發展不起來的。